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广苓 《易学与健康》导读下 引言和目录

 刀疗象数 2012-09-05

张广苓 《易学与健康》导读下 引言和目录

(2012-06-11 10:32:44)
标签:

杂谈

   

张广苓 <wbr>《易学与健康》导读下 <wbr>引言和目录

中医八卦臟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以八卦为工具来研究解释人体臟腑的机制及其功能。“臟”即深藏于人体中的臟腑器官,“象”即内臟器官功能在人体外部的表现,所谓“臟象”,亦即通过人体的外部表象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动规律。

首先看脏腑的“脏”,繁写是“”,月字旁一个藏字。在古汉字里,“月”与肉同旁,说明臟腑是肉做的,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范畴。另外,在这有形的臟腑后面,在我们看不见的层次里,还藏着另外一个能够控制我们人类的东西,一个系统。比如经络系统,是人看不见的——活着看不见,死了也看不见。但是人有感觉,你仅仅念健康象数,敏感的人就能知道它怎么走,不敏感的人扎针灸时也能知道酸和麻。中医研究的东西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用哲学术语来说,有形的为形而下,无形的为形而上。中医把形而上的层次称为qi)的层次,看不见摸不着。中医在气的层次上,最高级的是五运六气。张仲景《伤寒论》讲六经病辨,六经就是形而上的。所以说中医非常了不起,既包括了有形的部分,也包括了形而上的部分,中医非常注重形而上的部分。为什么中医几千年来没有象西医那样以解剖学为基础?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除了有形之外,还有一种看不到的、无形的、但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系统。“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个疼痛的感觉是无形的,有时甚至是游走型的。有的人发高烧到一定程度,身上好像有小虫子在爬,痒得难耐。这也是无形的,摸不着的,但能感觉到。

好多年纪大的人都有心臟不适的感觉,但到医院检查,做心电图、验血都正常,医生就说你没病。但你的感觉还在啊,说明你的病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病灶。一旦你的心臟里真有了大片瘀血,能检查出来了,那也就快不行了。中医就是要在你有感觉的时候,就想办法帮你解除。这就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在这“未病”和“已病”上,当然是治未病的层次高多了。正如行家说的“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河图、洛书、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都是中医的基础,中医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之中,所以说中医和中国文化一样,都是博大精深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人体臟腑功能会通六合,生气通天,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关相应。我们的方法是《灵枢·本臟》所说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臟

医生看病,首先通过观察病人外表的“象”,来了解病人内部臟腑的阴阳平衡状态。如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就是通过“象来了知病人阴阳的。

我在讲义里引用了很多《黄帝内经》原话,希望大家学中医最好读点《黄帝内经》,可以逐字逐句地好好体会。

人秉天地之气而成,时刻受到天地的影响和调控,“会通六合,生气通天”即有此义。人的身体健康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关、相应,前面所学的天干地支即是二者互相沟通的桥梁。内经《素问·六节臟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希望大家学中医时,也要跟学易学一样,不要学死了,要打开思维的窗户,让自己尽情地去思考臟象理论,兼顾有形与无形两部分,这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

五臟指心、肝、脾、肺、肾。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臟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五臟藏的都是精气,这个“藏”并不是藏而不用,它不仅有收藏的意思,也有积蓄的意思,蓄积待发,需要它为人体服务。故“满而不能实,一实,人就会有病。比如心臟,有心房,有心室,是空的,血液不断地流动,它不能实,里边结块就麻烦了。肝臟是藏血的,它也不能实,实了,起码是脂肪肝,到了极至就是肝癌。肺由空心的肺泡组成,它也不能实。矽肺病人的气吸不足,就不能干重体力活。力气、力气,力和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们探讨五脏功能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概念,那就是中医所讲的脏腑并不等同于西医学解剖意义上的脏器。在日常的医疗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对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的患者,我们会说他是“肾虚”,而患者往往很难理解什么叫“肾虚”。好端端的肾怎么会虚呢? 或将肾虚理解为肾脏有病,引起不必要的担心,这都是因为误解了中医脏腑的概念所致。在中医上,一脏一腑都是人体某一功能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人体某一系统的功能综合在一起,将其命名为某一脏或是某一腑,而不是单一解剖学上的脏腑。中医上的一个脏腑就相当于西医的一个系统,而一个系统功能的完成要有很多物质作为基础,中医就将完成这一功能的物质看作是脏腑中的“精气”。就拿“肾虚”来讲,它其实指的是完成肾系统功能所需物质不足,也就是“肾”所藏的精气不足,而并不是肾脏本身的疾病。因此,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中医脏腑时,要抛开西医解剖学上脏腑的概念,建立起中医的脏腑概念。

