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内在的力量

 天无云1970 2012-08-29

                           发现内在的力量
一切力量皆来自于内在世界,而且绝对在你的掌控之下。它来自于准确的认知,
来自于准确的原则的主动践履。发现自己,运用自己,改选自己,乃是实现任何
目标的不二法门。

你无需去获取这种力量。你已经拥有它。但是,你应该去了解它,去运用它,
去掌握它,去把它注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样,你就能够勇往直前,征服面前
的整个世界。

感悟是必须的,它与上述一切共同发生作用,而那些深入领悟的人,将被新的光芒所照亮,充满崭新的力量,从而每一天都将获得更大的力量与自信。你将认识到,你的希望,你的梦想,都会变成现实。生命的意义,也比以往更深刻、更丰富、更清晰。

在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多者愈多”的道理颠扑不破;反过来,“损者愈
损”的道理也同样真实可信。
心智是创造性的。外在条件、客观环境以及一切生活际遇,都是我们心灵中
习惯性或支配性的心态所造成的结果。我们的所思所想,必然决定着我们的心态。因此,一切力量、成就与财富,其奥秘全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是真的,因为在我们“做”什么之前,我们必须已经“是”什么了。我们
只能“做”到我们所“是”的程度。而我们“是”什么,则取决于我们“想”什
么。

我们无法显示自己所不具备的力量。要想拥有力量,惟一的途径就是意识到力量的存在;而要想意识到力量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懂得:一切力量皆源于内心。

内在世界的确存在——这是一个思想、感觉和力量的世界;一个光明、鲜活而美丽的世界;尽管它无影无形,但却强大有力。

内在世界由精神统治。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所有结果的动因。既然内在世界服从于我们的掌控,那么,一切力量和财富的规律也就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了。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映射。相由心生。在内在世界中,可以找到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能量、无心的供给,它足以满足一切需求,并等着你去开启、发扬、释放。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内在世界的潜能,这些潜能就会在外在世界中成形。

内在世界的和谐,将会通过和谐的景况、惬意的环境以及万物的最佳状态反映在外在世界中。这正是健康的基础,也是一切伟大、力量、功绩、成就和胜利的必要条件。内在世界的和谐,意味着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由自己来决定一切经历加诸于我们的影响。内在世界的和谐,会带来乐观和满足;而内在的满足,也将带来外在的富足。 外在世界,反映出内在意识的情形和境况。

如果我们在内在世界中找到了智慧,就会领悟到如何辨别潜伏在内在世界中的非凡潜能,并将获得在外在世界中彰显这些潜能的能力。

一旦我们认识到了内在世界的智慧,我们就会在精神上拥有这种智慧,并通过对这笔精神财富的拥有,从而拥有实际的力量和智慧,去彰显那些为我们最充分、最和谐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本质要素。

内在世界是一个实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凡是有力量的男人和女人,都会产生勇气、希望、热情、信心、信赖与信仰。借助这些,你可以获得非凡的才智去领悟梦想,获得实际的能力把梦想变成现实。

生命,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凡是在外在世界所获得的东西,都是我们在内在世界已经拥有的东西。一切财富,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所得,皆是认知累积的结果。所失,皆是认知耗散的结果。

我们凭借客观的心智与外在世界连结起来。大脑是心智的器官,脊椎神经系统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神经系统,以光、热、嗅、声、味等一切知觉做出反应。当我们的心智能够正确地思维,当其通真理之光,当思想通过大脑——脊椎神经系统将建设性的信息传递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时,这些知觉将是和谐而令人愉悦的。

但结果是:我们正是通过心智,将勇气、活力以及一切建设性的能量注入我们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心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悲伤、疾患、匮乏、局限以及各种混杂、不和谐的成分。因此,错误的思维方式将通过客观的心智将各种破坏性的力量施加在我们身上。

我们与内在世界的连结是通过潜意识建立的。太阳神经丛是此种心智的器官;交感神经系统操控着各种主观感觉,如快乐、恐惧、爱恋、感情、热望、想像等各种潜意识现象。正是通过这种潜意识我们得以和宇宙精神相联结,和宇宙中无限的建设性力量建立起联系。


