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3

 湘北人 2012-09-07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大便部
案例编号093
       主治病名 大便燥结
       歌诀 大便燥结疾多宗,寒热虚实气血风,章门支沟连照海,建里天枢用针攻。
       穴位介绍 章门:在季肋之端,脐上二寸,旁开六寸。 支沟:在外关上三寸。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 建里:在脐上三寸。 天枢:在膀旁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热燥及阳结也,能食而脉浮数有力。寒燥即阴结也,不能食而脉沉迟有力,与三阴寒证同见者也。实燥即胃实鞭燥也,与腹满痛同见者也。虚燥即脾虚先鞭后溏之燥也,与少气腹缩同见者也。气燥即气道阻隔之燥也,与噎膈反胃同见者也。血燥即血液干枯之燥也,与久病老虚同见者也。风燥即久患风病之燥也,从风家治直肠结,即燥屎巨鞭,结在肛门难出之燥也,从导法治之。
       医疗案例
       【案例一】:边君,四十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中山化路三段,民国四十五年秋,大便闭结不通,多日未下,腹胀如鼓,坐卧反侧不安,痛苦已至极点,经医院检查,急需施行手术,否则无救,经田先生介绍,是夜十二时许,偕同来本所求治,即施针章门、支沟、照海、建里、天枢,其大便畅通而愈。
       【案例二】:刘女士,二十六岁,台湾人,住台北县景美镇隆盛里,患大便闭结不通,胃中急痛如绞,此病俗称火结,烦燥口渴,民国五十三年二月十日深夜十二时,叩门求治,于前穴施针,霍然如失矣。
       【案例三】:高君,年五十四岁,山东昌邑人,住台北市景美区万盛街,于民国五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午间,偶食硬面火烧,继饮白开水,忽觉腹痛如绞,次日又食木瓜,疼痛更剧,只疼得大汗直流,深夜呕吐数次,吐出之食物未见消化,第三日(即十八日),晨请予诊治,断系大便结病,经施针前穴,约一小时许,大便泻下,如释重负,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094
       主治病名 大便下血
       歌诀 大便下血出胃肠,肠风脏毒寒热戕,建里天枢中下脘,三里幽门下廉当。
       穴位介绍 建里:在脐上三寸。 天枢:在脐旁二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下脘:在脐上二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众,两筋间。
       幽门:在巨阙旁开一寸五分。 下廉:在足三里下六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便血一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情。热与湿合,为脏毒,下血多浊。
       【分析二】:凡失血之证,阳盛乘阴,则血为热迫,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气分,不能回归经脉也。若血病及于腑者,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胭出,下从二便而出也。血病伤及于脏者,则血溢盯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也。夫血藏于脏内,行于脉中,躯壳之中不可得而见也,非有损伤,不能为病,而损伤之道有三,一曰热伤,一曰劳伤,一曰努伤。(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林君,四十一岁,福州人,住台北市,患大便下血十余年,遍求中西医治疗,均无效果。民国五十四年元月二十日,来所求治,经施针建里,天枢、中脘、下脘、下廉、三里,轮流施治,数次而告痊愈也。
       【案例二】:刘先生,六十四岁,江苏徐州入,住台北市通化街,患大便下血病,粪便不见,每日夜下七八次亦或数次不等,所下之血,形如浆糊,色似猪肝,有时阵痛,民国五十九年三月四曰,经医院检查,系直肠癌,必须住院施行手术,同月十五日,求予诊治,经施针、建里、天枢、中脘、下脘、三里、幽门、下廉,先后针治二十次,其病霍然血止而愈。
案例编号095
       主治病名 大便泻泄
       歌诀 大便泻泄时不停,抽肠刮肚隐隐疼,建里天枢中下脘,更针三里有奇功。
       穴位介绍 建里:在脐上三寸。 天枢:在脐旁二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下脘:在脐上二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难经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目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注者骤然泻也)。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自,肠鸣切痛。(食毕而急欲登厕)。小肠泄者,搜而便脓血,少腹痛。(溲小便也,便大便也,小肠在小腹,邪客小肠,少腹所以作痛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法也。(瘕聚里急,腹中欲去之甚也,后重故不能便也,茎中作痛,小便不通利也,肾开窍于一阴,肾经受邪,其泄如是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韦女士,年五十六岁,上海人,住台北市罗斯福路一段,患大便泻泄不停,五更天明更甚,三日夜未止,腹中雷鸣不安,以致体倦不堪。民国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二日,来所求治,经施针建里、天枢及中脘、下脘、三里,先后施针二次而泻止也。
案例编号096
       主治病名 水泻
       歌诀 水泻腹中似雷鸣,暴注下迫小腹疼,天枢水分明夺济,急补三里疾自平。
