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向美国教授索要推荐信?

 benniaozhuiri 2012-08-28

推荐信(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是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的前中后期很有可能需要的东西。美国人历来十分注重诚信、口碑、实力,以及社会关系。因此,不论是在求 学、求职,或是申请奖学金等生活中的关键时刻都会涉及到推荐信。对于新近入校的留学生来说,崭新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已经另自己应接不暇了,很少有人关注到推 荐信的问题。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信到用时很难找。我也曾经给一些国际学生写过推荐信,发现了他们操作中的很多问题和误区。如果你目前在美国读本科并且 希望以后继续深造;如果你从事科研希望未来能够争取各种奖学金;如果你准备毕业前在美国的公司企业实习或者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甚至你目前还在国内梦想着 以后到美国留学,请阅读下面的文字。

真的有人会看推荐信吗?这个真得信!大家都知道哈佛每年从世界各国招揽精英,但是大 家看不到的是选拔精英的过程中一群“大腕”( 甄选团)闭关苦读各位申请人的推荐信的如火如荼的场景。对于许多名校或是知名的奖学金基金会来说,每天每位专家评审阅读七八十封申请人的推荐信是家常便 饭。招聘新人的单位也会有人力资源部的专员处理应聘者的推荐信。美国人的理念是“自己说自己的好话很容易,别人(当然需要是有一定分量的人)说你的好话才 是真的好!”

找对出头人!

谁是替留学生写推荐信的最佳人选?答案是因留学 生申请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不会落下最了解学生的教授。申请奖学金要看学科能力和综合水平;申请研究生或者博士要看科研能力;申请工作 要看在校表现。这一切都要数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授们最有发言权。通常情况下各类目的的甄选都要求申请人提供3封左右的推荐信。我常常告诉同学们,这三封信 最好两封来自“圈里人”(即自己专业的教授),另外一封来自“圈外人”(即和该学生本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士)。如果实在找不到两位圈里人,至少应该有一 位,避免三封推荐信同时来自圈外。

首先谈谈圈里人。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常常呈现极 端态势:一种学生“自来熟”,和教授同学们谈笑风生、打成一片;另一种“墙根儿走”,每天按时上课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墙根儿走”的同学在索 要推荐信的时候常常遇到难题,就是他与任何一位教授都没有深交,甚至教授根本不知道自己班上还有这么个学生。我有一位美国教授朋友曾经有一次特别不好意思 地对我说他刚刚拒绝了一个中国学生所要推荐信的要求。这位教授再三询问我会不会因此伤害了那个留学生地感情,同时说“我实在是想帮忙,但是实在对这个学生 没有任何印象,不能瞎编。我的课上学生比较多,我也是特意翻查了点名册才确定他确实在我的班里。”

另外,即便是交流较多对自己比较了解的教授,留学生也需要有所甄选,挑出真正能为自己说好话的人来。昨 天刚好和几位教授谈论给学生们写推荐信的问题,有个教授说他的实验室里有个很出色的学生成绩突出,但是比较各色,曾经几次拒绝了这位教授的实验要求使得教 授很不爽。不久前这个学生来找这位教授要一封奖学金推荐信,教授说,“我可以给你写,但是我会把你拒绝试验的事情也写上。”学生说没问题。教授于是认真地 在信中列举了该学生的突出成绩,同时客观地反映了他拒绝试验的事实。教授还特地在发出推荐信之前请学生阅读了该信。学生还是一脸沉着地说了句“发吧”。最 终这个学生还真的得到了那笔奖学金。不过我建议同学们,如果真的和某位教授有过节,还是另谋人选比较好,因为不是每位教授都有义务将自己写好的信事先给学 生过目。

