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岛蝴蝶变异,核辐射怪物真的来了?

 zhuang-jr 2012-09-02

福岛蝴蝶变异,核辐射怪物真的来了?

据英国广播公司813报道,日本琉球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日本福岛县的蝴蝶出现严重基因突变,很多蝴蝶的腿、触须以及翅膀形状发生变化。实验室研究也显示,这些异变与放射性物质有关。

    自去年3月发生泄漏以来,福岛核电站周边土壤、海域中的动植物就多次被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从水稻、蔬菜、奶牛到鱼贝藻类等水产都没能幸免,还出过“变异水藻”的愚人节新闻。不过发现证据确凿的动物变异,还是第一次。

   2011年6月,一段“福岛无耳兔”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并一度引发日本国民恐慌。该视频是福岛居民在核事故一个多月后拍下的新出生兔子,它没有外耳,对声音反应迟钝,其余状况良好。

   专家认为,尽管核辐射可以引起癌症和畸形,但很难说一只兔子失去耳朵一定是由辐射引起的,也可能是已有的基因缺陷。今年在德国一家动物园中,也出生了没有耳朵的小兔。

   辐射导致基因突变?

报道称,福岛核电站事故爆发2个月后,去年5月研究人员从离污染源较近的10个地区采集了144只成年酢浆灰蝶样本,其中有12%存在翅膀变小、眼睛发育不规则等突变。这些蝴蝶被运到远离辐射的地区,所繁殖的后代又出现了18%的突变率。研究人员从中挑选了突变雌性和非突变雄性,再下一代的突变率达34%。而在当年9月再次在这10个地区采到的蝴蝶标本中,突变率也达到28%,而且特征更为明显。

为证实这些突变是由核辐射引起的,研究人员找了些正常蝴蝶,对它们进行一定剂量的核辐射,发现其后代出现了相似的突变。结论认为,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外表基本正常的蝴蝶将已发生突变的基因传给后代,造成了更高的突变率。

生物受到核辐射后为什么会发生基因突变?核辐射不仅损伤机体中的蛋白质等分子,同时也会使DNA遭到部分破坏,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这就使生物体自身的细胞复制发生异常,出现肿瘤或畸形,同时这些被破坏的DNA也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需要指出的是,动物细胞中的每套DNA都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复杂“天书”,改变其中的少数基因,不一定就能改变个体的外貌。生理结构比较单一、基因也相对简单的昆虫等无脊椎动物,被留下明显改造痕迹的可能性要大些。

发现福岛蝴蝶变异的研究者也指出,目前还不能把这一结果套用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补充。

 
    今年1月,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美国纽约的一处店铺惊现一只硕大的老鼠,它身长92厘米,让人触目惊心,据说是一种“变异鼠”。 
 
    其实,这种巨鼠是产自非洲的“冈比亚鼠”,原本在美国是常见的宠物鼠,后来因为弃养日渐增加,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大量繁殖,2003年已明令禁止进口。冈比亚鼠正常情况下可以长到90厘米长、3—4公斤重,由于体型大、生命力强,还曾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用来当作扫除地雷的工具。

   辐射造就“食人巨鼠”?

1945年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以及随后的数十年冷战,使得对“核”的恐惧成为现代人心中一道难消的阴影,并催生了种种阴暗可怖的想象。从日本电影中的大怪兽“哥斯拉”到美国电脑游戏《辐射》中的变异人,流行文化让“核辐射造就变异怪物”的观念几乎家喻户晓。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因此成了当今恐怖电影、科幻游戏的热门题材。更有传说言之凿凿,说辐射突变产生了半米多长、凶猛无比且成群结队的“食人巨鼠”。然而尽管那次惨剧让至少10万人遭受了癌症、婴儿畸形和痛苦死亡的折磨,以及许多动物丧生或患上肿瘤,但20多年来,“食人巨鼠”却从未有过像样的目击记录,距离核电站仅140公里的基辅市民没见过任何耸人听闻的怪物,网上流传的“照片”也均被证实为假货。

无独有偶,2010年有国内媒体报道“美国核工厂围捕浑身荧光的辐射老鼠”,后来也被证实是假新闻。在已废弃的汉福德核武器工厂附近,当时确实发现了少数老鼠、兔子和昆虫的体内或排泄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质,不过这些动物的体型、外表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更不会发荧光。当地卫生部门对它们进行围捕,也仅仅是担忧其身上的放射性污染可能伤害附近居民。

    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核辐射导致某种动物明显变大、变凶猛的可靠案例,就连野外发现的畸形动物也是凤毛麟角。一位1991年起在切尔诺贝利调查了7700只鸟类的巴黎研究者,只在一群家燕中发现了11例畸形;另一位鼠类研究者也表示从未在当地见过“有两个头或其他样子的畸形鼠”。

)

切尔诺贝利事故区居住的麋(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上世纪90年代,一个由瑞典科学家领导的欧洲科考小组曾在切尔诺贝利地区调查,发现那里已经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有鹿、狼、蛇、鱼、乌鸦等。科学家解剖发现,那些动物体内并未出现异常。扫描细胞,发现动物基因也未发生变化,体态和寿命跟以前差不多。图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区生活的驼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当然,动物繁荣兴旺的前提,是人类的离开。为保证安全,自反应堆彻底关闭之后,周围方圆30至100公里内被划为无人区,只有极少数工作人员和居民在其中定居。

   变异怪物为何少见?

    那么,既然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确凿无疑,为何幻想作品中的“变异怪物”却如此少见呢?原因很简单,受辐射变异的生物通常难以在自然界生存。

如前所述,辐射造成的伤害是无方向、不可预测的,其中大部分会破坏生物体的生理机能,直接或间接令其死亡,或使其丧失生育能力,从而不能产生后代。而能传给下一代的基因变异,部分对外表和生活影响不大,部分则导致难以成活的畸形或疾病,后者也就无法在大自然中传递下去。

退一万步说,即便核辐射后突变出了身体健壮,只是体型增大了五倍、十倍的老鼠,它们也没法像传说中那样敏捷凶猛。这是因为按照物理法则,在身体各部分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动物的体重是以体型的立方增长的,而支撑体重的骨骼截面积只能以平方增长。也就是说,如果一只老鼠身体的长、宽、高都突然增加到正常体型的5倍,体重就会达到正常老鼠的125倍,骨骼截面增长却只有25倍。这样的老鼠恐怕寸步难行,就连器官正常运转都困难了。

在正常状态下,一类动物的体型增大、爪牙变尖,四肢和头脑变得发达,都要历经上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哪怕进化意义上因为环境突变而导致的物种“突变”也是以万年为单位的。只有这样,才有充足时间将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一代代积累下来,使动物的身体结构由内到外共同进化。比如现代大象的四肢骨骼,就比它们4000多万年前的原始祖先要粗大结实得多。

而核事故除了可能对“抗辐射基因”起到筛选作用,对生物生存的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并不大,也就起不到进化加速器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太平洋上曾作为核弹靶场的比基尼环礁,还是已成为无人区的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带,都已经重新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也没有产生什么新物种。

    结论:

对受到辐射影响的生物个体及其后代而言,核事故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而对整个大自然而言,一两次核事故带来的伤痛很快会归于平息,物种演化的秩序也不会因此失控。不过,重视个体的人类毕竟没有地球那般悠然,每一次核事故的记忆都将是惨痛而长久的。

(中国科技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