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唐代玛瑙器皿

 珠江大鹏 2012-08-28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唐代以前没有发现玛瑙器皿,所以唐代玛瑙器皿的出现,应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就唐代玛瑙器皿结合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对其出土概况、材质来源、器物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唐代玛瑙器皿

玛瑙是种“具有不同颜色而呈带状分布的玉髓”[1],是—种天然的矿石。按照矿物学的标准,玉是种坚硬的角闪石或辉石,玉的矿物学标准是现代人制定的,占人的理解与此不同,他们认为玉就是美丽的石头,《说文解字》称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这个定义十分宽广,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的材料类型也就很多,除品质最佳的和田玉也称真玉外,还包括水晶、玛瑙、绿松石等。因此,从认识之初,人们就把玛瑙归属玉类,是重要的玉材品种之一。

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辽宁新乐遗址就发现有制作的玉器,其中就有碧玉、玛瑙等小型雕刻器[2],可见玛瑙的使用历史也很久远。由于它天然的纹理、美丽的色泽,从认识之初人们就把它制成装饰品,倍受宠爱。而玛瑙器皿的出现却很晚,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玉容器是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玉簋,而玛瑙容器直到唐以前都没有发现,因此,唐代玛瑙器皿的出现应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试就唐代玛瑙器皿结合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其出土概况、材质来源、器物造型等问题作一简单探讨。

一、玛瑙器皿的出土概况

唐代的玛瑙器,从文献记载发现不少,但实物出土并不多,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玛瑙器皿,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唐代玛瑙器皿仅发现几件,它们是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瑙杯、玛瑙长杯、以及西安博物院收藏的玛瑙钵。 

 
 
 
 
 

兽首玛瑙杯(图1),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3,高6.5、长15.6、口径5.6厘米,此杯造型、材质、工艺都勘称一绝,以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缟带的玛瑙制作,造型为弯角形杯,它上口近圆形,下批部为羚羊首形,口鼻部装有金帽,能够卸下,内部有流,可用来饮酒,材质晶莹含光,造型美丽生动,加之金玉辉映,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目前所见玛瑙角杯中最瑰丽的一件,是国内独一无二之珍品。

玛瑙长杯(一)(图2),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高4.2、长径11.2、短径7厘米,以红褐色玛瑙琢制,俯视杯口为椭圆形,但两头上翘,中间下凹,圜底,形似一弯新月。光素的杯身上散布着黄、白色的天然纹理,为饮酒器嘲。

玛瑙长杯(二)(图3),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饮滔器,通高3.7、长径13.5、短径6.6厘米,以深褐色夹乳白缟带及缠丝等多种纹理的玛瑙雕琢,长椭圆形杯体,口沿微敛,腹部外鼓,下端内收,杯腔内底光滑,外底附一矮圈足[5]。虽无雕琢纹样,但选用的玛瑙纹理自然交错,流光溢彩,其美丽动人,使人工雕琢相形见拙。

玛瑙钵(图4),高7.5、口径13.5厘米,敞口、深腹,圜底。深红褐色与白色相间,呈缠丝状,为医药用研钵,形制简单,纹理色泽可爱[6]。

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现两陶瓮及一提梁罐唐代窖藏文物,除了发现270件唐代金银器皿之外,发现的玉器、宝石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唐代玉器数量最丰、品位最高的一批,其中包括兽首玛瑙杯和两件玛瑙长杯,而且两件玛瑙长杯置于提梁罐内,罐盖内有墨书注明存放物品的名称,“玉杯一、玛瑙杯二、琉璃杯碗各一”。[7]此窖藏埋藏的时问和地点,学术界有不同意见,齐东方先生经过考证,认为“何家村遗宝埋藏地点是刘震宅,埋藏时间是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之时”,而遗宝是租庸使刘震“收缴上来的庸调及官府的财宝”[8]。

玛瑙钵虽然是西安市博物院征集,具体的出土地点不祥,但发现于唐京城所在地,这一点确信无疑。因此,唐玛瑙器皿都发现于京城,而其它地区则小见,这说明它的稀少和尊贵。

二、玛瑙材质来源

中国古人对玛瑙材料大有讲究,他们认为玛瑙不红不行,全红也不行,只有红与黄、白、青色透纹相间,才是上好的材料[9]。按照这个标准,唐代的这几件玛瑙器皿选用的都是上佳的美材,它们美丽的色泽,天然的纹理,溢彩流光,其美妙程度远非人工雕琢所能比拟。