脏腑是人体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核心器官,脏腑功能一旦失调,轻则致病,重则导致死亡。因此,研究和探究五脏六腑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疾病状态下所出现的症状,是医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五脏六腑深藏在体内,古代又没有现代的B超、X光、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何探究体内脏腑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呢? 脏腑虽然深藏在体内,但脏腑在体内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通过血管、神经以及各种物质和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状态会通过一定方式在人体外部得到体现。中医学就是通过对脏腑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藏象”学说。

所谓“藏象”,就是“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的意思,也就是说,机体五脏六腑虽然藏在体内,无法被看到和触摸到,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可以在体外表现出来而被观察和了解到,因而我们就能利用观察了解到的体外的变化来推断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情况。

藏象学说指明了中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从机体的外在表现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的变化),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立足点,有了它,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有了可靠而客观的依据,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才有了正确而科学的途径。而当了解和认识了“藏象”这种研究生命奥秘的方法之后,我们才不再会觉得中医“玄不可及”,才不会因为中医不借助仪器的检查而指责中医“不科学”。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医学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医学遗产,其科学性可谓烛照千古,在“藏象”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脱离了对脏腑单一而微观的研究道路,走上了一条将脏腑和整体相关联的整体研究道路,使得我们对脏腑的着眼点放到全身,而不仅局限于脏腑本身,从而对疾病有了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认识。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五脏六腑的家)。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焦和胆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三焦相应有一根经络,它的名称是手少阳三焦经,胆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二者是同名经。同名经的关系非常密切。

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的特点就是“传而不能藏,实而不能满”。传就是传导功能,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说得不好听,就是个下水道的功能,一定要传而不藏,不能藏在那里不走;故“实而不能满”。胃是六腑中最大的一个腑,吃饱是实,但不能满,吃进去的东西一定要走掉。胃要是满满的,酸甜苦辣都在胃里捂着,不是要馊、要出臭味吗?有口臭就是胃出了问题,吃口香糖只能暂时改善口臭症状,不解决根本问题。肠要是满了,就便秘了,必须要传出去,通起来,才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流通,那就是一汪臭水。有的人舌苔都是黑的,这种人说话的声音都是哑的,甚至说话都费劲。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闻便是听音,听声音就知道他胃火太旺了。你看那些唱流行歌曲的沙哑嗓子,大都是胃热的人,阴阳不平衡了。

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请注意,六腑里面有胆,奇恒之腑里又有个胆,五臟六腑里唯有它是脚踩两只船的,功夫高得很,谁都离不了它。却有人不把它当回事,患胆结石了,“开刀拿掉吧”。凡是胆结石拿掉的人,他很可能会偏头痛,年纪大了以后,关节不利,腰腿疼痛,老是觉得冷,半边身体冷,颈椎不舒服等,就是因为缺了这个胆。胆的作用非常大。我们来看“胆”这个字,它是月字旁加了个旦。“旦”,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太阳升起来了,朝阳来了,天气就慢慢暖和了。放在人身上,人的阳气和胆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一定要重视这个胆腑,千万不要轻易把它割舍了,后患无穷啊。

