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江南丝竹欣赏 《三六》

 月亮湖568 2012-08-2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分享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情趣江南丝竹,传承华夏文明




  江南丝竹,亦即“江南丝竹乐”,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丝” —— 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竹” —— 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萧等。除此之外,常用的乐器还包括扬琴、三弦、笙、鼓、板等。

  江南丝竹大致成形于明清,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也有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19年“五四”后,人们的思想解放运动高涨,丝竹乐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期,三、四十年代进入高潮期,五十年代初的一次统计,仅在上海的各种丝竹音乐团体就有数百家。随后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气氛,丝竹乐也进入数十年的衰弱期、直到改革开放。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著名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八首,称为“江南丝竹八大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
  江南丝竹曲调悠闲缠绵,秀雅悠扬,风格典雅华丽。笛子和北方短而高亢的“梆笛”不同,是长的“曲笛”,吹奏的乐声绵软,和二胡等乐器配合非常和谐;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一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江南丝竹八大曲



  1933年,沪西丝竹家薛孝慈创办的商余国乐会,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和大世界游乐场内,举行“丝竹游兴”活动,在置放乐器的桌上放了数十首比较流行、为民众所喜爱的江南丝竹曲名牌子,供游客中爱乐者自行选择上台演奏。活动结果,《三六》(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熏风曲)、《行街》、《四合如意》、《云庆》、《欢乐歌》、《慢六板》、《慢三六》这八首乐曲被爱乐者选择的次数最多,从此开始出现“丝竹乐八大曲”的称呼。随着音乐界对“江南丝竹”称谓的统一,这八曲被定为“江南丝竹八大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江南丝竹 《三六》



  《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乐曲旋律华丽清新、流畅活泼,常于民间喜庆场合演奏,全曲始终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
  《三六》的原始谱是流水板,其素材部分选自《锣鼓四合》中的《小拜门》和《玉娥郎》及《六板》的旋律片段,与《弹词三六》、《渔翁曲》、《絮花曲》等同属三六系列。
  《三六》的琵琶谱,1895年由李芳园辑入琵琶谱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标题为“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叠落梅花词,故俗名《三落》”,附有小标题——“寒山缘剪(一弄)”、“姗姗缘影(二弄)”、“三叠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急板)”,分段方式与原始谱有出入。
  1962年,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顾冠仁将《三六》由原齐奏形式改编成合奏,对《三六》原曲结构做了删减和更动,增强了音乐的力度、速度和情质的对比;使乐队色彩变化丰富。表现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艺术情趣,赋予《三六》以新意,至今仍广为流传。

  江南丝竹音乐传统习惯上,《三六》本曲在原始谱的基础上、根据加花的程度,又分为《老三六》(即《原板三六》)、《中板三六》、《花板三六》三首独立的乐曲。
  《三六》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其中以弹拨乐合奏的《三六》最为著名—— 全曲主体由三个曲调组合而成,各曲调间由一个合头连接起来;合头在乐曲中出现四次,占据突出地位。在演奏时,充分发挥了琵琶、柳琴、三弦和木琴(或扬琴、古筝、二胡)、笛子等丝弦与竹管乐器的演奏特长,不尽相同的曲调形成调式、速度上的对比,构成分散、聚合的效果,使旋律更加活泼流畅,欢快而具有弹性,乐队色彩变化更加丰富。

  用“合头”(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套数若干曲的联缀,开始或末尾一、二句采用相同或相似曲调则称为合头合尾;实际中两者均用合头一词,意为又重新组合、演奏相同的曲调部分)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 —— 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流传很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它在江南锣鼓曲牌中普遍使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著名作曲家顾冠仁



  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历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顾冠仁1959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任琵琶演奏员,之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指挥。顾冠仁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多为独奏或齐奏形式,其特点是旋律性强、但比较单薄;重奏协奏以至大型合奏,更能充分利用国乐独有的弹拨、吹管、打击乐器的民族特色,从而在内容表现和音乐色彩上就更为丰富。

  四十多年来,经顾冠仁创作改编的作品约一百五十件,这些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中,许多作品在港、澳、台、新等地演出,广受音乐界好评。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王昭君》、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大地回春》、《梅花引》、《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II》;乐队协奏曲《八音合鸣》;二胡协奏曲《望月》;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合唱与乐队《妈祖香赞》(黄莹词);江南丝竹弹拨合奏《三六》、《驼铃响叮当》、《喜悦》;江南丝竹《春晖曲》、《绿野》;小合奏《京调》、《苏地漫步》;重奏《激流》、《江南风韵》;乐队与朗诵《琵琶行》、《兵车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1999年,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出品了在中国音乐界反响甚大、被称之为“民族经典旋律”的《轻曲妙韵》十八个系列专辑,其中的全部编曲、配器工作,由顾冠仁等领衔担纲,与另外几位著名作曲家马友道、周成龙、傅沛华、徐景新、何占豪,以及陆建华、张子辉等合作完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全屏欣赏]


由杨瑾(琵琶)、张雪(扬琴)、李晨(笛子)、于秋旋(古筝)、董礼治(二胡)合奏(齐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