       穴位介绍 天枢:在脐旁二寸。 水分:在脐上一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湿泻、濡泻、水泻、洞泻、寒泻、飱泻、脾泻、胃泻。濡者水也。洞者直倾下也。鸭溏,如鸭屎之溏,澄彻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鸣,肠呜甚也。不升清,谓清气在下不上升也。脾泻老脾虚也。食泻,饮食后即泻也,晨数行,每至早晨行泻数次也。食泻,胃泻,饮泻,痰泻,火泻,暑泻,滑泻,大瘕泻。伤食作泻即胃泻,噫气腹痛秽而黏,渴饮泻复渴饮泻,时泻时止却属痰,火泻阵阵痛饮冷,暑泻面垢汗渴烦,滑泻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时作痢看。注:过食作泻,名曰食泻,即胃泻也。秽而黏,所泄之物臭而黏也。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渴而复饮,饮而复泻,饮泻也。时或泻,时或不泻,属痰泻也。阵阵,谓泻一阵痛一阵也。大瘕泻,即今时之痢疾病也。泄泻形衰脉实大,五虚哕逆手足寒,大孔直出无禁止,下泻上嗽命多难。注:五虚,谓脉细皮寒气少,水浆不入,大便不禁也,大孔,谓肛门大孔不禁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魏君,四十岁,山东人,住台湾省台北县新北投山上,民国四十三年七月,患水泻病,大肠脱出已气息微弱,昏迷不省,其至友周先生系山东同乡介绍,邀余前往诊治,施针、天枢、水分、三里、中脘,致水归正道,大肠收回,其疾不乐而愈。
       【案例二】:田先生,年五十九岁,山东广饶人,住台北市合江街五十八巷,患水泻病,两日夜未停,于民国六十一年三月五日,求予诊治,经针上穴,而痊愈矣。
案例编号097
       主治病名 便水漉漉
       歌诀 便水漉漉肛门风,时时不停令人憎,只刺犊鼻两筋内,徐徐泻动渐渐轻。
       穴位介绍 犊鼻:在膝膑下,胻骨上,侠解大筋陷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余曾经患此病者,多因赤白痢疾,或大便泻泄,肛门受风所致,经年累月,肛门便漉漉水漓淮不止,裤裆终日不干,臭气难闻,令人憎恶。须于膝盖下胫骨上大筋当中陷处针治,确有奇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周君,十二岁,山东人,住台北市敦化路,患肛门风病,原因痢后所中,便水漉漉,淋漓不绝,裤裆终目不干,臭不可闻。民国四十年夏,求予诊治,经施针,膝盖下胫骨上两膝眼当中,大筋当中陷处,针三分泻之,先后施针两次而愈。
       【案例二】:赵君,四十五岁,东北人,住台北县新店镇七张路,因痢后肛门受风,终日便水漉漉,臭不可近于民国五十二年元月二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而愈。
案例编号098
       主治病名 赤白痢疾
       歌诀 赤白痢疾痛非常,里急后重苦难当,先针关元并中脘,后刺天枢交信康。
       穴位介绍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天枢:在脐旁二寸。
       交信:在内踝上二寸,与其前之复溜一筋之隔。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医宗金鉴:大瘕小肠大肠泻,肠癖滞下古痢名,外因风暑湿蒸气,内因不谨饮食生,白痢伤气赤伤血,寒虚微痛热窘疼,实坠粪前虚坠后,湿热寒虚初久称。注:大瘕泻者,里急后重,数至图而不能便,茎中痛也,小肠泻者,溲涩而便脓血,少腹痛也。大肠泻者,食窘迫,大便色白,肠呜切庸也又肠癖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肿胀闭塞,下为飱泻,久为肠癖腹痛下血也。
       【分析二】:滞下者,积汁垢腻与湿热滞于肠中,因而下也。此皆古痢之名也,然痢之为病,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小便赤涩,里急者,腹痛积滞也,后重者,下坠气滞也,小便赤涩者,湿热郁滞也,皆因外受风暑湿蒸之气,内伤生冷饮食过度而生也。白痢自大肠来,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故属伤气也,赤痢自小肠来,小肠与心为表里,心主血,故属伤血也。寒闭痛甚,寒开痛微,痢开病减,故痛微也,虚者少气,气无壅滞,故亦痛微也,热者多实,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后坠下迫肛门,粪出坠止,为粪前坠,乃滞也,故曰实坠,粪出更坠,为粪后坠,非滞也,故曰虚坠。初痢多属热,久痢多属寒虚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君,四十二岁,河南人,住台湾省基隆市仁一路,患痢疾病,民国五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得悉其病,即乘金马快车前往,视其形容憔悴,询染病之经过,始知泻痢已三日,每日夜下痢三十余次不止,时下腹内极疼,急取中脘、天枢、施针之后,腹疼立减,痢亦渐止,而获康复。
       【案例二】:杨女士,三十八岁,四川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患赤痢症,两日夜不止,抽肠刮肚满腹疼痛当于民国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来所求治,经施针上穴,旋即而愈。
案例编号099
       主治病名 休息痢
       歌诀 休息痢疾腹隐疼,时发时止久不停,中下二脘脾胃命,关元天枢配大横。
       穴位介绍 中脘:在脐上四寸。 下脘:在脐上二寸。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关元:在脐下三寸。 天枢:在脐旁二寸。
       大横:在脐旁四寸半。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五色痢,休息痢,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涩药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中,伤脏气也。用一切补养之乐不应,则可知初病非止涩太早,即下之未尽也,诊其脉若有力,虽日久仍当攻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沈女士,四十七岁,安徽人,住台北市民权东路,患休息痢疾,历经六年,时发时止,继续不停于民国五十六午九月十二日,请予诊治,施针中脘、脾俞、胃俞、下脘、天枢等穴,先后医疗五次,数年之痛苦,从此若失矣。
