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刊评价的有关指标简介

 名天 2012-08-31

期刊评价的有关指标简介

游苏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所撰写的论文不仅可以投向国内的科技期刊,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向国外的高水平期刊,这一现象本身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各级医疗主管部门和许多医务人员在对期刊及其所刊登论文的评价中,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了在对期刊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的错误导向1。为了帮助本刊读者正确地理解期刊的评价指标,现将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1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1955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所长Garfield博士首次提出建立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构想。 1961年,ISI创建了综合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旨在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用关系来描述期刊信息。当时收录有613种期刊和140万条引文;自1975年开始,ISISCI的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从此,作为SCI附属产品的JCR逐渐成为期刊定量评价的重要工具。JCR2000版光盘中报道了5 683种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SCI不仅具备文献检索功能,还有以下方面的应用:(1)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科研能力及全面评价某个国家的科研状况。(2)作为图书馆管理员进行期刊订购和剔旧的参考:ISI每年发布的JCR将每个领域的期刊按影响因子的大小排序,从而使得不同学科的图书馆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订阅相对重要的刊物。据推算,大约500种期刊即可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综合性图书馆的基本需要。(3)帮助科研人员选择专业性期刊进行阅读和投稿。科研人员可根据这些引证指标来有效地选择自己用来收藏和经常阅读的期刊,以确保及时地了解所从事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作者可根据自己的稿件内容和期刊的引证指标来权衡投稿方向,使自己的稿件在最合适的期刊上得到发表,并在同行中得到有效地交流。(4)用于定量地分析特定期刊的读者群分布及与其他期刊间的关系。

 

2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定义:(1)总被引频次是指某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某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总次数。(2)影响因子: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为该年引证该刊前2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2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如:《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和1998年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为800篇;2000年上述800篇论文被引总次数为800次, 2000年《中华内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为800/800 = 1. 0。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3个决定因素为时间(2年),连续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作为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它考虑到了期刊本身的大小,因而可较公平地评价各类期刊,一般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作为SCI2个最重要的引证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的长度、类型、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的数值。大量的统计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所发表的论文数)、类型等。在影响因子的计算中,刊载论文数仅收录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1998JCR中影响因子大于2017种期刊中,有8种为评述类期刊2。根据经验判断,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被引频次。(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2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1996JCR收录的约4 500种期刊中,大约有3 000种与生物医学有关。1997年生化类刊物中最高影响因子值为40.78,而数学类刊物中最高值仅为2.07。从2000JCR期刊的学科分布可知,医药卫生类期刊最多,占JCR期刊总数的33.3%。生物学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从而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在篇均引文数量方面,中国期刊均低于国外期刊。对2000JCR收录的45种中国期刊和抽样统计的45种国际期刊的篇均引文数统计表明,国际期刊篇均引文数为28条,而中国期刊为14条。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9年收录的1 064种期刊的篇均引文数统计表明,核心库期刊篇均引文数为8篇,扩展库期刊的篇均引文数为431998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1 286种期刊的平均篇引文数为6.58,其中被引用的中文文献的平均次数为2.79,中文期刊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只有1.63。(4)检索系统: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对于特定刊物来说,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由于其所收录的期刊群体组成的较大差异,因而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2000JCR所报道的5 863种期刊,其国别的分布极不平衡。全部期刊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 167种,英国1 254种,荷兰546种,德国425种。这4个国家是SCI来源期刊的超级大国,他们的期刊总数占JCR期刊的77.28%4个国家期刊的总影响因子占JCR影响因子总数的89.67%,其总被引频次占JCR被引频次总数的92.74%。其中仅美国主办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就占JCR总影响因子的53.07%,被引频次占JCR被引频次总数的61.17%3。可以认为,目前ISI数据库中期刊的组成十分有利于美、英等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刊物获得高影响因子;相反,对于其他国家的刊物来说,获取高影响因子的难度则相对较大。

