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

 名天 2012-08-29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钟国连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家知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平衡膳食,配合运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其次要满足特殊的生理需要,维持理想的体征,如青少年和儿童要保持他正常的生长发育。正因如此,各种关于糖尿病人饮食的说法层出不穷,有科学依据的,有民间流传的,正确的、错误的,都不断动摇着患者的思考。由于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的作用不明确,加上饮食成分极其复杂、难以控制,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现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出来,供广大糖尿病患者参考。

误区一: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主食越少越好

对于每一位糖尿病病人,无论1型还是2型,饮食控制永远都是治疗的基础。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是要求强调饮食、运动及胰岛素治疗三者的和谐与平衡。糖尿病病人固然不能象正常人那样无所顾及的饮食,但也绝对不只是少吃或不吃。不管怎样,饮食应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健康人和病人都有权利享受饮食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滋味。

 我们一日热量需要的6070%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简称糖),主要通过各种谷类食物提供。患糖尿病后,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得太多。患者也常被告诫,要少吃主食。但具体少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患者往往不很清楚。上个世纪初,医学界认为血糖高主要是由于摄入主食造成的,因此主张糖尿病人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要低。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的认识不断在变化,1921年对病人的要求是碳水化合物占总食量的20%1950年是40%1971提到45%1986认为是60%1994年已认为应和正常人一样,占65%。米面一类主食一般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机体将动用蛋白质、脂肪产热,过多的脂肪代谢将产生较多的酮酸,进一步造成三大代谢紊乱,甚至产生酮症酸中毒。

相当一部分糖尿病病人怕加重病情,每日只吃23两主食,认为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控制主食摄入,认为饭越少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1两,由此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已经控制了饮食,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过控制范围,而且脂肪摄入过多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

饮食治疗的意义在于:1、保持健康的体重;2、维持营养平衡; 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原则是“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平衡的饮食。”为保证营养平衡,糖尿病人应在规定热量范围内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因此建议,糖尿病病人每天主食推荐摄入量应该根据个人的病情、身高、体重、日活动量来决定,最好向糖尿病专科医生或营养师咨询,以制定“个性化”的主食摄入量。一般来讲,身高小于154厘米的病人主食4/日;155160厘米的病人主食5/日;160175厘米的病人主食6/日;175180厘米的病人主食8/日,每日主食最多不超过一斤。

  误区之二:杂粮不需要控制

  在就诊的人群中有九成糖尿病患者认为,控制主食就是控制大米的摄入量,杂粮可以多吃,而且杂粮还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多吃对身体没有危害。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虽然杂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等作用,但其主要成分还是碳水化合物,和大米一样,50克荞麦面、燕麦面、小米面、高粱米、薏苡仁米、玉米消化和产生的热能与50克大米产生的热能是相当的。一些就诊的患者主食从不吃米饭,而是天天吃玉米面,有的不怕麻烦,将黄豆磨成粉和着面粉吃,结果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糖尿病肾病。所以,控制主食不仅是指大米,杂粮也一样要控制。但是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且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对身体不利。细粮与粗粮的比例为6:4时,是较好的搭配状态。

  误区之三:控制好主食,副食、零食可以随便吃

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医生经常遇到一些将主食吃得少作为“金标准”、而副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病友。这些病人对主食的控制谨小慎微,严格把握,但对副食的摄入则满不在乎。其实,饮食控制不合理造成血糖波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总热能的控制不合理,而影响总热能的不仅仅是主食(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也会产生热能,1克碳水化合物产生4卡的热能,1克蛋白质产生4千卡的热能,1克脂肪产生9千卡的热能,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一部分产生热能间接升高血糖,其它的通过一系列酶的糖异生作用转化为糖类,照样能升高血糖。

