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碑欣赏:《爨宝子碑》

 两不斋 2012-08-26
名碑欣赏:《爨宝子碑》

       《爨(音cuan)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杨旗田,1852年移至曲靖城内武侯祠,1937年移到曲靖第一中学,今存曲靖县一中校园内。碑首半圆形,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15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共336字。除最后一字缺损外,其余都清晰可辨。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爨宝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碑文系用骈体写成,文辞古朴高雅,音韵铿锵。“爨氏”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大族,“爨宝子”是釁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今曲靖地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

       人称云南文化有“三怪“:南朝禁碑,而云南却有碑,此是一怪;《爨宝子碑》的落款是太亨四年,然而查历史年表,晋无“太亨”年号(实为义熙元年),是为二怪;地处边疆,文化基础薄弱,却冒出名碑,是为三怪。对此三怪,不同的人有异样的解读。

       曲靖被称为“爨乡”。研究爨乡,就得研究爨宝子碑。而研究爨宝子碑,就总忘不了两个人。其一是清代咸丰年问的曲靖知府邓尔恒。是他偶然地发现了“爨宝子碑”,并如获至宝地将其搬回府中;其二是民国时期的寒士张土元,正当“爨宝子碑”危在旦夕之际,是他果敢地将其搬回家中。正是上述两位有识之士,使得滇东高原颇为辉煌灿烂的那段历史有了一个重要的物证。保护爨碑,也有当地农民的功劳。农民对爨碑的崇拜近于敬神。文革期间红卫兵试图破掉这个“四旧”,农民手执扁担锄头,守护爨碑,称“谁敢破这碑,老子先破他的头!”

       对《爨宝子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曰:“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此碑有人认为它属正(楷)书,有人认为书体是在隶楷之间,有的则认为应归隶书。任政等在《楷书基础知识》中说,“它的用笔结构已具楷书雏形,归属楷书较为合理”。许多作者认为,魏晋是书法史上新旧书风的转换期,主要是隶书向楷书和行书转换。因此,新旧杂糅,楷隶相参,实难定其为楷书或者隶书,《爨宝子碑》便是这一时期书风的典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此碑为隶书。书法家蒋彝先生写的《中国书法》一书中,也不承认爨碑是隶楷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而将爨碑只简单归到隶书范围内,也没有将爨碑提到多么高的地位。

       另一名碑《爨龙颜碑》,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大爨”,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小爨《爨宝子碑》与大爨《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爨龙颜碑》位于陆良县沙林西部3公里处,额上部浮雕青龙、白虎和朱雀,左右雕日月、日中有骏马、月中有蟾蜍。碑文体制古茂乃汉代楷隶遗法,刚劲古相,康有为称“雄强茂美之神品",书法界评为布势如精工画人,下笔如昆刀切玉,被誉为"南碑瑰宝”,其书法价值早已名扬国内外。《爨龙颜碑》-所书内容对研究南朝时期云南的历史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宋《爨龙颜碑》,为刘宋正书碑刻。字体方正,险劲简古,有气魄而多变化,仍存隶意,自有意度,为楷隶极则。这种雄浑庄严的书体,实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爨碑》声名远播,日本书坛人士,专程到云南“朝圣”二爨者,不绝于途。1961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在碑刻部分,除西安碑林外,还有云南省曲靖县  部会盟碑 , 西夏 甘肃省武威县 应塔碑(西夏碑),二爨碑等四块碑。从此不难看出 二爨碑在文物界的重要地位。

       人称《爨宝子碑》此碑颇具个性,奇姿异态,稚拙古朴,拙中带巧,古气盎然,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呈天然之景象。这是从字的平面构成来观照的。其中或敛或纵,或收或放,涵和谐之意蕴。这是从单个的字势上来观照的。如“问”、“谁”等字,左敛右纵,左收右放,“郡”、“柱”、“慨”等字,则反其道而行之,左纵右敛,左放右收。但无不和谐到了一种境界。或险或平,或奇或秀,显英雄之豪情。

       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评价《爨宝子碑》。认为此碑天马行空,不可羁勒,高视阔步,无法无天,无古无今,任笔写去,不避丑拙,基本上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技巧来说,它是不成熟的,甚至相当生涩,与其说它“端朴若古佛”,不如说象一个粗犷而纳于言语的高原男子汉,在大山一样沉默的表象下汹涌着旺盛的激情和生命力。和王谢子弟、插花舞女相比,它的美是一种原始的、野性的、蛮悍的美。完全可以说,《爨宝子碑》的美恰恰在于它不美,也无意去追求美。和敷粉薰香的美不同,这是不加修饰、加雕琢,甚至不避丑拙的野、蛮、怪的美。”(陈孝宁《试论“爨宝子碑”的美学特征》)

       我们只知《爨宝子碑》是东晋时代的作品,但作者是谁,或许是永远的秘密。《爨宝子碑》还出现若干错别字,估计与“书者并非撰文者”有关。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对它的喜爱。有人说,《爨宝子碑》既无汉分的典雅,也无唐楷的谨严。它是汉分的野孩子,唐楷的不衫不履的先辈。此评似贬乃褒。或谓此碑书者无名,但每一个书家心中均有一个自己的《爨宝子碑》书作者之名,真是“无名胜有名”。

       杨修品认为,《二爨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名人书家的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二爨碑》实质就是“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云南师大学报,2001,33(2))或许二爨冲破束缚的“另一类的特色”,正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

       近人师法爨宝子者不少,广东的秦咢生先生,湖南的谭盘先生、周达先生于此均有建树。近年有些书家的爨宝子体作品,虽略有声名,但失却“野趣”,未得二爨精髓,惜哉!


                                             2005年5月初 第一稿

厚朴教育录入:赵耀洪    责任编辑:08hop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