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学:幸福的加速与减速原理

 wzy-wzy 2012-09-06

     

 假设人们在饥饿时以苹果充饥,当人们吃第一个苹果时,由于此时人的饥饿感最强,对充饥的需要最强烈,于是该苹果对人的满足与作用最大;其次,当人们在吃第二个苹果时,由于人们在消费了第一个苹果后的饥饿与需要减弱,故第二个苹果对人的作用量减少。

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苹果等对人的作用量也将依次减少,至为零或负作用。负作用表示苹果对人不仅没有任何作用与意义,相反还因与人的需要相矛盾而给人带来痛苦。

更进一步分析,假设人体对苹果的最初需要量为5 个单位,则在人们消费第一个单位苹果时,对应的作用量也即为5个单位量。

而在人们消费第二个单位苹果时,由于人体对苹果的需要程度有减少,为4单位,故该苹果对人的作用量也相应地减少为4个单位。

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与第五个苹果对人的作用量将依次减少为3个、2个与1个单位量,到第六个单位苹果对人的作用量为零,而这5个苹果对人的总作用量为:5+4+3+2+1=15个单位,也即当时苹果给人的作用量。

这就是说,人们连续按某种单位消费食物,其边际单位的作用不仅是递减的,而且是按等额量进行递减的。我们把同种单位事物的意义与作用随人对其需要的程度成比例减少的规律,叫事物作用的边际等额递减规律。

生活是一种感受,而感受产生于人的需要。显然,当人们对一事物的需要程度越大,该事物对人的作用与意义也就越大,且其作用与需要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是生活的一个基本规律。

因而不仅人体充饥所反应的食物作用按等额递减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任何生活事物都同样存在这样的边际作用变化规律。

人的某种需要在即定时间与条件下总会表现为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事物的感受如果能分解为一种更小的生活单位,人的需要与满足感都会表现出边际递减与等额递减。

由于一事物具有多种功能,于是,事物作用的等额边际递减也体现在事物的各功能作用上,只要我们对这些功能的感受能以某种单位来划分。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事物意义本身就是其各种意义的总和,也正是其各功能作用的等额边际递减才构成了事物作用总的等额边际等额递减。

但事物各功能因其性质与对人的作用不同,其递减额的大小又是不同的。我们以吃饭为例,人们从吃一顿饭、进一次餐中可获得的享受可分为:一是食物对人体的充饥与营养满足;二是食物给人的味道、嗅觉享受与食物、餐具、环境带给人的感官享受;三是与服务员或一起进餐者交流的情感与思想满足等三个方面。

现在,我们把吃饭这一生活分解为某种更小单位、如时间,以分析其连续消费中各功能作用与总作用的变化情况。

显然,人们在第一单位时间无论是人体所获得的营养,还是味觉与美的享受,或者是情感交流的满足,都将是最大量的,而在第二、第三个等单位时间里,其各功能给人的作用依次按不同量等额递减。

其中,有的功能作用递减量大些,而有的功能作用递减量小些,于是在某个时间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功能作用已递减为零了,但其它的功能作用不为零,故人们对整个事物来说还是有感受欲望的。

且若是盛大的酒席与美味佳肴,此时常常是营养、充饥功能作用递减快,而其味觉与美的享受递减慢,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感觉到的想吃又吃不下的情形;而对粗食却是不想吃,因为此时人们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嗅觉与美的感受了,但又感到饥饿的矛盾情形。

这就是说,当人们连续消费、感受一事物到某一时间与单位量时,有的功能就会给人带来负作用量了,而有的功能作用仍为正的作用量,于是,各功能作用量相叠加,当综合作用量仍大于人们当时的生活边际作用,人们会继续消费,至到综合作用等于或小于人们当时的生活边际生活作用时,人们才会停止消费与感受。

如当我们进餐到一定时间与程度,虽然已觉得意义不大了,但又没有更好的选择与事作,我们就可能多吃一些、多呆一下,或者相反。

以此类推,我们可进一步从多事物与更广泛的生活来分析事物作用的这种多功能边际变化。

由于事物的多功能意义,因而事物的每一功能又能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功能及功能事物,如食物营养,它又可分为长高、抵抗疾病与有利于人脑发育等等,以至还可继续分解。

