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风:闲话“收藏之道”

 黄花梨668 2012-09-01

西风:闲话“收藏之道”

(2012-08-08 13:26:34)

闲话“收藏之道”

文/西风

最近一个月以来,一直在乡野闲逛和游荡,其实一直在反思我近7年多来走过的路,深度思考自己所谓追寻的“藏道”。任何事总得有个因与果,因果是两个点必然的归结。很多人收藏的起因无非是喜欢玩古玩,历史的遗迹和遗物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或者被历史遗物能换取物质财富所驱使,再或者能有正当的理由打发剩余的时光。当然,还有立志从事文物收藏和研究的,也有从专业角度从事投资性收藏的。

 

收藏包含“收”与“藏”两部分。“收”,对于初涉的人是盲目的收集,对入门的人是有限度的收集,对行家是有价值的收集,对藏家是有一定选择的收集。“藏”,表意讲是珍藏。通常来讲是前面“收”回来保护好,让历史遗物不再四散飘零和损坏消失。同时,探究藏品文物反映的历史面貌和特征。这里面包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对遗物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尊重,对文物流传经历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收藏者本身文化素质的高度。如果没有这种文化高度是藏不住文物的,最终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玩物,成为商业牟利的一种手段。其实“收”与“藏”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包含的人性、包含了兴趣、包含了性情、包含了责任、包含了学识、包含了人文、包含了民族血脉、包含了无知与贪婪。收藏行为看似很简单,实则很复杂。因为收藏者的过分迷恋会陷进无底的深渊,收藏者的过分贪婪会加速破坏地下埋藏的文物,收藏者的过分手段会变成逐利商贩,收藏者的过分虚荣会成为文化流氓,收藏者的不务实会成为让人耻笑的傻瓜,收藏者的不理智会变成神经错乱的疯子。怎样才是恰当和有价值的收藏呢?这成为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也就上升到“藏道”的范畴。

“藏道”由收藏延伸而来,两者承前启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留下了无数文物瑰宝。从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看,至少从商代起,王室和贵族就已重视收藏活动了。据《周礼》记载:西周时由“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在“天府”、“玉府”,有专职官员藏室史负责管理历史遗留藏品,并将所有藏品登记在“薄录”上;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世私家藏物之风由此而兴盛不败。唐宋以来,收藏之风盛行。尤其宋朝研古之风,风起云涌,各方流派逐渐形成。考古学、金石学、收藏学、复古学等应运而生。由此激发历史上最开创性、最大的仿古风潮,瓷器便是宋朝从官方到民间仿古的最广泛“产品”之一。宋朝的瓷器之所以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主要是建立在深厚的复古文化和浓厚而严谨的本朝文化审美基础之上。这些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也是“藏道”的一种表现。如果宋朝不尊重历史遗留文物本身,而是大量用同质材料原样不动的仿制青铜器和漆器以及三彩陶器,会是怎样?如果宋代不是把瓷器上升到国家高度、在尊重古器的基础上去创新开拓,成为那个时期的真正当代艺术,自然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宋代陶瓷巅峰艺术,更不会有今天世界对于宋代陶瓷艺术的顶礼膜拜。这就是“藏道”大思想和大思维的体现,也是宋代人为精神的高度体现。

西风:闲话鈥準詹刂棱
北宋汝窑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故宫藏)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藏道”,仅指我们前面谈的“收藏”领域而言。而陶瓷发展创新领域的“藏道”,就无从谈起。从元代之后,各类艺术品在复古的基础上有价值的创新已经凤毛麟角,就是今天的陶瓷艺术仍然也没有摆脱宋元以来的基础影子。除了单纯机械性的模仿而外,现代陶瓷艺术(含现代陶艺)普遍缺乏创新,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更缺乏深厚的美学基础。现代很多无知的陶艺家,总以为打破原来传承的造型和形制,让他变得抽象和另类就是创新艺术,其实这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亵渎,看看宋代的陶瓷玩具和宋元的陶瓷雕塑塑像,你还在他们创造的范畴里打转。因为现在一些陶艺家根本不懂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所在(很多陶艺家不了解传统陶瓷演变),是一种肤浅的艺术表现,所以就谈不上“藏道”,他们压根就与“藏道”无关联。一个脱离深厚传统基础的现代陶艺,一个排斥传统陶瓷艺术的现代陶艺,一个不断抄袭西方陶艺技术的中国现代陶艺,一个不深度思考中国陶瓷艺术的现代陶艺工作者,那有什么“藏道”可言?所以,“藏道”在现代,仅只代表“收藏”领域而言了。这确实是世界上首先创造并发明陶瓷的大国----中国的悲哀。

西风:闲话鈥準詹刂棱
北宋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故宫藏)

 

