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昵称364115 2012-08-25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1962年,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巨幅照片,在全国各地电影院悬挂以后,立即掀起了一股更为庞大的“追星”旋风,由衷喜爱这些明星的广大观众,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之前,都会不由自主地徜徉在他(她)们的巨幅照片前。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社会的见证,是一组集体荣誉的群雕,也是新中国影坛可歌可泣的银幕画廊高耸的丰碑!

    ·1961年6月,周恩来总理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及各地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们等30多人,到座谈。开饭之前,大家和总理围绕着文艺界、电影界在近期出现的一些好作品进行着轻松愉快的讨论。忽然,总理像是想起什么事,郑重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片呢?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虑考虑。”这是周总理第一次提到有关电影明星的新概念和新问题。

    ·几天后的7月1日是建党40周年,周总理亲自同与会代表游香山。在香山的最后一天,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由此,身为文化部副部长、主抓电影的夏衍倍受鼓舞,带领他的一班精兵强将,迅速行动起来。周总理亲自倡议的优秀影片、优秀演员的群众参与评选的全国性活动,也就于1961年开始以《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选、投票形式,拉开了帷幕。

    ·随后,四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把候选名单送到总理的手中进行审核,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周总理对这“22大明星”逐一挑选,主要突出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队伍,并结合当年度轰动影片的主演,最后确定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明星”。

    ·以上最终入选确定的22个人的大幅照片,在1962年中旬全部以“标准照”冲洗放大,取代前苏联“22个大明星”的大幅照片,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乃至乡镇的电影院里高高悬挂,直到1964年因国家政治形势紧张和大小运动的不断,文艺界重点批判“功利主义”、“名利思想”和“四清运动”的到来,在当年的9月27日,由文化部电影局下达命令,将悬挂在全国各大影院的“22大明星”的巨幅照片全部取下。与此同时,本该举办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活动也被迫取消。

    ·岁月流逝的是旧痕,脑海铭记的是永恒。经典电影、著名影星的感召力,一辈子、一代代,生生不息,永志不忘。那曾经熟悉的面容,那曾经熟悉的情节,还有那曾经储存在记忆深处清晰不忘的电影故事,在不同年龄层的影迷心中,演绎出不同的华彩和凄清、美丽和哀愁。让我们记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22大明星”吧!记住他(她)们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记住他(她)们给亿万观众所带来的欢乐!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王晓棠:
       ·原籍江苏南京,1934年生于河南开封。1952年考入总政文工团,翌年调入话剧团。1955年在影片《神秘的侣伴》中扮演黎族姑娘黎英为观众所喜爱,1957年因在影片《边寨烽火》中饰演玛诺,而获得第十一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艺术家奖。1958年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最成功的角花当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和银环,即有一贯的泼辣大胆,又有罕见的细致审慎,不同人物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至今让人难忘。与同仁合著《电影演员语言初探》,1982年后任导演,历时4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翔》,2005年执导《芬芳誓言》,起用非职业演员主演全片。198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92年为厂长,任期八一厂投拍了反映中国革命胜利的史诗巨片《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规模空前。现为少将军衔,是我国电影界之唯一。1998年离休。
       ·主要参演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边寨烽火》(1957)、《英雄虎胆》(1958)、《海鹰》(1959)、《碧空雄师》(1960)、《鄂尔多斯风暴》(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翔》(1982)、《老乡》(导演1986)。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王心刚:
       ·1932年生,辽宁大连人。1949年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演员,曾在《李闯王》、《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56年从事电影表演,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 》中饰男主角,后又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因在影片《知音》中扮满蔡锷,1982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曾任八一厂副厂长。
1990年与菲利浦?博萨斯合作导演影片《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主要参演影片:《寂静的山林》(1957)、《海鹰》(1959),《勐垅沙》、《哥俩好》(1960),《红色娘子军》(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秘密图纸》(1965)、《侦察兵》(1974)、《南海长城》(1976)、《绿海天涯》(1979)、《知音》(1981)、《伤逝》(1981)、《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1987)、《惊涛骇浪》(2002)。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崔嵬(1912-1979):
       ·山东诸城人,原名崔景文,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后任中南文化局局长。1954年转入电影界,主演影片《宋景诗》,1956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和导演。在《海魂》、《老兵新传》等片中饰演角色,其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为出色,荣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主要参演影片:《宋景诗》(1955)、《海魂》(1957)、《老兵新传》(1959)、《风从东方来》(中苏合拍片1959)、《红旗谱》(1960)、《北大荒人》(1961)。1979年2月7日去世。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赵丹(1915-1980):