案例编号100
       主治病名 噤口痢
       歌诀 噤口痢疾心烦热,食难下咽呕逆作,关元天枢中下脘,热盐暖腹灸神阙。
       穴位介绍 关元:在脐下三寸。 天枢:在脐旁两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下脘:在脐上二寸。 神阙:在肚脐当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医宗金鉴:噤口痢,水谷痢,风痢,休息痢,热痢,寒痢,湿痢,五色痢。注:噤口痢者,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也。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也。风痢者,似肠风下清血而有坠痛也,休息痢者,时发作时停止也。五色痢者,五色脓血相杂而下也。若有脏腐尸臭之气则凶。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君,五十四岁,山东临沂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患噤口痢疾病,每日下痢三十余次不止,连下数日,饮食不入,食八即吐,腹内抽肠疼痛,以至危期,民国四十四年八月间,求予诊治,取穴关元及天枢、中脘、下脘,先后针疗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01
       主治病名 痔疮
       歌诀 痔疮溃漏医治难,多属风湿燥热源,针刺承山合二白,孔最可止血流涟。
       穴位介绍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 孔最:在尺泽下三寸。
       二白:在大陵上四寸。一穴在筋内,一穴在筋外。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此证系肛门生疮,有生于肛门内者,有生于肛门外者,初起成(疒+畾),不破者为痔,易治但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沥久不止者为漏,难痊。斯证名因形起,其名虽有二十四种,总不外乎醉饱入房,筋脉横解,精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忧思太过,蕴积热毒,愤郁之气,致生风湿燥热致四气相合而成,如肿胀闷成块者,湿盛也。结肿痛如火燎,二便闭者,大肠小肠热盛也。结肿多痒者,风盛也。肛门围达,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又有因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者,又有血箭痔生肛门,或里或外,堵塞坠肿,每逢大便用力,则鲜血急流如箭,不论粪前粪后,由肠胃风热,而兼暴怒成之。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又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有久患痔而后咳嗽者,取效甚难,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多致不救。
       医疗案例
       【案例一】:管君,五十岁,浙江人,住台北市光复南路。民国四十七年秋,患痔疮病,痛痒难熬,行动不便始求予诊治,经施针、承山、二白、孔最、先后治疗五次而管君,五十岁,浙江人,住台北市光复南路。民国四十七年秋,患痔疮病,痛痒难熬,行动不便始求予诊治,经施针、承山、二白、孔最、先后治疗五次而愈。
       【案例二】:吴君,四十岁,江苏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痔疮多年,有时流血不止,行动困难,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十三日,求予诊治,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02
       主治病名 脱肛
       歌诀 脱肛积热大便难,中气下陷翻不还,神阙长强百会灸,肛门四周针便痊。
       穴位介绍 神阙:在肚脐正当中。 长强:在脊骶骨端,下三分处取之。
       百会:在头之正中,正坐两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小儿积热太盛,以致肛门作肿,大便艰难,努力翻出,肛脱不还,多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所致。
       【分析二】:此症或因腹泻,或因痢后,得之较多,亦有不泻不痢而有此症者,或因气虚所致,亦未尽然,凡小儿患此病,须于长强、百会,神阙用灸,倘无效时,在肛门四周处,距肛门三四分许,刺四五针即能痊愈也。
       古人治疗经验
       凡小儿患此病,须于长强、百会,神阙用灸,倘无效时,在肛门四周处,距肛门三四分许,刺四五针即能痊愈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黄君,台湾人,住台北安东街铁道旁,其子年约三岁,因泻肚愈后,每逢大便时,肛门脱出不收经月余未愈,民国五十五年夏,求予诊治,即照上法医疗,从此便后不脱而愈。
       【案例二】:杨君,二十六岁,山东烟台人,住台北市南京西路,患脱肛甚久,每逢大便后须用热水洗,用手撮之,约五六分钟后,始复原收回,民国五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求予诊治,即依上法施治两次而愈果未再复发。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小便部
案例编号103
       主治病名 小便不禁
       歌诀 小便不禁难贮留,反侧起止尿不休,中极关元并阴陵,八髎三阴交可求。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足取之。三阴交:户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八髎:有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别在第十八,十九,二十,廿一椎之下,侠脊陷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小便不禁: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尿。不约者其因有三:一曰肝热,肝气热,则阴失职,肝主疏散是也;二曰气虚,中气虚,则不统摄,以致遗尿,大抵老幼多见此病,悉属脬气不固,老人挟寒者众,小儿挟热者多,或因肾败,狂言反目,溲便自遗者,皆贤绝也,多难救治,若病势日深,不可为也。(见医学心悟)
