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的生命哲思

 sml4605 2012-09-02
“活着”的生命哲思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文  衣袂飘呀飘
 
  静夜里,一遍遍翻看小说《活着》。作家余华用简洁、质朴而淡定的语言,叙述着一个个冷酷的故事。小说虽以《活着》为书名,字里行间却处处弥漫着死亡:肉体的死亡,精神的死亡,制度的死亡,良知的死亡……因而读余华的小说如同进行一次漫长的忧伤之旅,生生地迫使读者跟随文字进行一次人性灵魂的拷问,生命意义的追问。

一、“活着”的血泪家史
  《活着》这部小说,余华用他那惯有的淡淡的文字,冷静的笔调,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娓娓叙说了一个小村,一座小城,以及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极不寻常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年少时是一个典型的轻狂阔少,通宵达旦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变成不名一文的穷光蛋,偌大的家业就败在福贵的手里。父亲被他活活气死于由老宅迁入茅屋的当天。一贫如洗的福贵,为给母亲治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徒四壁。儿子意外身亡,残疾的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活活压死,外孙因饥饿吃豆子撑死。福贵买了一头原本要宰杀的老牛做伴,“两个老不死”就这么继续在人世活着……
  如果说,福贵的父亲所走完的人生之路,毕竟与其家庭经济地位急剧变化息息相关。但福贵的儿子有庆,一个富有体育天才的农村男孩,却死于当时社会的极度荒谬中。校长集中小学生去献血,医院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有庆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永远活在小学五年级。多年以后,人们才幡然醒悟:终于以法律的形式,摒弃了所谓的动员中、小学生去参与成人都力所不能及的抢险、救人等政治性的号召。
  福贵的女儿凤霞,美丽聪慧勤劳。邻居都喜欢她,说凤霞“扫地时连别人家的屋前也扫,一扫就是半条街。凤霞学打毛衣,三四天就学会了,整条街的女人里就数凤霞毛衣织得最紧最密,大家都把毛线给她,让凤霞替她们织。凤霞累是累了一些,可她心里高兴。毛衣全部是免费织成给了人家”。这么好的姑娘,在医院难产大出血,失去了如花的生命。那时,凤霞还不足二十岁。
  一对儿女都死了,富贵的妻子家珍,一个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身心交瘁,生命也熬到了尽头。临死前她对福贵说,“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也心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就该知足了。”也许,福贵家中唯一幸运的只有家珍。作家余华把唯一的人间温情送给了她,至少,她是平静地死在自己心爱的男人身边的,尽管这个男人年轻时因为吃喝嫖赌败光家产是那样伤过她的心……
  二喜,一位虽有残疾但善良、体贴的男人,他是富贵的女婿。妻子难产死后,他带着儿子长大,为了生存,去城里打工,却飞来横祸,“建筑工地上,两块大大的水泥板,把他的身躯挤成了薄片”。二喜的死,印证着,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中,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血淋淋的社会真实。
  苦根,是福贵的外孙。他的生日却是母亲的忌日,他从不知母亲凤霞的模样。二喜死后,苦根就跟着外公福贵过日子。苦根饿得发晕,福贵心疼极了,便去摘了半锅新鲜的豆子,煮熟了,里面放点盐。谁也没有想到,等到福贵从棉花地里回到家,“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张开能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福贵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
  老爹、老娘、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和外孙,福贵所有的亲人,老老少少,迟迟早早,先先后后离开了人世。他们或死于落迫,或死于疾病,或死于不幸,或死于饥饿……福贵以及他的家人,是典型的生活在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以务农为生的中国老百姓,无疑,《活着》就是一部中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贫苦的农民为了“活着”而苦苦挣扎的血泪家史。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作家余华如是说。
  


