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人跟仆人的关系:东方君悦的服装说明什么?

 浪潮之巅 2012-08-25
昨日,与朋友约在东单附近的东方君悦大酒店谈点事,应该是个星星级别挺高的酒店。坐在大堂酒吧,发现客人以外国人居多。酒店大堂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服务员,有年轻的小伙子做着门童,为客人开门;有年轻的姑娘做酒吧招待,微笑服务;还有打扫卫生的四处擦拭,还有大堂经理挺拔地站着。但是,有一个现象令我不爽。
大堂经理级别之类的人,穿着的服装是标准的西装,裁剪得体,用料讲究。酒吧招待、门童之类的服装是中西结合的设计样式,用料稍差。而扫地和厕所里打扫卫生的服务员,穿着的是地道的中式服装,对襟盘扣。显然,不同级别的服务人员衣着变化的潜台词是:级别越高的,服装越是西方化;级别越低的,服装越是中国化。这个现象的确令我不爽,它暗含了一种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地潜意识、潜台词:越是中国的,档次级别越低。
国外的酒店,服务员也有各种不同的服装,但是,在发达国家的酒店,不同级别服务员的服装,不至于按照不同文化特征来区分。为何在非西方国家,酒店服务员的不同级别,就带上了不同文化的等级特征?这种现象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在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伺候英国人的印度下人,都不穿西式服装,而是被要求穿着印度传统服装。主人和仆人的身份,一目了然。虽然西方国家的主仆也有服装上的区别,但是,如果全部移植到殖民地,殖民地老百姓分不清楚西方服饰等级差别的含义,容易把西式服装的主仆差别搞混,因此,几乎在所有殖民地,主仆服装都用西式服装和本地传统服装来简单划分。虽然也有个别英国人偶尔穿上印度服装,但是,肤色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至于搞混了主仆关系。
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旧上海得到充分体现。在西方人的生活范围内,主仆之间的服装大多以中式、西式来区分。甚至还有一个中间层。上海当年有不少印度人,作为殖民地时间最长的民族,印度人做下人的职业能力似乎被英国人培养得更加职业化,因此,当年上海的印度人要么当维持交通治安的基层警察,要么当酒店等服务设施的中层服务人员,由于他们个个都裹着印度传统的头巾,而且是红色的,这些印度人也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红头”是标志,“阿三”是等级,仅次于洋人、官员。再往下的等级就是中国普通老百姓。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在服装上区分社会等级的做法基本上没有了。其实,以服装来区分一下职业功能也未尝不可。但是,新中国成立即将60年了,不同等级的服务员服装,又恢复到殖民地时期以不同文化特征来区分,确实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越是西化越高档,越是中国本土越低档。刚刚在大堂里向西装革履的经理问了点事,走几步到了厕所,便接受中式对襟盘扣服务员的殷勤服务,让我感觉自己在为虎作伥地欺负自己的同胞。
除了酒店,很多服务场所也有这种现象。例如大一点的餐厅,管理层一般穿西式服装,跑堂的、看门的、领位的穿着民族服装。甚至还在民族服装上分出层次和级别,级别高的穿旗袍,级别低的穿农村服装。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等级意识依然存在,尤其在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领域,这种以文化特征为档次划分的潜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其暗含的潜台词,依然是西方社会几百年的顽固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体现是当年黄浦江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提示牌,如此明目张胆地侮辱中国人,现在已经不敢继续出现。但是,不同等级服务员的职业服装,从西式到中式的等级安排,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心态是完全一样的。我没有去查这家酒店的所有者、管理者是否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是中国人,那么,这些中国人的内心,依然残留着为洋人做奴才的心理,依然残留着傍着洋人看不起同胞的心态,这种自卑自贱的心态,依然体现出不同文化贵贱之分的陈腐观念。我鄙视这家酒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