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石油为何走进伊拉克?

 ixhixh 2012-08-30

中石油为何走进伊拉克?

2012-07-23 08:35:55 中国石油石化  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34
字号:T|T

如果没有战争,伊拉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绝对的富庶。除了两河领域悠久的古文明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储量,也给饱受能源供给瓶颈限制的中国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按照伊拉克官方的最新统计,其已探明石油储量高达1431亿桶,约合260亿吨,仅次于沙特,与委内瑞拉和伊朗处于同一水平。而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石油消费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中国,目前已证实的探明石油储量不足30亿吨。

早在1996年,中国就与当时的伊拉克政府签订了开发艾哈代布油田的合同。但是,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限制了中国公司的手脚,艾哈代布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使那片富庶的土地陷入了血腥的杀戮,苍生涂炭,民不聊生,满目疮痍,一切与建设、发展相关的项目都被迫中止。此后,伊拉克留给世人的形象就与恐怖袭击、汽车炸弹、教派冲突、流血与死亡密不可分了。

尽管2007年下半年起,伊拉克安全形势出现了逐年好转的迹象,但是与中国长时间的歌舞升平相比较,那里仍然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非之地:不知道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何时冲向人群,不知道路边炸弹何时何地引爆,不知道生与死在哪个瞬间就完成了交替。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的布局,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有条不紊地推进。2008年11月10日,中国石油与伊拉克新政府经多轮谈判后,重新签署了艾哈代布油田服务合同,赢得了23年合作开发权。2009年12月11日,伊拉克石油开发第二轮国际招标尘埃落定,中国石油携手法国道达尔、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赢得原油地质储量达160.79亿桶的巨型油田—哈法亚服务合同。

事实证明,中国石油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就没有今天的丰硕成果。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石油人在战后的废墟上,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化大油田的美丽图景。2011年6月,艾哈代布油田成功投产,并于年底建成二期600万吨产能,中东标志性项目初步建成。2012年6月,哈法亚油田一期500万吨产能建成投产,二期年1000万吨产能建设全面展开。6月的中东沙漠骄阳似火,在这样季节里,中国石油人收获了伊拉克人民的赞许,收获了国际同行的尊敬。

综观世界,留给中国人去开拓、开发、合作的地区,几乎没有几处具有真正的安全、可靠、确定,各种各样的不可知因素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家常便饭。伊拉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安全,但是苏丹安全吗?利比亚安全吗?当年的安哥拉安全吗?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安全程度相对要高得多,但进入的门槛同样高,甚至还要面临种种专门针对中国的禁令。据了解,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六成、境外劳务人员的近九成,基本集中在亚、非、拉地区。而这些地区许多国家存在战争、恐怖袭击、社会治安、民族及宗教冲突、法律缺失等严重安全风险,给中国企业的投资收益带来了较大风险。根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12年至今,发生境外中资企业人员的安全事件近百起。

因为是新兴经济体,当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门之外时,便宜、肥肉、完美等等早已被先来者瓜分完毕,留给后来者的必然是带着种种遗憾的难啃的硬骨头,竞争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中国石油人没有选择退缩,秉承当年开发大庆油田的深厚传统,迎难而上,无论是所在国家政治社会不安定之难,还是地下地质环境复杂多变之难,他们用汗水、智慧、忘我的拼搏精神,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成功之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颂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