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断代—陶瓷篇》(三)

 海外寻瓷翁 2012-08-30
 商、周、秦、汉的陶瓷(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商周时期,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烧造灰陶以外,还烧造出精美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约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陶瓷生产更加专业化,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获得普遍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充分体现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艺术。西汉时期北方发明了低温铅釉陶,为以后低温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东汉时期真正瓷器烧造成功,这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一、商代的刻纹白陶和灰陶
  刻纹白陶出现于商代晚期,其胎体所用原料是一种氧化铁含量很低的粘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胎质洁白细腻,形体规整,造型、纹饰均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地区商代晚期墓中,属于王室和贵族的专用品,出土数量很少,愈显其珍贵。白陶在商代流行与史书记载商人在颜色方面“尚白”有密切关系。
  除了白陶以外,商代还烧造灰陶、红陶、黑陶、印纹硬陶等,它们是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和纹饰多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其中以灰陶的产量最大。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 音归)、盉(hé 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 音智)、壶、尊、卣(yǒ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 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 )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商,高22cm,口径9.2cm,足径9.2cm。
    壶口微内收,口以下渐广,下腹饱满,圈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图案清晰,雕刻技法娴熟。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饕餮(tāo tiè音涛帖 )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用它的头部形状来作为装饰,称“饕餮纹”。用“饕餮纹”来命名青铜器上的这种图案化的兽面始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灰陶盉,商,高12.3cm,口径8.2cm,足距4.8cm。
    盉(hé音禾)直口微外撇,肩部一侧置管状流,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
    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圆口,前有流,后有柄。
    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灰陶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有较大发展,产量很大。





 

  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商,高14.5cm,口径10.1cm,足径9.4cm。
    罐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腹部对称置双系,系中间有一小圆孔。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
    此罐造型古朴,装饰简练,堪称商代灰陶中的典型作品。
    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灰陶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有较大发展,产量很大。







 

    白陶刻几何纹瓿,商,高20cm,口径18.6cm,足径15cm。
    瓿(bù 音不)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以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也是青铜器上装饰的常用方法,以此显示出纹饰的层次感,从而显得华丽繁缛,更有甚者,纹饰的层次可达到三层以上。

二、原始瓷的出现和发展
  原始瓷出现于商代中期。系以瓷土做胎、器表施一层透明石灰釉、入窑经1200℃以上温度焙烧而成的窑器。其胎质坚硬,器表光亮,但与真正的瓷器相比,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其为原始瓷。
  西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原始瓷产量增加,质量亦有所提高,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湖南南部的广大地区,均普遍使用原始瓷。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出土范围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出土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金属离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体一般呈灰白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壶、罐等器物上多置双系或铺首。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最初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址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中。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河北藁(gǎo 音搞)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商代晚期遗址中也都有出土。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竖条纹双系罐 ,战国,高14cm,口径8.8cm,足径12.2cm。
    罐圆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双系,每个系均由两个互相粘连的桥形纽组成。胎色黄白,仅在肩部有极薄的黄釉,肩部以下刻一周竖条纹。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从器物出土情况和窑址调查看,原始青瓷产区以长江以南为主,其中以浙江的江山、绍兴、萧山等地窑址较为集中。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cm,口径19cm,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商周时代的鼎多为青铜制品,并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铜器式样,多做随葬品。



 

 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āo音交)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

三、瓷器的发明
  出现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的发展,至东汉时已成长为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真正瓷器。
  1976年文物工作者曾在浙江省上虞县发现东汉晚期青瓷窑址,对出土瓷片进行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20℃),显气孔率0.62%,吸水率0.28%,抗弯强度每平方厘米710kg,胎体中氧化铁含量1.64%,二氧化钛含量0.97%。这些数据表明,该窑产品已具备了真正瓷器的条件,这标志着最迟在东汉晚期,我国已能烧造基本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瓷器。
  东汉晚期瓷器的烧造成功,为人类文明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青釉刻划弦纹双系瓷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这种青釉瓷器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进步,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青釉瓷匜,东汉,高8.4cm,口径16.5cm,底径7.7cm。
    匜(yí 音仪)圆口,弧腹,小平底。口沿一侧置一圆系,另一侧置流。内外施青釉,釉层较薄。
    匜为古代盥器,是盥洗时浇水的用具,有陶、青铜和瓷制品。陶制品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至西汉的墓葬中。新石器时代嵩泽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直腹圜底匜、河南郑州春秋墓葬中出土的仿青铜式样的匜较为少见。战国以后圆盘形匜较流行。



  