生命的伟大奥秘,正在于人类生命这两大中心的协调,以及对其各自功能的感悟。有了这一认知,我们才能够使客观心智和主观心智自觉协作,从而使有限和无限协调统一。我们的未来全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无须听凭反覆无常的外部力量所摆布。

只有一种法则或意念遍及整个宇宙,占满所有的空间,其所在的每个地方,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所有思想和意念都在它里面。它是万有中的万有。

宇宙中有且只有一种意念能够思考;当它思考的时候,想法就转变成客观事物。这种意念无所不在,因此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是这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意念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宇宙中有且只有一种意念能够思考,所以必然引出如下结论:你的认知必须同宇宙意念相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万念归一。这个结论是不容回避的。

集聚在你大脑细胞中的意念,与集聚在他人大脑细胞中的意念并无不同。每个人不过是世界或宇宙精神的个体化。宇宙精神是静态的或潜在的能量;它仅仅是它;它只能通过个体的人昭示显明,而个人也只有通宇宙过能彰显自身。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个人的思考能力,就是他作用于宇宙并彰显宇宙的能力。人的意识仅在于人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相信,心智本身是一种静态能量的微妙形式。所谓的“想法”就是由此能量而生的,想法是心智的动态阶段。心智是静止的能量,想法是活动的能量——心智和想法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想法正是心智由静到动的转化过程中,绽放出的勃勃生机一切属性的总和,都包含在宇宙精神之中,它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因此,这些属性在每个人身上也无时无刻不是如影随形。所以,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想法就被它所拥有的特性所推动,并在客观世界或外在环境中体现出来,与它的源头相呼应。

是以,任何想法皆为因,任何境遇皆为果;由是之故,控制自己的思想以产生令人满意的外部环境,绝对是本质之所在。一切力量皆来自于内在世界,而且绝对在你的掌控之下。它来自于准确的认知,来自于对准确原则的主动践履显而易见,如果你能够对这一法则领会贯通,对自己的思维进程加以掌控,你就能在任何境况中应用它。换言之,你就能够在意识地与无所不能的宇宙法则协作互动,而这一法则乃是万物的根基。

宇宙精神是客观存在的每一粒原子的生命法则;每一粒原子都持续不懈地努力彰显出更多的生机;每一粒原子都是智慧的,它们为何而生,也将为何而尽心竭力。

多数人生活在外在世界中;少数人发现了内在世界;然而,恰恰是内在世界造就了外在的一切;因此,内在世界是富有创造力的,你在外在世界中所找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内在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当你理解了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这种关系时,这一体系将让你认识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内在世界是因,外在世界是果;想要改变结果,必须从根源做起。

你立刻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理念;大多数人都是试图通过对结果的运作来改变结果。他们没有看到,这不过是把不幸的形式由一种改变为另一种。要想去掉不和谐,我们必须去掉它的“因”,而这个“因”,只能在内在世界中找到。切生长都源于内在。万物皆然,显而易见。任何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是这一伟大法则活生生的见证,而往昔的谬误,正是因为人们从外在世界中寻找力量或能量。

内在世界是宇宙中一切供给的源泉,外在世界是喷涌而出的川流。我们接受容纳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对这一宇宙源泉的认知,每一个个体都是这种无限能量的出口,而每个人对于其他人而言也都是如此。

认知是一种精神过程,而精神行为正是个体与宇宙精神交互作用的体现;由于宇宙精神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智慧,充斥天地万物,激发一切生命,这种精神的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因果关系的法则,但这一法则并非建立在个体之上,而是建立在宇宙精神之中。它并非是客观感受,而是主观进程,它的结果也将体现在一切境遇和经历的无穷变化之中。
为了释放生命,必须先有意念;万事因意念而立。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这一基本物质的某种体现,万物由此而被创造出来,并不断被再创造。我们生活在一片深不可测、可形可塑的精神实体的海洋之中。这种精神实体永远是生机勃发的。它极度敏感。它根据不同的精神需求而成形。它通过思想浇铸的模型或构造的母体而得以表达。请记住:这种理念的价值仅仅在于对它的应用。对这一法则的实际领悟,将能使富足取代贫困,令智慧取代无知,变混乱为和谐,化暴政为自由。毫无疑问,站在物质和社会的角度上看,没有这更好的祝福了。

