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我们缺乏真挚的爱情 木晓轩
距离《写在情人节》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兴起,我回头又看了看那篇短文,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随便胡诌一句情诗,然后说出一大堆像模像样的情话。我承认,于爱情,我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胡思乱想了。 现在,我有这样的感觉:爱着的人就像一只愤怒的鸟儿,在外面时想撞进去,在里面时,又不得不逃出来,等到折腾几次后,才终于安定下来,但这也不定会是长久的。 有人说,大学里要恋爱,而且都是练习去爱。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的爱情一定不会长久,有了经验,以后才会有真正的爱情。 忽然发现,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想法。他们或寂寞或是纯属玩乐,便有了所谓的爱情,在看起来浪漫和幸福的外表下,其实内心是脆弱而动摇的,就像两艘摇摆不定的小船在大海里并行,只是拿一根绳子把它们连系在一起,殊不知一个大浪过去,绳子随时都有断开的危险。 你不相信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现实,没有一个确实的目标,也会因为颠沛流离,而失去原有的期待和信心。所以,大多数抱有那种想法的人,结果往往是不幸的。 这学期我读过一本书《爱的艺术》,里面有这样的话:“男女双方达到内心的相互交流,并从中完整的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两个人都从他们各自原有的生存状态里发生结合,同时他们又能‘由彼及此’的体验自己。只有在这种‘内心的体验’中才能体现人真实的存在,才是真实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爱情。”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爱情最好的解释。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的人觉得爱情就像衣服,穿旧了就换;有的人把它当做某个人,非此人不要;有的人因为爱,而忘记了自己;有的人因为爱,却忽视了别人。 爱情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即使有些事不是事实,说的人多了,自然会成为真理,某些人也会因此深信不疑。就像上小学上中学,老师总会说大学多自由、多轻松,现在如果谁还会这样说,你肯定会马上冲过去,骂他。以前我们以为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现在才发现不是这样的,他还有一句,“最重要的就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曾与同学聊天时,有同学对我谈到自己缺爱,其实我在情绪低落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很无助,寂寞感,想要寻找慰藉,仿佛置身于无比黑暗的山洞里。我想也许我们并不缺爱,而是缺少一个能够支撑起自己的内心。要知道,爱情并不是单纯的接受,因为爱是个动词,意味着给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感到这个时代精神的贫瘠,因为周围很多人或事都会给我一点点的暗示。有时,我疑惑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人都能健康成长吗?所以,每次看到《感动中国》之类的节目,总会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常常不能自已的流泪。 当泛滥的爱情渐渐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像那只被放在冷水里慢慢加热的青蛙没有丝毫的察觉。爱情小说、电影、电视剧、相亲节目,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用爱情做的各种菜,摆在桌上,就算吃不了,看看也能得到满足。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写了一本著作叫《娱乐至死》。他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对于爱情,那不是也很恐怖吗? 有段时间,数十位网友在高速路口拉起两横巨大的横幅,为情人节打起了广告,曰:“不要出轨情人节,让爱回家”、“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快来还得快;家中自有代还人,你要赖时她不赖”、“色字头上一把刀,有福削福,无福削寿”。情人节前,竟然会有这样的呼吁,不禁叫人纳闷:这是为什么?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禁止情人节,而在中国则愈演愈烈,因为盲目的拿来,于是情人节往往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不再代表“爱和忠贞”,而“情人”二字也开始叫人唾弃。于是,看到人们有这样的举措,是应该感到欣慰的。 我想说爱情与情人节无关。爱情就是每天都和真正相爱的人一起谈心、一块聊天,做一件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没有苦痛,没有烦恼,因为爱就存在于你我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