       医疗案例
       【案例一】:赵君,四十岁,山东莱阳人,住台北县士林镇南雅里,患小便不禁,十余年,民国五十五年元月六日,求予诊治,施针气海、关元、阴陵、中极、八髎,医疗五次而愈。
       【案例二】:王先生,七十三岁,山东人,住台北市济南路一段,因血气上冲,引起小便不禁病,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五日,来所就诊,施针上穴先后三次而愈。
案例编号104
       主治病名 小便郁结
       歌诀 小便郁结胀似鼓,痛苦难忍手捧腹,须刺大椎将血放,中极关元通决渎。
       穴位介绍 大椎:在转头不动之大脊椎骨之上取之。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上为呕哕不入,下为小便不通,则阴阳之气关格,若出头汗,则为阳绝,故仑倾也。伤寒狂冒属阳邪盛,遗尿属阴不守,若尿闭脉细涩,知阴已竭,故俱死也。古人谓,肺主通调水道,肺气闭塞,则小便不通,此病多属湿热之邪,郁结膀胱,以致小便闭塞,少腹胀满如鼓,有属虚寒者是则由肾阳虚弱,不能分布水液,以致小溲点滴,日数十次。亦有败精瘀血,阻塞尿道,以致小便闭塞不通,更有肺气不宣,闭塞不适者,倘见四肢筋缩,惟恐不良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乔君,四十岁,山东人,住台化市克难街,铭祥新村,民国四十年夏,突患小便不通,两手捧腹且腰不能直,痛苦已至极点,求予诊冶,经取穴、大椎、中极、关元,施针后小便畅通而愈。
       【案例二】:范先生六十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小便闭结不通,胀痛难忍,民国五十五年二月一日,深夜十二时许,叩门求治,依上法医疗,实时小便畅通无阻矣。
       【案例三】:刘先生,七十一岁,山东人,住台北市温州街十二巷。患小便热结,数日之久,其痛苦难以形容曾赴医院通管子十三次,未经好转,尿道肿痛难忍。民国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求予诊治,经针上穴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105
       主治病名 闭癃。
       歌诀 小便艰涩属闭癃,少腹胀满溲不通,中极关元并水道,大椎气海阴陵攻。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水道:在关元旁二寸。
       大椎:在转头不动之大脊椎骨之上。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膀胱热结,轻者为癃,重者为闭,膀胱寒虚,轻者为遗溺,重者为不禁,闭者即小便闭,无点滴下出,故少腹满胀痛也。癃者即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勤出无度,故茎中涩痛也人不知而尿出,谓之遗尿,知而不能固,谓之小便不禁。 医疗案例
       【案例一】:牛君,七十四岁,山东费县人,住台化市松山区五分埔,患小便闭癃,便尿困难,每逢小便时,点点滴滴,日数十次之多,民国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中极、关元、水道、大椎、气海、阴陵泉,先后针治六次而愈。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疝部
案例编号106
       主治病名 七疝
       歌诀 七疝之称自古传,既有双坠亦有偏,阴交曲泉与气海,大敦归来并行间。
       穴位介绍 阴交:在脐下一寸。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横纹头上,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气梅:在脐下一寸半。 大敦:在足大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及三毛中。
       归来:在中极旁二寸。 行间:在足大趾、次趾合缝处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长刺节论: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巢氏病源,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而成疝。按七疝之说不一,素问有冲疝、狐疝、厥疝、瘕疝、(疒+贵)疝、(疒+颓)疝、癃疝为七疝、马莳,以心疝、肝疝、脾疝、肺疝及肾疝、狐疝、(疒+颓)疝,为七疝,此外尚有阴疝、卒疝,暴疝、积疝、木肾、卵胀、偏坠、小肠气等等名称。
       医疗案例
       【案例一】:溥先生,六十八岁,住台北市临沂街。民国五十二年春,患疝气病,睪丸肿大坠痛,坚硬如石,历时四月,不能行动,经中西医治疗,均属罔效,后经杨先生,邀余前往诊治,经施针、阴交、曲泉及气海、行间,大敦用灸,先后针灸七次,霍然而愈。愈后,书赠「济世针神」中堂一帧,作为纪念终其一生,未再复发。
       【案例二】:李君,四十九岁,山东济南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疝气症,左睪丸肿大,酸痛难忍,经同乡王先生介绍,民国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两次,痛止肿消而愈。
案例编号107
       主治病名 小肠气
       歌诀 小肠气痛湿寒结,急疼冷汗或间歇,归来气海足三里,太冲行间用针接。
       穴位介绍 归来:在中极旁开二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太冲:在行间上寸许,岐骨相连接处。