五臟有五藏神的问题,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六节臟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心臟是生命的根本,心臟不跳,人就死了。心主神明,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归属心。从五臟的造字看,五臟都是肉做的,但为什么“心”没有月呢?因为我们祖先认为不能把心臟单单看成个肉坨坨。心主要的功能,在中医的理解上,除了实际的臟腑心之外,最主要的是这个“神”字。大家想,植物人和我们正常人的区别在哪,他五臟六腑都在,吃喝拉撒都行,区别就在这“神之变”也!他没有神了。再说得极至点,死亡的人和我们有什么区别?他的五臟六腑也都在啊,火化前都在啊,但这个“神”没有了。再看这个“心”字,心是一把钩,钩魂魂不去,这个魂就是色魂。所谓的“色”,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器世界里的一切东西。这个色魂不去,你就总有对这个世界放不下的东西,你一辈子就在这个世界里寻寻觅觅。人的一生,就是两个字,“吃”和“性”,就是为这两件事在忙,吃好了,要身体好,身体好要繁衍后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这两个字。所以,色魂不走,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走不掉。

《素问·六节臟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两个字差在哪里啊?一个是云鬼,一是个白鬼。白鬼就是白天,白天气足了你才能讲话,才能去做事情。说话算数,能干大事情都叫有“气魄”。“魄”跟“气”是紧密连在一起的,这个“气”就是肺的功劳。白天你的气很足,你才有魄力,才能干出别人干不了的事情。

《素问·六节臟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藏的是魂,云里的鬼,即看不见的属阴,也就是晚上。大家知道,肝经晚上丑时回血,长期晚上睡眠不好的人,肝臟就不会好。所以人晚上一定要早早睡觉,魂才会安定。肝者,罢(pi)极之本。这也是独特的。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志,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主要表现在能控制自己,让自己一直保持头脑冷静,这就是肾的功劳,是肾水能抑制心火的旺盛。广言之,有的小学生上课经常不能专心致志,实际上是其肾精不足的外象。

既然五脏精气所滋养的组织不同,那么不同组织的营养状态和功能盛衰就能反映出五脏精气是否充足、五脏功能是否强盛,所以对脉、筋、肉、皮、骨五种组织的观察可以使我们了解五脏精气的情况。而脉、筋、肉、皮、骨五种组织各自在体表有其精华聚集显现的地方。如脉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面部,因为面部是人体毛细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面部的色泽可以反映出脉管弹性及脉管中血液的充盈程度。筋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爪甲”,中医称“爪为筋之余”,也就是指人体的指()甲是体内“筋”的延伸,所以指()甲的光泽、平整与否就反映了“筋”的情况。

肉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唇部,唇部是人体体表唯一没有皮肤覆盖的肌肉组织,所以也是肌肉营养状况的最佳反映。皮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毛,有句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毛是依附于皮而存在的,所以,毛的营养状况和精气之间的关系比之于皮来得更为灵敏。骨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头发,人老时骨骼松脆,头发变白,可见头发的荣枯和骨骼的强壮有关联。既然面、爪、唇、毛、发是脉、筋、肉、皮、骨在体表的精华显现,那么,这五处也同样是五脏精气的外在显现,所以中医称: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既然五脏精气在体表有其精华显现的部位,那么,这些部位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都可以反映五脏精气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也就可以推断五脏精气的情况,这就是中医望诊的依据所在。   

五脏所藏的精气为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精气在转换为能量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化,而体内的五种体液(汗、泪、唾、涎、涕)就是五脏精气变化的结果。例如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携带有大量的热能,而当水蒸气遇冷时,便会释放蕴涵的能量,水也重新由气态恢复液态。精气与体液之间的关系也同样,五脏精气在滋养机体组织时,释放了能量,五脏精气也就转化为五种体液,中医称这五种体液和五脏之间的关系为“五脏在液”。即五脏和五液间的关系分别是:心在液为汗,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