一部分老年2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疗效不错,但出院一段时间后,血糖就出现波动,多次反复住院。细问之下,才知患者虽一日三餐能按规定量控制饮食,但平日常以花生、核桃、瓜子、腰果、大杏仁等干果类食物作为零食。片面的认为干果类食物含糖量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其实他们不知道,18粒花生米或一小把瓜子就顶25克主食或一个鸡蛋的热量! 由于老年人味觉细胞减少,味蕾细胞敏感性下降,大多喜欢吃一些味香的食品,加之老年生活内容相对单调,空闲时间多,有时想吃点零食解闷。

那么干果类零食能不能随意食用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从干果的营养成份分析:干果类食品含糖量低约 10 -- 25%;含脂肪量高约 3O36%,在体内糖每克产热4千卡,脂肪每克产热9千卡,因此属于高热量食品;第二、从体内营养代谢分析:脂肪虽然属于非糖物质,但如果摄入量超过需要量,一方面多余的热量可以转化为体脂贮存起来,使体重增加,加重胰岛负担;另一方面脂类物质在体内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对血糖产生间接影响。所以,干果类食品对血糖水平有一定影响,不能随意食用。但干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VE及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抗衰老。如果食用,可以按照等值互换的原则,减去同等热量的主食,半两干果的热量大约相当于一两主食,可以在总热量不超的情况下适量食用,绝对不能想吃就吃。

  

     误区之四:糖尿病病人与水果无缘

    许多糖尿病病人对水果望而生畏,不敢吃水果,认为水果含糖,吃了会使血糖升高,影响病情。所以患糖尿病后就与水果绝了缘。在接诊中发现,部分患者从来不吃水果,导致维生素缺乏,影响身体健康。实际上,水果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大量的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实际上,只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水果还是可以食用的。

    第一,等值交换的原则:我们前面谈到,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在不超过总热量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热量等值食物的互换,水果也不例外。比如一两米或面的热量分别相当于西瓜16两,苹果6两,梨7两,桃7两或香蕉4两等等。

    第二,时间原则:互换好的水果宜放在两餐中间吃。如将苹果分为两半,分别在上午 1000和下午 400 吃。这样安排对血糖的影响多少一些。

    第三,自检原则:要经常自测尿糖。

    另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最好在吃水果2小时后检测一下尿糖,结果与平常比较变化不大,这种水果就是可以食用的。在水果中,糖尿病患者可以随意食用柚子,在柚子新鲜果汁中含胰岛素样成分,有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柚子不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和肥胖患者,还兼有消食健胃作用。其它水果,如荸荠、李子、金橘、龙眼。山楂、梅子、桑椹等水果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患者可按以上三个原则适当选食;而香蕉、葡萄、甘蔗、荔枝、大枣、杨子等水果,其成分中含单糖如葡萄糖类物质较多,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明显,以少吃或不吃为宜。按照营养保健的观点,选食范围越宽,对身体健康越有益。水果所含的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体需要且不可缺少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对食用水果要有正确认识,选而食之,乐而食之。

  误区之五:不甜的食物就能吃

  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过量所致。因此在调节饮食中,只限制含糖量高的甜食,例如蛋糕、糖果、水果、巧克力等,而对米饭、馒头、饼干等不甜的食物不加限制,这是非常不对的。

甚至有些患者认为无糖食品可放心吃对无糖食品是否就不需要控制呢?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指的是不含蔗糖或用其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替代葡萄糖,这些甜味剂有些是低热卡糖或不产热卡糖,但无糖饼干、无糖面包、咸面包、咸饼干中仍然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其中可能含有其他的糖类,如果糖、乳糖等。因此,这类食品仍然应计算入总热量范围内,如果食用无糖食品后明显血糖升高,应该停用。无糖食品无任何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但在适量范围内它们可以改善单调的口味。

  食物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其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或双糖,这些糖的摄入的确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一些多糖类食物(如淀粉),虽然没有甜味,消化之后却会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通过甜味去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应该把甜食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区分开来。

而对糖尿病病人来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包括单糖、双糖、多糖(主要指淀粉),而并不仅仅是甜食。只要保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甜食也可以适量吃一点。