       行间:在足大趾、次趾合缝处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小肠气一证,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发时少腹胀控睪丸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是也,有引腰而痛者,有痛而冲心气者,有少腹中形如卵者,忐忑往来,痛不可忍者。
       医疗案例
       【案例一】:徐君,江苏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三段。其子五岁,小肠气痛,每痛得大叫不止,两眼直瞪,大汗直流,四肢缩成一团,民国五十六年二月十六日晨三时许,徐君背负其子,来所叩门求治,节施针、归来、气海、足三里、太冲、行间,并灸神阙,霍然而愈。
       【案例二】:龚君,四十五岁,四川人,住台北县三重市福德路。患小肠气证,痛点在脐左下方,结硬如石,疼痛难忍,阵阵冷汗直流,或痛或止,民国五十七年十月十四日,求予诊治,经施针、归来、气海、太冲等穴,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08
       主治病名 脱肠疝气
       歌诀 脱肠疝气最烦人,立脱卧缩暗忧心,太冲归来同大赫,大敦气海功效深。
       穴位介绍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缝间以上寸许,歧骨相连处。
       大赫:在中极旁一寸。 大敦:在足大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及三毛中。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归来:在中极旁二寸。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曾经此患者,行动殊不方便,立则脱出,卧则缩入,睡眠时脱出之肠,自行入腹,起立行动,则用手托,痛苦非常,不可言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谭君,五十六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患脱肠疝气,行动则用手托,否则坠痛难忍,民国五十五年三月二日,请予诊治,即施针太冲、归来、大敦灸,先后针灸五次,大见奇效,以后未来复诊。
       【案例二】:袁君,四十二岁,山东人,住台北市松山区松山路,患脱肠疝气半年余,民国五十六年七月五日晨请予诊治,经取上穴施治,并用脐下三角灸法,先后针灸数次,而渐告痊愈。
       【案例三】:曾君,四十一岁,江西人,住台化市西宁北路,患脱肠疝气,立脱卧缩,右睪丸并小肠,随之脱出,行动不便,微有作痛,历时三月余,经姜先生介绍,民国五十九年六月十三日,请予诊治,旋取前穴,施针五次而愈。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前阴部
案例编号109
       主治病名 阳痿
       歌诀 阳痿不举茎不坚,痿缩之因有多般,阴交中极合四满,石门宜加艾火添。
       穴位介绍 阴交:在脐下一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石门:在脐下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阳痿不举症,有先天的发育不全,有阴茎屈曲,有尿道破裂,包茎及睪丸疾患:有神经衰弱、恐惧、羞耻、自渎、房劳、脊髓疾患等,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而易于软缩,此谓交接不能之疾。
       【分析二】:按阳痿亦名阴痿,男子生殖器不举也,此症约分四种:因一时精神感动,妨阻阴茎之勃起,并非交媾机能缺如者,是谓感应性阳痿;淫兴猛烈,甫勃起而旋即泄精痿缩者,是谓刺激性阳痿,前二者最轻;房事过度或年老,神经衰弱,以致不举者,是谓麻痹性阴痿;淋症毒疮,糖尿病后,阴茎变成畸形,异常细小及短,不能御女者,是谓机械性阴痿,后二者最重。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患此症、经诊疗者颇多,其年轻体壮,患病日浅者易治,年老体衰,患病日深者难痊。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三十二岁,河南人,住台北市东中仑。患阳痿病,甚为严重,民国四十二年秋,求予诊治即经施针中极、四满、气海、均用补法,石门重灸,先后针灸二十余次,乃得复原如昔矣。
       【案例二】:李君,三十八岁,河北人,住台化县板桥镇,患阳痿病八年之久,民国五十四年八月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继续医治四十余次,而告愈也。
案例编号110
       主治病名 阴茎痉挛
       歌诀 阴茎痉挛名缩阳,痛苦难忍面苍黄,中极关元气海刺,并灸神阙与长强。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神阙:在肚脐当中。 长强:在脊骶骨端下三分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阴茎,生理学名词,男子之生殖器及泄尿器也,其根附丽于耻骨之前侧,全体皆属海绵质。阴茎忽起痉挛,缩入腹部,患者下腹剧痛难忍,面色苍白,情形险恶。俗名亦称缩阳症,虽未见医书详载,但确有此症。
       医疗案例
       【案例一】:项君,三十八岁,河南人,住台湾省花莲县,患阳茎痉挛病,民国四十四年秋,乘飞机送来台北即用担架抬至本所请予医治,视其病情,甚是险恶,阳物全部缩入小腹内,只疼得咬牙瞪眼,面色苍黄,呼之不应,四肢缩成一团,当即施针中极、关元、气海、并灸神阙、长强,在本所连住八宿,继续诊疗,而告痊愈。
       【案例二】:魏君,三十七岁,福建人,住南京东路五段,患缩阳症阳物下之大筋,时时痉挛,疼痛难忍,夜不得安眠,历时五年余,名医求遍,均无好转,民国五十六年六月十日请予诊治,经针上穴数次,其痛如失矣。
案例编号111
       主治病名 肾囊潮湿
       歌诀 肾囊潮湿汗淋漓,似痒非痛难忍持,针取三阴交血海,兼炙大敦更适宜。
       穴位介绍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 血海:在膝膑内侧上二寸半,膝内侧白肉际。