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是否能够成为可供参考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文基础是否客观、真实、充分和完整。一般而言,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都高的期刊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优秀的期刊,而两者不相交的期刊,应该在对两者的数量关系做出一定的计算后再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可知,在用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评价期刊或期刊中的论文时,不能仅凭一种指标,需要对两者或更多的指标进行综合计算与分析,才能得到逼近客观的、可供参考的数据。

 

3 期刊的分级

就我们所知,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管理条例中,期刊的主管部门从来的就没有对期刊进行以上的分级。我国新闻出版署曾明确指出,从期刊的主管部门分,有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种划分是根据行政管理机构来确定的,与期刊的质量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对于期刊的分级,现在许多医务人员和医疗主管部门均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目前中国的医学期刊中,以中华医学会出版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一级”,以全国性学会或协会主办的“中国系列杂志”为“二级”,“实用系列杂志”为“三级”;另一种错误的认为是,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定为国家级, “中国系列杂志” 和各省以及大学的学报定为省部级,其他杂志定为地市级。各地在学术职称的评定和医学成果的鉴定以及评比中,对发表在不同等级期刊中的各种论文均制定不同分值。尽管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但缺乏可信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某些机构对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炒作,使得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又成为期刊分级的惟一指标。从本文中读者可知,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与期刊和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相连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就每一种期刊而言,高水平的期刊也有发表低水平论文的可能。至于像“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获得的行业认同度,并非是通过各级主管部门对期刊进行分级而获得的。

 

4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用一种图书馆学的筛选方法,通过它将所有的学术期刊分为核心的和非核心的期刊。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此启动了我国“核心期刊”的使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一个立足于图书馆学所开发和研究的课题,它对图书馆来说,的确有特殊的意义。迄今为止,我国至少已有4家图书情报机构宣布了自定的所谓“核心期刊”。从公布的内容看,各家之间的名单存在很大的差别。核心期刊的起源是由于图书馆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有选择地订购自己需要的期刊,它起源于经济的考虑,而非学术的考虑;核心期刊的筛选立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与学术期刊本身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无关;它的筛选只对该课题的研究者有意义、对图书馆的馆藏有价值,而对期刊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创新并无实质性作用。

时至今日,某些医学期刊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期刊的封面上刊登了许多使读者产生困惑的信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许多期刊自诩是某某领域的“核心期刊”,但就笔者所知,我国的科技期刊主管部门从来就没有公布过某一领域的核心期刊。其实许多所谓的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的统计源期刊,一般而言,这些统计源期刊是较好的期刊。我们认为,刊物既没有级别,也不存在核心。同为统计源期刊,每一种期刊均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了发扬自己的长处,绝大多数期刊都应该在市场竞争规则中形成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格局。期刊的质量历来取决于期刊稿源的质量。期刊办得好与不好,作者最有发言权,如果认为某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具有权威性,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这样的期刊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来就没有在封面上刊登自己为“核心期刊”或“某某数据库的统计源期刊”,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心中,它就是我国高水平医学期刊的代名词。

 

5  小结

目前,由于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错误理解,许多科研单位的主管部门要求本部门的科研论文均要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中,这种导向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相对高水平科研成果投向国外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从而使得我国的绝大多数优秀科研成果不能为中国的同行首先获悉,也使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方面陷入困境。因此,我国的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各级主管部门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评价我国的科研成果时,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处理好SCI与国内主要科技期刊检索系统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进一步繁荣我国的医学交流。

荷兰莱顿大学的H.F.墨德教授曾强调指出:只有当文献计量学指标具备了足够先进的技术水平,只有当人们对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自身缺陷有了足够的认识时,也只有在这些指标与其他更多的定性评价信息相融合时,文献计量学指标才能成为科研绩效评价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 对我国医学期刊现状的反思[J.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4-5.

2 任胜利. SCI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5-8.

3 金碧辉,冯坚 ,朱献有,等. SCI期刊定量指标的国际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89-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