潜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潜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通常在个体内部不被觉察地进行,控制着个体的本能活动。潜意识是记忆的储藏库,具有接通灵感与智慧的功能。潜意识与意识一起,构成了 个体的心灵。


潜意识的功能:
负责本能、生理机械反应。比如:身体的呼吸,肠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贺尔蒙的分泌,防御细菌 与病毒等等。我们不需要提醒自己要记得呼吸,因为这一切,潜意识都会自动帮助我们完成。潜意识是记忆的储存库,我们一生的记忆,乃至多生多世的记忆 ,都存留在潜意识里。潜意识里负面的记忆,是各种心理障碍的根源,通过催眠疗法,或聆听潜意识CD,可以重建潜意识,释放潜意识里负面的记忆,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潜意识最喜欢带感情色彩的信息。 
 
例如:如果你希望致富,仅仅暗示自己会富有是不够的,你还要想象,当你已经很富有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会看到什么画面,会听到什么声音,会问到什么气味......

潜意识不识真假。

即使现实中的你生活拮据,一旦你的潜意识接受“你很富有”的信息,潜意识就会按照指令使之变为现实。当然,对于有的穷人来说,让潜意识接受“我很富有”的信息,实在讲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负面信息太多了。

潜意识是直来直去的。
千万不要对潜意识说:我不穷、我不笨、我不生气......因为潜意识只会抓住“穷、我笨、生气”这些字眼,所以,你应该说:我很富有,我很聪明,我很平静......

潜意识易受图像刺激。如果你看到什么图片,很符合自己的梦想,就可以把它挂起来,作为视觉化的工具,比如,女孩子想漂亮点,可以挂上林志玲的图片天天看。

放松时,最容易进入潜意识。入睡前、早上刚醒来时,都是比较放松的时刻,应该好好利用,抓住这两个黄金时间,给自己输入积极的潜意识信息。

潜意识切勿运用于负面信息。要确保你所有的潜意识信息,都是积极、正面、利己利人的。切勿运用潜意识咀咒或报复别人。因果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任何人对别人做的任何事情,最终会回到自己身上。

不管你要运用潜意识实现什么梦想,都应该明白:最高境界的人,没有梦想。梦想的实现,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走向“没有梦想”这个最高境界的一个过程。所以,请放心吧,不管你认为你的梦想有没有实现,事实就是,从遥远不可知的过去开始,你就早已拥有了整个宇宙。

我们心中都有两个能量区,一个是愤怒,一个是正念,修行就是要以正念的能量觉知和拥抱愤怒的能量。这并不是压抑愤怒。正念是你,愤怒也是你,自己不该把自己变成战场,不应利用某一方去击倒另一方。不要认为正念是好的,是正确的,愤怒就是坏的,是邪恶的,只要认知到愤怒是负面的能量而正念是正面的能量,要以正面的能量照顾负面的能量即可。那些懂得生活、懂得秩序的人,都是懂得将心归置一处的智慧之人。他们都明白一心一用等于获得理想的道理。

生命仅有一次,如何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到极致,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从根本上说,它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知识(事实的数量)每六个月翻一番,但是智慧却处于短缺状态。知识只是不断积累的事实,但智慧是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能力。只有我们发现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无法做到真我,往往是由于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把自己和别人对比,而不是反省我们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想要活得有目的,其秘诀就是要不断地、经常地问自己三个关键的问题:我是否在追随本心?是否在做真实的自己?

