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御窑瓷器的前世今生(一)文并图王光尧

 海外寻瓷翁 2012-08-30

御窑瓷器的前世今生(一)文并图王光尧 [奖励10藏币] 奖励理由:好文章,值得一读!—王茂英


御窑瓷器的前世今生
解密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现场
责任编辑:冯志
《中国之韵》

       文并图/王光尧
       编辑/张珩云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等官方文献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新登帝位的宣德皇帝,派太监张善到饶州府景德镇,烧造奉先殿供奉用的龙凤文白瓷器,到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癸亥,当宣德皇帝知道张善把烧成的御用瓷器私下送人时,立即下令将张善斩首示众。

       张善只不过私下送人了几件御用瓷器,为什么就遭如此严厉的惩罚?御用瓷器有什么独特处?

       如果皇帝以外别人不能使用、拥有御用瓷器,那么生产御用瓷器时的不合格产品要如何处理?

       皇帝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御窑瓷器并达到独占的目的?

       所有这些,都像御窑厂易生易逝的窑烟一样,一直如谜似雾。

       为了解开御窑之迷,让已经逝去百年之久的御窑,再显其真实面目,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御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获取了大量考古学资料,终于使得御窑在揭去神秘的面纱后,呈现在世人面前。

永乐青花釉里红梅瓶

珠山及发掘现场

地层堆积情况

珠山东北发现的窑炉群

珠山西南发现的窑炉群

刘坤一的奏折

四字永乐篆体年款

四字宣德篆体年款

六字宣德楷书年款

       历史重现

       2002年冬,考古发掘工作开始。

       考古队根据可发掘地点的具体情况,首先选定珠山东北部的这片建筑遗迹,进行发掘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数十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景德镇明清御窑旧址附近的地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窑厂的最北部,在清末、民国初年,改建成为江西瓷业公司厂房和门市,而后成为建国瓷厂、门市和厂区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因火灾变成废墟。

       珠山是整个窑厂遗址内,废弃物堆积的最高点。发掘发现,这里的地层呈现着,自南向北倾斜的现象。

       考古学,作为从西方传入的现代科学之一,其核心理论是地层(层位)学和类型学。而所谓的地层,就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活动堆积。由于在同一地点、不同时期,一般都有人类居住活动,所以这样的活动堆积层,也往往是不同时期的地层,共存于同一地点,而其存在方式,则表现为晚期的地层叠压或打破早期的地层。考古学家正是借助这样的地层(层位)关系,来判断研究对象的相对早晚时序。

       综合几年的发掘成果可以发现,在珠山东北部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自晚而早也即自上而下,依次呈现为以下一种时序:一是现代建筑扰乱层;二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地层;三是明朝晚期到清朝早期的地层,但是这一层只表现为很少的一些建筑体,并不普遍;四是嘉靖、正德时期的窑业堆积层;五是弘治时期的窑业堆积层;六是成化时期的窑业堆积层;七是宣德时期的窑业堆积层;八是洪武永乐时期的堆积层和窑炉;再下是早于洪武的元明窑业废弃物堆积。

       在明初至明嘉靖时期,连续不断的窑业废弃物堆积层中,出土了大量瓷器。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名品相比,这里出土的瓷器,既有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的纹样、造型、釉上色完全相同者,也有和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不同的内容。尤其是当时窑厂试验烧造,而没能成功的品种,更是御窑遗址出土瓷器中所独有的。

      随着逐层的发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嘉靖时期的瓷片堆积较随意,并没有表现出规律性;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瓷片,则表现为集中成片倾倒;宣德时期的瓷片,更是有意地集中倾倒在低洼地或墙脚附近;永乐时期的瓷片,是集中掩埋在一个个小坑内。

      同时,在宣德时期的文化层下,又发现有一组用楔形砖,砌成的窑炉,说明其应早于或不晚于宣德时期。这组窑炉的窑床,叠压在元代堆积层上,但修造窑床时,又垫有明初的瓷板瓦残器,而这种瓷板瓦基本上能肯定,生产于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之间,所以其砌成时间必然要晚于洪武二年。因此,这组窑炉应是洪武早期到永乐时期的遗物了。

      为了进一步认识御窑当年的全貌,2004年冬,考古队在珠山西南、今景德镇市政府旧址礼堂南侧进行发掘时,又发现有成组,且有相互叠压关系的窑炉群。

       从地层关系看,这些窑炉至少分属四个不同时期。

       最上面的两层窑床,已仅存部分遗迹,但据地层关系和出土物看,这两层窑床面直接叠压在,明朝晚期(天启、崇祯时期)瓷片文化层上,说明其修砌和使用时间必在天启、崇祯以后。

       由于这处窑炉位于窑厂内,在明清两代都是官产,依照官产并不因王朝之更替,而产生性质转变的大法则,则可以推知,建在御窑厂厂址内的这两座有相互叠压的关系的窑炉,必不是民窑。

       那么作为官窑,第二层窑床砌造于何时?是崇祯时期,还是顺治朝,抑或是康熙十九年开始大规模烧造御用瓷器时呢?这尚待以后考证。

       比第二层窑床还要晚的第一层窑床以上,叠压的是清代中期以后的窑业堆积,而再没有时代更晚的窑炉遗迹存在。

       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江西巡抚刘坤一,在有关烧造大雅斋瓷器和粉彩仙鹤、梅花鹿等件的奏折中称:“据九江关监督沈保靖详称……查景德镇厂署御窑,乾隆年间即已塌毁,数十年来,均系附于民窑搭烧”。

       据此可以推知第一层,也就目前所知最晚的一层窑炉遗迹,极有可能就是乾隆早期存在,并于乾隆晚期倒塌的,最后一座御窑窑炉了。

       在2002~2004年的考古发掘所出土瓷器中,以永乐时期、宣德时期、成化时期、弘治时期的瓷器为多,也最具代表性。器型有碗、小盏、靶碗、盘、梅瓶、八棱小罐、六棱罐、六方花盆、八棱洗等。

       出土了白釉、黑釉、紫金釉、黄釉、青花、祭红釉、釉里红、仿哥釉、仿官釉、孔雀蓝釉、祭蓝釉、仿龙泉釉瓷器等,和斗彩等品种。

       同时,出土瓷器上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体款、“宣德年制”四字篆体款和楷书款,以及“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从书写方式看,四字两行的篆体“宣德年制”款,显然是沿用“永乐年制”四字篆体款的旧制。

       就前面所说的,与由不同时期的地层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相对应,永乐时期的瓷器,都出自大大小小的不同小瓷器掩埋坑中;宣德时期的瓷器,既有出自小瓷器掩埋坑的,也有出自自然堆积层中的低洼处和墙脚处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及其以后的瓷器,均出自各期的地层堆积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