    ·原籍山东肥城,生于扬州,后居南通,原名赵凤翱。中学时曾与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国画,同时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跨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1933年起开始主演左翼电影,改名“赵丹”。
    ·主要参演影片:《时代的儿女》(1933)、《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中华儿女》(1939)、《幸福狂想曲》(1947)、《关不住的春光》(1948)、《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武训传》(1950)、《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聂耳》(1959)、《林则徐》(1959)、《烈火中永生》(1965)。1980年10月10日凌晨 2时40分,赵丹因病故去。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谢添1914—2003): 
    ·广东番禺人,1914年生于天津,原籍广东番禺。原名谢洪坤,早年在天津参加剧团演出。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上海业余旅行剧团赴四川。1939年在成都任西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了影片《风雪太行山》,并演出话剧《芦沟桥》、《太平天国》、《钦差大臣》、《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追》中饰演角色。 解放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老教授、地主恶霸、封建地头和老工人等性格迥异的形象。
    ·主要参演影片:《生死同心》(1936)、《追》(1947)、《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六号门》(1952)、《风筝》(1957)、《林家铺子》(1959)、《洪湖赤卫队》(1961)、《老人与狗》(1993)。 2003年12月13日谢添因心脏衰竭在京逝世。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秦怡:·1922年生于上海,原名秦德和。1938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并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桃花扇》、《清明前后》等20余部话剧,曾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抗日胜利后回上海,参加国泰影业公司,作为“特约演员”参加拍摄《忠义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母亲》等影片,开始从事电影表演。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
    ·主要参演影片:《好丈夫》(1939)、《忠义之家》(1946)、《遥远的爱》(1947)、《无名氏》(1947)、《失去的爱情》(1949年)、《铁道游击队》(1956)、《马兰花开》(1956)、《女篮5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摩雅傣》(1960)、《北国江南》(1963)、《浪涛滚滚》(1965)、《征途》(1975年)、《苦恼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张衡》(1982年)、《雷雨》(1984)、《闺阁情怨》(1990)、《千里寻梦》(1991)、《梦非梦》(1993)。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芳:
    ·原籍湖南益阳,1935年生于湖北黄陂,原名谢怀复。1951年中学毕业后入中南文工团,后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演员。曾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1959年被著名导演崔嵬选中,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林道静,从此开始电影表演。1963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其表演细腻含蓄,擅长扮演知识分子形象。著有自传体艺术杂文自传体艺术回忆录《银幕内外》、《往事匆匆》等。
    ·主要参演影片:《青春之歌》(1959)、《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山花》(1976)、《泪痕》(1979)、《第二次握手》(1980)、《李清照》(1981) 、《血总是热的》(1983)、《清水湾淡水湾》(1984)、《明姑娘》(1984)、《幸运的人》(1986)、《阿罗汉神兽》(1989)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于蓝:
    ·辽宁岫岩人,原名于佩文。1938年北平辅仁女子中学高二肄业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演出舞台剧《粮食》、《带枪的人》等。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影片《白衣战士》。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妇女向五儿的艺术形象。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演出舞台剧《百丑图》及高尔基的《小市民》等。
    ·主要参演影片:《龙须沟》(1952)、《烈火中永生》(1964)。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张平(1917-1986):   
    ·原籍山东曲阜,生于江苏昆山,原名倪家驹、倪梦良,回族。早年丧父,当过学徒。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赴延安,10月中旬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这里热情地参加了延安文艺界举办的《广州暴动》、《血祭上海》、《团圆》等大型话剧的演出,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成为第一期学员,在戏剧系学习,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曾在《日出》、《带枪的人》等剧中饰演角色,并主演大型秧歌剧《周子山》。
