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电站:褔兮祸兮?

 老农看天下 2012-09-02
  毫无疑问,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及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永远存在,就像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不过,最直接和长远的影响之一是,不可避免地引发永久的争论:是否该建造和运营核电站。日本发生核事故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中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发展核电,现在内陆的核电站也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说湖北的咸宁,湖南的桃花江,江西的彭泽。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核能的目标不会改变。
 
  最重大的代价
 
  既往的建造核电站的理由,如满足人类的电能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是一种安全和环保的能源等,都毫无疑问地要让位于一种更重要的质疑安全。这也是核电站建立和运营的首要条件。而且,这种安全并非是比较安全,或是相对安全,或是很安全,而是要必须安全,甚至保证万无一失也不行,而要做到绝无一失。否则,建造和运营核电站就会让人们付出许多巨大的代价。那么,这些代价是否是人类社会所能承受的呢?
 
  第一个代价是,人的生命和健康丧失的代价。这种代价除了人员死亡,还可能导致人和生物的畸形和残废。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多少人直接和间接死亡已经是一个永久的谜,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但是,经营者不愿意透露和信息的不公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大致的数值。官方的统计是,直接死亡共有4000多人,而一些科学研究的数据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死亡人数为9.3万人,致癌人数为27万人。但美国柏克莱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切尔诺贝利事故已令欧洲47.5万人死于癌症,和47.5万人患上癌症。而且未来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人数还会延续和增多。
 
  今天,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灾难还不能完全统计,但已经有研究机构称,福岛核事故一点不亚于切尔诺贝利,甚至要高于切尔诺贝利。奥地利中央气象和地球动力研究所(ZAMG)的分析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向大气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已超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水平。福岛核事故之后,平均每天向大气中释放蒸气形态的铯137和碘131,浓度分别为5000万亿~5万万亿和10万万亿贝克勒尔。福岛核事故后的18天里,铯137和碘131的累计量分别为990万万亿贝克勒尔和180万万亿贝克勒尔,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10日累积释放出的放射性铯137和碘131的总量分别为8.5万万亿贝克勒尔和176万万亿贝克勒尔。因此,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已超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水平。而且日本方面已经宣布将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升级为与切尔诺贝利相同的最高级7级。
 
  尽管福岛核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同,不是反应堆爆炸,但反应堆和乏燃料池内的核燃料量几乎是切尔诺贝利的10倍,放射物泄漏量更多。尽管日本方面保密,但有信息透露,福岛核反应堆中有800多吨核燃料,3400吨乏燃料。
 
  目前日本方面还没有人员因遭受核辐射直接死亡的报告,但欧洲辐射风险委员会(ECRR)用自行设计的辐射风险研究模型推断,福岛核辐射泄漏事故将导致世界上12万人在未来50年患癌症。该委员会同时指出,辐射泄漏也会对人的生育、心脏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疾病。更重要的是,如果奥地利中央气象和地球动力研究所的结论可靠——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要高于切尔诺贝利——那么,未来全球因此次事件患癌和死于癌症的人数估计将会大大超过12万人。
 
  其他代价
 
  核事故的第二个代价是经济损失。
 
  福岛核事故之后,已经有各种机构在估算和分析此次事故会造成多少损失。最近日本政府评估认为,此次地震直接损失将达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约合1.29万亿至2.02万亿元人民币),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降低0.5个百分点。这一损失额大大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的9.6万亿日元,成为二战后日本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
 
  但是,这种估算并未考虑核事故及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的损失,而核泄漏的损失将远远高于地震的损失。虽然迄今难以计算,但世界各地已经在禁止日本的产品进口,日本也在禁止其国民消费和食用福岛及其附近的产品。因此,为了生存,日本今后将被迫大量进口其他国家的一些必须生活品。同时由于核辐射,大量的公民失去了生存的土地、环境和条件等,如当地渔民因核污染无法捕鱼为生,还有大量的游客远离日本,以及众多因辐射而致病致癌人员的医疗费和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难以估量,远不只是2.02万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核事故的第三个代价是对全球环境、生物和人的长期影响。
 
  核泄漏中的放射性物质有多种,它们都对环境、生物和人会造成长期的辐射损害。现在,日本已经测得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有铈144、碘131、钴60、锝99、铯134、铯137、钡140以及镧140等,而且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的5处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钚,分别为钚238、钚239和钚240。它们都是核裂变的产物。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生物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它们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长的放射性元素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尽管放射性碘131的半衰期较短,只有8.5天,但放射性铯、锶、钚等元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久远的。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锶90的半衰期为28.5年。钚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质量最重的元素。它最稳定的同位素是钚244,半衰期约为8000万年,几乎可以永远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钚最重要的同位素是钚239,半衰期为2.41万年,常被用制造核武器。钚238的半衰期为88年,可释放出造成内辐射的α粒子。
 
  因此,在长达几十年至几万年,甚至数千万年里,这些放射性物质只会衰减至以前浓度的一半,因而对土壤、食品、水和空气会造成长期的污染。也因此,切尔诺贝利成为地球上长期不能耕种和生活的土地,福岛是否如同切尔诺贝利一样长期不适宜人类生存,还有待后续的研究来证实,但实际上,如同切尔诺贝利一样,没有谁会冒这样的风险去求证。
 
  全球长期的心理重负
 
  核事故的第四个代价是对全球公众长期的负面心理影响。
 
  由于人类的栖息地只是一个地球村,因而核泄漏的风险也是全球化的。现在,福岛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经随大气和海流向世界各地扩散。随着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世界各地的公众心理已承受极大压力。
 
  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动员核医学、原子能和环境方面的专家向公民反复进行宣讲,日本的核辐射尚不能影响到自己国家公众的生活,但是,公众要求核泄漏信息完全公开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一旦达不到这种要求以及随着核泄漏事件后果演变得越来越严重,公众的不安和心理重负会逐渐升级,诸如中国的抢购食盐的“谣盐”之类的事件还会发生。管理机构和科学共同体为此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会随着公众的心理压力而与日俱增。因此,应对公众的心理问题会成为未来一个更不确定的因素,各方面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高。
 
  再回到能否保证核电站绝无一失的问题上来,迄今,没有谁能做出这样的保证。可以预料,在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之后,世界各地的核电发展都会以先进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为主,因而比过去的核电站技术更为先进和安全。但是,科学只能保证核电站更安全,而不能保证核电站绝对安全。而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核电站实际上就是一颗颗大大小小的“原子弹”,随时都可能会爆炸,只是引爆它们的会是另外的方式。
 
  例如,我们的地球会出现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强台风等自然灾害,还会出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些情况完全可以引爆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子弹”,或毁坏所有的核电站,导致大量的核泄漏,对地球和人类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另一方面,即使不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战争,另一种人为的因素也可能引爆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子弹”,即管理的粗疏、失误和大意。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已经被证明如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主要是管理的失误造成的,主要是人为因素引爆了这颗“原子弹”,而非地震和海啸这两个自然灾害引爆的。
 
  所以,在修建和运营核电站时,出了事故,就得像经受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一样承受沉重的代价,甚至比它们的代价更为沉重。对此,德国做出了一种选择,永久放弃核能,转而寻求开发绝对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德国是否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现在还很难判断。而有些国家做出的是相反的选择,不过,为此就得做好接受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代价的物质和身心准备。因为,这样的事故甚至更大的事故是难以杜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