梵文的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波罗蜜多的简称,是“超越”。但般若无法仅用“智慧”两字来表达,因为一般人认为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凡有创造性的人,都有智慧。

但这跟般若不一样。般若的智慧,也有一般人的智慧的功能与作用,但无一般人的自我中心的执著,这才能从烦恼的苦海超越而成为大解脱、大自在的智者,叫做“波罗蜜多”。因此,开发了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便不会再有颠倒意见了,因为他已体验到了真实的心境。

什么叫“颠倒”?共有四种: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这是人间凡夫对于身心和环境所持的正常心态,但从佛法的立场看来,却叫做颠倒。

因为世法无常,所以身心世界皆非真我;因为一切现象无法永久保持或保证不变,所以有生老病死等诸苦;因为有烦恼的心念,所以不清净;有血肉的身体,所以是臭皮囊。我们的心,就像一个非常高明的画家,能够极其细腻地画出身心活动的一切现象,甚至于我们的环境世界,也都是由这个内心的画家创造出来的。五阴是人生现象,世界是宇宙现象。这是一种唯心论的观念,粗看不容易理解。例如说,人在心情烦闷时感受到身体状况不会爽快,接触到各种环境现象也不会舒服。如果心情愉快时,就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不过,若说我们的身体、家族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所造,恐怕就很难体会出来了。这不仅仅是从心理现象来解释的,即如“我思故我在”的理论,是由自己的心理活动感受到自我存在于这个世界;心理先有活动、有主宰、有计划,因而才有外在世界的活动出现。这样的唯心论,不曾考虑到每一个人所处的全宇宙,也是自己内心创造的。因为无法想象这个环境是他所造,何况人生短短数十年,怎么可能造出已有几十亿年乃至千百亿年寿命的宇宙世界?

每一个人的人生宇宙是各有因缘的,而且是随着时空的变迁及其心念的变动,经常都在变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时段,每一个人的环境世界,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宇宙世界及人生的际遇,每一个人都是由心所造,由心感受,处身同一个时空的许多人,各有各自的宇宙人生,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世界为你自己所有,若不珍惜它、爱护它、美化它,你的世界就可能是人间地狱;如果你能全心努力于身心世界的保健培养,你的世界就是人间的净土。

当你这一期生命终了之后,你的这个宇宙人生也就随着你消失。虽然其他的人还在照常生活,但那已不是你的世界了。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理解真实的义理之后,必然要即知即行,并且如法而行,自安安人。以他自己所理解的义理去实践,继而从实践中体会更深一层的道理。其思想和行为既能安顿自己,也能安顿他人。
通常,几乎人人都曾有过“尽在不言中”的体验。有人形容大智若愚,其实不是装成憨厚笨拙,而是根本觉得用任何方式辩论、解释说明,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事实就是如此,多说不如不说,否则离事实真相就会越来越远。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此偈是说,般若能使两种人震撼:一是使得没有智慧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智慧的人欢喜。

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无私无我的智慧。在没有智慧之前,不知般若是什么;有了智慧之后,没有自我、没有执著,因为警悟到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身心,都不是永恒的自我。

不过在般若的智慧尚未从心中显现之时,纵然在认知上能够接受无私的观念,却无从体会到无我的状态。甚至一听到般若是空,空即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就会恐惧惊怖。因为既然无我,自己的身心究竟又是谁呢?

可是对于已经有智慧者,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实在太好了,能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所以盼望协助那些无智的众生,在尚未断除烦恼之前应当断除烦恼,未得大智慧之前应当开发智慧。因此要用种种观念、种种方法,帮助众生开启智慧,并且鼓励大家,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显现出大智者的功能。

然而,一般人害怕失去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害怕在体验到无我之后,就会像一个好端端的人,突然失去了记忆,不认识自己,当然也不认识亲人;没有了自我,当然也会失去本来属于自我的一切,那该是多么悲惨可怕的事了!

