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定的基本方法(出入息观)

 niuniuyumami 2012-08-24

              致光法师 讲述  明至居士 笔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入息观’。

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

佛教的观呼吸法门称观出入息。后来变成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于是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是粗心的方法,比较容易修,唯有妄想杂念很多的人才需要数息。在这里,我教观出入息为主要,数息为次要。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就是从鼻尖前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在鼻尖见到光明。

1.调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

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但是不一定要盘腿才能入定,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发呢。坐时首先不必设法摆正头,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然后眼皮垂下来, 眼皮垂下,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说过,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身肌肉放松。因为如果你静坐一小时,身上某处肌肉拉紧一小时,一小时后拉紧的部位就要疲劳。有些人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点不要紧,除非你进入无心定,不然,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子。

2.调息方法

观呼吸的业处

即修行用功之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从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境界。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观肚皮上下的境界是比较大,比较粗的。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鼻前的呼吸,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够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境界。

佛教的方法: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

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即观鼻腔外面呼吸的触觉,就是人中这个位置。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而是在鼻腔外的人中处感觉呼吸,当你呼吸时呼吸的风吹过人中。因此,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不要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为人中处的呼吸比较细,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所以从观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一个人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能观察到的人修禅定就很快入定。

错误的业处:意念人中、注意气感

观呼吸时,不可企图想将心猿意马抓住,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观呼吸时心必须专注于触觉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允许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许集中在呼吸上。

观呼吸除了八种触觉之外,全身还会产生气感,即身体中有气在运转。练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中医也认为心念集中到哪里,气就会跑到哪里。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静坐的人,一听到有人讲到气,就说那是外道。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这时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观察气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如果你去观察气感,就发现人中越来越重,越来越麻。观察更久一点,你会觉得整个嘴唇都会麻起来。这时,你除了观察呼吸,也在观察麻涨的感觉。呼吸的感觉不是皮肤麻的感觉,所以人中麻的感觉不是出入息观所要观察的境界,身体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观出入息要观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会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件是观呼吸,一件是集中于气的麻、涨的感觉。有些人还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个心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这三件事只有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其余的集中都错。要弄明白这三件事,你才不会错用心,才能以观察呼吸的修法进入心一境性。

3.调心方法:

静坐除了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还有调心,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专心于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该境界。出入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触觉在任何时候心都要保持在呼吸上,心中的任何感觉必须是和呼吸有关的,比如长短粗细的感觉。你可以起心动念,不过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专心数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离开了呼吸——所观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时间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在五秒钟内很集中也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长,就产生定,佛法称为三摩地。即每一念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叫入定——三摩钵地。

对呼吸要念念分明

开始修定时,重点是保持正念就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时候,都要念念分明。在观出入息时,要清楚心始终维持在观呼吸上;除了这件事,其它都是错的。就是说,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忽然想去念咒语、或者想念佛号,都是错的。那些都是掉举的烦恼。如果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忽然间看到佛,也是错的,要斩掉它。为什么呢? 因为出入息观的目的是以观出入息达到心一境性——以呼吸为境。凡是离开呼吸的境都是错。

展读:

   调息是入定的基本方法,气息未调,不宜静坐。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要均匀和顺,才能心镜平稳,气定神安.气血和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焐无常。......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  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

  腹式呼吸。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在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中并充满于其中,使肺叶得到舒张,从而膈肌的位置被压低,这样胸部就会变得比较空松,腹部变得向外凸出;在呼气时,腹部紧缩使气体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紧紧贴住肺部,这样肺中的污浊之气就会向外扩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