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中原高考678 2012-08-25

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题目写的是“扯淡专用”,指的是LZ认为这个事比较扯淡。有同学在留言中问“这是真事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名字都是正式记载在正史中的。如果觉得扯淡,只能说,历史有时很幽默。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一位称职的父亲、称职的爷爷、称职的曾祖父、称职的……称职的祖先。称职到连他第21代子孙的名字都预先取好了。当然,老朱不是预言家,他不会准确预言到这21代之内一共产生多少位后代;老朱也不是傻子,他也不会傻到一个个为每一个后代取名。他的方法是,弄出一套系统科学的命名规范,后世子孙只要按照规范取名即可。

老朱的命名规范简要介绍是:
1、 第一个字一律是“朱”(废话);
2、 第二个字,由老朱亲自为每个儿子写一首20字的打油诗,这个儿子的第几代后人就用诗中的第几个字(诗见后附)。
3、 第三个字(他的儿子们统一两个字,所以这一代是第二个字),每位朱家后人必须以“五行”为偏旁部首。且从他的儿子起,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使用。
例如,我们敬爱的总理朱镕基,第二个字为“镕”,是老朱为他的第十八个儿子岷王朱楩的后代写的诗中第17个字,而第三个字“基”带有“土”,也就是说总理是岷王的十七世孙,朱元璋的十八世孙。
补充说明: 看回复中有同学提出武宗朱厚照字没有火啊,但四点底就是火(四点底本是火字底变形而来,很多以四点底为部首的字都与火有关),这个在老朱家的命名中尤其常见,比如大量的“照”、“煦”、“熙”、“然”、“烈”等在《诸王世系表》中一抓一大把。著名的有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此外,像“耀”这样带“光”的,也被老朱家认为是含火的。


这样一套科学的命名系统,具有便于取名、便于检索、便于排辈的优点,堪比当今的“有机化学命名规范”,而时代却超前600年,不得不让人佩服。
当然也有缺点,那就是随着朱家后代的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人们越来越发现以五行为偏旁的字越来越不够用了。于是老朱家发挥创造力,为汉字大家庭中这五个偏旁的族系增加了数量可观的……生僻字。包括以“金”字为偏旁的字。
我们知道,化学传入中国之后,很多元素名称都是现造的,是以前没有过的字。那么我就想,创造力十足的老朱家有没有“提前”创造出这些字呢……?翻看《明史·诸王世系表》后,答案是肯定的。于是特将这些名字罗列于此。


说明:“派”指可追溯到的皇帝,“系”指可追溯到的亲王。如“太祖派、晋系”里的人都是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晋王的后代。括号里的数字指此人是朱元璋的第几代孙。


一、太祖派
1、秦系
秦王 朱公锡(4)(感谢网友“张沙坑”补充~)
2、晋系
永和王 朱慎镭(9)(永和大王?)

3、周系
封丘王 朱同铬(4)

鲁阳王 朱同铌(4)
    其子 朱安汞(5)(化学世家啊……发现这个是偶然,我并没有专门找水字旁的,所以有没有叫“溴”的不知道)
瑞金王 朱在钠(9)
4、楚系
寿昌王 朱均铁(4)

5、代系
宣宁王 朱成钴(4)

怀仁王 朱成钯(4)
6、辽系
长阳王 朱恩钠(4)

益阳王 朱恩铜(4)
沅陵王 朱恩铈(4)
长垣王 朱恩钾(4)
7、庆系
庆王 朱帅锌(9)

弘农王 朱寘镧(4)
蒙阴王 朱帅钾(9)
8、韩系
韩王 朱徵钋(4)

9、沈系
稷山王 朱效钛(9)

内丘王 朱效锂(9)
唐山王 朱诠铍(4)
其后 朱效钯(9)(第二个化学世家)
10、唐系
新野王 朱弥镉(4)

11、伊系
伊王 朱諟钒(4)

二、仁宗派 淮系
金华王 朱翊铕(9)

三、英宗派 徽系
荥阳王 朱翊铬(9)


其他包括化学词汇的(不完全统计):
太祖派 代系 定安王 朱成鏻(4)