二、“活着”的默默承受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作家余华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独到的见解——人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惨烈的厮杀,更不是来自于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来自于默默承受,去承受生命赋予人的责任。《活着》主人公福贵坎坷多磨的一生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点。
  落魄前的福贵不懂得悲伤,破败后的福贵却没有资格悲伤了,沦落为佃户的他,租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经历了战争,被抓壮丁到战场而九死一生;经历了自然灾害年,饱受饥饿的折磨而侥幸活命。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而他却活着。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堪再回首。可这位老人却哼唱着民谣,依旧如此淡定、详尽地同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又活了这么一段人生”。
  正如小说中的描述:“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福贵怎么就能在经历那么多的打击之后,在失去那么多的亲人之后,还能保持那种淡定超然的人生态度?
  他如是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纷纷离世而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踽踽一人用自己羸弱的臂膀担起了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心安。其实福贵从来没有思考过活着的意义,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承受人生必经历的酸甜苦辣。他选择的是默默承受,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是咬着牙活下去。在春天的田野上,他仍然赶着一头和他同样衰老的老牛,唱着山歌不倦地耕作着……
  的确,活着绝不只是简简单单地生存着。从福贵身上,让我们顿悟,活着,是一种承受,承人生之艰难;更是一种理性,理人世之沧桑。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福贵的一生是煎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作者余华语)。福贵一贯而终的是默默承受,即便命运多次拔剑脱鞘,他终究还是承受了下来。丧双亲之悲,丧妻之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丧子之痛,丧女之痛,丧婿之痛,丧孙之痛……当一切完结后,我们看见福贵与一头老黄牛安然地坐在芳草凄凄的大地之上,以最卑微的姿势仰望着这世间。一个达观的人,不是总是发表激昂言辞的那个“智者”,而是饱经沧桑后认清了种种命定的潜规,尔后赋予自己一个如此安然的黄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一如既往爱着她……
  “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恰恰是为了不是为了活着任何之外的事物而活。”(余华语),也许,这便是活着本身最为贴近的真实的告白吧。
  


三、“活着”的生命哲思
  哲思散文家周国平曾说过:一个人要对自己整个人生的目的有明确而坚定的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极难,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在读完《活着》后,我再次陷入了沉思。
  活着为了什么?活着不为什么?
  以前我总认为人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直到只留下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孤苦伶仃的福贵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乐观豁达地活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是我,我会不会继续活下去,但是福贵不仅好好地活着,还依然友善地看待人世,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人世的豁达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执迷不悟,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享乐,为了金钱,为了做官,为了发达,为了索取……我那么清晰地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敛财而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时的那一番“宏论”:“受贿巨款,只是为了让我的子孙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贪婪地活着的理直气壮的理由吗?他珍惜了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了吗?
  还有一些人当达不到目的时就轻易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犹记得红极一时的港台歌星张国荣因承受不了演艺圈的压力而选择在愚人节跳楼自杀,这是怯懦者的愚蠢行为。而人类的败类——仅仅因女友离去,工作不顺,就灭绝人性地砍杀13个无辜儿童的福建南平郑民生,这样的人渣,当然不配苟活在人世,但我想,即使他到了地狱,知道有福贵这么一位老人,他是不是也该良心发现而愧疚呢?
  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不是奢侈。”福贵一家靠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虽然贫穷,但他们一家始终不抛弃人性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勤劳、善良、从不怨天尤人。在物质充实的今天,人心却日趋浮躁,当一个个邪恶的念头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呢?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小说里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精练的概括。可是如此简单的做人之理却在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我们耳闻目睹的皆是谁又被骗了,哪个贪官又挪用了上亿的公款,大偷小偷大行其道,偷了公家偷个人;诸如情人、二奶三奶之类的更是屡见不鲜……当生活在这样国泰民安的年代,有些人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可否想过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多灾多难的人?得宠思辱,居安思危,与福贵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更懂得珍惜呢?
  人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坦然面对世事沧桑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创造生活的每一天,让活着变得更有意义。
  一个叫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沧桑,笔者手不释卷地持续阅读。时间会带走一切,时间也会留下许多,感谢余华,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精神盛宴。流年里,打动我们的仍是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一块土地上,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活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