事实上,无我的经验,是以无私的般若智慧,超越了主观客观,超越了时间空间,超越了相对绝对的自我中心,除了没有自私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还照常。

开悟之前,是你的私有,所以被你在心理上占有;开悟之后,是属于各人所有,你已没有自我的私心,在心理上是尽慈悲关爱奉献的责任。这种心境是很难说明的,唯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欢喜地获得般若的智慧之时,自然就知道了
一般人也可以练习着用智者的观点来放下自我,特别是在被烦恼所苦的时候,学习着暂时放下自我,也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般若智慧,从我见、我执所生出的议论心就没有了,好比早晨太阳一出来,露水都不见了。

般若本身不是用语言讲的,即使说是得到了文字般若、语言三昧,还是以语言来表达,用***工具。但以文字语言做工具,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材施教,不是为了自己要申述什么真理。所以,得到般若的人,心中朗朗乾坤,对任何现象皆不需揣摩,当下就明白。若是哲学家及科学家,则需靠理论表达,分析实验。彻悟以后的圣者,对于宇宙人生,都是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说。

是直观而不是直觉,无相无不相,是如实相;无念之念,即是般若。既然如此,已不需要议论、辩论、争论,因为一切都已清清楚楚,还要议论什么?但是未得般若智慧的人,仍需要思辨的逻辑,才不致陷于盲从、迷信、迷惑。


凡是辩论的、讨论的、争论的、计较的、衡量的、分析的、综合的,都叫议论心。这些都会因无我智慧的出现而消失,好比太阳一出来,朝露就被蒸发了。

直到今天,西藏的喇嘛对议论依然很重视,用议论达成消灭议论的目的,使讲的人不会似是而非,听话的人也容易进入主题。所以,已得般若的人,本身不需议论,若是为了他人,则仍然需要议论。

不要执著悟境,不要等待开悟。如果真的开悟了,不要大惊小怪,逢人就显示自己已经开悟。真正开悟的人,心中了无痕迹,如果有开悟的感觉和开悟的傲气,那就证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脱。

实相是实际的、根本的形象、现象,原来就是这个样。但真有实相这个东西吗?从语言上、思想上讲是有的。若从实相的本身来说,实相是无相,无相不离一切有的现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叫实相,可知世界一切现象都没有离开实相。
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无”,也不致忧愁恐慌。

如果已知无我的道理,即知“我”这样东西,不过是由身、心、环境的三种因缘结合而成的,我是暂时的假相,不是真实持久的存在。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听到有什么可得,不会欢喜;听到没有什么可得,也不会忧愁。与其尘封在自我的狭小世界里,不如从日常琐事中后退一步,静下心来试着把整个世界想象成蛛网般交织的浩瀚因果网。每条蛛丝向各方放射,连结其他蛛网。乍看之下,似乎曲线密布,错综复杂,其实还是有迹可循。若能这样思考,我们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幻。

探索心灵在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心灵是智慧之光的中心。它就如一面从未用过的镜子,必须有人去凝视,才能折射出影像。所以,若不去了解、观察自己的心灵,生命将失去意义。
对于生命的认知,我们时常处于混沌与模糊的状态。我们须去探索变幻莫测的万事万物,在恒常的变化中寻获生命的真谛。
深入了解、认知生命的本质后,心灵就不再处于混沌的状态中,对于不断改变的世界感到惧怕和紧张。因为,我们的生命来自于自然的生命本源,若能对生命的本源——心灵的深处进行探索、观察,心灵的成长与幸福的生活便唾手可得。

我们常依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日常生活中做出习惯性的反应。比方说,我们即使知道天空之所以会呈现蓝色,是因为蓝色是光线中唯一不经阳光过滤,波长最长的颜色,也会习惯性地把蓝天看做大地的背景。

俗语说:眼见为实。但是有太多经验告诉我们,光靠事物的表相来做出判断,不见得可靠。首先,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心灵,我们却对心灵一无所知,行事全凭直觉。

第二,我们过于主观自我,而自我却常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它总是晦暗不明,渴望更多,执著于美好的事物,最终却被自己的期望、恐惧与执念紧紧困住。西方哲学对于主观论,也就是物质世界只凭直觉认知才存在的这种概念的探讨从未间断。主观论者认为,若我们移开目光,不去看花园里的苹果树,苹果树就不存在。然而,这世上最美妙的喜悦,其实来自于了解我们内心那无形的爱和能量。

