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温州一次性推出52宗共计3220亩土地,是过去几年推出净地的总和。据悉,温州3至5月财政收入同比负增长。有分析称,温州此次大规模推地或为缓解财政压力。另据报道,8月27日,杭州卖出7个地块,单日吸金54亿元。(8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一边是经济运行总体放缓,一边是国家调控下的“稳增长”,此番背景下,温州、杭州、北京等多地相继推出卖地计划,可谓直指财政增收目标。与此同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近四成省份财政收入未完成“双过半”任务。这些都在说明,现阶段各地财政吃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如仅仅着眼于财政增收,出售土地无疑是投资小、见效快的有效手段。我国经济延续多年的高增长态势,与成为各级地方主政者手中香饽饽的“土地财政”就不无关系。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资源供给型拉动方式已经走到了临界点。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对于财政收入影响如此之大,就是明证。
“财政欠收,卖地来凑”反映了“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依然在延续。而国家提出稳增长目标,其中本身就包含了“调结构”的需求。此番以卖地拉动增收,是在进一步掩盖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且不说土地资源对于地方来说相当有限,从“调结构”来说,它又有可能刺激房产等行业的回暖,消减国家的调控力度。
据温州当地负责人介绍,推出卖地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优化投资环境。事实上,这种依靠土地资源优势引资的隐患在上一阶段的经济运行中已经深刻体现。前不久被曝出的“梁祝故里”投资失败,“孙大圣故里”烂尾,虽说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难以为继有关,但也在另一个角度证明,纯粹的资源性供给并不能带来投资环境的根本性优化,一旦投资方撤资还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波及。而与热衷土地供给相对,稳增长中的“结构性减税”诉求反而被架空,产业优化和转型只能再次被搁置,这对当地经济环境无疑是更大伤害。
增收困难的确是个现实压力。但“土地财政”仍未能脱离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窠臼,不但不能挤掉前期经济发展中的泡沫,反而会助长经济虚热,致使经济始终不能迈上良性发展轨道。稳增长应该在结构性减税和调结构、扩内需上做文章,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