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衔泥筑书巢 冷暖谁人知——古人藏书逸事摘录

 木柳书屋 2012-09-02

 

 

衔泥筑书巢 冷暖谁人知

                      ——古人藏书逸事摘录

 
时间:2012年04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素予

(本文转自中国文艺网)

 

 

  最近北京颁布“和谐家庭”标准,其中藏书量300册以上成为条件之一。真心爱书也好,附庸风雅也罢,电子产品再普及,也难以撼动字纸的地位。古时藏书分为官藏与私藏,春秋战国时期书籍多归国家所有,《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其书五车”,这大概是最早时期的私家藏书者了。至汉唐手抄传写逐渐兴起,宋代雕版印刷普及之后也推动了私家藏书的兴盛,近现代机械排版技术的运用使得私家藏书走向鼎盛并逐渐转型,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意味。这里于数千年藏书史中撷取几朵小小逸事佳话,可窥一斑而知收藏之艰辛喜悦如何两掺。

  得一奇书失一庄

  “得一奇书失一庄,团焦犹恋旧青箱。”这是写明代学者王世贞的诗句。王世贞注重收藏古籍,一次遇到书商出卖一部宋刻版《两汉书》,十分欣喜,只是书商要价很高,他并没有那么多钱,又惟恐宝书被别人买去,于是与书商商定,用自己的一座庄园来换取这部《两汉书》,轰动一时。

  不如鬻书于毛氏

  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一代有民谚曰: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明藏书家毛晋生于大地主家庭,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士绅。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之后开始大规模收藏刻印图书,买书肯出高价,据说他曾在大门口贴一告示: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一时湖州书舶云集于门,远近书商纷纷来卖书。

  只向慈仁寺里寻

  王渔洋为一代才人,为一般士子所仰慕,但是想见到他十分困难。有一个士大夫在他家门口等了好几次都没见到,就到王渔洋的好友徐乾学那里去打听。徐乾学告诉他一个窍门:想见王渔洋倒也容易,只需每月初一或十五到慈仁寺书肆里等着。依此照做,后来果真在慈仁寺里见到了王渔洋,传为美谈。孔尚任写诗云: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并注:王渔洋龙门高俊,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

  “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

  清钱谦益喜书,有绛云楼藏书。一天小女儿和乳母在楼上嬉闹,不慎烛火引燃废纸,造成大火,来不及抢救,绛云楼藏书全部焚毁。据说当时钱谦益痛不欲生,悲愤高呼“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书毁志存,此后他转注佛经,至八十二岁离世为止。

  皇帝借书亦不得

  瞿氏铁琴铜剑楼,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管理极严,每年曝晒一次,一般只允楼内阅读,不轻易外借,甚至皇帝来借也要受到限制。一次,光绪帝派侍郎四人来此楼借书,其中一本书光绪帝很喜欢,想纳为己有,答应赏给瞿氏后裔三品京堂,钱财巨万来换取。瞿氏后人不肯,以乾隆帝颁给恬裕斋的诏书给使者看。光绪帝也不得不作罢。这也是瞿氏得以四世守书的原因。

  战火救书惠艺林

  近代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主人是清代丁申、丁丙兄弟,二人也因尽心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而传名。时为太平军战乱时期,战火中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或被烧,或被人拿走,散落灰烬瓦砾之中。丁氏兄弟从杭州城里逃出,到一集镇买食物,发现食物的包装纸全是《四库全书》书页,不禁大吃一惊。两人半夜冒险潜回文澜阁,将残留的一万多卷文澜阁《四库全书》捆了八百多捆,用马车偷偷运出城外,后又历尽艰险,归还国家,终于保存下了这批书目。光绪帝曾谕旨:“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仲麟筹款修复,其散失书籍,经丁申、丁丙购求藏弃,渐复旧观,洵足佳惠艺林。”

  读书难,藏书更难。所以清初朱彝尊才有印章,印于其曝书亭许多藏书首页:“购此书,颇不易,望子孙,勿轻弃。”藏书家叶盛也写下藏书铭:“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了,惟学教,借非其人亦不孝。”书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南宋藏书家尤袤《遂初堂书目序》),又谓“人生之乐,莫过闭门读书,得一僻字,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绣罗盈目,不足喻其快也。”(明代徐[勃]   )这其间的冷暖,除藏书家自知以外,也给后人一丝春天的温暖和对书的敬畏之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