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考试大纲

 淄水渔夫 2012-09-01

概  论

[了解] 

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

原  著   选   读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掌握]

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

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掌握]

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用阴阳属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阐明药物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经文202条“水为阴,火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⒊人体脏腑经脉表理阴阳气血交相贯通的理论,提出的用针治病,亦当取法阴阳。经文207条“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⒋阴阳学说在诊法的应用。经文208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经文209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6. 阴阳的互根关系,掌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意义。

[熟悉]

⒈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六淫七情致病的特点及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经文203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生命过程中阴阳盛衰的生理病理表现,如“七损八益”。经文206条“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固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经文210条“帝曰:其升降何如……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4.气的运动表现形式有四种乃升降出入。经文211条“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了解]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经文204条“帝曰:余闻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掌握]

⒈十二脏的主要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经文301条“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此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⒉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经文302条“帝曰: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3.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十二脏有功能特点。304条“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4.谷食、水饮入胃的代谢过程及四时阴阳的观点。经文305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 经脉别论》)。

5.经文307条“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熟悉]

1.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经文303条“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2.脾病而四肢的机理及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阳道实,阴道虚”、“脾为后天之本”的含义。经文306条“阳者,天气也……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经文307条“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素问·太阴阳明论》)。

[了解]

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经文309条“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灵枢·邪客》)。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掌握]

1.六气的概念及其耗脱的证侯特点、“五谷与胃为大海”的意义。经文407条“黄帝曰:余闻……是谓脉”、经文408条“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灵枢·决气》)。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经文401条“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熟悉]

1.营卫之气皆有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二气的动行规律;营卫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经文404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

2.三焦的部位划分、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及汗血同源的论述。经文406条“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3.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经文405条“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4.血气精神与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经文409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了解]

⒈激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经文402条“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灵枢·本神》)。

⒉五脏各有所舍、各有所病。经文403条“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

⒊卫气营血和生成与作用。经文411条“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灵枢·痈疽》)。

 

第五单元  经脉之道

[掌握]

人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水谷之气相合而成。经文501条“黄帝曰: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了解]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主病、虚实寒热辨证。经文502条“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经脉》)。

经文503条“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4条“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5条“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6条“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7条“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8条“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9条“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0条“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1条“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2条“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3条“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第六单元  百病始生

[掌握]

⒈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九气致病的各自特点。经文611条“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

⒉病机十九条及分析病机的总则。经文613条“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⒊外感发病的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经文601条(2段)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上下中外,分为三员”(《灵枢·百病始生》)。

[熟悉]

⒈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经文601条(1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

2.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生理、病理、病变的预后及治疗、阳气的护养。经文606条“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3.阳气与阴精的关系。经文607条“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焏也……四时之气,更伤五藏”(《素问·生气通天论》)。

4.饮食五味是化生阴精的物质基础。经文608条“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常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5.“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以阴阳为总纲,论述寒热虚实的机理。经文612条“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

6.奇邪走空窍及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观点。经文614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忄免(《灵枢·口论》)。

[了解]

1.外感虚邪贼风所致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经文602条“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上联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灵枢·百病始生》)。

2.不同积的临床表现。经文603条“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灵枢·百病始生》)。

3.内伤五脏的病因。经文604条“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

4.生命本于源于自然界阴阳之气、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养生必须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经文605条“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5.五脏疾病传变的原理、方式、及其预后。经文609条“五藏受气于起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素问·玉机真藏论》)。

6.五脏疾病的传变有一定规律可寻。经文610条“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传,乘之名也”(《素问·玉机真藏论》)。

7.以树比人,说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受邪抗病的能力也有不同。经文615条“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灵枢·五变》)。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掌握]

⒈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经文713条“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痹论》)。

⒉痿证的治疗原则。经文717条“帝曰:如夫子言可矣……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素问·痿论》)。

3.咳嗽的病因病机。经文707条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素问·咳论》)。

5.痹证病因及分类。经文711条“黄帝问曰:帝之安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

6.五脏阳以竭而致水肿的病机、治法。经文723条 “帝曰:气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汤夜醪醴论》)。

 

[熟悉]

⒈外感病的病名、病因、和预后。经文701条“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热论》)。

⒉六经证侯的归纳主要以各经脉的循行部位为依据,外感热病的传变和转愈规律、治疗大法、遗复。经文702条“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

3.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和预后。经文704条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地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平热病论》)。