    ·主要参演影片:《无形的战线》(1949)、《光芒万丈》(1949)、《钢铁战士》(1950)、丰收(1953)、《沙家店粮站》(1954)、《探亲记》(1958)、《粮食》(1959)、《风暴》(1959)、《北大荒人》(1961)、《停战以后》(1962)、《小兵张嘎》(1963)、《怒潮》(1963)、《山花》(1976)、《十月风云》(1977) 、《六盘山》(1978)、《柳暗化明》(1979)、《他们在相爱》(1980)、《潜网》(1981)。他在近四十余部影片中塑造了众多的形象,被称为建国以来创造银幕角色较多的演员之一。1986年张平因病去世。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于洋
    ·山东黄县人,1930年生,原名于延江。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被选中,接触了电影表演。1945年,东北解放,他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5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章。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7)、《桥》(1949)、《卫国保家》(1950)、《走向新中国》(1951)、《葡萄熟了的时候》(1952年东北厂)、《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英雄虎胆》(1958)、《飞越天险》(1958)、《生活的浪花》(1958)、《青春之歌》(1959)、《矿灯》(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大浪淘沙》(1964)、《侦察兵》(1974)、《大海在呼唤》(1983)、反映内蒙人情风俗的影片《驼峰上的爱》、《大海风》(1990)。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田华:
    ·1928年生于河北唐县,原名刘天花。1940年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先后演出秧歌剧、话剧。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影片《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开始参加电影表演。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抗战敌话剧团任演员,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参演影片:《白毛女》(1950)、《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1958)、《江山多骄》(1959)、《风暴》(1959)、《碧海丹心》(1962)、《夺印》(1963)、《白求恩大夫》(1964)《秘密图纸》(1965),《奴隶的女儿》、《峥嵘岁月》(1978),《法庭内外》(1980)、《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通天塔》(1985),《党小组长》、《决策》(1986),《柳菲的遗书》、《多梦时节》(1988)。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陈强:
   · 原名陈庆三,1918年生,河北宁晋人。1936年在太原并州中学读书时参加业余剧团。1938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1947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8年又在《鬼子来了》一剧中演了角色“一刀刘”。
    ·主要参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桥》(1949)、《白毛女》(1950)、《红色娘子军》(1961)、《魔术师的奇遇》(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8)、《瞧这一家子》(1979)、《二子开店》(1987)、《爷儿俩开歌厅》(1992)。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王丹凤:
    ·1925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16岁时因娇小、甜美的外形,被导演朱石麟看中,让她饰演影片《龙潭虎穴》中的丫环。朱石麟为她改艺名王丹凤,其后影片《肉》中扮演角色。由于她扮相很甜、表演纯真、自然,影片上映后效果不错。不久又在《新渔光曲》一片中主演渔家女一角,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
    ·主要参演影片:《春》、《秋》(1942)《丹凤朝阳》(1944)、《红楼梦》(1944)、《民族的火花》(1946)、《青青河草边》(1947)、《鸾凤怨》(1948)、《琼楼恨》(1949)、《锦绣天堂》(1949)、《夜来风雨声》(1949)、《王氏四侠》(1950)、《彩凤双飞》(1951)、《家》(1956)、《海魂》(1957)、《护士日记》(1957)、1958:《你追我赶》、《春满人间》(1959)、《风流人物数今朝》(1960)、《向阳花开》(1960)、《女理发师》(1962)、《桃花扇》(1963)、《儿子、孙子和种子》(1978)、《玉色蝴蝶》(1981)。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孙道临:
    ·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平。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演出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抗战胜利后复学,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及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影片《大团圆》。后参加远东影业公司、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大雷雨》、《乌鸦与麻雀》等影片。
    ·主要参演影片:《大团圆》(1948)、《乌鸦与麻雀》(1949)、《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渡江侦察记》(1954)、《南岛风云》(1955)、《家》(1956)、《不夜城》(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革命家庭》(1960)、《早春二月》(1962)、《李四光》(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雷雨》(1984)、《非常大总统》(1986)。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上官云珠(1922.3-1968) :