收藏领域的“藏道”是什么呢?在这里不妨做一些探讨。要谈到藏,前面我们已经简单论述过,那就谈谈“道”。记得雅昌艺术网一位拆字高手,对“道”字这样拆解:道字包罗万有,妙不可言。所谓“万物因道生,得者自通灵,悟彻个中理,菩提不减增”。中国文字的构造非常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住、假借六种。这个“道”字,属于象形、会意,现在简单的解释。这个道字,从走从首。走字是教你行,也就是要修行。不修行怎会得到道呢!首字是头,也就是第一。修行是第一件最要紧的事,若不修行,就不能了生死。在道的上边,有“"” 两点,这两点是表法,左边一点是阳,右边一点是阴。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阳就是干,阴就是坤,天地就是乾坤。阳属于男,阴属于女。但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男人不一定生生为男人,有时可做女人。女人不一定世世为女人,有时可做男人。在这里有千变万化,所以说妙不可言。这两点是代表天地,代表日月,代表阴阳二气。人身有阴阳之电,血为阴,气为阳。气是无形,血是有形。这两点就有无穷的奥妙,是说不尽的。这两点,可以说是无极和太极。无极是真空,太极是妙有。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太极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这是自然的法则。在两点下边,是“一”字。这个一,本来不是一,而是无极的 O 圈。因为没有到极点,所以是 O 圈。这个无极圈,修成功就是大圆镜智,修不成功就是无明。这个一字,本来是 O 字。因为到时候,把 O 字破开,成为一字。变成一字,就有数目的开始。在 O 字时,是没有数目,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在没有数目时,那就 O 字。一落在数目上, O 字就变为一字。 这个一字,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仙生佛生圣人。一切的一切,皆由一字生出。 O 字什么也没有,没有就是真空。一字生出,就变为妙有,什么都有啦!自无化有为妙有,自有化无为真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妙不可言。这种妙不可言的道理,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呢?答案──“自”字。所以在一字的下边是个“自”字,表示求道不能向外驰求,到外边是找不到正道。要回光返照,反求己。

西风:闲话鈥準詹刂棱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故宫藏)

对“道”的这种拆解,实在太精妙了,解析出“道”的基本含义。对“藏道”而言,更是有莫大的意义,更加让我们的收藏之“道”回归本位。结合上面探讨的内容反映出:有“藏”无“道”的收藏家或者收藏者,谈不上真正的收藏,仅仅只是过手云烟或者通过收藏提升社会身份和谋取经济价值而已。既“藏”而“道”就不同了,这里面包含有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在里面。

 

“道”,自古已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文化的的核心。“道”在万经之首《易经》里:“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真可谓“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道”包含道路与起止、方向与坐标、方法与技艺、真理与实质、道理与道德、未知与有知。“道”被作为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能讲明白和说的清楚的道理,不称其为“道”。“道”不是公共的大通道理,“道”只属于自己,也就是自己去“悟”,去“领会”,然后顿悟其中奥妙,得到升华。

 

这就好比古陶瓷鉴定,怎样鉴定?其实是无法用言语真正写出来的。关键在于“顿悟”和“实践积累”。比如:古陶瓷的釉状,一窑烧百器,开窑后却一窑生百态,大小和釉色各个所不同。古陶瓷的胎体,同样是一窑所烧,受温高的瓷化程度高,受温低的瓷化程度低,甚至半瓷半陶。同样一窑所烧,使用匣钵的新旧和频次不同,有的有火石红,有的却没有火石红。还有,古陶瓷在千百年埋藏的过程中,瓷化程度高低决定老化程度的不同,也决定受沁的程度,更决定失釉的程度。还有不同的地层环境也决定同一件古陶瓷的老化表相,北方、南方、大海、江湖、地水、干坑、墓坑、土坑、泥坑、沙坑、泥沙坑、水坑、窑坑、窖藏坑等都有不同的老相(尤其胎相)。这些非常细微的老化特征,怎么能用一个标准来判定呢。这个辨“道”只有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分析,给出比较准确的判定。所以,高端藏家,露一两件藏品,在同道之间就知道是什么“道行”,不同的经验积累和不同的综合鉴赏力,都集中到一个点,那就是鉴赏者最神圣的“眼力”。“眼力”是否过关,是一个行家或者藏家跨入收藏门槛真正成熟的标志。所以,收藏界的界限非常分明,即便有过硬的“眼力”(能精通一两个门类就很了不起了,标榜什么门类都有“眼力”的人,十有八九是忽悠),如果“藏道”不是一路,往往也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藏道”就这样残酷,你不是普通收藏者,你是行家,你是资深藏家,即便打眼,那也是偷偷掩泪的事,“道”出来的就是代表你的精华所在,代表你“藏道”的全部。为什么收藏如此残酷?因为收藏代表一个人的修为和历练,文物收藏本身就是把着文化传承血脉的最高点(文物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它本身承载着这些厚重的内容。也潜藏着一举成名暴富或者打眼倾家荡产的可能性。既然选择了收藏,就必须承担这些风险。否则,最好偷偷的孤芳自赏或者从别沾染。有了这样的“藏道”共识,就能苛求我们真正的收藏家严谨务实而有所作为。

我们对于“藏道”的探索,还远远不及,也许需要一生的修炼。但这仍然是今天和将来收藏文化的主题。离开“道”,我们收藏将失去历史意义。离开“道”,我们将一味的追求多而全,忽略了精而研。离开“道”,我们的收藏将是无休止争论和浪费时间。离开“道”,我们将是脱离文化根基的虚伪和炫耀。离开“道”,我们的收藏将可能就是罪恶(没有贪婪的收藏就没有罪恶的盗挖破坏)。离开“道”,我们最终将空无一物,愚弄了就此一世的可贵生命。


注:感谢雅昌艺术网论坛“jackycheung ”先生的“道”字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