分享

增比进位大跨越—— 黎平县奋力加快撤县建市纪实

 耐晗 2012-08-23
     增比进位大跨越—— 黎平县奋力加快撤县建市纪实
      ○刘建红 本报记者 冯 哲
      黎平——边远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增比进位跨越发展中,以“三敢”精神为引领,始终不甘落后,强力后发赶超。2011年,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排位列第39名,同比上升32位。今年上半年,经济指标同比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66%。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杨俊指出:“撤县建市,奏响了黎平大跨越战略的新乐章。”
                                           品牌之策
    红色七月,在玉凯、黎洛高速路旁,“曙光之城、侗乡之都——黎平”的大型广告特别醒目,这个充分体现黎平文化特色与资源禀性的主题词宣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P><P>  黎平是中国革命老区、全国最大的侗族人口聚居县和黔东南人口和国土大县。在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该县提出“三大目标,两大跨越”战略构想,以撤县建市、建经济强县、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要求“十二五”实现前两个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任务。2014年实现“撤县建市”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和新一届县委、政府报告。今年4月,全县动员大会召开,撤县建市全面铺开。</P><P>  
   目标是信心,是动力,是压力。县委的决策,政府的部署,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党员在思考,群众在期待,黎平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在全州各县率先实现建市目标。</P><P>  
   撤县建市,县城建设是关键。县城开发,品牌定位又有提纲挈领之功。县委、政府深化县情认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评估自己的家乡。撤县建市工作,从打造一张城市亮丽名片开始入题。通过网上征集,企业策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大家认为,在黎平,侗族文化是根,红色文化是魂,围绕“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侗族原生文化发源地和侗族大歌遗产地”的核心资源和文化特性,决策层、文化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激情的黎平人,思想在一次次碰撞中闪光、融汇、统一,独具城市个性化品牌定位——“曙光之城、侗乡之都”形成共识。</P><P>  
   有了科学定位,该县立足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和由粤入黔第一县的区域优势,以建设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思路、大气魄深化“撤县建市”谋篇布局,打造“曙光之城、侗乡之都”,呈现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勃勃生机。全面抢抓机场发展及厦蓉、黎洛、三黎高速和贵广快速铁路过境机遇,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兴县”主战略,协同推进“三化同步”。全力构建城市骨架路网,加快县城“二横四纵”主道路建设,高标准连接高速入城互通口,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形象和品位。着力整治翘街风貌,同期建设3家五星级宾馆,实施广场、绿化、亮化、美化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加快双江、龙额等乡的撤乡建镇工作,推动小城镇建设。</P><P>  
   走进黎平县城,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吊塔铁臂伸展,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据统计,2011年以来,县城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8.1万人。基础设施正在完善,宜居、宜游、宜业旅游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正在提升,撤县建市基础正在夯实。 
                                            腾飞之翼
   面向国际旅游发展趋势,黎平开拓视野,科学规划,围绕撤县建市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助城市经济腾飞。</P><P>  遵循“大黎平、大发展”城市发展理念,该县以县城为中心,按照“一城两翼、南拓北连”城市规划,着力打造老城区和高屯、中潮新区,“一城三区”进行功能定位,走老城带新区、新区促老城的发展道路。新区重点建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形成“以城带园、以工促城”格局。县委、县政府从着力解决工业发展要素问题入手,强化工业攻坚。坚持政府引领,激励企业投资,一年多时间,政府投资2.4亿元,建设园区道路、供水、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收储工业用地4000多亩。目前,园区已有28家企业入驻,其中,建成投产21家,成功引进了深圳市派诺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侗乡木业、海华木业等投资上亿元企业,各企业入园建厂和机械设备投资已达3.76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4.8亿元。</P><P>  
   文化旅游彰显黎平个性,是“曙光之城、侗乡之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之一。该县以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深挖红色、侗族、生态文化资源,赋予县城丰富的文化底蕴。依托城内“黎平会议会址”,整治古街古巷古民居,修复古城墙,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翘街红色文化精品区;利用侗族大歌世界非遗品牌,引资6.5亿元,在城郊新建“侗族大歌文化产业园”,集观光、体验、寻访、研究、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列入贵州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全省拉动内需重点建设项目;5月份,引进信源公司,投资6亿多元,启动建设县城6800米“西门河——母亲河文化创意长廊”,串联沿河摩崖石刻、腾蛟古迹、承德古桥等,展现历史文化和民俗,再现清江秀水,赋予西门河“龙腾凤舞、黎城飞翔”新形象。翘街红色文化精品区、侗族大歌文化产业园、西门河——母亲河文化创意长廊,等等,像一颗颗文化瑰宝嵌入了美丽的黎平城,从而大大提升了县城文化品位和形象。</P><P>  
   独特的旅游资源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仅黎平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平均每天就有600多人参观旅游。7月16-17日,腾讯网携手相关部门,在黎平举办“保育乡村”论坛,邀约香港杨锦麟、台湾姚谦、内陆陈哲等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媒体人60余人参与,开启了黎平侗都的文化体验之旅。</P><P>  
                                             开放之路
   在黎平,外商争相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广为流传。</P><P>  
   今年“七一”期间,黎平开展一系列党的生日纪念活动。其中,涉及全县机关单位、乡镇、社区的篮球赛,精打细算要20多万元,数目不小。信源投资有限公司知道情况后,慷慨解囊,冠名独家赞助比赛。公司张云茗总经理说,“黎平是我们外商的家,黎平的事就是我们的事。”铭都酒店等多家企业老总闻讯,专程向宣传部真诚提出,“这样的事以后不要忘记我们,让大家都来为建设黎平、打造黎平尽一尽绵薄之力。只有黎平发展了,企业才能大发展。”恳切之情溢于言表,黎平长期致力于软环境建设的不懈努力收到了丰厚回报。</P><P>  
   长期以来,该县把增加投资强度作为撤县建市重点工作。全县上下清楚地认识到,扩大投资一靠政府项目,二靠外商投入。从近期来说,加大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力度,发挥的作用应该更有具体和有效。</P><P>  
   县委、县政府针对外商一怕政策随人变,二怕“货到地头烂”,签约快,落地慢,三怕人生地不熟悉,吃拿卡要,四怕政策不落实,难兑现的“四怕”心态,致力于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建设。开放所有竞争性领域,坚决兑现政府承诺,遵守签订协议,减少审批环节,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放心、舒心、安心”的投资环境。杨俊书记、唐浩县长亲自率队,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招商,向外界宣传黎平,表示真诚。全县上下形成“亲商、富商、扶商、安商”理念,有力确保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签约42个,签约资金130亿元,占州下达年任务的56.52%;到位资金16.8亿元,到位率12.92%,占州下达年任务的54.19%;开工项目12个,开工率92.3%履约项目13个,履约率100%;投产项目3个,投产率25%。</P><P>  
   今年,全县计划实施项目358个,总投资170.24亿元,计划投资80.01亿元。目前已开工214个,总投资79.53亿元,完成投资23.54亿元。高强度投资给县域经济注入活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经济强势发展的良好势头。</P><P>  
   一切为了撤县建市,一切服务于撤县建市。今日黎平,活力无限,魅力无穷,航空、高速、高铁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全方位打开,正以青春的姿态,向首个发展战略——撤县建市目标大步跨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