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中考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五)

 MouseHappy 2012-08-25

2009年长沙市阅读

1)有两个学生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而另一个学生虽然很聪明,但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今天想学下情棋,明天又想学画画,不时地有新想法冒出。若干年后,那未专心致志的学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子,而另一位却一事无成。这个中的原因恐怕不言而喻吧。

2)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不快,是因为他们总是迷失和淹没在各种目标中。

3)不少人常把自己的思绪搞的很乱,很少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在这种婚礼的生活状态中,人的内心渐渐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不知道自己所为何来,终将怎样。虽然想法很多,却不知从何着手。思绪混乱,长久下去便会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人如果总是这样,就没有幸福可言,甚至会失去最主要的东西并丢掉眼前的一些机会,变成“为明天而明天“的生活痛苦者。

4)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几件事情上,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在通常情况下,这几件事情都不会做得很好,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去做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也就能够做好这些事。做完一件事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做好了。

5)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钞票,也为全球无数人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6)只要专注下来,一心一意去做事,你就会变得快乐而有成效,也不会被那么多的目标所淹没。因为你是清醒的,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是在自己大轨道上运行。而只有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的人,才不会被外界摆布。

7)每天都花一点点时间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菜市你人生中最主要的?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你行动的累赘,而那些离你最近的事物才是你的快乐所在。亲爱的朋友们,请把精力集中在最有意义最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上,在人生的轨道上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要在太多的目标里迷失了自己!                                (佚名,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0.“大凡成功人士,都专注于一个目标”这句话应该放在第几段的开头?(   

A.第(2)段      B、第(3)段      C、第(4)段     D、第(5)段

2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6)段划线句子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  第(1)段划线句子的主干是“那位成了棋手” 。

C  第(4)段中加点字“这样”指的是“做完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 。

D  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论证方法。

22.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答:                                                                          

附答案19、要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要在太多的目标里迷失自己  20D21   22.作者的观点很有道理,专注于一个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成功的机会就更多。(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1分)

2009黄石市   

莫让“砂粒”藏鞋中

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使你疲惫不堪的,不是前面的路,而是你鞋中的一粒砂子。一粒砂虽小,但如果不把它从鞋内清除掉,任其与皮肉摩擦,留给我们的将是脚上串串水泡,使我们苦不堪言,甚至半途而废。

如果说鞋内的砂粒留给我们的是脚上的水泡和钻心般的疼痛,那么,心灵上的“砂粒”给我们带来的又将是什么?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晚年,由于越来越重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恰恰在他志得意满的领域里,犯上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他固执地坚决反对交流输电,结果导致惨败。大化学家戴维心里有颗嫉妒的砂子。当法拉第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进行表决时,唯一反对的是皇家学会会长、法拉第的老师戴维,他担心法拉第会超过自己,危及他的宝座。这一票不足以伤害法拉第的声望,却大大的玷污了戴维自己。牛顿声名赫赫,但他心中有颗唯心论的沙子,他不惜用20年的时间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从上帝那里寻找天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为后世留下笑柄。由此看来,心灵上的沙子,人生大堤上的蚁穴。它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累:宏伟的抱负,美好的理想,一生的事业都会付之东流。即时是巨人,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困扰,使英名和事业受到损害,留下斑驳的阴影。

每个人的心灵都会混进大大小小的一些“砂粒”。诸如   等等。爱迪生、戴维、牛顿这些世界巨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沙粒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性,我们岂能等闲视之?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检点自己,警惕沙粒,才能防止沙粒的侵入危害。一旦发现有沙粒侵入,也应当机立断。如果一时难以清除,也可以从点滴入手。总之,沙粒可以防止。

17、“心灵上的砂粒”指的是什么?请用一组短语解说并填在文中①处,使上下文连贯。(2分)

18、(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心灵上的砂粒”对人生有何危害。(2)作者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2分)

19、如何清除“心灵上的砂粒”?(3分)

17. 骄傲自满情绪,嫉妒心理,名利思想……18.1)“心灵上的砂粒”会使人的宏伟抱负,美好理想,一生的事生等付之东流,使英名受损。(2)作者用爱迪生、戴维、牛顿等三个事例来证明的。19.1)努力提高自己的道法修养,保持清醒的头脑。(2)一旦发现沙粒侵入,应当机立断。(3)一时难以清除,可以以点滴入手。

