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博物馆

 书楼寻踪馆 2012-09-05


 
洛阳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评级分类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其中一级博物馆的标准是:1.藏品数量很大,或种类很多,或珍贵文物很多。2.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具有世界意义。3......

         河南省有四个一级博物馆,分别是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南阳画像馆和洛阳博物馆。所以到洛阳叶子一定要去洛阳博物馆,相信这里又会是一次精彩的文化震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洛阳博物馆有一个开放于1974年代的老馆,位于洛阳中心繁华地段、王城公园旁边。还有一个始建于2007年的新馆,总投资3.5亿,俺去的时候正值牡丹花会的末期,洛阳新博物馆特意举行了洛阳文物珍宝展,华夏文明的震撼---游洛阳博物馆(一),太合适了,因为花会结束后展览也结束,博物馆继续做后期的装修工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文物展的珍宝是从洛阳博物馆馆藏40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国之瑰宝。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新馆的硬件条件很过硬,地方很大,文物排布的很疏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中国第一爵--乳钉纹铜爵,高22.5厘米,夏代,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形体轻薄,长流尖尾的造型加强了重心又对称美观,整体造型纤秀简洁如凌空飞鸟,器身束腰平底配以长足,又如一个修长少女,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巧思。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当属稀世珍宝。解说员很自豪的说这件文物现已被借到世博会参展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嵌粘绿松石龙形器夏代长64.5厘米,二里头遗址出土。龙巨头卷尾,以白玉做眼睛,绿松石和白玉做鼻梁,身体由2000多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嵌粘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0.2--0.9厘米,厚0.1厘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中十分罕见。该龙的发现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号称华夏第一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现在展览的是复制品,真品据说正在修补中。右下图为出土时的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夏代 二里头遗址出土 近似盾牌形,两侧各有穿孔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小片粘嵌在青铜器牌上,排列成饕餮纹,这是已知用绿松石镶嵌成饕餮纹的最早青铜器。精心磨制的绿松石小片互相吻合,非常精巧,历经三千年未见松动,更无散落,足见其镶嵌技术之高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七孔玉刀 夏代 长65厘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 体型硕大玉色莹润。通体抛光。刀体上方靠近刀背的地方有7个等距离的圆孔,近两端有刻画的网状斜线装饰,两端有对称的锯齿,玉刀的刃部并不锋利,厚度仅0。1厘米。这件玉刀是目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玉器,不仅线条加工流畅,抛光也极为考究,是当时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代表,也是主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周王自作器“王作”铜鼎 春秋,高40cm,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学春秋墓出土。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内铸有“王作鼎”铭文。据此确认,这是洛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周王自作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兽面纹铜方鼎西周高36厘米 铸造精工, 纹样精细流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叔牝(pin)铜方彝西周高32.6厘米 彝为古代的盛酒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齐侯宝盂 春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母鼚(gu)铜方罍(lei) 商代,通高50cm,肩宽33cm,1963年洛阳北窑出土。盛酒或盛水器。器体呈方形,装饰多样,变化丰富,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盖及颈内壁均铸有铭文“母鼚”二字。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错金银铜鼎 战国 高16.5厘米盖、身合成扁圆形球体,全身装饰错金银四瓣花、三角云纹和柿蒂纹,器形小巧玲珑,纹饰对称和谐,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战国咱国工匠居然能达到这么高超的水准,真是叹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鎏金铜羽人 东汉汉代追求升仙之道,吃了长生不老药就成为了仙人,仙人即羽人。羽人在汉代的铜器里经常出现。这件铜羽人长脸尖鼻,眉骨凸起,不仅在胳膊后生出翅膀,耳朵还特别大,高出头顶,这也是汉代仙人的面部特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熹平石经残片 东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白玉杯 曹魏 1956年出土 通体和田玉材质 玉质温润洁白,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三国时代推崇简朴的生活时尚,玉器也简朴自然。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蓝釉双龙瓶 唐代 32厘米高 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大方。龙的地位因象征皇帝而尊贵,当时宫廷有严格规定,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准用龙纹装饰,这件精美之作是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泥塑人面像北魏 残高25厘米 出土于偃师永宁寺塔基。鼻梁高直,小口秀巧,面型娟美,显得异常高雅。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带来的汉民族本体文化意识的复苏,使佛像造像也走上了本土化的轨道,这件泥塑人面像虽是残品,但含嫣微笑温柔可亲,既有释迦牟尼那种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尘世温和慈祥的亲切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佛像的残缺之美也相当震撼人心,令叶子久久不忍离去。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 北魏 高32厘米上世纪二十年代流失海外 2005年回归龙门 佛头眉目清秀,略带微笑,棱角分明,头部下连着左肩袈裟残部,头顶饰波纹高髻,是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代表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龙门石窟火顶洞观世音菩萨头像 唐代 高37厘米 上世纪二十年代流失海外 2005年回归龙门 头顶挽高发髻,前面饰有化佛,脸形丰腴圆润,五官比例匀称,神态静穆端庄,明显看出是唐代武周时的作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三彩灯唐代高45.5厘米修长挺拔,造型周正规矩,装饰丰富绚丽,不加油点燃,已是光彩四溢。此三彩灯是洛阳考古首次发现,极为珍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三彩黑釉马 唐代高73厘米 1981年洛阳安菩墓出土 膘肥雄浑矫健有力, 黑釉马极为少见,是难得的珍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 唐代 残高81厘米经幢 底部残损,字迹清晰,共计存字809字。在经幢上部刻有十字架和天神的形象。景教是唐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基督教。唐太宗贞观九年,波斯人来华传播景教,太宗下令在长安建立大秦寺,景教向全国发展。这个经幢是目前发现的世界唯一一件景教经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银鎏金宗喀巴像清代,高74.1cm,故宫博物院移交。宗喀巴是伟大的佛教思想家,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塑像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衣纹简洁,金属色彩鲜亮,体现出清廷作品的特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鎏金铜观音 清代 高90厘米同样来自故宫博物院。观音面相方圆,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为汉式风格造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喜欢,就从各个角度多拍几张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