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iansuiyoulong 2012-09-04

                    徐长银

在诸多植物中,我最喜欢梅。这种癖好,应追溯到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聆听老师对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诗的讲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两句诗,彼时已在我狭隘的知识空间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久而久之,我就与梅缔结了不解之缘。

梅与众芳不同处,在于凝寒而开。历代很多迁客骚人,对此都作过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张谓诗云:“一枝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北宋大文豪王安石也曾赋诗颂梅曰:“墙角树枝梅,凝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南宋的陈亮对梅也情有独钟,有诗云:“疏枝横玉树,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代名士林逋尤为崇拜梅的气节,题诗将梅描述道:“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拂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欲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而对梅描写得特别形象的,要数卢梅坡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现当代,人们对梅的推崇仍有增无减,不但有很多颂梅的新作,而且还有很多唱梅的歌曲。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红梅赞》中“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两句,既写出了梅的胸襟,又达到了以梅喻人的效果。总之,纵观古今,凡咏梅者,出于对梅的热爱,常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喻志,均把梅的性格、特征、气度、清骨、芳菲、幽香尽收笔底,足令许多不理解梅的人也对梅萌生了很深的爱意。

不过,在古代一些咏梅的诗中,也有格调低沉的。这种低沉的格调,缘于诗人在某一时期内生活的孤寂、官场的失意、情趣的低落、感情的脆弱。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孤凄的生活中,就“以梅喻己,托梅言志,”写出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助。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悲诗。虽然,诗人为寄寓自己的情感,把黄昏中的梅花写得悲悲切切,写得惧怕风雨,写得遭群芳妒忌,但是,诗人不得不承认,梅花尽管零落成泥,其馨香犹在,高风亮节犹在。做人,也要象梅一样,凝严寒,傲风雪,保持自身的气节不变。

对于梅,近年来我有更深的了解。记得以前谪居绿化队时,我曾目睹了一树腊梅两度花开花落的景象。这树腊梅,看上去极象一位温柔贤淑的母亲,守护着绿化队花园内的各种花卉草木。春天,当园内花团锦簇时,这树腊梅不但不去争奇斗艳,反而攒露出摇曳的枝条,频频向群芳祝福;严冬,当这些花卉、草木凋零时,这树腊梅迎着凝寒,舒展身躯,抖动疏枝,绽出满树银花。腊梅树竞放的这段时间,游人只要来到这里,就会感受到有一种益人神志、沁人心脾、启人幽思的暗香扑面而来。此时,这些游人可能会感悟到:“百花齐放堪为美,一梅竞放也是春。”我,就有这种感受。这树腊梅从花开到花落,我都要观赏无数次。而每次观赏后,总有一种气爽神清、心底豁然、远离尘世的感觉。当情不自禁之际,我还写了两首拙诗,来赞扬这树腊梅:

其一:绿化队里一树梅,隆冬凝寒独自开。

      纷纷鳞甲何所惧,簇簇银花羞白雪。

      疏枝毋须绿叶配,蕊香犹能惊过客。

      堪笑众芳何处寻,直待梅把春招来。

其二:蕊寒香冷满树春,虬枝摇曳独有情。

秀色十分欺严寒,冷艳千古传美名。

众香国里树一帜,何言零落碾作尘。

是非功过凭人说,高山流水有知音。

   …………

    直到而今,我仍忘不了绿化队的那树腊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