从材质来源看,中国虽然盛产玛瑙,但从三国到隋唐历史文献却记载,唐代帝王权贵所用的高档玛瑙制品却每每来自域外。来自西域的玛瑙,不仅稀有,而且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因此倍受皇室及其贵族青睐。玛瑙在古文献中有马脑、玛瑙、马瑙、码碯等多种写法,很可能为外来词的译音。《太平御览》卷八○八马脑条:“魏文帝曰马脑勒赋,日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因以名之。”《魏书&S226;波斯传》:“出金、银、鍮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北史&S226;西域传》:“炀帝时,乃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藩诸国,至罽宾得玛瑙杯。”《北齐书&S226;元弼传》:“魏室奇宝,多随后出韶家,有二玉钵相盛,可转而不可出。马瑙樯容三升,玉缝之。皆称西域鬼作也。”《隋书.波斯传》:“上多良马、大驴、狮子、白象、大鸟卵、真珠、颇黎、兽魄、珊瑚、瑠璃、码碯……”《旧唐书&S226;裴行俭传》:“初,平都支、遮匐。大获瑰宝,蕃酋将士愿观之,行俭因宴设,遍出历示。有马脑盘,广二尺余,文彩殊绝。”《旧唐书&S226;康国传》:“开元六年,遣使贡献锁子甲、水晶杯、马脑瓶、鸵鸟卵及越诺之类。”《旧唐书&S226;波斯传》:“自开元十年至天宝六载(公元722年-747年),凡十遣使来朝,并献方物。四月,遣使献玛瑙床。”《新唐书&S226;波斯传》:“开元、天宝间,遣使者十辈献码碯床、火毛绣舞宴。”《新唐书&S226;拂菻传》:“土多金、银、夜光杯、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此外,《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马脑出月氏”。从以上资料可看出,魏晋到隋唐时期玛瑙产地主要在波斯、拂菻、粟特等西域国家,其特点是纹理交错。中国虽然也产玛瑙,但色泽以白、黄居多,淡青次之,象这种红色缠丝玛瑙极难见到,因此,这几件唐代玛瑙器皿的材料都应来自西域。

安史之乱前,唐帝国繁荣富强,有“绝域入贡、万邦来朝”之盛况,那时,西北有陆路沟通中外,东南有海道联络东西,空前畅达的交通引出了空前频繁的文化交流。西方文明大国是萨珊波斯(今伊朗,651年为阿拉伯人的人食攻灭)、大食和拂菻(即拜占庭),那里地饶月物珍,俗尚工巧,制作精丽。居处中亚的粟特人以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代表,制作工艺发达,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0]。

三、玛瑙器皿的造型

从造型来看,兽首玛瑙杯在学术界的争议较人,孙机先生认为此器造型仿自粟特式来通(V型来通),制作年代应在八世纪前期。但此杯雕刻面部似牛,又出羊角,造型不是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又安详典雅,并不给人以造作之感。从其风格来看,不可能是十分熟悉羚羊形象的萨珊、粟特工艺师所作,应出自在工艺品中不习用羚羊形象的唐人之手[11]。但齐东方先生则认为此杯造型源于两域,是地道的来通,其制作年代不晚于7世纪[12]。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两件玛瑙长杯,其造型也源于西域。唐代以前,椭圆形不分曲的长形杯,只有汉代的耳杯一种形制,但汉代的耳杯带双耳,与何家村不带耳的长杯迥异。这种不带耳、不分曲的椭圆形长杯在中国仪见4件,除何家村的这两件玛瑙长杯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藏青玉人物图椭圆杯[13]和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出上的一件银长杯[14]。其中何家村玛瑙长杯(二)和李家营子银长杯带圈足,何家村玛瑙长杯(一)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玉人物图杯为圜底。这种杯在中国发现很少,但在中Ⅱ西亚地区却十分流行,不仅发现有较多实物,还有许多胡人执长杯的图像。如在中亚撒马尔罕片吉肯特遗址中的粟特壁画,其中就有许多人物手持这种长杯进行宴饮的画面[15],李家营子银长杯齐东方先生经过考证,认为也应是粟特产品[16]。中国境内发现的玉器上也有此类图像,两安市丈八沟唐代窖藏出土的玉带中有一枚胡人斟酒纹的方銙,一胡人执长颈壶将酒到入长杯中[17]。何家村白玉碾伎乐纹带一枚圆首矩形銙,一枚铊尾上也有胡人执长杯的纹样[18]。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的长形杯应源于中亚,其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圜底,一种带圈足。所以,何家村发现的两件玛瑙长杯不仅材质、造型都来自西域,而且器物本身也应来自西域。