更新烷烯炔烃:
既然大家都如此感兴趣,本人也就耐着性子又去查了一下火字旁,还真找到了……而且烷烯炔烃齐全。只可惜老朱家最终还是没有发明出“焓”、“熵”这些高级词汇……


一、太祖派
1、周系 临安王 朱勤烷(7)

2、楚系 楚王 朱孟烷(2)
3、蜀系 永川王 朱悦烯(2)
4、岷系 安昌王 朱定烷(7)
5、唐系 唐王 朱琼烃(2)
6、伊系 伊王 朱颙炔(2)
二、仁宗派
郑系 郑王 朱厚烷(7)

三、宪宗派
衡系 玉田王 朱厚烃(7) 


附录一 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红色是老朱家用过的字


  


附录二 老朱家打油诗辈分字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后来的字都白取了,没用上)(刚才看回复说太子系有后人,但的确正史中没有记载。比如那个徐王朱允熙,《明史》里写的是“(永乐)四年卒。无子,除。”不知道关于太子后人的消息真实否?与诸君共探讨之。)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皇帝家族啊……)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总理在这里)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附录三 朱镕基身世之谜
既然大家都表示对总理的身世感兴趣,那就索性把这篇从网上找到的文章贴出来,作为附录三吧。


朱镕基身世之谜


朱镕基祖籍湖南长沙,世居长沙安沙乡棠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他名字中的“镕”字,他父亲朱宽澍的“宽”字,他祖父朱访绪的“访”字,都是朱元璋在600年亲自为他们取的。
朱楩是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5),改派朱楩南镇新收服的云南。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楩被明仁宗从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今湖南武冈。公元1450年,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当年,朱元璋有24房子孙。考虑到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朱元璋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炆,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朱元璋为第十八房朱楩后裔制订的20个字派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一世:岷庄王朱楩;二世:岷恭王朱徽糅;三世:岷顺王朱音瀼;四世:岷简王朱膺钚;五世:岷靖王朱彦汰;六世:岷康王朱誉荣;七世:岷宪王朱定燿;八世:岷王朱禋洪(朱定燿曾孙);九世:岷王朱企崟(朱禋洪从叔)。
公元1643年,流贼攻陷武冈,第9世岷王朱企崟被杀,明朝岷藩王族灭亡。
虽然在明朝时,岷藩家族一支宗室成员,大都比较平常,没有产生特别优秀杰出的人物。不过,到了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人却产生了一位举世瞩目的杰出政治家,那就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据记载,朱镕基家族就是出自第8代岷僖靖王世子朱干跬的一个名叫朱小鲁的儿子。这支家族后来从湖南武冈又向东北迁到湖南省城长沙安沙乡的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朱小鲁生子朱其美,朱其美生子朱雍松,朱雍松生子朱崇相,朱崇相生子朱理泰,朱理泰生子朱原善,朱原善生子谘桂,朱谘桂生子朱访绪。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
朱访绪,号荷生,为光绪廿年举人,后任河南补用道。朱访绪有6个儿子,三儿子叫朱宽浚,号介侯,是朱天池的父亲,晚清曾任过江陵等县的县令,辛亥革命后归隐田园不仕。最小的儿子叫朱宽澍,号希圣,即朱镕基的父亲。
朱镕基是朱宽澍的遗腹子,1928年,他出生后,伯父朱宽浚为其取字为“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文名的双重寄托,同时又按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棠坡故居


出湖南省城长沙,沿107国道东行32公里,就到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朱镕基总理故乡。
转上一条水泥小路,蜿蜒入山,两旁时见青竹婀娜、杂花间树,再行二三公里,地名棠坡,朱氏祖屋“恬园”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会的小宋说。
“朱镕基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和平村村支书黄自力告诉记者,“他大概到9岁多才离开棠坡。”朱氏祖屋所在处,现在是一个苗圃,遍栽紫色的红槭木,开阔的地势,犹可想见当年的规模。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清末文豪吴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并挥毫赞叹恬园之美: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会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岗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与乃伫,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苗圃右边有一四角凉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记载,“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位于泞坡祖屋进门丹墀中,有石砌围档,井水清凉甘甜”,这口井自开凿之日起,清泉不绝,朱氏家人及族中所办的学校,都以此为饮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1995年,湖南省地质勘探队还特意彩井水作了个鉴定,结果为“特优质矿泉水”。
80多岁的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小时玩伴,她拄着一根棍子,颤巍巍地领着记者,“你看,那个平地上,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老人还记得,“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注:长沙方言,聪明之意),也很老实,别个打他,他就哭,说: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算起来,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几十年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朱镕基并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
据老人的家属介绍,1996年朱镕基那次回长沙时,还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
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年嫁到村里来的易翠兰,对这个祠堂记忆犹新,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来:“先是一个池塘,从一座小桥过去,接着是一个大操坪,迎面是个大照壁……”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祠堂足有六七进,雕龙刻凤,气势剧组宏。
这座祠堂给当年的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在1960年代同样未能幸免,易翠兰当年就曾参与拆屋的行动。现在这片故地上,几幢民房杂乱相间,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得以幸存。