误区之六:南瓜可以降糖

    民间偏方把南瓜作为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的食物,而且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保健品中常含有南瓜粉,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南瓜可无所顾忌地大量进食。南瓜可以降血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科学研究指出,南瓜中所含有的南瓜多糖对控制血糖有良好的效果。但南瓜作为一种完整的食物,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会使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因此,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把南瓜当菜吃一点,而不要随意大量进食,尤其是南瓜籽更应控制摄入。

  误区之七:豆制品可以多吃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豆制品含糖和热量都不高,其中的大豆异黄酮对血糖还有一定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多吃一些。其实,虽然豆制品相对于动物蛋白更适合于糖尿病病人,但对某些患者来说,糖尿病的发病通常会合并肾病,而摄入大量的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不能盲目多吃豆制品,以免加重病情。

    误区之八:糖尿病患者多吃植物油问题不大

    目前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动物食品摄入量有较大上升,但即便是瘦肉也含15%左右动物脂肪。另外烹调油摄入急剧增加,很多人每天已经超过50克。脂肪摄入过多,是我国居民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黏、肥胖、脂肪肝、痛风等一系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代谢性疾病增加的主要原因。营养专家提出,正常人每天植物油摄入量应在25克以下,糖尿病人及患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人应限制在20克以下。

糖尿患患者不注意食用油的控制是血糖控制不好的重要原因,,很多患者认为甜食不能吃,主食要控制,只要不吃动物油,植物油多吃无妨。都知道动物油多吃有害,但单纯认为植物油有好处也是一个误区。相对来说,植物油比动物油好,但也不能随便吃。动物油与植物油的配比也一样。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脂肪,只要是脂肪就属于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脂肪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使体重增加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医生都是不主张糖尿病者吃油炸食品的。

据调查:城市人均植物油摄入量为34市斤/月,是糖尿病患者定量的数倍。糖尿病医师在为患者进行营养咨询时,对食用油的具有所规定,但起初患者往往不重视,认为只要控制动物油就行了。实际上,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别只是所含的脂肪酸比例不同,二者的产热量完全相同。对患者体重和血糖的影响与干果类食品一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讲,在体重超重的情况下,每日植物油的量大约应控制在10克左右,即每月6两油。体重正常的中老年人也不应超过 15 20克/日,以每月 9两至12斤为宜。患者经常感到,按规定的标准量,饭不好做。因此,要注意改变烹调方法。比如:少吃或不吃煎、炸、烧、炒的菜肴,夏天多采用凉拌或热拌,冬天多采用清炖、永、蒸、切的烹调方法。为改善口味可用去掉浮油的肉场、鸡汤、鱼汤等炖菜吃,能生吃的案尽量生吃。

误区之九:只吃素不吃荤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水、纤维素合称“七大营养素”。为保证摄入充足,我们不主张吃素,更不主张糖尿病人吃素。糖尿病人由于控制饮食,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如果再吃素,对身体伤害更大。况且动物性食物的营养是植物性食物不能代替的,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优,其氨基酸比例恰当;而植物性蛋白质(豆类除外)缺少赖氨酸,营养不全面。另外,动物食品中的营养素人体易吸收,如血红素铁比无机铁吸收好,有机锌、有机硒、有机铬都比无机元素吸收好。动物食品又是一些维生素的丰富来源,长期不吃会造成维生素缺乏。
  动物性食物也不能随便吃。平衡膳食要求每天有250克牛奶、一个鸡蛋、3两左右瘦肉或鱼,这个数量的食品带入的动物脂肪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

