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猪饲料豆粕价格一路飞涨,远高过人们餐桌上的主食——粮食和面粉的价格,这听上去荒诞不经,但眼下正成为事实。早籼稻每吨价格仅2800元,小麦每吨2500元,而现货市场上豆粕价格已达4500元一吨,这一异常情况应引起高度关注。 豆粕作为蛋白饲料,是畜禽的主食,不易被替代。饲料价格一涨百涨,来自南京商务部门的监测数据看,近期市场猪肉、蔬菜、鸡蛋价格均在上扬。南京市场猪后腿肉价格已近24元/公斤,肋条肉、五花肉在28元/公斤上下。而随着大中院校相继开学,市场需求量增加,市场人士预计猪肉价格还会有所变动。与此同时,鸡和鸡蛋的价格涨势正酣,蛋价再度突破10.5元/公斤,环比上涨6.5%,食用油市场涨声再起。随着中秋临近,基础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可能会带动整个农产品板块价格的“龙抬头”,这对刚刚回落至低位的CPI是不小的压力。 我国大豆主产区在黑龙江,但近年国产大豆日益萎缩,主要原因是大豆不算主粮,不像玉米、水稻、小麦,享受国家保护性的收储政策,价格相对玉米、水稻等明显偏低。近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去年就从5000万亩减少到了3600万亩左右,缩减幅度接近30%。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已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过去几年间,中国每年从这两个国家的进口量在3000万吨左右,而国内大豆的年产量才1200万吨。去年以来,南半球的恶劣天气使得大豆产量锐减。今年,大豆来源就寄托在北半球的美国身上。美国大豆主产区今年6月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旱灾,美国农业部在七八月份连续两个月调低大豆产量预测,豆价随之飙升,并直接影响到国内豆粕价格。 中国进口什么,就涨什么。大豆和豆粕价格的一路飙升,既有自然灾害引发的供需脱节因素,也有金融市场的原因,随着期货业的发展,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属性得到加强,而其本质是国际定价权之争。现在,欧美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开工率不足使钢铁、铜、煤炭等大宗工业原料价格不断走低,农产品的抗通胀能力这时得以体现,豆粕作为一个重要的期货交易品种,金融属性使得其价格波动的影响范围广、冲击面大。在经济低迷时期,全球性避险资金大举进入,拉高农产品价格。索罗斯、罗杰斯等一些投资大佬都看好农产品的抗通胀功能,这也是豆粕价格刷新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投机资金通过影响期货价格而影响现货市场,进而向下游的产业链传导。 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