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吹雪文
有一个女子叫李娟,还有一个女子叫李娟。可见李娟不止有一个。 我知道第一个李娟,那个陕西的李娟,是因为她的文章,《散文海外版》杂志转载的她那篇《人间烟火》。 我读那篇文章时,身在杭州,夏天的下午,在一个冗长无味的会场里。细雨靡靡,淋湿了窗外的马路,淋湿了窗户的玻璃。我看见雨丝沿着玻璃慢慢滑落,一缕一缕,绵绵不绝。 那时我读她的《人间烟火》,读她笔下娓娓的诉说: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江边散步,灯影摇曳,水光潋滟,江边的安澜楼仿佛沉浸在梦中音乐。像一道虹影从远处飘来,是一曲《春江花月夜》,流水一样美江边小路上走来一对老人,微微驼着背,手牵着手,迈着蹒跚步履,不离不弃。想起台湾的原住民,他们将妻子唤作“牵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人间的另一种烟火,也是最温暖的烟火吧。 目光所及,忍不住心旌摇摇,想起来许多往事,于是随手记录下当时的感动。如果条件允许,我当然也会拿起笔来,记录下心底的文字。 你知道,好的文字直抵人心,直抵你的灵魂,你的感动因此生发。 回来搜索网络,又找到了新浪博客里的李娟。当然,并没有过多的来往。 因为她的文字虽好,却显得有些破碎。究竟怎么个破碎法呢?我说不清,你自己看。反正她还有提高余地。 又听说还有个李娟,是在《中华读书报》上。上面这么说她:非职业作家也没有系统的写作教育背景,这些“短板”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她。在动辄讲究辞采、叙事、结构、主义的文坛,她的文字清新、单纯、少雕饰,她的题材来自耳闻目睹的北疆风物、山川民俗,敏锐视角和细腻笔触使得她笔下的风景令读者身临其境,人物也因对话、内心描摹的生动而活灵活现。 当时并没有在意。不过我想起陕西的李娟。在给孩子在卓越网上订购《美国语文》的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于是找到了她的书《我的阿勒泰》。查看评论,都是称赞。再到当当网,还是称赞。而卓越网上的价格仅仅是12.7元。以这样的价格买报,其实也买不了几份,一份报纸上值得一看的文章,往往更没有几篇。于是立即下单,于是满怀喜悦地等待。 次日上午,书已送到,匆匆开封,拭去浮尘,丢开书上的腰封,随便翻检一篇,不由眼前一亮。禁不住一读再读,那是什么感觉?她的文字清新而不矫情,就像阿勒泰的天空。 这时候我的毛病,老毛病开始发作——开始给值得推荐的人推荐好书。当时是这么说的,当然,以短信的方式:你的阅读很节约,所以为你推荐要慎重。现在我郑重推荐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这么好的一本书,这么清新的文字,再找这么合适的人分享,想想我就笑了。那个美哟! 然后我继续阅读,手不释卷。这样的文字太少了,在大大的上海,滚滚红尘中的上海,阅读这样的文字犹如用新疆的泉水洗涤充满尘垢的心灵。读书当时,又犯起替古人担忧的毛病。比如,在她那篇《木耳》一文的空白处,我留下如是的随感:这写得这么长,却又跟梦一样。我有点担心,她是不是成名太早了点?也许到了五十、六十再写文章也好啊,就像《小木屋》系列小说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但也许这时候更好吧。因为也许以后就没这种心情,或者竟失去了记忆。 女性散文作者中,我好像称赞过那位塞壬,也曾经买过她的集子。初读尤可,再读便有些遗憾,并不是因为她的思想。怎么说呢?她曾经经历许多。她的抒写,一如她的笔名,游走在灵与肉的边缘,里面有一种色的魅惑。也许是出于职业,你知道她娴熟广告。许多篇章里都有一个半裸的影子晃动。当然,你不能责备她,因为那就是她的经历。 的确,散文中更多的是作者的经历,在新疆阿勒泰李娟这里也是。好的作者就像一面镜子,只是,这镜子充满感情,极端灵性。本想再给你转述她的文字,想想还是算了。你自己看吧,可以是书,也可以是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0ii 8 January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