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今上海人(续1)

 西木君** 2012-09-03

    当今上海人(续1)

转自易申候博客专栏

同样居住在上海,可人与人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赤贫阶层

每月收入1000元以下,全家年收入3万元以下。社会最底层。

一般是低保户、失业者、乞丐(中底端)、因病致穷户。

绝大多数是上海人。

出行靠自行车,很少坐公交,从未出过上海市,口袋里基本都是硬币和块票,如有一张百元钞票得贴肉放。走路喜欢看着地面,时时想着地上有钱。从来不买衣服,基本没肉吃,早上8点前在超市门前排队,赶早了去露天菜摊捡便宜菜。

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以看电视为主,有时也去公园。

此类人居住在棚户区、老公房、动迁安置的小区、郊区的农民出租户。也有睡桥洞、广场、医院的急诊室。

2工薪阶层

每月收入1000——3000元,全家年收入3至5万。

一般是营业员、工人、服务员、企业文职人员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乞丐也属此类。

上海人和外地人各占一般。

出行有自行车、电瓶车和公交互换,有公交不会坐地铁。包里放着三件宝:交通卡、雨伞、饭盒。如有偶尔打一次的,那肯定是单位里可以报销的。每日、每周、每月都要记开销账。至于若有手机,也只接不打。

女孩子喜欢逛商场,但基本都是去一些小商品市场,既有式样,又有讨价还加的可能。同时,也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化妆品和小包包,这是出客时必备的,平时不用。

如认识一个新朋友,第一句话必问:侬一个月拿多少钱?如相约三、五好友去鹾一顿,基本上自己不会付账。

男孩子基本没有女朋友,如有,也是另时的。有一双皮鞋,但运动鞋有好几双,从来不买新衣服。如是已结婚的上海人,那多数是啃老族。如是外地人,肯定是啃菜皮。

如是年轻一些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和上网,如是中年人,只是看电视和逛公园。

这类人的居住,上海人住公房、安置小区。外地人以群租为主,想自己有一套一室户只是在梦里。买房和买车想也别想。

3白领阶层

月收入3000至10000不等,全家年收入5——15万不等。

这些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个体户和做小生意的人。

他们是目前最主流也是最压抑的一个群体,又叫夹心层。

电瓶车、助动车、地铁是他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偶尔打一次的会心疼。这群人中的上海人,结婚前活得还比较潇洒,结婚后,马上会被小孩的教育、房贷等等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去啃老。所以,许多白领宁愿做丁克。

这群人在中学时代就做着品牌梦、买车梦,聊天的内容或重点都是品牌、对高档商品和许多奢饰品及高档娱乐店如数家珍。但基本上没有消费过,对新车的款式特别感兴趣。他们有时瞧不起身旁的同类人,上海人讲上海话,外地人也学讲上海话。看起来活得潇洒、其内心充满矛盾;看起来很坚强、实际是很不自信的一类群体。

业余时间的娱乐是K歌、打牌、吃饭等(很关心哪儿有好吃的)偶尔小资一下的就是国内旅游。

在这群人中的外地人最惨,他们最大的梦想是买房。常常谈着一个慢慢老去的自己或恋人,出没在地铁的出入口,蜗居在20平米的斗室里,在憧憬、彷徨、自娱自乐中度过了自己三十岁,。然后在青春的末梢上、房价的牛市里淘到了市区的50平米老公房或者远郊的90平米新房。三十岁前,一般是牛奋男、牛奋女,三十岁后,就是现实男,白痴女了。时刻担心被这个城市淘汰,一直为买不起房、生不起病、死不起老人而焦虑着。

这群人的娱乐方式是上网、看电视、逛公园,偶尔进一次饭店都要策划几个星期,遇到有人请客,那是拼命吃肉。

这群人中的上海人,住在老公房、新商品房,外地人事实上是一辈子租房住:三十岁前租住在上海人的房子里,三十岁后住在银行的房子里,熬到退休了,又租住在小孩的房子里,用退休金帮小孩交水、电、煤和供他们吃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