这样任意两种事物都有可能存在着某种或某些功能的相同,从而不同时物间也存在相互影响。

因而人们若选择一事物,另一事物因存在局部相同的功能,就会产生局部的等额递减作用,即因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导致没被选择的事物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尽管变化不大。

不同的事物,其功能重叠的机会是不一样的。如同是食物的水果与面包,在其功能相同性方面较多,两者之间产生影响的机会与量较大;而象食物与娱乐品之间,其功能相同的方面就较少,两者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机会与量就少。

这就是说,不同的事物,它们对人的作用形式与内容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事物间功能重叠多少的不同,相互产生影响的大小就不同。

一般情况是,同是以人体为满足对象的事物作用很容易受制于人体固有的生理所构成的有限消费能力,因而看似不同的吃穿,其事物作用的相互产生影响与产生的边际作用递减量就大。

如水果与面包,都是以人体机械性的消化系统为对象,食物间存在较大量的功能重叠,人们也就很容易在获得一食物满足后而对另一食物的需要产生较大减少。

而人的精神生活则因产生于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其可容纳的内容与量就丰富而灵活得多,其事物间的相同性与相互影响也就复杂得多,事物间发生局部作用的相互影响也就间接而少。

如旅游与看电视,尽管形式不同,但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与思想享受,并不难找到之间的相同意义,如获得情感寄托与生活体验等,因而当人们旅游后,对看电视的需要就会减少,而这种减少又因是很局部的情感相同与很间接的联系而减少不大。

总的来说,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局部性相同。此时,人们选择一事物,其它事物作用都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量递减。

且随着生活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效率的更高要求,人们从一事物所获得的意义享受常常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如食物常常会具有营养、美与情感等多种需要的满足,从而一事物的作用递减更多的是人综合心理反应的结果,其不同事物间的功能重叠机会也将增多、相互影响会的机会更多、更普遍。

这种相互影响的普遍性直接导致了感受经济的形成,即如果任何事物都能获得普遍性生活意义的满足,人们又何必强调特定的生活追求与固执于某种生活形式,于是随机与随意生活、享受过程与当时的环境就成为了现代生活的特点。

如现在人们寻找伴侣与组成家庭的意义与许多社会生活意义相重复,且重复性越来越大,以至于对某些人来说结婚从原来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到现在已变得可有可无了,且日益注重的是走到一起的过程,而不是结婚的结果;享受的是天伦之乐而不完全是繁衍后代。

 

由于事物间想到影响的规律,更由于生活的日益丰富,这时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发展与生活的创造更难,因同样新事物给人作用也会越来越小,尤其是功能标准化的物质产品,除非提高人的感受能力。

生活就是人的需要产生与满足的过程,而在人的成长与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总的表现出随情感、知识的发展而导致人的感受能力增加,人的生活因此变得更有满足与幸福感。

那么,假设人的需要与感受能力增加10%,人的生活意义与幸福应该增加多少,是否也为10%?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人的幸福随人的感受能力增加而增加是肯定的,尽管痛苦也会增加。试想,当动物越原始低级,其特点就是缺少情感与思想,就根本谈不上如何感受生活并获得幸福时,因而感受能力及大小是决定幸福感及大小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情感与思想贫乏的人是不太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如弱智者,情感缺失症患者等,而只有丰富的情感与思想,才有能力与机会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与享受。

人的情感与思想在生活与幸福中获得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激励,而痛苦却相反,因此情感与思想发展总是带来更多的激情与享受。

其次,不同需要在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中所获得享受是不同的。显然,当一个人在需要吃三个水果的情况下吃一个水果,比其在只能吃二个水果的情况下吃一个水果,其获得的满足与幸福更大,且根据事物作用的等额递减规律,前者获得的享受与幸福是呈相反的等额递增的。

(假设人们对一事物的感受能力为5个单位,且第1至第5个单位的享受为:54321,这时该事物的作用量5+4+3+2+1=15个单位。现在人的需要与感受能力增加1个单位,为6个单位,则第1至第5个单位的享受为:65432,这时该事物的作用量6+5+4+3+2=20个单位。因此,人的感受增加1/5,即20%,人的满足感与幸福就会增加5/15,即约33%,呈递增变化。且我们不难证明,任意感受能力基础上的增加,都会带来幸福感加速增长。)