岷藩后裔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朱镕基的父亲名宽澍,字希圣,他是个遗腹子,其父还没有见着他的面,就已去世。朱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幺。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
朱希圣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俗称“痨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基本无法医治。朱天池告诉记者,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冲喜”是当时农村的古俗,一般是男方家有人病危,急需有个内当家主妇,再就是希冀以结婚的大喜来冲刷晦气,让喜神驱逐病魔,以期让病人因此脱尽晦气而康复如初。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注:海外媒体误为余氏,余氏实为朱天池之母)就是这一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从后来情况推断,时间应该在1927年末到1928年初。朱天池回忆:张氏的个头比较高,“长得很俊秀”。
“冲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张氏怀孕后,朱希圣身体日渐羸弱,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1928年10月1日,当朱镕基出生时,她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子喂奶,其时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伯父朱宽浚遂将镕基接到家中,让妻子给他喂奶。
从没尝过父爱的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朱天池回忆,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照顾,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时,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史弟竟也无师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甚至后来当上总理,朱镕基仍乐于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京剧唱功。
朱镕基跟大哥镕坚的感情尤其好,后来的交往情况,似乎也可佐证这一点:1998年,身在美国的镕坚90大寿暨婚庆60周年,朱镕基特意题辞“金石不渝、百岁可期”,以资祝贺,这应该是“诫题辞”的朱镕基,送给亲属的惟一墨宝。
朱氏大家庭在朱镕基出生的时候,已经准备分家,此后不久,朱宽浚赴扬州工作,举家东迁,直至抗战前夕才返回,朱镕基母子分得的那份田产,便委托给“满伯”朱学方代管。
不幸之事在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再次降临,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辞世,朱镕基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
朱镕基幼失怙恃的岁月中,时局同样不稳,可谓兵荒马乱:在朱镕基出生前,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许克详率独立三十三团,空袭共产党在城内的各类机关,是晚11时许,长沙城内杀声震天、尸横遍野,大屠杀还波及到湘潭、常德、浏阳等20余县市,共产党及群众“遇难者上万人”。
共产党随即在湘赣边境发动秋收起义,并发出了夺取全省政权总暴动的动员令,长沙城内也秘密筹划武装暴动,以作策应,国民党全城搜捕“叛党”,恐怖气氛笼罩全城,秋收起义部队未经训练,不敌国民党优势兵力,被迫转移。
在朱镕基出生后不久,红军曾两次攻打长沙,并一度攻克,此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距长沙仅数百里,长沙因此成为国共两党交锋的前沿,历经“围剿与反围剿”战火荼毒,拉锯战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而到了1938年11月,日机轰炸长沙,形势十分紧张,据《长沙人民革命史》记载,蒋介石电令“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12日深夜,担任放火任务的警备第二团某部误听电话,以为日军已进市点火,是为“文夕大火”,这场大火连烧3天,死者3000多人,全城80%房屋被焚。