       大敦:在足大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及三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此证一名绣球风,系肾囊作痒,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初起干燥痒极,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烦者,此属里热,甚则溃烂化脓,湿潮淋漓,时流黄水。
       医疗案例
       【案例一】:林君,五十六岁,福建人,住台北市绍兴南街,阴囊肿大,痛痒难忍,半似热兮半似痛,潮湿淋漓,一时不抓搔,即难忍受,经马先生介绍,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来所求治,经施针三阴交反血海、大敦用灸,渐渐而愈。
案例编号112
       主治病名 五淋
       歌诀 五淋寒热石血劳,便尿痛苦难熬,中极关元与气海,太冲阴陵疾自调。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合缝间,上行寸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寒淋者,皆因风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阴痛。热淋者,膀胱蓄热而成也,小便不通,淋漓涩痛。石淋者,逢溺则茎中作痛,常带沙石之状,因膀胱蓄热日久所致,正如汤瓶久经火炼,底结白磏也。血淋者,盖因心热伤于血分,热气传于胞,日久则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茎中不时作痛。劳淋者,小便淋沥不通,遇劳侧发,溲时数痛,腹胀牵引谷道,劳之微者,其淋亦微,劳之甚者,其淋亦甚,一遇劳事,溺道因此淤塞不通,而为淋病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卜君,三十八岁,山东日照县人,住台北市济南路,患淋病。便尿疼痛难禁,经马先生介绍,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来所诊治,施针关元、中极、气海、阴陵泉、血海等,轮流针治,渐渐而痊愈。
案例编号113
       主治病名 淋沥赤白浊
       歌诀 淋沥赤白浊同秽,酒色催人岁月亏,中极关元并气海,阴陵三阴交大赫。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膝取之。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
       大赫:在中极旁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治症总要云:小便淋漓,皆因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事,或交感之际,被人冲动,不能完事,精不得施泻,阴阳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有气淋,请审详治之。
       【分析二】:淋沥赤白病,此症初起口渴,小便时茎中热痛,如火灼刀割,秽浊之物,淋沥不断,随溲而出,不便时,自流脓液,白浊则色白,如眼之眵,如疮之脓。赤者溺赤,浊亦赤。经过长久时期,则茎中不灼痛,小便则频数,浊液自滴。白浊赤浊,多由入房太甚,或交媾不洁,忍精不泄,以致败精瘀腐乃蕴酿而成,或湿热下注而成湿热浊。然由败精瘀腐者十中六七,由湿热下注者十中二三,古人云:色白如泔,或如腐浆,而马口不干结者为湿,色黄赤而马口干掩者为火也。(见针灸学)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患此症,经余诊治者甚多,均取中极、关元、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轮流针治而愈。因属男女之隐疾,不便一一列其姓名而作例证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章君,二十八岁,江苏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患赤白浊,及梦遗者,三夜一次,或两夜ㄧ遗致软精神恍惚,倦怠不堪,民国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中极、关元、气海、阴陵泉及三阴交,继续针治而愈。
案例编号114
       主治病名 梦遗
       歌诀 梦遗滑精心肾病,慎防虚劳难调停,中极关元合阴陵,神门大赫心俞宁。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大赫:在中极旁一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膝取之。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不梦而遗,谓无所感于心而自遗,则为心肾虚弱不固也。梦而后遗,谓有所感于心,相火煽而强迫之,则为二火之强不固也,或过欲之人,日惯精滑,或清气不足,下陷不固,或久旷之人,精盛溢泻,或醇酒厚味,火强不固,皆为是病也。精出不止,阳强不倒,名曰强中,此病皆因过服房术中补药,或贪淫过欲而成也,若不急治,日久精尽。阳强不化,迫血而出,疼痛不已,形羸而死,或不即死,亦必发消渴大痈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孙君,二十二岁,浙江人,住台北市临沂街,患梦遗病,每梦与女子交合即遗,或无梦有时自流床以致头晕目眩,偏体麻木,精神倦怠,疲惫不堪,历时三年之久,民国五十二年五月十六日,求予诊治,取穴神门、中极、关元、大赫、心俞,先后针疗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15
       主治病名 妇女闭经
       歌诀 妇女闭经失其常,腹胀腰酸痛难当,阴交中极并四满,地机血海针便康。
       穴位介绍 阴交:在脐下一寸。 中极:在脐下四去。 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牠机:在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膝内侧白肉际。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月经之常,注: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 月有盈亏,潮有朝夕而月经三旬ㄧ下,与之相符,故又谓之月水月信也。女之月经、一月一行者,其常也。或先或后,乃其病也。然亦有两月一行,谓之并月者,有三月一行,谓之居经者,有一年一行,谓之避年者,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谓之暗经者,此所禀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须治也。
