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王献之《地黄汤帖》

 万时草堂 2012-09-06

东晋·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

作品简介

【名称】地黄汤帖

【作者】王献之

【年代】东晋

【摹搨】唐代

【书体】行书

【规格】纵25.3厘米,横24厘米。6行,44字。

【材质】纸本墨迹

唐摹本。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新妇帖》。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

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著名丛帖中多有摹刻。

法帖释文

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①来,似减。眠食②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相比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注释

①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药物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

②眠食:睡眠和饮食。亦概指生活起居。《南史·陆澄传》:“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维万福!”

书法欣赏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整幅字富有节奏感,开头“新妇”两个字是行书刚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用笔已经很洒脱,笔画连绵宛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得全帖具有散朗舒展的特点。

《地黄汤帖》首行“新妇服地黄汤”六字为行楷,用的是内擫笔法,体势较工整丰腴。自第二行起笔法转入外展,纵放自如,直到任情而书,不拘一则。王羲之的内擫法重骨气,比较含蓄谨严;王献之的外拓法重筋骨,多放纵。两法的运用都源于较强的腕力。由倾向内擫法转为外拓法,是基于内擫法的必然发展。“二王”笔法的联系与区别,由此可以看出。王献之在行笔委曲取势处和回锋转折处,比起王羲之来更加简便。因此,其字形与体态圆美、流丽、开放,便于抒发性情。由于王献之书法符合“写心、写意、写志、写情”的艺术要求,因而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

此帖是很规范的行书作品。其笔法方圆兼备,短小的笔画多圆曲,顾盼有情,俯仰生姿,得献之笔意。笔法由内敛渐外展,体势由圆美丰腴,渐入纵放自如,收放颇耐人寻味,这是献之不为其父笔致紧敛所约束而达到体势风流的一下证明。其章法自然,不失俊雅。其结体以方形为主,给人以端庄之感。此帖通篇节奏变化很丰富,第一行以独立简洁的行书起势,最初入笔时,速度较缓而稍矜持,“服”字以后,用笔渐见放纵,至第二行用笔已极洒脱,长画多顿笔,蓄势后再放笔而行,如“眠”字竖钩,“食”字长撇,“尚”字第三、四画,“忧”字第一横与横钩、“前、所”二字的长横都有此特点。最后一行前三字都是出锋收笔,“书问”渐紧,至“也”字戛然而止。《地黄汤帖》点画精谨,技巧动作一丝不苟。虽然是行书,但字字稳健,饶有楷法。此帖书法较之《中秋帖》一笔书又规整了一些。整体看去匀整、圆美、流丽、开拓,敢于抒发心性,追求自然,是大令法书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递藏

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淳化阁帖》卷第十收刻。经贾似道,明代文征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1911年(日本明治四十四年)12月3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年)所有。卷未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