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教学领域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壮壮6321 2012-09-0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当前教学领域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086

1.实施“课题带动”中的研究方向问题。

十余年来,中学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的核心就是----改革与发展课堂教学。全区教学工作的发展与提高,是在不断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了初中教学走出低谷,逐步达到市内一流的基本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实践了主体性教学;构建了主体性教学的“四个操作点”;完成了“双自主”省级课题的研究实践;实施了课程改革,推行了涵盖各类课程的“三种课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研、学区式管理、教学“三阶段”管理的基本模式。

当前在以“三名工程”为目标的工作形势下,教学工作的核心点应落在哪里?实施课题带动,课题研究的主导方向、研究主体的思维向哪个方向发展?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名工程”即创建名校、培养名师、名校长。在“三名”的创建与培养过程中,实现工作内涵丰富与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区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达成这个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即是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换一种说法,就是“课题研究是达成‘三名工程’目标的工作载体”。因此今后一阶段名校创建、名师、名校长培养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开展课题研究,或是以研究解决问题为抓手和活动点,来达成“三名工程”目标。

要达成“三名工程”目标,实现工作内涵的极大丰富、教学效果的空前提高,抓手与活动点----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向、研究主体(干部、教师)的思维关注点依然应是:发展和改革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改革依然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课题带动”应以改进课堂教学为核心展开。集中学校主要力量,集中干部、教师主要精力,发现、思考该领域中共性的、个性的、倾向性的问题,筛选出主要问题、主要矛盾,研究解决问题、改进提高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聚干部、教师的全身心的投入,达成人本提高、学校发展、教育效果显现的目标,从而实现“三名工程”的目标。

2.我区中学课题研究的主流。

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哪些或哪个领域的问题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呢?或说我区课题研究应当形成的主流是什么?

把我区当前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承担的各级规划课题。这类课题的产生与实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题目的种类较繁杂,重点是承接上级不同部门的研究任务(主动申报型比例较小)。对此类课题,不作为我们研究的主流。按照方案不间断地实施研究,力求取得成果。

二是学校主持的课题。这类课题研究是学校向名校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应当特别的关注。研究内容以教学模式的研究、某一项教学活动实践性研究为主。如:三中和王兰等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南孙的英语教学研究、黑中的阅读实践研究、稻中的系列读书活动研究等。这类研究应以校内教学骨干为课题组,以实验班、实验教师等形式实施,开展有宏观改革行为的研究实践。

三是以全体教师为主体的,以改革学科课堂教学为目标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实践。这类课题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素质,培养产生名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以主要的精力关注之。微型课题产生于教学实际,如:“数学学科课前投入的几种形式”,“物理学科规范的进行概念教学”,“语文写作指导课教学”等。问题是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以具体到某节课的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研究解决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个研究类型中,将二、三类确定为我区课题带动工作中应重点抓实的工作。基本的思想是:抓实第二类课题,形成有改革行为的实践研究;特别重视广泛开展第三类研究,形成教师的研究型工作形式。

二、三类研究的普及性开展,将“以研究的方式工作”、“学习型的校园”具体化。如果我们从宣传、布置到实施、成果的鉴定评比等一系列工作均做到实处的话,我们的校园就是一个研究实践的舞台,我们的教师就会向学者型教师不断趋近,其素质能力会大大提高。当教师真正地步入研究型工作状态时,就会产生名师,就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工作的内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将当前课题研究工作领域产生的思想火花、行动的奇葩,加以培育浇灌,不断地规范、实践、反思、再实践,就会产生我们期待的研究成果。请每一位校长真正把握学校研究的主流,确定好研究方向,动员引领形成氛围。培育与珍惜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热情,发现之、挖掘之、鼓励之。如果每一所学校都发动起来,则丰南课题研究、研究性教师队伍的燎原之势就能产生。

3.当前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的几个重点。

重点一:研究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主导与主体占用时间的比例、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目的是改变课堂一“灌”了之的现象,删除无效学习环节,为学生参与课堂、主体作用发挥提供保证。

重点二:研究主体作用实质性内涵。构建启动学生思维参与、行动参与、思想建构的课堂。目的是摒弃浅显和不能有效引发学生思维的课堂问题;摒弃主体作用发挥的表象化;摒弃随意的、放任的、低效的“还课堂给学生的”粗放行为。

重点三:研究科学化的课堂反馈,目的是引导重视与研究反馈方式、方法。以发现问题,生成性地解决问题为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重点四:研究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目的是研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何时切入、基本形式等。摒弃对小组学习的机械理解,研究让学生在合作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社会化提高。

重点五:研究各类作业的布置、批改与管理、评价。目的是提高作业的必要性、合理性及效果。

重点六是:研究课堂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效果,达成激励其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行为细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重点七是:研究课堂媒体手段、实验效果、阅读与教学整合等。目的是将现代化引入课堂,将“整合”的效果作用于教学。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某一重点切入,分析、反思自身的教学,抓住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研究改进的实验方案,投入研究实践,在实践中再分析、再实验,就能产生效果。