    ·江苏江阴人,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韦亚君,1938年5月到上海,为生计所迫,进何氏照相馆任职。1940年考取华光戏剧学校,首次在洪深的独幕剧《米》中登台亮相。不久,又进入新华影业公司的演员训练班。1941年,在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她的处女作《玫瑰飘零》,从而走上银幕。在主演由名导徐欣夫掌镜的新片《王老虎抢亲》时,著名导演卜万苍专门为她取了“上官云珠”的艺名。
    ·主要参演影片:《玫瑰飘零》(1941)、《鸳鸯泪》(1942)、《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天堂春梦》(1947)、《太太万岁》(1947)、《万家灯火》(1948)、《群魔》(1948)、《希望在人间》(1949)、《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太平春》(1950)、《南岛风云》(1955)、《情长谊深》(1957)、《今天我休息》(1958)、《香飘万里》(1958)、《枯木逢春》(1961)、《早春二月》(1963)、《血碑》(1964)、《舞台姐妹》(1965)。上官云珠在“文革”中遭到百般侮辱和残酷迫害, 1968年 11月 23日凌晨 3时,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自杀。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白杨(1920-1996):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原名杨成芳。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翌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饰演小丫环,从此踏上演艺生涯。1934年起,白杨先后在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等表演团体任演员,参加过《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进步话剧的演出。因主演《梅罗香》 、《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剧而崭露头角,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主要参演影片:《社会之花》(1937)、《长空万里》、《青年中国》(1940),《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还乡日记》(1947)、《乘龙快婿》(1947),《新闺怨》(1948)、《山河泪》(1948)、《火葬》(1948)、《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团结起来到明天》(1951)、《南岛风云》(1955)、《祝福》、《春天来了》、《为了和平》(1956),《金玉姬》(1959)、《春满人间》(1959)、《只要你说一声需要》(1960)、《冬梅》(1961)。1996年 9月 18日,从艺六十载的白杨去世,享年 76岁。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张瑞芳:
    ·原籍北京,1918年6月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与崔嵬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同台演出话剧《黎明》、《放下你的鞭子》,以及《名优之死》等剧。1938年至重庆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在怒吼剧社、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表演团体任演员,在《棠棣之花》、《屈原》、《家》、《北京人》、《大雷雨》、《安魂曲》等20余部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0年在重庆参加拍摄影片《火的洗礼》。她在舞台上塑了众多经典角色,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
    ·主要参演影片:《东亚之光》(1940)、《火的洗礼》(1940)、《松花江上》(1947)、《南征北战》(1952)、《三年》(1954)、《母亲》(1956)、《家》(1956)、《凤凰之歌》(1957)、《三八河边》(1958)、《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李善子》(未发行)、(1964)、《年青的一代》(重拍片1976)《大河奔流》(上、下集1979)、《泉水叮咚》(1982)、《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张圆(1926-2000):
    ·河南卫辉人,原名张祖泽。1926年生于河南卫辉县。1949年先后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演员。
    ·主要参演影片:《祖国的花朵》(1955)、《沙漠里的战斗》(1956)、《寻爱记》(1957)、《地下尖兵》(1957)、《笑逐颜开》(1959)、《羌笛颂》(1960)、《炉火正红》(1962)、《景颇姑娘》(1965)、《雁鸿岭下》(1966)。 2000年8月 10日张圆因病去世。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庞学勤:
    ·1929年生于江苏阜东,1944年参加阜东文工团任演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文工团。建国后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班学习,毕业后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边寨烽火》(1957)中的边防军指挥员是他在银幕的第一个角色。1958年以《古刹钟声》中的解放军侦察科长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1956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6年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
    ·主要参演影片:《边寨烽火》(1957)、《古刹钟声》(1958)、《战火中的青春》(1959)、《炉火正红》(1962)、《甲午风云》(1962)、《独立大队》(1963)、《兵临城下》(1964)、《花园街五号》(1984)、《追赶太阳的人》(1991)。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李亚林(1931-1988):
    ·生于辽宁金县,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处女作《虎穴追踪》中扮演一个狡猾的特务,后接连在《芦笙恋歌》、《患难之交》、《神秘的伴侣》中担任角色,《徐秋影案件》(1958年)演侦察科长汪亮受人瞩目。1959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成功地塑造了复员军人高占武,是新中国10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75年起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与张其合导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独立执导的《为什么生我》获首届“童牛奖”优秀导演奖,《井》获意大利第19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
    ·主要参演影片:《如此多情》(1956)、《徐秋影案件》(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前哨》(1959)、《烽火列车》(1960)、《炉火正红》(196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南海的早晨》(1964)、《钢铁巨人》(1974)。198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享年 67岁。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金迪:
    ·原籍江苏苏州,1933年生于上海。原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秋。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曾获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演员奖。1958年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理想与爱情的农村青年孔淑贞,深获好评。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
    ·主要参演影片:《花好月圆》(1958)、《笑逐颜开》(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我的十个同学》(1979)、《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大雁北飞》(编剧、主演1985)。

【永不凋谢】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组图) - 徐宝君 - 老徐

祝希娟:
    ·原籍江西南昌,1938年生于江西赣州。少年时代曾在赵丹导演的影片《为孩子们祝福》中演过一个小角色。1956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毕业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青年话剧团演员。与其他“22大”当选者不同的是,她被评为“22大”之一时仅演过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琼花的浓眉大眼、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宁折不弯的精神,以及经过革命锤炼后由一个压迫的、目的简单的复仇者成长为成熟、带领妇女翻身的军队指挥的过程激起了新中国观众的强烈的共鸣,在在影片《红色娘子军》公映三年后,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83年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
    ·主要参演影片:《红色娘子军》(1961)、《燎原》(1962)、《青山恋》(1964)、《无影灯下颂银针》(1974)、《啊!摇篮》(1979)、《模范丈夫》(1981)、《男性公民》(1986)、《最后的贵族》(19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