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恋人心5

 weijian 2012-09-06

读懂恋人心


  [美] 阿米尔·莱文  雷切尔·S.F.海勒 著   刘静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5

  他们真的不需要感情吗?

  如果一个人是回避型依恋风格,就一定会有所表现。你对爱情的期望、对感情问题的处理方式、对恋人的言行和态度,无不受到这种依恋风格的影响。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在恋爱,即便是在一段稳定的感情里,你总是尽量与恋人保持距离。

  苏珊就是回避型依恋风格。她形容自己是个自由的精灵。她也会恋爱,有的恋情还长达一年。然而,最后她会对他们感到厌倦,接着找下一个对象。她开玩笑地说,自己伤了“一串儿男人的心”。她视依赖感为软弱,瞧不起依靠恋人的软柿子,称恋人之间的亲密是“画地为牢”。

  从种种迹象看,苏珊和其他回避型人士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亲密感?他们是否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如果是这样,这不是和依恋理论的前提、假设相矛盾吗?难道有人真的不需要亲密的感情吗?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回避型人士对待感情的态度并不直截了当。他们倾向于压抑真实的感受,不表达出来。普通的日常交流并不能解释回避型人士的思维方 式,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发现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学者能发现他们潜意识中真实的自我。下面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回避型人士真实的心理状 态。

  通过六次独立的实验,学者们试图解析回避型人士对爱情的真实态度。这些实验让参与者辨认显示器上的文字,并测算他们要花多长时间。认出一个词语所需的时间越短,就意味着这个词语在参与人员头脑中活跃的程度越高,受到的压抑较少,反之亦然。

   实验结果发现,回避型人士很快就能认出和恋人弱点相关的“需要”、“依赖”这类词语,而认出和自己依恋需求相关的词语,例如“分离”、“争吵”和“失 去”,则需要更长时间。从实验结果来看,回避型人士倾向于贬低恋人的价值,认为他们性格软弱、有依赖心理。他们在内心深处也害怕失去恋人,却下意识地压抑 这种担忧。他们轻视恋人的依赖感,好像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继续来看实验。在实验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员交给参与者 一些其他任务,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回答谜语、解答问题的同时,参与人员要完成辨认词语的任务。这时,回避型人士由于注意力被分散,自我压抑的能力减弱, 他们对爱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才浮出水面。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和其他类型的人士一样容易认出与自身感情相联系的词语,例如“分离”、“争吵”和“失去”等。

  这些实验证明,即使你是回避型,你也有依恋系统,你其实和别人一样害怕分离。与别人不同的是,只有当你忙于应付其他问题,放下心理防御的时候,真实的情感和感受才能显露出来。

  这些实验还告诉我们,回避型人士,例如苏珊,实际上都不是自由精灵。他们只是设立了心理防线,让自己看起来像独行侠而已。苏珊贬低依赖感,贬低家人或者恋人,其实是心理防御使然。

  一些研究发现,当遭遇重大人生变故,例如离婚、孩子遭遇重创、军事动荡等,回避型人士的心理防线会很快崩溃,他们的表现会变得和焦虑型人士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