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 半坡博物馆

 书楼寻踪馆 2012-09-03


 
西安 半坡博物馆
 

         去西安之前,俺就想好,即使不去看兵马俑也一定要去看半坡博物馆。

         知道半坡这个名字来源于小时候看过一张我父亲在半坡博物馆前的黑白留影。上学后学习中国历史后得知了半坡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聚落遗址,长大后在北京的国宝展上亲眼看到了那个来自半坡遗址的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盆。

        我父亲牺牲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这次来西安正值清明时节,走一走父亲生前来到过的地方,看一看父亲喜欢的考古遗迹,也算对父亲的追思和怀念。

        细看西安的地图,在市区东边大约7公里有一个公交站叫半坡,就是它---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介绍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由于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的文物,没有精工细作的纹饰,没有繁复的工艺,只有一种拙朴和原始的智慧。在这里最容易浮现在脑海里的想法是:我们的祖先在想什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半坡博物馆,票价35元。人流稀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文物展室里展示了6000年前祖先使用过的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分别是粟种储藏罐、石斧、磨盘磨棒、飞球索、骨箭头、鱼钩。鱼钩的倒刺至今仍不过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陶器。最后一个陶器的花纹是指甲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祖先的装饰物,用石头、贝壳、兽骨制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陶环,不可思议的造型,看起来像现在使用的机械零件。这是干什么用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鹿纹盆,也许祖先生活的环境里野鹿成群,也许制陶的人抬头看见了它们,随手将它们画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鱼纹盆,鱼应该是临水而居的祖先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所以将它们画在大碗上。这条活灵活现的六千年前的鱼与现在相比没什么变化,张着大嘴被渔猎的先人追得拼命的游。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个笑眯了眼的人面,嘴里吃着两条鱼,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一种图腾的符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著名的人面鱼纹盆。为什么把画画在碗里呢?有说法是古代没桌子,碗是放在地上的,人从上面看,只有碗里面的画能看见,如果画在碗外面,就看不见了。可是如果碗里放了东西,不就看不见画了吗?

祖先在想什么?

这件国宝已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半坡这里是个复制品。可以看到复制品上没有裂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俺在书上拍下来的鱼纹盆原件的俯视图片。可以看到整个盆上有两条鱼、两个长有鱼耳朵嘴里叼着鱼的人面。这是不是表现了人和鱼的亲密关系?

祖先在想什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些残破的陶片上写画着一些符号,有些符号至今看起来眼熟。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今天文字的起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半坡遗址还保存了一座烧制陶器的横穴窑,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窑遗址之一。制陶对半坡人来说已是得心应手。这些小陶人用来演示祖先烧制陶器的过程,分别是炼泥、搓泥条、做器坯和修整器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然后是绘彩、装窑、烧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过出土文物室,就去遗址陈列大厅看看祖先是怎样盖房子的。这里是半坡博物馆的重点,是1958年建立在遗址发现地上的保护区。这里没有兵马俑的壮观和气势,黄色的土地安详平静,祖先们居住过的房屋地基,使用过的窑穴、墓葬等遗址分散在各个区域,无言的诉说着人类童年时代的淳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半坡的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就是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后期,才用木柱支撑屋顶,在地面砌墙,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应该是了不起的壮举,它使人类真正走出了洞穴,转而在地面上生活了。半坡的房屋主要是树木枝和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门都向南,屋子中间有一个烧火坑。经过漫长的摸索,祖先们逐步掌握了先进的建筑方式,一步步告别了穴居生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半坡祖先盖房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祖先们不可思议的智慧再次让人惊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房子的地基是先在地面上铺上一层木板,其上抹上草泥土,再经过火烤,形成坚硬光滑的地面。这些今天看来不起眼的“窝棚”,却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些圆形的是“住洞”,用于插盖房的木桩。这块地方有三次盖房子的痕迹,说明半坡人在这里定居时间很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围绕居住区有长500多米的大沟,深5--6米,是一条保护村庄安全、防止外来部落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也应该是后来城市建设中护城河或城墙的前身。没有金属工具,半坡祖先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的,数百米的壕堑,据测算要开挖10万立方米的土方,其工程之浩大之艰难,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储存谷物用的窖穴,也是公共仓库。发掘的时候里面还有20厘米厚的谷子朽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公共墓地发现了174座成年人墓葬。这里是个小女孩墓,一个3岁小女孩被葬在这个土坑墓里。地上那个盖盖子的瓮棺,瓮棺上边盖着陶盆,陶盖上还留有出气孔,据说是方便孩子的灵魂自由的出入。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里还有氏族社会的葬式,有单人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合葬,也有少量屈肢葬,这些照片俺就不贴了。祖先埋葬时大部分选择头向西方,也许他们认为太阳落下的地方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死者头朝西方,也许是为了帮助他们快点到达另一个世界。 还有一种说法是半坡人应该是西边迁徙过来的,他们在死后,灵魂也要回到故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61年国务院颁布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好似北京的周口店猿人遗址,名声很大但真正想去的人恐怕并不多。整个博物馆人流稀少,非常安静,每一个参观者都屏气凝神,仿佛怕一不小心吹落了6000年的尘埃,惊醒了地下的祖先。 游客中外国游客占一半,这确实有点小悲哀。不过可以理解,我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热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1956年陈毅专门到这里观看发掘现场,并慨然批准了30万元建馆费。附近的村民得知半坡遗址的发掘,自发的向国家捐献文物,拍一张相片就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奖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半坡陶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博物馆门口卖埙和葫芦丝的商贩,当看见外国游客来此,就用陶埙吹出一首美国歌曲----“红河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