于是,当发展建立在物质生产与财富增长上,其获得的意义与享受是递减的,且代价越来越大,当发展建立在人的情感与思想基础上,其生活感受能力增加,人的幸福获得不仅递增,且呈加速

因而在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的情况下,原本平淡与无聊的生活也就会变得有意义起来,简单的生活也能产生激情。

因此,社会发展不完全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丰富与思想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的幸福感能从更多小事物与日常生活中获得

然而,尽管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感受能力不知增长了多少倍,但人类幸福却不是想象的那样获得成倍增加,其原因不是加速原理不正确,而是受其它原因的制约。

首先,情感的增加也会带来同样生活痛苦的增加,故幸福的加速增长应是幸福与痛苦差额的加速,其基数比想象的小多了;其次,人们很容易受到官僚与不平等的伤害;再者,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而造成压力与失败感,等。

尽管如此,情感与思想发展仍是生活发展与幸福增长的根本与唯一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能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发展导致感受能力的提高,也许人们太注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而实际上后者才是根本而更重要的。

 现实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是在于得到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而决定这个感受的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社会的进步也在于人的思想与情感进步,于是当我们太关注表面的财富增长与生产技术发展而忽人的精神与思想,沉浸于市场经济的竟争与环境改造,将会是得不偿失。

人们如何增加感受需要对于人的机械性生理活动,这比较难改变,且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而复杂与可塑性强的大脑活动不仅表现出对财富的需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与热情,这是比较容易发展的,因为情感与思想的满足更强调的是感受过程,即能通过较普遍的生活事物来获得满足,故更容易让人的生活变得充实。

生活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如运动促进人体的发展与强壮,感官带来感觉能力的提高等。同样,人的思想能促进人的理解能力增长,情感生活能带来人的大脑神经活跃与生活变得更有激情,但好的环境使得这种发展更有效率,如注重个性与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和睦而有道德风尚,相反情况就不一样了。

  然而,在人的这种情感与思想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个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即对于人的一定神经机能与某种情感,当不断地面临同样事物的刺激而变得活跃与发展的同时,其总的增长潜力在减小。

因此,在增进人的情感与思想中,不要总以相同的事物来刺激人的大脑,即生活不要太单一,这样会让人变得麻木。而我们能以不同性质的事物来刺激人情感与思想,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人的情感与思想可能获得强烈的刺激与反应,并因此导致其更有效的发展。

如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幸福与喜悦中,尽管人的快乐神经获变得更敏感而能感受更小意义的快乐,但这种变化会趋于缓慢。这时让其受到异样的事物刺激,如艰辛与不幸,生活会出现意想不到好变化,即对同样的生活享受会有更强烈的、倍增的激情。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事物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内在的性质,也在于联想比较,因而在同样性质的事物感受中,若出现有不同的事物与经验,就会形成相应的比较反差刺激而增加该事物给人的刺激程度,人的情感就会获得更大的激活与发展。

同样对于人的思想来说,当我们始终对同样的事物与相同的生活进行思考,虽然大脑也会变得活跃并获得发展,但这种活跃与发展会逐步减弱。

而当我们能感受不同性质的事物、如变换角度、逆向思维与融会贯通,人的大脑与思想发展就可能获得较大的空间。

因此,对于人的成长,当我们始终以“正确”与过高的要求,这会让人变得烦躁而没有活力,而偶而错一下、感受一下挫折,或者轻松、娱乐刺激一下等,就会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会差、变坏。

在贫富差距扩大、缺少公平的社会,一部份人就可能过多地获得享受与机会,其成功、机会的意义也就漫漫消失了;相反另一部份人则缺少相应的激励而使情感与思想失去了发展机会,这是非常令人遗憾与失败的现实,因为两者缺少不同的生活激励。

同时,让大多数人生活在过多的阴暗、痛苦与仇恨中而缺少美与激情,人们会失去生活的热情与信心,这显然是严重与危险的社会问题。摘自生活学原理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