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达夫避暑青岛

 彩云飞999 2012-09-01

    1934年7月13日到8月12日,郁达夫先生来青岛避暑,整整住了一个月。这一年的夏天,杭州酷热难挡,“路上柏油熔化,中暑而死者,日有七八人”,因此,郁氏应旅青友人汪静之、卢叔桓之邀,“打算附便船至青岛小住一二月”。他的不很完整的日记里,留下了一些当年的游踪。 
    7月12日上午,郁达夫王映霞夫妇及汪静之偕儿女,从上海乘轮船起航,13日午后抵青,“遥见绿阴红瓦,参差错落的青岛市区,天主堂塔,虽尚未落成,然远看过去,已很壮丽”——青岛标志性建筑,浙江路的圣弥爱尔大教堂,建成于1934年,郁氏目睹了它即将竣工的一幕;在大港外的第二码头上岸,达夫的感觉很好,“居然汗也不流”,“气候似新秋”。第一夜,他们暂宿执教于市立中学的友人卢叔桓寓内,第二天便租了广西路38号楼上,一位姓骆的杭州同乡的客房,直住到离开。 
    小住青岛,郁达夫的想法是“第一当收敛精神,第二当整理思想,第三才是游山玩水”,可事到临头,往往身不由己,游览和朋友往来,占了他在青的大部分时间。 
    在青期间,恰逢连雨,但他们游兴不减,到海滨看市民海水浴,欣赏火车站德式建筑风格,游汇泉炮台、四方公园,登贮水山、青岛山、旗台山(信号山)眺全市夜景,穷市区东南北各部延边及台西镇,参观隆兴纱厂,纳凉栈桥,品茶芙蓉山全圣观……郁甚至专门买了一册《全植物图鉴》,来查对青岛的植物,什么豆科的刺槐,壳斗科之栎与栗等,兴味盎然。身为大作家,郁达夫所到之处,要想息声敛迹是很难的,故交如汪、卢、杨振声、邓仲纯等自然要相见尽欢,新友就更多了,到青不几天,青岛《正报》就刊登了欢迎文章,从此,新闻记者、社会贤达、文学青年、大中学生络绎不绝,郁印象最深的,是《北洋画报》记者陈绍文妹妹的朋友 “女国术家栾小姐”,“栾小姐貌很美,身体亦强健,在青岛接见的女士之中,当以她为最姣艳温柔”。这位女侠曾数为郁氏舞剑,郁则赠以诗曰:“堂堂国士盈朝野,不及栾家一女郎。舞到剑飞人隐处,月明满地滚清霜。” 
    除了到朋友家中吃饭,郁达夫在外面也有应酬,曾和《正报》、《光华报》的同仁畅饮,先后和萧觉先、同学闵星荧同往潍县路的可可斋两次,与卢、萧等友人在会泉路4号可乐地吃过饭,陪前来赠自做小说集《忘情草》的李同愈,到马克司酒家,喝了极具德国风味的啤酒,还去Charleston舞场看过跳舞。而跑到黄岛路、临清路,去看中国下等妓馆和朝鲜妓馆,吃醉酒从平康二里叫局,又是郁氏略显颓废却不失率真的性格的真实表现。 
    颇具烟霞癖的诗人,听说湛山到沙子口沿途“风景绝佳”,极欲一览。那时去湛山必须先到台东倒车,可台东发车没有规律,若乘客不多,有时一两天也不开,旅行中的达夫哪有这许多时间苦等,只好废然而返。幸好第二天诗人畅游了崂山北九水,也算弥补了头天的遗憾。仍从台东出发,经李村到柳树台,再过竹窝、观崂石屋,到北九水庙,“沿大石壁与清溪”而行,游了蔚竹庵、靛缸湾。郁氏旅青的日记中,崂山笔墨最多,倒没怎么描绘风景,而是注意了石屋村的领地契据,和“柳树台无柳,竹窝无竹”等现象,重点记下了一些刻石文字,蔚竹庵老道的身世,以及沿途所见所闻的民风民俗,这些见闻可能并不全面,可毕竟保留了一点资料。 
    作家来青,很带了些翻译、创作及给《人间世》、《论语》等报刊写稿的计划,但实际上,好像只给《东南日报》寄了一篇通信,再就是吟成《青岛杂事诗》一组,抄给了青岛《正报》。郁氏的旧体诗的确有水平,其中的一首:“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60年代由黄苗子先生书就,镌刻于北九水的青石之上,为崂山的人文景观增加了珍贵的高品位的一笔。崂山东海上的白云洞、华严寺等胜处,诗人本欲过几天乘船去游,然而没有如愿。 
    此后郁达夫没能再履青岛,但青岛的风景,一直使他无法忘怀。1934年底,他坐在杭州的寓所里写游记,还念念不忘“在东亚,没有一处避暑区赶得上青岛的”。 

                                       (计 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