人的一生,总是依照习惯而活。对于每天都会经过的街道,我们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然而,运用某些方法,我们能找到关于这条街道的全新印象。或许,这种方法并不能带领我们更靠近心灵,但是它能帮助我们不用因循既往的方式看待事物。一旦我们摒除陈旧积习,就能更容易感受到心灵的力量。拿起一个茶壶,或是任何自己熟悉的物品,试着把它看成单纯的客体,不要考虑它的功用,将自己融入它的颜色和形体,观察它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它有什么本质之美。试着冥想,若不考虑它的功能,这件物品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

选一个清爽、晴朗的日子,仰卧在公园的草地上,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当你仰卧时,路边行人的身影将变得上下颠倒,同时你能看见身旁花朵的侧影。虽然视角发生了改变,你所见事物的真实本质却没有改变,而且,你可能会见到自己从未见过的画面。尝试用这种崭新的角度来看待万事万物,你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

想象有一张桌子,桌上摆满各种美味佳肴,桌下竖有四根坚固的白色支柱。如果缺了任何一根支柱,整张桌子就会摇晃不定;如果其中一根支柱有裂缝,或者较其他支柱短小,桌子就会不平稳。我们真实的心灵生活也与这张桌子相似,心灵的四根支柱,分别称为精进、实修、内在中心和奉献。这四根支柱同等重要,只有互相支持才得以保持平衡。在迈向心灵的旅程中,知识与学习能让我们前进得更顺利。通过学习知识,我们能够了解自己,明白心灵的能量是永恒的,进而获得证悟。

我们检视思想如何产生,记忆是怎么运作的?我们的想法究竟可帮助我们,还是对我们造成种种障碍?我们又是怎么做出决定的?这种以自我反省为基础的学习使得我们了悟自己,并且理解他人。最终我们会愿意抽出更多灵修的时间,来获取见地,获得证悟。

【实修】冥想开启一道内在的光,让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行动和世界有更清楚的认知;我们的思绪从而变得更敏锐,更深入内在。通过不间断的冥想训练,最终我们那天性多疑与自我骄慢的习气被逐渐改善。

通过冥想,我们获得了悟,进而用一种全新的态度看清内我。我们对生命发展出全新的认知,并获得在传统学院之中所学习不到的智能。当我们向内观察,能渐渐把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对真正走在觉醒道路上的人而言,一个了悟的瞬间,就是一份珍贵的个人体验,这是冥想给予的赠礼。

奉献,是指把最珍贵的与他人共享。给予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心灵旅程中学习到的智慧散播给他人。在持续不断的心灵旅程中,唤醒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能共享灵光。

许多人过于相信电视、电影与书报杂志大量产出的影像,将它们提供的幻象视为真实,并认为这些绚烂画面与价值观是权威的。其实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将原本多元化的声音,简化成单一的主流思想,扼杀了心灵多彩绽放的机会。

大多数人都抱持着一种既定的生活态度,不是觉得未来已经命定,就是认定前方的道路将走向未知的结局,无法掌控。不管是哪一种生活态度,都忽视了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忘却了心灵的力量能让美梦成真。

一般人都会认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天赋异禀,就是在后天的学习中比别人倾注更多的努力;当功成名就之后,可能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满。然而,最伟大的创造力源自人类的心灵,在这伟大的力量之前,我们应感到谦卑
开发创造力的秘诀之一就是保持放松与自信。在一段充满互动、轻松的友谊关系里,我们所分享的对话、决定的计划,以及每个贴心的举动,都是创造力的泉源。

心灵的探索之旅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心灵闪耀出自信的光辉。这样的光辉有时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天赋,就如同艺术家的珍贵灵感,稀有而震撼人心。

妨碍创造力发展的两大天敌是自我怀疑与怠惰。保持安静与愉悦的感觉,更能让自己自在。你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找出看待世界的新模式。