    误区之十: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应多吃

  多数糖尿病患者认为,患了糖尿病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用量,而蛋白质对人体有益,应该多吃一些。这种认识不全面。无论哪一种营养素,人体对其的吸收、利用都有合适的比例。蛋白质虽然是生长发育、疾病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正常人一日摄入蛋白质的量以占总热量的1215%为宜,约每日每公斤体重(标准体重)12克左右。糖尿病患者可略增加,但也不宜超过 18%。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除牛奶外,肉、禽、蛋等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呈酸性反应,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必须通过肾脏进行排泄。摄入过多富含蛋白质食物,不利于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使肾脏负担加重。长期过量的摄入高蛋白食物,有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对蛋白质的摄取量要适当。一般成年人,每日半斤牛奶,l个鸡蛋,l两肉,2两豆制品,就完全可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另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植物蛋白摄入量。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植物蛋白的食用量也要有一个动态变化。患病的初期可多吃些豆类及其制品,以增加饱腹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患病三、五年后,每日以2两为宜。一旦出现尿蛋白,应减少食用量;出现糖尿病肾病时,要限制植物蛋白的摄入,选食肉、蛋、奶等优质蛋白,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误区之十一:忌糖不忌盐,口味重无妨

    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菜没有味道,用盐较多。我国的饮食习惯是南甜北咸,东北每日吃盐在15克以上,北京为10克,南方8克。多盐即多钠,近年有很多科学报道,多钠与高血压有关,而且还增加肾脏负担。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高血压合并症,应该严格限制盐的摄入,每天在6克以下。可以采用其它调味办法。
 

    误区之十二: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

多尿是“三多一少”症状之一。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有的病人认为是喝水造成的,因此采取不饮水或少饮水的办法,这是错误的。糖尿病人由于中枢神经感受性减弱,很难感到口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易出现高渗。高渗是很危险的,这是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发病原因,死亡率很高。血液浓缩后,黏度增加,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这也是糖尿病人重要死亡原因。“进口物质”中惟有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误区之十三:吃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有些人认为,饮食增加了,多吃点降糖药物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其实这是错误的。
  糖尿病患者最忌讳的是有时大吃大喝,有时又粒米不进,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腺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过量、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概率,非常不利于疾病控制,而且体重也会有上升的趋势。
  还有的人以为改用胰岛素治疗,就不再需要费神控制饮食了。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因此,用胰岛素治疗同样需要配合必要的营养治疗。

    误区之十四:降糖奶粉可降血糖多食有利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品牌的“降糖奶粉”顾名思义可以降血糖。其实所谓“降糖奶粉”即在奶粉中添加适量的三价铬,虽然三价铬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但奶粉中亦含较多量的蛋白质及一定的脂肪成分,若不加限制大量进食,亦可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一般认为,每日进食“降糖奶粉”50克左右是比较适当。

    误区之十五: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

    大部分2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多食现象,热量长期超标。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医生则反复叮嘱患者控制饮食。规定的标准量低于患者病前的饮食量。对此,有些患者怀疑;按这个饮食标准,时间长了会不会发生营养不良?有的患者把糖尿病导致的下肢无力、抵抗力下降,误认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纠正,自然很难按照标准的要求把好 “进口关”。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

    首先,患者一日饮食量是按照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并综合考虑了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的情况计算并制订出来的,完全可以满足患者的正常生理需要。

    其次,2糖尿病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量减少,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缓,所摄入的热量也要相应减少,才能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如:年龄4O5O岁应在原热量基础上减少 5%, 51--60岁减少 10%; 6170岁减少20%; 7180岁减少30%等。如果仍保持年轻时的饭量,所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所需,多余的热量以体胀的形态在体内贮存起来,必然造成人过中年,日渐发福的结果。

同时,随年龄增长,胰岛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我们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必须要在胰岛素的参与下进行转化。贮存和利用。在摄入超过生理需要量。体重超重的情况下,使胰岛素供需不平衡或质量下降,就可引发或加重糖尿病,所以,患糖尿病后,要从根本人手,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减轻体重,以求逐渐达到胰岛素分泌和需求的相对平衡。如果仍然不注意节制饮食,盲目进餐,摄入的热量不但不能被机体利用,反而会加重内分泌紊乱,增加胰岛负担。我们在临床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往往吃的越多,身体状况越差,体重越减轻。控制饮食后,反而体重增加,症状改善。按照定量进餐,摄入的营养素在有限的胰岛素参与代谢下,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实为少则益、多则害。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患了糖尿病,要在有经验的糖尿病医师指导下,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膳食标准。长期坚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