 心在液为汗,因为心中精气灌注于脉,而精气中能量释放,通过汗孔而排出为汗,但肝、脾、肺、肾和泪、涎、涕、唾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确定的呢? 原来人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外界环境、气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夏天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而冬天则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人体会随着四季更替出现不同的生理变化以适应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体为什么会随着外界变化而不断调节自身状态呢? 因人体的生理状态是受五脏精气的调节,那么,要使五脏精气和外界环境联系,就要求人体有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器官,使五脏能随时得到外界的信息,并调整自身精气的释放使用。这些器官就是舌、眼、口、鼻、耳五官,也就是中医所称的“五脏开窍”。其中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五脏开窍理论的提出,使五脏和外界之间有了信息交换,外界变化可通过五官传递到五脏,使五脏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另外五官功能取决于五脏精气是否充足。例如:舌的味觉减弱,是心中精气不足的表现;眼睛干涩模糊是肝中精气不足的表现;鼻不闻香臭是肺中精气不足的表现;耳聋失聪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了解了五脏开窍,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五脏和五液之间的联系了。

    通过五脏的“在体”“在液”“在窍”,人体的皮、肉、脉、筋、骨五种组织,鼻、口、舌、目、耳五官七窍,涕、涎、汗、泪、唾五种体液,联系成为五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而这五体、五液以及五官的变化,均可以反映出五脏机能的强盛和蕴藏物质的充盈程度,让我们了解到五脏的状态。

在这五体、五液、五官之外,五脏还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 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

如心中精气有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多愁善感、忧愁难解,悲伤不止。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体现了情志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路,即通过调节五脏精气来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化和五脏功能、体内精气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神意识活动而存在,这是中医对情志的独特的认识。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五臟所藏之神也可以理解为五臟所藏之“精”的外象。五官对应五臟开窍在头面部,五官是五臟与天地沟通信息的地方。心开窍于舌,心神很足,人的思维会很活跃,语言就会很流畅。反之就会舌体发僵,无语言表达能力。我们也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户,心气足,目光炯炯有神,神采奕奕。总之,神在人体外在的表象就是一切生命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每个人的“象”。反之,我们也能通过看到的“象”,如通过一个人的神志、语言、面色、动作、体态等等的象,来反观其内部臟腑运行的情况。

《内经》曰“有诸内,必形于外。有内脏,必有其象形于外”。中医八卦臟象学说引入了八卦的卦象,内涵就丰富了很多。

 

 

易学与健康导读(下)目录

中医八卦臟象学说与经络学说

 

  引言

中医八卦臟象学说与经络学说

一、心配离卦 

 (一)心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

 (二)心主血脉

 (三)心臟和人体各部的相关关系

 (四)和心与小肠有关的经络

 (五)心与小肠的病证及其健康象数配方

 (六)心与小肠小结

二、肝配震卦 

 (一)肝为罢极之本

 (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三)肝主藏血

 (四)肝主疏泄,主情志,在志为怒

 (五)肝胆和人体各部的相关关系

 (六)与肝胆相关的主要经络

 (七)肝胆的病变及其健康象数配方

 (八)肝胆的小结

三、肺配兑卦

 (一)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

 (二)肺主治节

 (三)肺臟和人体各部的相关关系

 (四)跟肺及大肠有关的两条经络

 (五)肺及大肠的病变及其健康象数配方

 (六)肺及大肠的小结

四、脾配坤卦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为仓廪之官

  (三)脾胃与人体各部的相关关系

  (四)与脾胃有关的两条经络

  (五)脾胃的疾病及其健康象数配方

  (六)脾胃小结

五、肾配坎卦

  (一)肾为封蛰之本,精之处也

  (二)肾为水臟,主司人体水液流布

  (三)肾为作强之官,主司技巧

  (四)肾臟与人体各部的相关关系

  (五)与肾及膀胱有关的两条经络

  (六)肾及膀胱的病变及其健康象数配方

  (七)肾臟小结

学期总结

   

编者简介    2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