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何偏偏讲究午时三刻处死犯人?

 山爷wzs0718 2012-08-31

古人为何偏偏讲究午时三刻处死犯人?

 李奉先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或古史书籍时,常见到“午时三刻”,“秋后问斩”等字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在这方面特讲究。我们先说,对死刑犯为何“秋后问斩”。一、“秋后问斩”,究竟所从何来?关于秋后问斩,早在春秋战国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到了汉代,则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后来,明清两朝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即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从明清两朝不难看出,秋后问斩与秋审或朝审制度有关。但这又是对汉唐以来一脉相承。至于为什么偏偏要“秋后问斩”,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先德而后”,故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长期化。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不过,话说回来,“刑以秋刑”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

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予以“斩立决。例如,清末,戊戌变法失败,189892日,谭嗣同等6名变法维新派人士被捕。凶残的慈禧太后,竟未经提审,就将这6位变法志士于928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处以极刑。

当然了,笔者还想补充一句:秋后问斩,也有为尸体防腐作一考虑。秋后天气骤冷,尸体不易快速腐烂 这样可以延长家属前来认领的时间。

二、古人为何偏偏选定“午时三刻”对死刑犯问斩?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不排除另一层深意。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据剧本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

最后,我们探讨一下“午时三刻”的具体时间问题。

三、“午时三刻”,究竟指的是哪段具体时间?

有道是:一日十二时,一时有四刻,一刻三盏茶,一盏两柱香,一柱有五分,一分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为一念尔。 所以,午时三刻应该是现在的在中午1230分。

但是又有很多网友说:古代一天分为100刻,后又为与12时辰配合改为96刻,所以每刻钟15分钟。所以午时三刻是1145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故有“暮鼓晨钟”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