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借此延伸你的想象力。举例来说,当你想到一位朋友时,想想看他是否有某种动物的特质,例如他可能很像一只狮子(代表威严、沉着的气质),或是一只瞪羚(代表敏捷、优雅的特征),或是一只海豚(具有好玩、擅于社交的个性)等等。运用视觉图像的方式来思考,能让我们更精确地捕捉到语言无法描述的特质,让思维的空间更大,更有趣。直觉是讯息的再生之源,它就像一条清澈的智慧之河,由心灵流入意识。它就像其他五感一样,向我们提供讯息,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第六感”。事实上,直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指南针,它就是本我。通过直觉,我们可以认知生命的特性。只需推开心灵之门,我们就能与内在的纯洁光芒相遇。

那么,理智的状态和角色是什么?如果心灵认知是一种直觉,那么理智不就变成探索心灵的敌人了吗?其实不然。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相信,理智的功用在于平衡我们的情绪。另一种更准确的诠释认为,理智是一种调和、掌控的力量,但是不具有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必须抉择的时刻,我们常仰赖理智来判断、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当然,如果直觉凌驾于理智之上,理智必须受到直觉的支配,以免我们只听从理智的引导而误入歧途。

除直觉之外,还有潜意识。当我们的行为有所偏差时,来自潜意识的声音会警告我们正在犯错误。我们可能会忽视那声音,再次以自我的理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潜意识之前有详细介绍过,诸位还记得否?

但不见得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时它会干扰我们,蒙蔽我们对事物的见解。这时直觉将持续发出规劝的讯息,我们可选择抑制这股声音,或选择改变心意并修正错误。

直觉与内在的核心是紧密相连的。直觉让我们敞开胸怀,用爱、接纳与包容待人,但理智所崇信的冷静、沉着让我们错失太多生命的机遇,导致人际关系疏离。

有很多人际互动的案例,让我们看清这两者的差异。当我们直觉与某人很投缘,通常会由此发展出美好的友谊;一旦关系更进一步,当理智的常用工具——言语成为沟通的要角时,猜忌、误会等就难以避免,而原先那种契合的感觉也会不翼而飞。

理智无所不在,如同偶像崇拜,当你一味相信大树和石头拥有灵力时,

它们就成为上帝。
甘地(Gandhi,1869-1948)

虽然“情绪”和“情感”的字义常被并论,实际上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的最大差异便是:情绪是盲目的,情感则有觉知的能力。

情绪”源于较低层次的生理反应,具有无法控制的以及负面的力量。“激情一时的冲动”、“陷入恐惧的魔掌之中”,或“愤怒得难以自拔”等说法即是例证。情绪像一阵无法预测的暴风雨猛然来袭,爆发之后,我们猛然发现之前的行径根本不像自己。情绪的爆发往往使我们挣脱心灵的缰绳,恣意妄为,最终导致可怕的后果。

我们能很轻易地觉察出愤怒或嫉妒这类令人不舒服的情绪,然而,类似激情、意气风发、骄傲这类让我们感觉舒服的情绪,更是心灵的大敌。它们比愤怒更狡猾,就像快乐的毒药,往往使我们很难从各种情绪中觉察出它们的踪迹。

我们越享受骄傲、功成名就的滋味,自我就越来越强大,从而逐渐丧失某些真实的本性。情绪是会传染的。当我们试图帮助一位正在闹情绪的人时,唯一有用的方法便是避免自身的情绪也受到影响。情绪是一种负面能量,它会让我们正向的生命力,以及本有的冷静都深受影响。情绪是心情的起伏,宛如大海上的浪花;情感则是一种觉知的能力,如同探测器,响应所有外来的刺激。我们运用觉受的能力,把心灵向外延伸,觉知这个世界,衡量每件事物的价值。但是多数时候,我们被情绪淹没,无法看清心灵的本质。如果想脱离情绪的桎梏,进入较高层次的心灵境界,就应培养探索心灵的能力。渐渐地,我们就能面对情绪,与自己为友,如同父母看着孩子嬉戏那般超然、自在。

 在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中,爱往往被公认为至高无上的情感。事实上,真爱净化了情绪的根源,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坚定的力量。一段伴侣关系初期的“爱”,多半意味着欲望、执著和依赖;但是真爱则超越欲望,是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宝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