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山岩像为大禹 几度维修要成佛——修复古迹必须保持原貌

 king9413 2012-08-28

乐山“大佛”本来不是佛像,而是巨石文化遗迹,一座巨大岩像,年代久远。从现有的一些传说和岩像本身来看,是48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留下的纪念像。由于年久失修,岩像上长满了草木,以致被湮没了许多世纪。当在北魏或唐代发现时,正值佛教兴盛,被误当成佛像几度加以维修,越修越“佛像化”,因而失去了本来面目。当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在5月13日播出“乐山大佛”专题时,仍然作为一尊佛像,并以为是弥勒时,当然是一种误差。

一、乐山岩像是大禹而不是弥勒

众所周知,弥勒佛是一位笑面佛,俗称“大肚弥勒佛”,和乐山岩像根本不相关。首先岩像的面部表情端庄严肃,反映了大禹治水的艰苦历程与认劳认怨的坚毅精神;虽有成功的喜悦而不外露。这和弥勒佛的表情毫无共同之处。其次,弥勒玩世不恭,敞怀露腹,无冠无鞋,光头胖脸;而岩像带冠有发,衣冠整齐,端坐,脚上穿鞋。再次,弥勒身后或身旁常有布袋,所以又称为“布袋僧”;而岩像没有任何包袱。这些是普通常识,为什么竟被如此忽略!

但有一点,虽有关系却不为人知的,就是大禹在西方历史中被称为米诺斯,因此被误认为是弥勒。大禹本名高密,“米诺斯”就是密龙氏,这是古代的尊称。古希腊王国第一位君主就是大禹的父亲鲧(耹qin),被称为诺萨斯,就是若阳氏。《竹书》:“颛顼生伯鲧,居大穆之阳,实惟若阳”。“大穆”就是多瑙河流域,就是古希腊。大禹为第二代君主,称为米诺斯;第三代为帝启,又称夏后开,就是克里特王朝,“克里”就是启。后来大禹成为中央皇帝,建立夏王朝,尊古希腊为大夏,希腊就是大夏。这一点连西方史学都认同,只是有些中国学者对此不予重视,甚至还有所抵触而已。

二、乐山岩像的原貌

从《地理·中国》的介绍中,我们有机会看到了乐山岩像的原貌。首先,据介绍,原来的头发是直的,维修后变成螺髻。按理说,此岩像头上应有冠,而不是光着头,因而也无所谓螺髻。但因年代久远,头上长满了草木,在维修时,冠就不会完整,无法修复,于是给岩像“理”了发,变成螺髻。但有一幅老照片,揭示了另一个疑点,就是在岩像额头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空白,后来又被“植发”,也变成螺髻。这块空白是什么呢?按理说,岩像戴冠,冠上有白玉。那块空白,就是镶嵌白玉的地方。冠既已毁,白玉也可能被盗走,于是“植发术”发挥了作用。

其次,岩像眉间原来没有朱砂痣,为了把它佛像化,维修后点上了红点。

再次,岩像的右手比左手厚,也被改修。大禹治水,艰苦卓绝;右手的负担较重,厚又何妨!如果不是施工时的失误,那就是完全的写实。现在有人要改,改成手心向上,还要加一颗摩尼珠,真是胡来!如果照这样“维修”下去,那不久的将来,岩像的衣服也得扒开,袒胸露腹,岂不更弥勒!

最后,岩像原本没有颜色,维修后染上花色,面部等也上了色,失去原来的古朴,实属画蛇添足!

如此维修,一为不懂历史;二是宗教偏见。把好端端的大禹岩像,硬是加以“佛”化,失去本来面目,这是一种主观武断行为,违背了修复古迹要复原的宗旨。严格说来,这是一种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古人,不实事求是的作法,应彻底加以改正!

三、大禹不是“神话”人物

在国内,大禹生年、生地、生平,还是一连串的谜。而在四川,曾经有一段大禹“热”,甚至把大禹的家乡落在垮儿坪,这当然不妥。现在这种“热”已成过去,却又对乐山的大禹岩像毫无热情,当然有点令人奇怪。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已发现大禹生于东北集安的大禹山。不仅如此,还可以断定:夏、商、周、秦的历史发祥地,都在这里。关于这些,早有论述,暂不多谈,仅举几例,即可证明:

1、《诗经·商颂·长发》:

睿哲惟商,长发其祥。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这说明,大禹是出于商地的睿智,而且深受商人的尊崇。

2、隋巢子说:“大禹生于碣石之东”。碣石山,在渤海西岸,其东面为东北地区,这是错不了的。《山海经·大荒北经》把碣石山记为“禹所积石之山”,说明这和大禹治水有关,就是把开凿龙门的废石料都运到了渤海,形成了海中之山。

3、《吴越春秋》说:禹治水“出于紫蒙之野”。紫蒙城,《魏志》说:“在辽阳东境”,其野当然不会离其城太远,这一点岂可随意否定!

中国的古史研究以及民族学研究,由于受到语言学等滞后的限制,存在诸多漏洞;从而也影响到对西方历史的研究。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本为中国人所修建,至今未被公认;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和古埃及的实物相同,就认为是从埃及传来的。但是他们不了解,伯益之子若木曾封于四川;而后若木又接替伯益到了古埃及当了大祭司。《海内经》:“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国)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就是尼罗河;一条河不会出自一棵树上;所以“有木”应为“有国”或“有山”。总之是若木在此建国,以更伯益。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只认为“三星堆”之青铜面具是从埃及传来的;也不会否认中国是青铜器的发源地了。

在《话说长江》续集节目中,有一点应注意:传说,在唐代以前,四川乐山一带三条江汇合,常有水患,一位和尚筹资修建了一座能镇住洪水的神像。能镇住洪水的“神”,在中国,非大禹莫属。神,是能人,造福于人的能人。死后被尊为神。所以说,大禹是能人,是神,不是佛。佛家讲修行,清静无为;而大禹,不仅有为,而且能为人所不能为。大禹治水,留下许多遗迹,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劈山修凿巨型岩像工程不小,这属于巨石文化时期的范畴。修凿者为谁?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大禹的助手,他的表侄伯益即大费;治水成功后,帝舜把伯益封于秦赐姓嬴,是为女真,伯益为女真人之始祖;所以四川又称益州,成都又称益都。伯益与大禹都发祥于东北,号为亳地,称为亳人,扶佐大禹治水,九年成功。在《地理·中国》中宣称开凿乐山岩像,“计划五年,用功十年”,岂不笑话!这也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