2009年常德市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3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张文珍

    1)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3)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4)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5)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6)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9.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与中心论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分)

                                                                               

10.对第(2)(3)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2)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道理论证。

B.第(2)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第(3)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其后果。

D.第(3)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11.第(5)段引用庞朴的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12.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4分)

                                                                               

附答案8.要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须敬畏。)9.第一件事指出了不尊重传统文化的现象;第二件事是说不爱惜、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1分)这两件事引出了论题,说明必须尊重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亵渎它,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1分)10D

11.意思是说,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传统文化不会因外在或内在的原因而被随意抛弃)(答到大意即可)12.传统文化所遭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从外部来看,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2分);(2)从内部来看,文明传承者亵渎、践踏传统文化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最致命的伤害。(2分)

2009湖南省衡阳市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文中认为什么是永恒的书?怎样去读永恒的书?(4分)

                                                                               

17.选文第②、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18.目前有关武侠、言情、凶杀等方面的网络小说风靡校园,某些学生对它们的痴迷程度无法形容,结合文章中读书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0字以内)(2分)

                                                                               

附答案15.读永恒的书  16.有选择的去读真正优秀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  17 18.这些书籍只是消遣浪费时间的,应该让中学生的阅读被有价值的真正的好书充实。

2009湖南省邵阳市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⑴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⑵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

⑶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

⑷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

⑸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

⑹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

⑺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固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⑻规矩太过严苛就成了镶着金边的牢笼,任凭你是只大鹏鸟,任凭你有鸿鹄志,你的一生也将无所建树。

⑼所谓成大事者往往是智者。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丘吉尔从桀骜不驯的顽劣子弟到英国首相;沈从文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成功;孙中山对旧制度的叛逆胜利。

⑽当旧规矩衰微之时,正是新规矩诞生之日。没有伟人们的不规矩,无法想象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⑾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

⑿没有规矩,也成方圆。因为它摒弃的是不合时宜的旧规矩,创造的是更完满新鲜的新方圆。

    (选自《智慧满行囊》)

1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18.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第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了证明论点,作者用了4个事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添写一个事例。(2分)

                                                                               

20.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请结合本文第⑦段,谈谈你的理解。(2分)

                                                                               

附答案17.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18.比喻论证法把严苛陈旧的“规矩”比作牢笼更加生动鲜活的控诉了它的危害之严重。19.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发现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前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和魅力。20.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能焕发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不倒。

2009湖南省益阳市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0分)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语文出版社,作者毕淑敏,有改动)

【注】大快朵颐:鼓动腮帮子大口嚼鲜美的食物。

15.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述应怎样确立目标时,作者否定了哪些不当做法?(3分)

                                                                               

17.这篇文章议论的语言形象而又富有哲理,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2分)

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18.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许多人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而获得了成功。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要求事例典型、真实,目标明确、具体)(2分)

附答案15.(3分)①引出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论点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16.(3分)中心论点:每一个人都要确立自己的目标。(1分)不当做法:①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目标②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 ③把快乐和幸福当成终极目标(2分,答对一个或两个要点记1分,答对3个要点记满分。)17.(2分)美丽因标准不同而有所变化,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18.(2分)示例: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9岁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昆虫的书籍后,便立志要写一本关于昆虫的书。他观察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耗费一生精力,终于写出了《昆虫记》。②司马迁早年立志继承父业,穷其一生,最终写成史书巨著《史记》。(事例典型、真实1分,目标明确、具体1分)

2009永州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10分)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点的词。(2分)

                                                                                

14.学习中,你也一定有过“学而不思则罔”的体验,请联系自己的读书实践,写一个事例。(3分)

                                                                               

15.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3分)

                                                                               

附答案12.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13.读书者在读书求知过程中,动脑思考,才能取其精华,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学问。(语义相近即可).14.(开放题。语句通顺1分,事例切合“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2分)示例:为学好三角函数,我背熟所有相关的公式,但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去思考某一公式运用的基本条件,应如何运用等等,却越来越糊涂,但当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思考后,才觉得死背死做并不是真正的读书。15.(此题无惟一答案,能总括上文,切合文意2分,句子通顺,能与前文构成排比1分),示例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