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陆网坛教父王越:打赢比赛打赢人生 永不离开挚爱的网球

 願隨身 2012-08-27

  他曾是国家队球员和教练,但在国家队之外的舞台,他创造了更多的精彩。中国网球历史的数个第一写下了他的名字:第一个赴美求学的网球人,第一个夺得NCAA网球冠军的中国人,第一个依靠个人力量培养职业球员的个体户……

  进军NCAA

  1988年,已经进入国家集训队的王越与队友张九华一起,被派到美国集训半年。期间,王越参加了不少挑战赛,被美国大学校队的星探盯上,他们认为,王越的打法、性格都适合在美国上大学。于是,六所学校向王越抛出了橄榄枝,承诺提供全额奖学金。不过,王越当时并没有上大学的想法。

  回国之后,国家队备战1990年北京亚运会,队员分成了两组,年龄大一些的刘树华、马克勤、尤伟、张帆等被分到了红组,小一些的孟强华、潘兵、夏嘉平、张九华等被分到了黄组。以王越的年龄,理应进入黄组,不知为什么却被分到了红组,而且不太受重视。王越有些不愿意,产生了离开国家队到美国上大学的想法,但国家队不同意放人。后来,还是中国网球协会主席吕正操“发话”:王越到美国是去进修、是提高,这是好事啊!国家队才同意放人。

  1989年元旦,20岁的王越来到美国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边练球边读书,成为第一个进军NCAA的中国网球人。杨百翰大学是一所网球传统校,对网球非常重视,同时又是一所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王越极其用功,每天学英语、上课、练球,总是觉得不够睡。

  1991年,王越夺得NAIA联赛(NCAA二区)男单冠军,这是自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全美大学生冠军,整个夏威夷轰动了。“决赛我和对手打了3个抢七,决胜盘小分10∶8险胜。”王越对这场比赛记忆犹新。此后,王越在夏威夷成了“名人”。一次,王越乘坐美联航的航班回国,在东京转机,一个美国球迷认出了他,非要给他免费升成头等舱。

  王越所在的大学校队,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纵队,队员来自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印度、芬兰等国家,整日和他们朝夕相处,王越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1994年6月,王越毕业了,拿到工商管理和商业体育双学士学位。回顾5年的求学生涯,除了艰辛之外,王越觉得非常快乐。

  创办中国网球学校

  凭借夏威夷州男单排名第一的成绩,王越从大二时就开始教网球,并悉心钻研教学方法。1995年,王越教球的收入达到了10万美元,跟他学球的包括州长、律师、医生等高收入人群,非常受人尊重。换作他人,也许很难舍弃这份既高薪又体面的工作,但王越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国内下海的同学、朋友不断跟我说,国内的商业氛围真的很好,再加上我喜欢新的尝试,喜欢冒险的生活,而夏威夷的生活太安逸了,固定的客户、同样的俱乐部,让我有点厌倦。”喜欢挑战的王越有了回国的冲动。一次,在参加一位华人医生举办的酒会时,这位医生对王越的介绍深深刺痛了他。“他在介绍我时,说的是‘这是Mr. Wang Yue,夏威夷的网球No.1,我的教练’,而不说这是我的朋友,他的话让我觉得很难融入这个圈子,没有主人的感觉。”这是促成王越回国的深层次原因。

  1996年,王越回到国内,注册了体育公司,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项目。直到1998年底,他和几个朋友聊天时灵机一动,产生了创办“中国网球学校”的想法。“我在尼克网校做过一周的教练,在尼克网校的夏威夷分院也干过,对他们的运营模式有一定了解,为什么不在中国做一个网校呢?”

  目标确定,王越每天处于亢奋状态,找投资人,跑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办理各种手续。最终,收购了北京大兴的一所私立中小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网球学校”,吕正操亲笔题写了校名,王福章、张帆、王卫斌、杨超等人出任教练,王越亲自担任校长,从有了想法到网校正式开业,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想到首期招收的600多个孩子,想到自己可以大施拳脚,王越激动万分。学校的建设、招生、教学、运营,王越亲力亲为,他要把这里打造成培养冠军的摇篮,他要培养出“既能打好球,又能读好书”的人才。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王越和投资人的理念逐渐出现分歧。投资人把办网校当成一个商业项目,要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甚至取得丰厚回报,但网球本身是一项成材率低且培养时间漫长的运动,不是短期行为,尼克网校也是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才有今日的辉煌。最后,由于分歧过大,王越离开了中国网校,网校后来也被迫停办。

