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话春联(三)

 钟家台 2012-08-30

7话春联(

迎春征联窥管

  许多对联爱好者都关心并积极参加各种对联征联评奖活动,这是好现象。多参与这类活动,对提高自己的水平肯定有帮助。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辟一节来讲讲这方面的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因为征联活动大多集中在征求春联方面,我们就将这一节附着在讲春联一节的后面。应该说明,我们所讲的虽以春联为主,但涉及所有的征联。

  当然,我们谈的一些有关征联——特别是春节征联——及其评奖中的相关事宜,只是个人漫谈,无系统可言。拙见不过一得之愚,有似管中窥豹,能否得见一斑点,还是个未知数呢。因是以讨论迎春征联即春联为主,放名此节为迎春征联窥管

  大规模的征联与评联活动,大致是从1983年春节的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开始的。十多年来,全国性和地方性、行业性的征联活动连续不断。年节时的征求春联竞赛尤其热火。中国楹联学会及其各地的分会则常常是这种活动的主持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若干教训。但是我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学会总会和各地分会的总结。外单位可能就更不晓得了。因而我冒昧地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本书读者的注意:现在距离1999年初春已经不远了。1999年正值建国五十周年,又是公元两千年前的最后一年,预卜这一年的春节必然很热闹,料想春联征联大竞赛一定更胜于往年。有兴趣参加的读者肯定不少。您听听一个参加过评联的人的意见和建议,多少有点好处。

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负责干部经常操持活动,并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最有发言权。我虽参与了十多年来北京地区举办的活动,其中有许多中央级机构部门举办的,但是大多只担任复评评委,很少参加初评与从头至尾的整体组织工作,只能以参加者的身分谈谈个人心得体会而已。下面具体分五项拉杂写来。

  征联活动的回顾与前瞻

  回顾十几年来的征联活动——总的来说还是以征求春联的征联活动为主,其内容,也可说范围,大致可分四类:

  1.节日联,主要是春联,还有中秋联等。

  2.行业联,特别是与商业有关的行业联,如京华老字号有奖征联《足球报》征联等。也常结合征求春联进行,作为一种主题出现。

  3.主题征联,如“1992年金利来杯海内外祖国和平统一'主题征联等。也常与春联征联结合,作为一种主题。

  4.风景点征联,如剑门蜀道征联国门第一路征联等。这种征联与征求春联的关联不大。

  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三:吉庆,应景,针对性强。

  多采用评委会评定,初评、复评两级评定制。

  征联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常面向海内外、全国或本地区。

  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1.应征者有逐年略见减少之势,群众的热情在下降。最早的几次全国性征联,应征者动辄几十万人,来信能装几十麻袋。而今也就是几千到几万份罢了。

  看来,群众也有了经验啦,知难而退的人想必相当多。从整体水平看,历届以来未见明显提高,精彩作品反而愈来愈少。现在正是阮籍登广武叹息时无英雄之际,读者有意参与,正当其时。

  2.可是,辩证地看,中奖者常常在一个小圈子之内,脱颖而出者陆续出现,这些位又常常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相对固定的获奖队伍形成,看来还能稳定几年。初出茅庐者很难和这一批人竞争。这是一般读者想要参加迎春征联这类活动时首先要考虑考虑的。当然,练练手也好。没有场外的举人,这是连范进也明白的事情。

3.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发展与巩固,以至于迄今为止的经常性活动,据我看,与征联、评联有密切关系。说此项活动是学会和各地分会的生命线,我看并不为过。因而,相对固定的评联队伍,包括初评与复评的人员队伍,逐步形成。其中,参加初评的,领导初评并参加复评的,只参加复评的,共为三种人,犹如三个在某点交叉的圆形圈子。其交叉点最值得注意,那里面才有关键人物呐。

  征联出题和限定范围的问题

  征联的手法不外两种,一是征求半联,也就是只出上联或下联,征求另外一半。二是征求全联,只限定内容和范围,但常常附带若干条件。以下结合十几年间所见,就其利弊略抒己见。