性格之源


父母接连撒手西去,对于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无疑是人间惨事,后来抚养他的朱学方老人回忆,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
朱天池对朱镕基的性格养成也作过分析:他幼年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族人颇为照顾,但遭受些白眼想来在所难免,而在少不更事时,孩童间的嬉戏,身材瘦弱的朱镕基也受了不少欺负。朱天池记得,当时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还有任氏兄弟,他俩十分顽皮淘气,常欺负朱家子弟,别的朱家子弟对他们都退避三舍,而朱镕基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即使被打倒在地也决不认输。
或许正是由于幼年的苦难经历、加上此后求学的颠沛流离,使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后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实有真情动,实有苦衷在。
而在被问及卸任之后时,朱镕基说:“全国人民如果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哎呀,我就谢天谢地了!”朱镕基的为官理念,其实可以在他的几位先祖身上,找到一点影子: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十五世乔生府君,就是一个颇有官声之人,他辅佐鹿传霖治理四川时,冬季官府救济贫民,某官员私藏了几件衣物,贫民投诉,乔生闻之,正欲起身,突然岩墙倒塌,打伤府君左足,民众争相拥出,乔生府君不顾足伤之病,厉色严斥该员,数以改过,该员深感愧疚,将衣物一一退还。乔生后来“历署诸道、颇得民心”,在他返乡时,民间每家“置明镜一方、清水一盏、白菜一叶,焚香跪道,爆竹声十里不绝。
这位乔生还是一个刚直不阿、从不奉迎之人,族谱中记载,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见中,众官员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后”之德,乔生“独默然不语”,瞿鸿机感叹:“憨哉,乔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为“修沙洲圩闸、修惠民河,民勒石记之”。而到了朱镕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宽浚)这一代,则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为宗旨,历任湖北黄安(今红安)、江陵令,“才明识裕、为官运亨通俱优”,这位介侯公因为看不惯“污吏横行、国事日衰”,在宣统年间黯然挂冠而去,归隐棠坡田园。


       不少元素名以前就有意义,后来被拿来作为元素名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以为是后人发明的。比如铍,原意是双刃长矛,钋原意是金矿,钾是盔甲,钒是一种杯子,钴是一种装米的器皿,烷是火焰,烯是火色,烃是烧焦的味道,炔应该读gui4,同炅。
在明朝,这些化学用字,除了极个别的,还没有现在的含义。大多是清朝徐寿用汉字对译元素周期表后,人们习惯了它们的化学含义,而忘了本义。如字,其实意思很简单。《集韵》解释道:,火也。就是的意思。只是现在的字典里只收录这个字的化学含义,看起来很像是元素周期表上的藩王
很多博主认为后造的字,其实早就有。你肯定知道化学里有个嘌呤PURINE)的概念,这两个字很像是后造的,其实两千六百年以前的《诗经》里的《匪风》一诗就有匪车嘌兮的句子,字的意思可以解作轻捷。宋代有所谓嘌唱。这些字被 用作化学含义后,本意很少用,不代表是后造的字。
(涨姿势了)
附录五 中文系学生眼中的《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只是美丽的巧合,那些汉字宋代以前就存在


