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北影厂

 孤傲影子 2012-09-06

北影厂大门上的“工农兵塑像”依旧屹立,明显的历史感,却只能标注它如今寂寞的坚守。“工农兵”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小花》、《林家铺子》、《骆驼祥子》、《知音》、《甲方乙方》等很多经典作品的片头都曾经有这样一个代表辉煌与荣耀的印记在熠熠闪亮,它仿佛在透过电影的晨光唤醒整个银幕。在199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其他七个广电部直属单位被合并整组为中国电影集团,工农兵厂标在片头隐去,被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汉字所替代。
荣宁二府一副没有人烟的样子,有人前来也是远远地站在那里看看就走了,而明清街上的工作人员说:“这两天不断有人前来,应该是原来的北影人,都是拍拍砖瓦不舍的样子。”
 荣宁府是专门为拍摄87版《红楼梦》修建的。面积很小,包括贾母院等,1986年施工,1987年竣工。在这里还曾拍摄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荣宁二府中间那隔着一条几十米长的窄窄的巷子,就是当时87版《红楼梦》中,贾瑞勾引王熙凤“被泼粪”的戏份所在地。
贾政住过的“荣禧堂”,《末代皇帝》、《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古装影视作品也都在这里取过景。
荣宁府已经是败落之象,窗棂朽坏、石桌歪斜,没有王府的神韵,倒让人想起《红楼梦》结尾的凄凉。细细端详,还是能够在一些电视剧里复原它的青春盛年。
《红楼梦》、《霸王别姬》、《末代皇帝》、《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都在这拍摄取景。
《红楼梦》在当年绝对规模空前,六部8集,动用的人力和成本都是前所未有。一共花费1200万,300万拿去盖荣宁二府。
《霸王别姬》曾在荣宁府取景拍摄。
 明清风情街也是北影厂中最有特色的地点之一。1979年拍摄《骆驼祥子》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为了搭建祥子进城看到无轨电车的场景,就尝试在这里搭景。
《茶馆》、《武林志》在内的电影都陆续在这里继续营造贴合剧情的景观,渐渐扩大的街巷现在已经发展到14000平方米左右。
以前最热闹的时候,同时有六个剧组在明清风情街拍戏。有时戏的年代太接近了,群众演员演着演着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组的,发钱的时候就都围过去排队拿钱。
一名老人在清明风情街里游览,看着早已经生锈斑驳的拍摄道具,回忆曾经这里热闹的拍摄场面。
影厂内仿建的前门烤鸭店已经门窗破败、人去楼空。
分为正街、北街、南小街、西斜街、南北街五条街。街道两旁建起各类电影拍摄需要的布景,1000余部电影曾在这里拍摄。
修建的少林寺庙城门,如今已破败不堪。
 风情街内,不少仿古建筑的屋顶也被拆毁,瓦片、砖块等建筑废料散落在各处。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片建筑将在9月底拆除完毕。
 明清风情街是北影厂中最有特色的地点之一,曾经有1000余部电影在这里拍摄,其中包括《末代皇帝》、《霸王别姬》等经典影片。
 《茶馆》、《末代皇帝》都曾在此取景拍摄,图为影视剧截图。
《宰相刘罗锅》在清明风情街内大量取景,图为电视剧截图。
《霸王别姬》曾在明清风情街拍摄取景。图为张国荣在电影里表演截图。
实地探访了这座承载无数中国电影人记忆的“梦工厂”,曾经门庭若市的大街小巷,如今已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墙上随处可见“拆”字。
 顺着北影东侧,依次有特效楼、剪辑楼,再往北则是摄影棚群,这些地方已经是大门紧闭。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也非常大,当初搬来后,摄影棚就是在原来的一个足球场上建起来的,包括两个小棚,一个中棚,一个特大棚,其中特大棚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被认为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大棚”。早在2009年5月15日,北影厂的三个摄影棚在拍摄完新版《红楼梦》后,就不再接拍新片,随时等待拆迁。
北影厂内处处都可能成为电影拍摄场景,这条北影厂内的树荫小道就成为电影《隐婚男女》里的取景地。
北京电影旅游城的门前看到了7月27日贴的停业告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包括荣宁二府、明清风情街在内的北京电影旅游城公司现在有正式工作人员22人,不少人已经在这儿呆了十几二十年,面对即将要拆除的这些老建筑,他们心中都很不舍。
北影厂能激发出人们的集体回忆,象这样的物件,说拆就拆,的确过于粗暴了。为何不能举办听证会,为何不能征询民意呢,为何不能给人们留下一处可以凭吊的地点呢?
 