       【分析二】:医学心悟:妇女闭经,其治较易,室女闭经,其治较难,妇人胎产乳子之后,气血空虚,经水一时不至,俟其气血渐回,而经水自通也。室女乃浑全之人,气血正旺,不应阻塞,其闭也,若非血海干枯,则经脉逆转,血海枯,则内热咳嗽,鬓发焦,而成怯症,经脉逆转,则失其顺行之常,而为吐衄。夫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速宜调服经脉,俾月水流通,庶乎可救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孙女士,三十七岁,山东郯城县人,住台北市南京东路一段。患闭经多年,或两三个月不行,来也点点滴滴,小腹胀满,疼痛不堪,精神倦怠,面黄肌瘦。民国四十二年八月,求予诊治,施针中极及四满、血海、地机、阴交,先后针治八次,其病痊愈。次年生一男婴,遍邀友好,设筵以示庆贺。
案例编号116
       主治病名 妇女经潮无定
       歌诀 妇女经潮无定期,迟来早到均非宜,中极关元和四满,须针血海与地机。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膝内侧白肉际。 地机:在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经来或前或后,谓之愆期,皆属经病,经来往前赶日不足三旬者,属血热。若下血多且色深红而浊,则为有余之热;若下血少者。色浅淡而清,则为不足之热也。经来往后退日过三旬后者,属血滞。若色浅淡血少不胀痛者,则属气虚血少滴滞不足之病,若色紫血多腹胀痛者,则属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病也。
       【分析二】: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虚,经水淋漓不断,频频数见,岂可使断为热?又如内热血枯,经脉迟滞不来,岂可使断为寒?必须查其兼症,方知内外理由矣。可知内热唇焦口燥,畏热喜冷,斯为有热,腹冷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斯为有寒,阳脏阴脏,于斯而别。再问其经来,血多色鲜者,血有余也,血之色淡者,血不足也,经将行而腹疼拒按者,气滞血凝也,既经行而腹痛,喜手按者,气处血少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女士,四十岁,河北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经期不正,或一月两至,或两月ㄧ来,迟早不定,经至时小腹胀满,腰酸背痛,四肢无力,头昏眼花,饮食减退,经王太太介绍,民国五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来所求治,施针中极、关元、四满、血海、地机,先后医治六次而愈。
案例编号117
       主治病名 妇女经期少腹
       歌诀 妇女经期少腹疼,波及腰背痛难容,气海中极三阴交,地机归来水道迎。
       穴位介绍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中极:在脐下四寸。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 地机:在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
       归来:在中极旁二寸。 水道:在关元旁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经行腹痛,注: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
       【分析二】:此病原因,月经困难,亦称痛经,每逢月经前,或月经来时,下腹疼痛,大多拒按,弯腰捧腹。面色青黄,有波及腰背皆痛,甚则食欲减退,倦怠头庸,手足发冷,稍重者,则呃心呕吐,至月经终止,始渐轻快。
       医疗案例
       【案例一】: 虞君,河北人,住台北市泰顺街,其夫人年三十六岁,患月经困难,痛经病。民国五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深夜十二时,来诊所求治,当予施针中极、关元、三阴交,旋告痊愈。
       【案例二】:钱小姐,二十一岁,江苏人,住台北市辽宁街,经潮过期,小腹胀痛,民国五十六年元月十四日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医疗两次,经通而愈。
       【案例三】:杨x娇小姐。十八岁,福建人,住台北市东园街,患痛经病,每逢经至,只痛得面色青黄,四肢如冰,民国五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经杨先生介绍,请予诊治,经施针前穴而痛止矣。
案例编号118
       主治病名 妇女漏经
       歌诀 妇女气虚病漏经,终日淋沥漏不停,交信合阳并血海,地机阴交针最灵。
       穴位介绍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与共前之复溜一筋之隔。 合阳:在委中下三寸。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膝内侧白内际。 地机:在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
       阴交:在脐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崩漏总括:淋沥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紫黑块痛属瘀热。久多缘损任冲经,脾虚不摄中气陷,暴怒伤肝血妄行,临证审因须细辨,虚痛瘀消热用清。注:妇人行经之后,淋沥不止,名曰经漏。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为经崩。若其色紫黑成块,腹胁胀痛者,属热瘀。若日久不止,及去而过多,而无块痛者,多系损伤任冲二经所致。更有忧思伤脾,脾处不能摄血者,有中气下陷不能固血者,有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临证之时,须详审其因,而细细辨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治之得法,自无不愈。