昨天拜读(不敢当)了张宇超小绿人在人人网上发表的妙文《元素周期表上的藩王》,不禁拍案叫绝。其实明代藩王的命名方式非常有特点,但很少有人去关注。我在北大本科上历史系的通选课“中国通史”时,张帆教授曾经讲了一点,但也没和元素周期表联想起来。这么做的,张宇超小绿人估计是第一个,用通俗的方式,普及了历史知识,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娱乐。
不过,娱乐归娱乐,要真是较真儿的说,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许多是清代化学家徐寿(1818——1884)确定下来的。但“确定”不等于造字。徐寿确实造了一批字,比如氢、钙等字。可是,他用的大部分的字,其实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就有的一些金字旁、火字旁的生僻字,徐寿不过是“废物利用”而已。
就拿 张宇超小绿人 举的明代藩王名字中出现的元素周期表用字来说,这些看起来好像是明朝朱元璋为子孙后代造的字,其实在汉代的《说文解字》、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宋代的《广韵》和《集韵》里面都能查到。我是读中文系的,喜欢查辞书,随手翻了翻,记在下面:
▲秦王 朱公锡的“”字:《说文解字》已收此字,解释为“银铅之间也”。
▲永和王 朱慎镭的“”字:《广韵》释为“壶也”,《集韵》释为“古瓶也”。早在晋代潘岳的《马汧督诔》一文中就有“寘(置)壶镭瓶甒以侦之”的句子。
▲封丘王 朱同铬的“”字:汉代《说文解字》已收此字,释为“也”(那个字可能打不出来,上面是“鬓”的上半部分,上面是“剔”字),清代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鬀髮也”,其实就是剃头发的意思。
▲鲁阳王 朱同铌的“” :《玉篇》释为“络丝柎也”。
▲鲁阳王之子 朱安汞的“” :《集韵》等书解释为“丹砂所化,为水银也”。
▲寿昌王 朱均铁的“”字:《说文解字》已收此字,释为“黑金也”。
▲宣宁王 朱成钴的“”字:《集韵》认为此字是多单字,读“胡”时的意义是“盛黍稷器名”,读“顾”的时候是“断也”的意思。
▲怀仁王 朱成钯的“”字:《说文解字》已收此字,解释为“兵车也”。《司马法》:“晨夜内钯车”。
▲长阳王 朱恩钠的“”字:《玉篇》解释为“打铁”。
▲益阳王 朱恩铜的“”字:《说文解字》已经收录此字,解释为“赤金也”。
▲沅陵王 朱恩铈的“”字:《集韵》释为“剑名”。
▲长垣王 朱恩钾、蒙阴王 朱帅钾的“钾”字:《广韵》等书释为“铠也”,也就是铠甲。《晋载记》曰:“姚弋仲贯钾上马”。后为这个意思多直接写作“甲”。
▲庆王 朱帅锌的“”字:《集韵》释为“刚也”。
弘农王 朱寘镧的“”字:《玉篇》释为“金光貌”,《集韵》释为“金采也”,其实就是金属的光彩。
▲韩王 朱徵钋的“”字:《集韵》已经收录此字,解释颇为古奥,没看懂。
▲稷山王 朱效钛的“”字:目前暂时没查到古义。
▲内丘王 朱效锂的“”字:目前暂时没查到古义。
▲唐山王 朱诠铍的“”字:汉代《说文解字》已收此字,释为“大针也。一曰剑如刀装者。”在著名的《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已经出现了“铍针”。《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是形如宝剑,两面有刃的针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伊王 朱諟钒的“”字:《玉篇》解作“拂也”,《广韵》释为“器也”。
▲金华王 朱翊铕的“”字:目前暂时没查到古义。
▲新野王 朱弥镉的“”字:《集韵》释为“与鬲同,鼎属”,意思是它其实就是“鬲”(读“立),是一种青铜器,属于鼎的一种。
▲定安王 朱成鏻的“”字:《集韵》释为“健貌”,也就是健康的样子。
▲临安王 朱勤烷的“”字:《集韵》释为“火也”,也就是火。
▲伊王 朱颙炔的“”字:《集韵》释为“烟貌”,也就是烟一样的样子。
▲唐王 朱琼烃的“”字:《广韵》释为“焦臭”。
……
所以,朱元璋并没有特意为子孙后代造字,他不过是利用了明代以前就存在的一些生僻汉字而已,而且用这些字还大有好处,可以避免重名。之所以它们看起来是元素用字,是因为清代徐寿大量地用这些生僻汉字对译西方的元素名,后来它们的本义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而大家手头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不会收录这些字的古义、本义,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就觉得它们是近代为了翻译化学元素造出来的字——突然又看到明朝朱元璋已经用了这些字,就感觉非常有意思,好像朱元璋已经提前造出来了(难道老朱是化学狂人???)。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字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年代、演变的历史,就会长舒一口气了^-^
最后总结几句话:
很多元素周期表中用的字,既不是明代朱元璋造的,也不是清代徐寿造的,很多这样的字早在东汉编《说文解字》时就收录了,最迟在宋代的《广韵》、《集韵》中也有。还可以按时间先后列为一个线性图式:
①明代以前:形如“钴、钯、钠、镉、烷、炔、烃”之类的生僻汉字早已存在,但它们绝大多数的字义与化学元素毫无关系(“铁、铜、汞”等几个字除外)
→②明代:皇家利用这部分生僻汉字给后代取名字
→③清代:徐寿利用这部分生僻汉字来译写西方传入的元素名称
→④现代:这些生僻汉字的本义已经不再使用,《新华字典》等常用辞书只收录它们作为元素的意思,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它们是为了翻译元素周期表而生造的字;当看到明朝皇室后裔的名字里已经用了这些字时,又以为它们是明朝人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