“消失”的北影厂:无处凭吊

北影厂大门上的“工农兵塑像”依旧屹立,明显的历史感,却只能标注它如今寂寞的坚守。这座存在了63年的中国电影梦工厂,将在推土机横扫之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北影拆迁,拆掉的是历史时空里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几代人可以共同怀念、凭吊的岁月。

-------------------------------------------------------------------------------------------------------------------------------------

北影厂不成为一个厂已经很多年了。如果不是因为拆迁,除了天天坐在北影厂门口等待明星梦的“王宝强”们,人们对北影厂早就已经失忆了。

北影厂到底是哪一年走的?

北影厂的消失是哪一年的事呢?

从北影厂的作品年表上来看,2007年的《爱情呼叫转移》应该是北影厂最后一部作品。但是内行都知道,《爱情呼叫转移》只不过挂上了北影厂的名字而已,真正的创作与北影厂没什么关系。如果从创作上来讲,那么,北影厂退出电影市场其实已经很久了。

事情要从上世纪的国营电影厂改制说起,此前,北影厂和许多国营企业一样,既不愁投资,也不愁发行。钱是国家给的,片子只要拍出来,国家全收。然而,从1993年开始,国家停止给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也不再对国产片统购包销。北影厂既要自己找投资,还要想办法把片子卖出去。

北影厂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消失的。一旦面向市场,国营企业都显得束手无措。北影厂无法靠拍片赚钱,它就开始出卖指标。当时,民营电影企业并不能象现在这样自由的拍片,要拍电影,就得向国营厂购买指标。北影厂靠出售拍片指标活了一段时间。

然而,出售拍片指标这种事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慢慢的,北影厂只能靠吸引拷贝,做后期等技术存活了。随着文化体质改革的深入,国家将优质电影资源集合到一起,成立了中影集团,北影厂也被划归到中影集团。如果要说到厂标的消失,建制的消失,北影厂作为一个单位,从2000年正式并入中影集团,就完完全全的消失了。

如果要为北影厂的消失而忧伤,实在应该早上十几年才对。

沉舟侧畔千帆过

北影厂的消失是市场规律,往简单里说,这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1993年,北影厂改制。1994年,华谊成立。10年后,2012年,北影厂拆迁。2012年,华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企业,并信心满满的要将票房做到一年100亿。这就是所谓的“沉舟侧畔千帆过”,这就是所谓的“病树前头万木春”。

试想,如果北影厂今天仍然还是国家投资,国家收购,占据庞大的资源,民营企业没有生存的空间,如果是这样,才真正让人忧伤。说得不留情面一点,北影厂不垮掉,那才有问题。

北影厂其实可以不垮掉的,它有影响力极大的品牌,它有一批中坚的创作队伍,它有巨大的摄影棚,它和发行公司关系良好,它什么资源都有。然而,它那僵硬的,死板的,不够人性化的体质完全拖累了它。而长期坐等国家投资的模式,又使得它极度欠缺竞争性,它无法对市场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切,就使得它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民营公司抢走了它的风头,抢走了它的地盘。

其它的国营制片厂也都可以不垮掉的,绝不是好莱坞电影入侵剥夺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之所以垮掉,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好好活。

无处凭吊的时代

但北影厂垮掉了,就要拆掉吗?

的确,北影厂在北三环这样的黄金地带,占地甚广,简单的从投入产出来看,它的效率很低,搬到郊区,无疑性价比高很多。

但是,如果一个拍摄地点能够让人们能够回忆起,哦,原来小燕子在这里抛过绣球,哦,原来章子怡和杨紫琼在这里有一场大战,哦,原来周星驰在这里向张敏讨要过馒头,那么完全不征求民间意见,就冒失的把它拆掉,这无疑是不拿民众的集体回忆当回事。

北影厂就只能拆掉吗?它不能有别的用途了吗?其实北影厂巨大的摄影棚完全可以改造为电影博物馆,这样,在市中心多了一座公益性质的电影机构,摄影棚也因此得以保留,尤其摄影棚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不可复制的电影博物。这样又何苦在八竿子打不着的环铁那耗费巨资建一座中国电影博物馆呢?

北影厂能激发出人们的集体回忆,象这样的物件,说拆就拆,的确过于粗暴了。为何不能给人们留下一处可以凭吊的地点呢?

或许,日后我们只能站在北影员工的新宿舍楼前,来凭吊那一段电影往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