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之析賞

 月未圆书斋 2012-08-27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之析賞


佛光山 錦鯉逍遙游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之析賞 吳哲雄

作者辛棄疾簡介

南宋名詞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省濟南人。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9年(1140年),當時,山東已被金兵佔據。21歲参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强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光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經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晚年因韓侂胄當政而被起用,惟不久,就病逝於南宋寧宗開禧3年(1207年),享年67歲。

佛光山傳燈樓 處在花園間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原文 列入「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之大意

當我少年的時候,完全沒有體會到愁是什麼滋味,

很喜歡爬上樓,

爬上更高層的樓,

為寫作新的詞而強說愁。

當飽嚐憂患辛酸,歷盡世事滄桑而認識了愁的滋味,

偏偏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不忍說,

卻稱讚涼爽的秋天真好!

臺北花博 爭豔館外排隊的人潮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詞之析賞、感言

上段詞是說,少年時代因「為賦新詞強說愁」,其實,全不知什麼叫做愁。「少年不識愁滋味」,常被後人表示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愁,或感嘆少年時代年輕不懂事。而「為賦新詞強說愁」,常被表示那種多愁善感,很愛強說愁的無端愁眉不展的情緒。

下段詞是說,每當嘗盡了苦頭,滿腹委屈辛酸,認識了愁的滋味後,反而無從說起,不知如何訴說之窘境,而湧出不說也罷的無奈,只好改變話語:「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位大詞家,以其獨特的壯志豪情,極力使氣逞辭,以文為詞,擴展了詞體的題材範圍,形成了沉郁豪壯的主體風格。又兼有婉約深曲,清新質樸的格調,自由揮灑熔鑄百家,而多彩多姿。存詞620多首,與北宋蘇東坡共享「宋代蘇辛」之尊稱,辛棄疾也是豪放詞派代表人物。

筆者感覺成名大詞家,幾乎是不如意、不得志的代名詞,如李後主及李清照、蘇東波及本詞作者辛棄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