  甲、征求下联或上联

  征求半联的方式,再加上附带一些条件,如对于主题的要求等,明确划一,便于评委会掌握,这是它的先天性优点。但此法在实用时的优劣与成败系于所出半联,这也是无庸争议的事实。经验教训中,似乎有三方面可以提出来讨论:

  一方面是,要事先考虑到,是否会造成应征半联雷同者过多的情况。这一点在集句联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中的第五联,出下联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求集句上联。一等奖评定为愿得此身长报国(戴叔伦《塞上曲》),答案相同者数十人。此外,人名、地名、专名词等出联求对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如碧野田间牛得草,下联作金山林里马识途金山村里马识途白杨林里马识途白杨村里马识途之类的各数十人。这就给评联和颁奖造成巨大困难。严格地说,这两道题就得算出砸了。

  另一方面是,不可出这种题:即,事实上,应答的半联,不能满足出联中内涵全部要求。也举上述那次征联中的第二联为例,出联是:

  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争宝座;

  ●○○ ●○○ ●○○ ○●●○○●●

  这个上联的前三个小分句各三个字,其首尾两字相同,当中三字同属一个部首,字还是部首金部的领字,以上是从文字方面看;再从修辞角度看,这三个分句既是形式上的排比,又是内涵中由低到高的递进。据我看,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对句,干脆说就没有,它是个绝对。而它的最后一句比较平淡,容易对出,可能造成对句雷同者较多。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对走向世界的最多。可是这四个字全是仄声。这四个字之后,一般用占鳌头振雄风展宏图等。全是仄平平。于是形成先五仄后二平,与上联大大地失调。作为绝对来说,此上联极可能流传千古;作为征联出题来说,则是一次值得总结的经验。

  再一方面是,出联的人在某些地方水平有问题,出的题不通。当时出于某种考虑,也就用了这种人情稿,结果是,一则被内行嘲笑,二则对的下联如果很不错——要是不成,能获奖么——势必更加反衬出上联的丑陋,使人有新妇若能得配参军之恨焉。这方面的教训我所经历的起码有那么两三遭。与人为善,胳臂折了往袖子里藏。我也就不举例了。

  可见,万事慎之于始,出联题最需慎重,应反覆讨论,集思广益而后定夺。万不可匆忙、鲁莽,不作深思熟虑是不行的呀!对于应对的作者来说,则必须审题。如果考虑到可能应答的内容会有许多人雷同,或者是题目太难应对无法满足要求,宁可放弃。

  下面举几次征联的实例:

  治国安邦,万户欢欣迎大法;(出句)

  ●●○○ ●●○○○●●

  承先启后,九州腾跃展新猷。

  ○○●● ●○○●●○○

  [说明]1983年首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大法:指1982年公布的新宪法。新猷:新的规划、宏图。

  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出句)

  ○●○○ ●●○○●○●

  凤鸾比翼,一池新水浴鸳凫。

  ●○●● ●○○●●○○

  [说明]1984年第二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王玲玲。此联出句中,梅、柳、迎春、桃、李是五种植物,而且与春前春后都有些关系。要求对句必须对出五种植物或动物,也要点出些春意来。

  乙、征求全联

  一般说来,征求全联总要附带若干条件。

  一是规定内容或主题。每次征联的内涵、主题最好本身有其特定性,不可与以前的雷同。例如春联,每年都应有推陈出新之处。

二是限定字数,甚至限定一联中小分句的句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长联和短联放在一起不好评。初评时对长联也很难把握。小分句多了,或是十几个字一气呵成的长句,过犹不及,都很难评。经验表明,最好是4-20字联,半联内小分句不超过三句。再说,从实用角度看,楹联字数多了,写出来一般人家都没有地方挂。特别是写春联,得相度好门框的长度与宽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