  时至今日,王越时常反思办中国网校失败的原因:“我总结出3点,一是这个项目做早了,思想太超前,时机不成熟,如果放在现在做要容易得多;二是文化课跟网球教学同时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尼克网校也是只管网球教学,文化课到隔壁的学校上;三是在城市选择上不合适,网校一定要开在南方,一年四季都能在室外训练,北方冬天只能在室内训练,这会大大增加成本。”

  尽管中国网校存在时间不长,但毕竟为中国网球培育了不少人才,很多裁判、中小学教师以及业余高手都出自中国网校,这是最令王越欣慰的地方。同时,王越对网球教学的理解和探讨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他坚信,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正确的。

  甘当网球个体户

  2002年,王越出任国家队教练。当年的釜山亚运会,中国网球队惨败,王越经过仔细思考,认为中国网球需要新的培养思路。于是,他毅然扯起大旗,开启个人培养球员的新模式。

  “我这么做,和柏衍有很大关系。”王越说。柏衍是中国网校第一批学员,王越去南京推广网校时发现了柏衍,只用了5分钟时间,他就相中了这个“超级与众不同”的小家伙。“他打球非常老道,球性熟,对网球的理解远非同龄球员可比。”事实很快证明,王越没有看走眼,柏衍10岁就拿了12岁组全国冠军,12岁又拿了14岁组全国冠军。

  “我只是想给他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像柏衍一样的孩子能有个好的出路,根本没想到私人培养球员方方面面遇到的困难。”首先难以解决的就是训练场地和住宿,在房山碧溪垂钓园,十来个孩子挤两间房;在北京自来水公司的水厂,留下过孩子们训练的身影;在佛山大沥,他们租住在民房里??私人培养的辛酸,只有王越自己最清楚。

  如今,这些孩子当中,有的上了国外的大学,有的进入国内名校,还有的当了教练,最差的是当陪打,自食其力也不成问题,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继续冲击职业梦想的柏衍。

  柏衍17岁时青少年排名进入世界前十,澳网打进青少组八强;18岁时出战戴维斯杯,勇夺中国网球大奖赛男单冠军,成为中国男网一哥;去年,从伤病中复出的他仅依靠8个比赛的积分,就从0排名提升至300多名,蹿升的速度连穆雷都大加赞赏。

  王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中国,培养一名优秀网球运动员,到底要花多少钱。“球员的培养分为几个阶段:8—14岁,每年十几万(不包括吃、住);14—18岁,主要参加ITF青少年赛事,需要20万左右;而18岁以后,费用会急剧上升,每年至少50万,主要用于赴国外参赛和聘请专职的体能师、康复师,这还不包括聘请境外的高水平教练。”粗略一算,一名网球选手从8岁成长到20岁,仅训练、参赛费用就需要300万,网球的“烧钱”程度可见一斑。

  “受资金限制,个人培养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伤病预防和恢复的不足上,这也是柏衍长期受伤病困扰的原因之一。在理疗和康复方面,我们花了太多的钱去补课。这次,柏衍在广州有一个5人医疗康复团队,包括体能师、康复师、针灸大夫、营养师等,两个月就花了40万;随后,柏衍又去英国的一个康复中心治疗,一个月就得花20万。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柏衍基本好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可以重返赛场。”王越总结了个人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对教学方法的钻研,使得王越拥有高级教练资格认证,他是ITF(国际网联)高级教练员导师、USPTA(美国职业网球协会)中国总考官。“教练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还需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我每年都会去美国参加USPTA的年会,那是1500名教练的研讨会,还有新发明和新的器材、装备展示。”

  永不离开挚爱的网球

  正当王越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网球理想之时,2010年,一场大病突如其来。他在短期内瘦了20多斤,总是感觉没力气。经过多方诊断,去年12月,王越被确定为患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种病的起因不详,无法根治。目前,王越使用一种进口的化疗药物进行保守治疗,病情控制得不错,除了眼睛发肿、容易疲劳之外,与正常人无异。

  “生病之后,才更加体会到人间温暖。我住院期间,很多朋友关注我的病情,网管中心孙晋芳主任、中网公司总经理张军慧等人还到医院来探望我,很多人给我送书、送东西,我要谢谢他们。生病的这段时间,我想明白了,以前干什么事,总是非要怎么怎么样,现在一切都看开了,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无从谈起。但我不会把自己当病人,只不过是换个活法,有这么多人鼓励我,我一定要打赢这场比赛。”在王越看来,与病魔抗争就是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网球比赛。(文/崔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