4.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广义化培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有一个误区,喜欢做一两点新鲜事来代替培养。忽视了培养工作的基础性和培养形式的广义化。培养工作突出某一点是必要的,但不应是全部。教师专业成长应当广义化地操作,既有基础性,又有活动性,既有自主研修,又有交流研讨,既有求教于专家,又重自主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要多头并举达成教师的成长目标。一是开展扎实的校本教研。让每个教师都在校本教研的环境下“运动”起来,学校以“运动”为抓手,教师以参与为过程,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是成长的最关键的基础。二是引导教师做好常规性工作。重视常规性工作中的任务性锻炼,形成习惯,从关注细节中得到提高。如常规的“三笔字训练”、“过关课”、“我的反思”、“我的改革实践”、“怎样与学生交流”、“如何关注细节”等。只有在常规工作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可能引导教师的研究热情。三是学会借鉴、欣赏与推介和交流自己。教师的学习应当是多样化的,最重要的是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在校本教研中汲取精华,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汲取经验,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读书亦是必要的。读书更多的是丰富教师的人格修养,培养习惯。要淡化功利性的读书、抄读甚至背书、仿书现象。如果用几句美丽的“书中语”,就说明教师成长了,就太浅见了。断章取义或理论化的思维是成长过程之忌。学会欣赏别人是提高自己的前提。欣赏的前提是虚心,是不要当自己是专家,每时每刻都当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学到有益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做法与思考要善于与同事、与同学沟通,推出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把对工作的思想、做法“阳光化”,让每个人都理解、甚至参与,自己就能不断提高。

5.正确处理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处理好学习与应用。

我们经常到各处各校学习考察,经常听专家报告,各类文章杂志亦很多经验性文章。对于外地的典型经验,我们应当如何处置?学习是应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有道理。但要十分冷静地处理好,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更多的是学一种思想,学习他人在某种思想下运作的方法。通过学习,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基础上产生思想与作法,也即是把学习内化为自己改革实践的行为。切不可只注重一点华丽的语言,一些表象性的作法,不顾文化基础的适应性盲目地照搬,其结果只能仿其行,收效甚微。要学习且立足于自己是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是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有专家称小组讨论有问题等。我们大可不必受其干扰。中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对其进行技能、智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训练。让一个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学会表达自己所想,是非智力因素中很重要的内容。小组讨论这一学习交流的形式恰能培养这一能力。所以要重视且要把小组学习搞好。关键是我们不要把小组讨论做程式化处理。小组不必限定几人一组,不必要必须围坐在一起,临时就近,或同桌或临桌即可。要选择适当的讨论切入点,适当地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即使出现争辩也可以。教师也不一定每个组均参与,关注全体,抓住典型即可。给学生一个针对疑问研究的小舞台;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释放思想的一个小天地;给学生一个表达、交流的小环境,长时间坚持定能有效。

三是怎样算是学生的课堂。

有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听起来动人,操作起来很容易出现偏颇。

这句话的思想依然是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强调要充分地重视与发挥主体作用。在主体作用发挥中,达成教学目标。达成主体作用的重点是思维参与、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但换成“课堂还给学生”时,操作就易表象化、低效化。如果把学生表面问题的发现、提问、回答、上台讲解等作为“还”的主要形式,抛开了教师主导的引导,就势必会使课堂走向表象化(几个人在动,大家形是散的;问题是表面的;活动是无效的),低效化(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与达成教学目标距离深远)。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抓一个关键点,即无主导的主体是一种放任和无序。因此“还”的前提是主导确定的“如何还”,只有在主导设定下的主体活动,也是有序的、有价值的课堂活动。这样才会是教师作用的教学,而非学生控制的课堂。

四是集体备课与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有同志将集体备课与课例研究限定在“达成一致”,即对某问题达成一致的处理方法、对某课例达成一致的处理方法。科学的讲此种“达成一致”有误。试想如果我们一个区域的教师的教学都是“达成一致”的“统一步调”的教学,就像有教师上实验课喊着“第一步……”一样,我们的教学会形成一种程式化的僵死状态。我们应当强调教师要有特点、个性与风格,呈现出的教学应当是每个人的最佳,是每位教师思想、个性、风格、文化底蕴的一种表达。各尽风采的教学、百花争艳的教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境界。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应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每个参与的教师都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汲取思想与经验。不同的人汲取的应是ABC不同的内容与思想。如果要求每个人都汲取A,而抛弃BC,是教条的、机械的。所以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要重过程,重过程中的汲取,淡化结果,或不应追求结果。如果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形成全组或更大区域的一个共同教案,就更是不妥的一种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