青釉刻纹镂空瓷簋,东汉,通高18cm,口径27.5cm,足径16.8cm。
    簋(guǐ 音轨)圆形,附盖。口沿微外撇,弧腹,高圈足稍外撇。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褐。盖顶置环形纽,纽上套圆环。盖面刻花叶和三角纹。口沿镂空小圆孔一周并刻划树枝纹。腹部刻菱形纹。
    此件器物出土于广州东郊三育路羊山。
    簋为盛食器,功能相当于大碗,以陶质、青铜质或瓷质较为常见。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以及夏、商、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早期陶簋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有的有双耳。商代中期开始,器形演变为敛口,折沿,深腹,圜底,圈足,有的则为敞口,卷沿,斜腹。商代始见原始青瓷簋,三国至西晋时浙江的青瓷窑依然烧制瓷簋。

 



 

  青釉刻花三足瓷樽,东汉,高23cm,口径17.7cm,足距15cm。
    樽口内敛,圆桶形器身,直壁,平底,下承以人形三足。附圆盖,盖顶中央置一系,周围置3纽。灰白色胎。盖面刻水波和花叶纹,器身两侧塑贴铺首并刻花草纹。
    此樽出土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樽是一种温酒用具,流行于汉晋时期,主要为铅绿釉或黄釉陶器。整器应附盖,其中博山形盖较常见。隋至南宋有较精致的白瓷或青瓷制品,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窑樽最为著名。



 

青釉堆塑五联瓷罐,东汉,高46.5cm,口径6.4cm,底径16.5cm。
    五联罐主体为三节葫芦形。施青釉至腹部,其下流釉数道。上腹为两节葫芦形,周围堆塑四个小罐。束腰处塑贴熊、龟和蜥蜴等。下腹有4道弦纹。胫部渐收,平底。
    五联罐始烧于东汉,多出土于江南地区,是随葬用的冥器。早期器形简单,很少见有堆塑。后来,装饰日渐繁复,堆塑很多人物、动物。到了西晋演变成谷仓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cm,口径8.3cm,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凤鸟纹系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凤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是远古氏族图腾之一。其形象神秘奇异。凤鸟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以后瓷器上大量使用这种纹饰。



 

 青釉原始瓷四系洗,东汉,高6.8cm,口径21.3cm,底径16.2cm。
    洗圆口内敛,弧腹,平底。灰白色胎。口沿下对称置四系。器里和口沿可见斑驳不匀的青釉。
    洗有两种用途,一是盥洗器具,相当于盆。从汉至清代一直烧造,其中以宋、元时的磁州窑系和明、清时景德镇窑产量最大。二是文房用具,用于洗笔,故称笔洗。此洗应为盥洗器具。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四、汉代的彩绘陶和低温铅釉陶器
  彩绘陶是一种在已烧成的陶器上用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图案纹饰,不再入窑彩烧的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已有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烧造的兴盛时期,一般是在灰陶上施彩,器物造型多为尊、壶、鼎、仓、俑等冥器,所施彩色有红、赭、褐、黄、绿、青、白、紫等,纹饰多模仿同时期漆器上的图案,以云气、漩涡、龙凤、四灵纹等较为多见。
  低温铅釉陶器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东汉时期盛行于全国各地。其釉料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作呈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约为700℃—900℃,釉面光亮,呈现绿、黄深浅不同的色调。造型多仿同时代的漆器和青铜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绿釉铺首耳陶壶,东汉,高25.5cm,口径13cm,足径15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对称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器身刻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是随葬用品。
    在我国,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传统的低温色釉的主要品种有绿、黄、蓝、红、紫等多种。



 

酱釉划花弦纹铺首耳陶壶,西汉,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壶身刻划弦纹数道。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鉴,花纹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的光泽较强。经科学测试结果表明,其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和氧化铁,釉中含适量的铜便呈现美丽的翠绿色,含适量的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釉陶是在氧化气氛中经700℃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西汉,通高64cm,口径21cm,足径24cm。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光彩夺目。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在灰陶上做画,有的使用红、黑、黄、白、赭等彩直接绘画在陶器表面,也有的在涂有白或黄色的地色上,再用各种颜色进行绘制。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的发展繁荣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绘陶壶、豆、盘、尊和鼎等,色彩丰富,纹饰复杂,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酱釉凸花狩猎纹陶壶,东汉,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2cm。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酱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
    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汉代的陶器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装饰这些纹样。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东汉,高24.5cm,口径5.7cm,足距7.8cm。
    陶仓顶部呈伞状,圆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通体施绿釉。仓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波线示意出叠压的瓦纹。器身饰3组凸弦纹。
    汉代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是实用器,但绝大多数是专为随葬烧制的陶冥器。陶仓即为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秦代墓葬出土物,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使用。



 

 绿釉陶狗,东汉,高29.7cm,长27cm,宽16cm。
    犬通体施绿釉。头部较大,身体短小,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狂吠,犬齿外露彰显凶猛。其四肢短小,矫健有力,显示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
    东汉中期,随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数量较以前增多。
    陶犬身上的绿釉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