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至2011年,国家、省、市、县共拿出补贴资金2.41亿元,补贴多种农机具48131台(件),惠及农户32220户,直接拉动农民用于购置农机具和投入农机化发展的资金高达6亿多元。
——5年间,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大幅提高。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新增9.7亿元,达到了25.1亿元,年均增幅达10.2%;农机总动力新增84.3万千瓦,达到了422.1万千瓦,年均增幅达5%。工作中,注重新型大中型拖拉机发展,数量达到了11266台;先进适用的小型拖拉机得到了快速增长,数量达到了3.7万多台;用于收获播种的大型机械(具)发展到了5885台;小杂粮、林果、牧草养殖及抽水灌溉、植保和加工机械发展了4万多台。与此同时,多种配套农机具发展到了7.68万台(件)。随着农机化科技不断进步,用于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地膜覆盖、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秸秆还田、设施农业等生产领域的新机具有了大幅度提升和发展,并且在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农村垃圾清洁车、沼气抽渣车近700余台。农机化装备不断朝着总量增长、领域扩展、种类多样、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5年间,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优化。全市共争取和投入农机化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达8000多万元,建立、培育和发展农机化示范园区(基地)54个。在注重发展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狠抓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不仅如此,采取先易后难、先小后大、以点带面的做法,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水平的提升,5年间,全市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农产品机械化加工作坊、厂(场)发展到了1088个,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优化性、效益性、成果性不断增强的推进态势。
——5年间,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领域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机耕、机播、机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了6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收面积占到了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玉米机收面积也达到了80多万亩,占到了玉米总种植面积300余万亩的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冬小麦播种农机系列集成化作业上,成功探索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耕作体系,并且带动了玉米机械脱粒、烘干和加工,以及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此外,狠抓示范带动和重点区域发展,薯类机械化播种与收获面积达到了13万亩。
——5年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势头强劲。下大力气加强农机化科技兴农和科技创新工作,先后自主研发了穴播施肥铺膜机、多功能施肥播种机、条带免耕播种机、旋耕播种机和薯类播种与收获机、薯类制粉机、生地分级机、秸秆打捆回收机、振动除草机、气吸式玉米单粒播种机、半化玉米播种机、玉米脱粒机和多功能除草铺膜机等一批农机新机具,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发明专利。深入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增面积132.9万亩,累计达到了218.9万亩;大力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还田面积达到了260多万亩;积极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实施面积达到了63.6万亩;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和科技兴农领军人才,先后组织培训农机操作、维修、销售服务和管理等人员10万余人次,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百余户。十七大以来,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至2011年,国家、省、市、县共拿出补贴资金2.41亿元,补贴多种农机具48131台(件),惠及农户32220户,直接拉动农民用于购置农机具和投入农机化发展的资金高达6亿多元。
——5年间,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大幅提高。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新增9.7亿元,达到了25.1亿元,年均增幅达10.2%;农机总动力新增84.3万千瓦,达到了422.1万千瓦,年均增幅达5%。工作中,注重新型大中型拖拉机发展,数量达到了11266台;先进适用的小型拖拉机得到了快速增长,数量达到了3.7万多台;用于收获播种的大型机械(具)发展到了5885台;小杂粮、林果、牧草养殖及抽水灌溉、植保和加工机械发展了4万多台。与此同时,多种配套农机具发展到了7.68万台(件)。随着农机化科技不断进步,用于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地膜覆盖、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秸秆还田、设施农业等生产领域的新机具有了大幅度提升和发展,并且在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农村垃圾清洁车、沼气抽渣车近700余台。农机化装备不断朝着总量增长、领域扩展、种类多样、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5年间,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优化。全市共争取和投入农机化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达8000多万元,建立、培育和发展农机化示范园区(基地)54个。在注重发展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狠抓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不仅如此,采取先易后难、先小后大、以点带面的做法,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水平的提升,5年间,全市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农产品机械化加工作坊、厂(场)发展到了1088个,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优化性、效益性、成果性不断增强的推进态势。
——5年间,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领域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机耕、机播、机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了6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收面积占到了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5%以上;玉米机收面积也达到了80多万亩,占到了玉米总种植面积300余万亩的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冬小麦播种农机系列集成化作业上,成功探索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耕作体系,并且带动了玉米机械脱粒、烘干和加工,以及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此外,狠抓示范带动和重点区域发展,薯类机械化播种与收获面积达到了13万亩。
——5年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势头强劲。下大力气加强农机化科技兴农和科技创新工作,先后自主研发了穴播施肥铺膜机、多功能施肥播种机、条带免耕播种机、旋耕播种机和薯类播种与收获机、薯类制粉机、生地分级机、秸秆打捆回收机、振动除草机、气吸式玉米单粒播种机、半化玉米播种机、玉米脱粒机和多功能除草铺膜机等一批农机新机具,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发明专利。深入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增面积132.9万亩,累计达到了218.9万亩;大力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还田面积达到了260多万亩;积极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实施面积达到了63.6万亩;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和科技兴农领军人才,先后组织培训农机操作、维修、销售服务和管理等人员10万余人次,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百余户。 ——5年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方兴未艾。不断夯实农机化发展根基,以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大力发展以农机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院、农机“S”店、农机维修点(站)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新培育和发展农机户1万户,累计达到了14万户,其中培育和发展资产在1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200户;培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6个,入社人数1540人。同时,建立和发展农机大院、农机“S”店76个;建立和发展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和中心服务站1600多个。加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使农机化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农机化领域不断扩大,农机化效能不断增强,而且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5年间,农业机械化服务收入稳步增长。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机化生产作业中,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辐射带动、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的精神,广泛组织开展农机化跨区作业、农机化重点项目建设、农机化科技兴农和农机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市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新增46%,达到了11.76亿元;农机化经营服务纯收入新增63%,达到了7.51亿元;农机化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新增74%,达到了305元。农机化跨区作业向诸多领域延伸,走向专业、走向市场、走向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年间,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工作中,不断建立与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整治”、“安全创建”和“安全监管”活动,连续5年取得了无重特大农机伤亡事故发生的好成绩,保持和发展了农机安全生产良好的工作局面;狠抓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不放松,认真负责的对农机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回访和监管,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查处了一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农业和农民利益;积极开展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管理和整顿,开展了对农机化生产作业的管理,不断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等管理,通过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强化效能,取得了农机化管理工作新成效。
(记者 许丽 段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