4.五脏六腑咳的辨证分型、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经文708条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则喘息有音……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素问·咳论》)。

5.五脏、六腑痹的形成及临床表现、预后、治疗。经文712条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素问·痹论》)。

6.分析痹证发病部位的机理。经文714条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凡痹之类,逢韩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素问·痹论》)。

7.痿证的病机。经文715条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

8.痿证的病机及五脏气热形成的原因。经文716条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臧之长也……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素问·痿论》)。

9..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经文719条)。“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素问·厥论》)。

10.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要点。经文721条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灵枢·水胀》)。

11.肠覃、石瘕的病位、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鉴别要点。经文722条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岐伯曰:先写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灵枢·水胀》)。

12.脾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治法。经文724条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奇病论》)。

[了解]

1.两感于寒的主症、传变规律及预后。经文703条 “帝曰:其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素问·热论》)。

2.风厥的病因、病位、病机、症状及治疗。经文705条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素问·平热病论》)。

3.劳风的病因、病位、病机、症状及治则及预后。经文706条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素问·平热病论》)。

4.研究世界万物的重要思维方法,天人、古今、人己相应及疼痛的病因病机。经文709条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

5.十四种疼痛的证侯特点。经文710条“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着……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素问·举痛论》)。

6.寒厥、热厥的其他症状及病机。经文720条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厥论》)。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

[掌握]

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经文820条“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素问·玉机真脏论》)。 

[熟悉]

⒈诊脉以平旦为宜的原理、四诊的重要性。经文801条“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察五色,关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

2.诊脉的原理及运用要领。经文802条“夫脉者,血之府也……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素问·脉要精微论》)。

3.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点。经文803条“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闻声问疾的原理及应用要点。经文804条“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5.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及要领。经文805条“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6.以“不病人调病人”的方法。经文810条“皇帝问曰:平人何如……脉绝不至曰死,乍踈乍数曰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7.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其要点是脉以胃气为本。经文811条“平人之长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8.虚里诊法。经文812条“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9.脉证、脉时的阴阳逆从以及其病证预后。经文813条“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

10.水肿、黄疸病的诊察要点。经文815条“颈脉动喘疾咳,曰水……妇人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11.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经文817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素问· 平人气象论》)。

12.寸口诊病的道理。经文822条“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五脏别论》)。

[了解]

1.脉象与四时相应的机理理及意义。经文806条“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

2.诊脉的基本要求。经文808条(《素问·脉要精微论》)。

3.梦与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密切相关。经文807条“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素问·脉要精微论》)。

4.尺肤诊法。经文809条“尺内两傍,则季胁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5.尺肤、切脉合参诊病。经文814条“尺脉缓涩,谓之解忄亦  安卧……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素问·平人气象论》)。

6.脉时、脉证阴阳相反的具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经文816条“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并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7.四时五脏之平脉、病脉、死脉脉象。经文818条“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平肾脉来……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8.四难与四易,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经文819条“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必察四难,而鸣告之”(《素问·玉机真藏论》)。

9.五脏“生”、“死”之面部气色,以及诊察五脏之色的要点。经文821条“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素问·五藏生成》)。

10.临床医生易犯的过错,诊病“四德”和治病的原则。经文823条“古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名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素问·疏五过论》)。

11.“临病人问所便”诊法内容。经文824条“黄帝曰:顺之奈何……则疾饥,小腹痛胀”(《灵枢·师传》)。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

[掌握]

⒈效法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经文902条“故曰:病之始起也……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正治法与反治法、病之中外的治疗、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则。经文910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熟悉]

⒈从治疗学角度讨论、创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经文901条“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2.汤液醪醴的使用、神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标本不得的危害。经文903条“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邪气不服,此之谓也”(《素问·汤液醪醴论》)。

3.“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经文904条“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藏气法时论》)。

4.标本逆从的意义。经文905条“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不知标本,是为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5.先治标本、急则治标、间者并行、基者独行、标本先后的意义。经文906条“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之气本” (《素问·标本病传论》)。

6.用药法度及饮食调养。经文908条“病有新久,方有大小……不尽,行复如法”(《素问·五常政大论》)。

7.心理因素在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经文911条“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了解]

1.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体质、病位、与治疗用药、服药方法的关系。经文907条“能毒者以厚药……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2.孕妇患病的用药法度。经文909条“黄帝问曰:妇人重身……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