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自立“三戒”

 红花绿叶园 2012-09-03
曾国藩自立“三戒”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郦波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毛病,他对自己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曾经深恶痛绝,所以他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曾国藩全集·日记》)的“三戒”。

  在曾国藩自立的“三戒”里,戒忿、戒怒、戒忮、戒求容易理解,忿和怒都是情绪易失控的表现,忮是嫉妒,求是贪欲,这都是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属于恶习,自然应该戒除。但为何要戒多言呢?

  这就要来看一下这个“戒多言”在曾国藩那里到底指的是什么了。

  先说一件小事。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醒自己要“戒多言”,主要就是发生在这件小事之后。当时,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随后不久,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一次他给父亲过生日,有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祝寿。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平日还经常免费给曾家看看病、开开药,所以两人在一起说话向来口无遮拦,非常随意。

  曾国藩当时才30岁出头,又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说话已渐有夸夸其谈的架势。不知他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当时就很反感,但曾国藩那一天酒多喝了二两,又兼之得意忘形,居然因为几句话不投机,跟郑小珊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当场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的父亲把他好好数落了一顿。

  曾国藩对此也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全集·日记》)。

  曾国藩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所以从此以后,曾国藩不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为戒。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什么要一味地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选自《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