钵是中国陶瓷器中常见的器物,而玛瑙钵的造型跟中国常见钵的形状还有所区别,唐代陶瓷钵都是敛口,而玛瑙钵足敞口,所以它有可能是西域传入的。因为钵在佛教中被视为圣物,《浮图澄传》日“澄以钵盛水,烧香叩之,须臾,钵中牛青莲花。”《西域传》日“诸国志日佛钵在乾陁越国,青玉也。三斗许,彼国宝之。”[19]大月氏、摩竭提等国对佛钵的神奇也多有记载,因此,这件玛瑙钵有可能就是一件佛钵,是西域某国作为圣物进奉给大唐王朝的礼品。

四、玛瑙器皿制作工艺

玛瑙由于有天然的纹理,玛瑙器一般都无纹饰,所以我们无法从其装饰纹样来分析它的工艺特征,只能从器皿造型和加工中残留的痕迹来观察分析它的工艺特征,从中也可大致看出它的琢玉工具。

玛瑙质地坚硬耐磨,硬度较高,为摩氏6. 57度,琢治难度比一般的玉要大得多,但制作过程是一样的,大体有选料、开料、琢治和抛光四个过程。

第一是选料,首先要判断是否为真玛瑙,古人对玛瑙的辨认是根据玛瑙的颜色质地包括手感来判定,也是凭经验而定。另外,据文献记载还用火烧来鉴别,据《政和澄类本草》卷四转引陈藏器的话说:“马脑出日本国,用砑木,不热为上,砑木热者非真也。”砑就是指用木头碾压,木头发热为假,木头不发热,则为上等玛瑙。

第二就是开料,先将其玛瑙胚切割成大型,然后根据需要再次切割,或琢成圆雕、或琢成容器,开料工具应是片状的锯,切割时仍要加水和金刚砂。

第三就是琢成完整的器形,砣具、管钻和桯钻仍应是唐代主要的琢玉工具,有些器物成型的工艺比较复杂,如兽首玛瑙杯,要经过多次钻孔切割才能成大型,羚羊角为镂空的圆雕并接在杯口,其制作必然要经过多种工艺才能完成,杯腔空间要经过多次钻孔,才能将其掏空。玛瑙长杯和玛瑙钵容器中的空腔必然也是经过多次钻孔,才能将其内芯取出。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就是用兽皮或木竹片在器体多次打磨,直至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五、唐人喜爱玛瑙器的原因

唐人好象格外喜爱玛瑙酒具,在上层人物的饮酒具中,常常有它,在唐诗中也多有描绘,如元稹《春六韵》:“酒爱油衣浅,杯誇玛瑙烘。挑鬟玉钗髻,刺绣宝装拢”。唐人在宴会中使用玛瑙杯,不仅显示出酒具的豪华,而且更重要的是玉质器皿乃是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唐代对玉容器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如在初唐《唐律疏议&S226;杂律》卷二六曾颁布:“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的法令,唐神农元年又重申此令,由此可见纯玉(包括玛瑙、水晶)容器的使用者,至少是一品官员。因此,上述几件玛瑙器皿的使用者,至少也是一品以上官员或皇室贵族。

唐人喜爱玛瑙器皿,可能还是因为玛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是天然的装饰品,不需任何人工雕琢,天然的纹理就妙不可言。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玛瑙是辟邪呈祥之物,并且把它当成灵丹妙药,《拾遗记&S226;高辛》载:“马脑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玛瑙也。”书中记载虽有些荒唐,但古人认为用鬼血凝成的玛瑙,制成饰物用来佩带,可成为辟邪呈祥之物。其实玛瑙是一种天然矿石,经科学测定,它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佩带或经常使用玛瑙器,对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它也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就有“玛瑙辛、寒、无毒。主治辟恶,熨目赤烂。主目生障翳,为末日点。”意思是主治眼球上生白膜,把玛瑙研末每天用来点眼。

总之,唐代玛瑙器皿不仅材质佳,造型美,所具有的异域风隋让人为之耳目一新。虽然它只是唐代玉器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是我们研究唐代玉器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3245页。

[2]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等:《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3]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1期。

[4][5][7]韩建武、赵青、贺达圻:《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精品集萃》(玉杂器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4、54、48页。

[6]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玉器》,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8][14][16]齐东方、申秦雁:《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40、94、41页。

[9][10]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16、3页。

[11]孙机:《中国圣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92页。

[12]齐东方、申秦雁:《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1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隋&S226;唐明),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图三○。

[15]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27页。

[17][18]刘云辉:《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图版T76,T153、T154。

[19]《艺文类聚》,卷七十三,第125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