再来说说圈外人。留学生嘛,最愿意找国际学生辅 导员给自己写推荐信了,原因是老师们很和善,与留学生交情最多,对留学生也比较了解,最重要的是留学生找国际部的老师特别容易开口。我给学生们的建议是, 如果国际部的老师对你的性格优点,校内外活动的参与性(包括学生活动和公益活动),以及学习和在校综合表现比较了解就可以请,否则的话还是开动脑筋在校内 外其他的渠道挖掘人才。如果你在学校里是某个社团的骨干,可以邀请社团辅导员老师来发表你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创造力和才力。如果你上学期间曾经在校内 的某个部门或者校外的某个企业实习过,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找人歌颂你的工作能力。思路要宽广,找到最能体现自己闪光点的代言人。找圈外的人时要记住,这个 人不能是你的亲戚家人,或者仅仅是合得来的朋友。我记得有一位同学曾经找我咨询研究生申请推荐信的事情。他当时脸憋得通红,半晌之后突然顿悟说“我可以找 我的牧师!”我眼前一黑但是马上恢复了平静,问道“你是在教堂的活动中比较活跃或者作过志愿者吗?”该学生说“没有,不过我们的牧师挺喜欢我的,我还到他 们家做过客呢!”我又感到了一阵眩晕,但还是客气地对该生说“如果不是考神学院的话咱们还是继续开阔思路想想其他的人选吧。”

同学们,在你仅有的三封推荐信里要体现出你所有的闪光点,替你说尽好话。你辛苦找来的代言人一定要能够字字珠玉,笔笔生花才行。找代言的过程要精益求精,重视程度决不能亚于你在评审团前的面试啊!

推荐信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说话的艺术很重要。推荐信,理论上讲写信的人既然答应了替你写这封信,就应该是铁了心的准备为你说好话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同样是说好话被不同的人演绎出来境界和效果会天壤之别。

“说”的要得体。为你写推荐信的人,不论是教 授,校内的某部门的老师,还是校外的人士,都必须“专业”(professional)。与其说“专业”,不如说“得体”更为贴切。表述要简明,思路要清 晰,语气要不卑不亢。如果你知道某个人对你十分了解且会为你说好话但是此人不大“靠谱”,还是慎重考虑为妙。因为一封言辞欠妥的推荐信会令你在评审委员会 面前形象大损。

“学”的是情景再现。在一封推荐信中,最好能够 有一两个(或更多)具体例子来反映你的杰出。与其空洞的说“小强同学研究能力很强。”不如在推荐信中引用事例说明“小强同学研究能力很强,在一次某艰巨条 件的实验中开创性地运用了某试验方法,动用了某资源,达到了某某效果……”同时也可以考虑引用牛人对于学生的评论,比如“连某某协会的科研组长都由衷的赞 叹小强同学真是……啊”。

“逗”着读者继续读完推荐信。名气越大的学校、奖学金、企业所接到的申请信就越多。千篇一律的“好好好”是缺乏吸引力的。推荐信的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并且审字度句,让自己的文章引人入胜,丝丝入扣,才能真正让自己所代言的学生脱颖而出。

“唱”就是歌颂你的好。记得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奖学金评审教授曾经说过,一封好的推荐信应该让该学生阅读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脸红!也就是决不吝惜实料和溢美之词。

索要推荐信要讲礼数

虽然也有个别某学生发现某奖学金的时候已经临近申请截止日期而迫切需要推荐信的情况,但是通常来说,留学生报考研究生院或者找工作都不应该是临时起意,而应该是个长期策划准备的过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里邀请教授写推荐信的环节必不可少。

时间上,理想的状态是给教授一个月左右的提前 量,至少不能少于两周。一个负责任的教授一般会花时间思考,打下草稿,放置一两天再从头看进行修改定稿。写一篇一页半纸的推荐信可能会花上教授一个半小 时。同学们千万不要想既然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写好的文章,我提前一两天约稿不就行了吗?这是十分不礼貌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

态度上,一定要诚恳而谦逊。教授们包括其他行政老师们的职责范围并不包括为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如果我说有的学生以命令的口吻向自己的老师索要推荐信大家可能不信,但是总有个别的学生会生硬地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向他人所要服务和帮助的时候礼貌诚恳应该是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吧。

方式上,应该给与教授一定的信息量。没有经验的同学认为只要教授答应给自己写推荐信就万事大吉了。聪明的同学则会特别约见自己的教授进行简单或者深入的谈话,中心内容则是围绕自己的“杰出事迹”进行介绍性的演说,给教授提供尽可能多的“谈资”。

最后,当学生得到推荐信后应该以书面的形式向教 授表示感谢。一张精美的感谢卡是比较得体的。如果教授的推荐得到了响应,学生如愿得到工作、奖学金、入学通知书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以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 方式告知自己的推荐人这一喜讯。原以为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写推荐信的人是真正关心你希望你成功的人。在收获成功的时候请记得与这些人分享!

(来源: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华联胡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