       医疗案例
       【案例一】:罗女士,二十八岁,云南人,住台北县大奇安东路,患漏经病,四个月未止,民国五十四年六月二日请治,施针交信、合阳、血海、地机,先后针疗两次痊愈。
案例编号119
       主治病名 妇女赤白带下
       歌诀 妇女赤白带下频,多属寒热湿气侵,中极关元三阴交,气血二海带脉针。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内侧白肉际。
       带脉:在脐上二分,旁开七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五色带下,带下者,由于劳伤冲任,风邪入于胞中,血受共邪,随人藏气湿热,湿寒所化,故色青者属肝,为风湿,色赤者属心,为热湿,色黄者属脾,为虚湿,色自属肺,为情湿,色黑属肾,为寒湿也。共从补、从泻、从燥、从濇、从寒,则随证治之;更审其带久淋沥之物,或臭或腥秽,乃败血所化,是胞中病也。若似疮脓,则非瘀血所化,是内痈脓也。若如米泔兼尿窍不利,乃膀胱白浊病也。若尿窍通利,从精窍出,或如胶黏,乃胞中自淫病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 有少妇,三十一岁,定海人,住台北县中和乡大同路,患白带病多年,终日不断,身体衰弱,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中极、关元、气海、血海、带脉、三阴交,先后针治五次而愈。
案例编号120
       主治病名 妇女经多
       歌诀 妇女经多越常规,或因气虚寒热亏,血海三阴交四满,中极关元通里推。
       穴位介绍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内侧自肉际。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通里:在手掌后,向上一寸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经水过多,清稀浅红,乃气虚不能摄血也,若稠黏深红,则为热盛有余。或经之前后兼赤白带,而时下臭秽,乃湿热腐化也。若形清腥秽,乃湿瘀寒虚所化也。
       【分析二】:妇人经水一月ㄧ行,共排泄量,须月月平均,若经水过多或过少,则为病矣。方书以经多属实,经少属虚,此言共常也,然经来过多,有由于气虚者,有由于血热妄行者,有由郁怒伤肝者,盖气虚则不能摄血,血热则血液妄行,郁怒则肝气横逆,凡此种种。皆足以造成经水过多之病。(见针灸学有云)。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女士,二十三岁,台湾人,住台化市锦西街,月经每月三至四次不等,历时四年余,民国五十五年十一月六日,求予诊治,即取穴血海、四满、三阴交、中极、关元、通里,继续施针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21
       主治病名 妇女难产
       歌诀 妇女难产有多般,偏横倒正非一端,至独二阴各三壮,合谷阴交母子安。
       穴位介绍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独阴:在足次趾下部,中节横纹处。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陷中。 阴交:在脐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难产之由,非只一端,或胎前喜安逸,不耐劳碌,或过食睡眠,皆令气滞难产;或临产惊恐气怯,或用力太早,则产母困之难产;或胞伤出血,血壅产路,或胞浆破早,浆血干枯,皆足以致难产;临证之工不可不审也,慎之。
       【分析二】:难产者,多因产母仓皇坐草太早,或胞浆虽破,儿身未转,或转未顺,被母用力努责,以致足先来者,谓之逆产;手先来者,谓之横产,或露共肩与耳额者,谓侧产;或被脐带缠绊,不得下者,谓之碍产;仓卒之间,二命所系,不可无端嚷闹,更不许稳婆混行动手,总以镇静为主,以稳重为要。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杨子建十产论,有正产、催产、伤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盘肠生,以上十产之分别,言之详也,而交骨不开,尚未论及。
       【案例二】:民国三十七年古历九月初七日,在家乡(山东临沂),余之前村,刘君之妻,因难产,三日夜未下,腹胀欲绝,合家惶恐,已无希望,经该村刘先生,系余之同学,邀往诊治,抵共处,视情形危殆乃当即施针三阴交、合谷、至阴、独阴,约一小时许,顺利生一男婴,母子均安。
案例编号122
       主治病名 妇女无乳
       歌诀 妇女无乳育儿童,或因虚弱或未通,天井前谷金针刺,少泽膻中艾火攻。
       穴位介绍 天井:在手肘尖上一寸,屈肘拱胸取之。 少泽:在手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横纹端,赤自肉际。 膻中:在两乳中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验方新编云:或初产之妇,则乳方长,乳脉未通;或产多之妇,血气虚弱,乳汁短少,种种不一故皆应早治,不宜迟悞。
       【分析二】:医学新悟:妇人产后,有乳少者,有吹乳者,有妒乳者。乳为气所化,若元气虚弱,则乳汁不生倘若乳房掀胀,是有乳而未通也。复有乳儿之际,为儿口气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滞肿疼,若不急冶,则乳痈成矣。亦有儿饮不尽,余乳停蓄,以致乳疼,名目妒乳,速宜吭通,以免成癖,有妇人乳子郁怒,而乳肿者。千金云:「天井通乳汁」。
       古人治疗经验 千金云:「天井通乳汁」。
       医疗案例
       【案例一】:某少妇,二十余岁,住台北市南京东路一段六十一巷,产后多日,育儿无乳,经李先生之夫人介绍,于民国四十二年春,求余诊治,施针乳根,前谷、少泽、膻中,约治五、六次,乳汁畅通而愈。
案例编号123
       主治病名 婚久不育
       歌诀 婚久不育求子难,惟恐乏嗣心何安,阴交石关通四满,中极子宫艾火燃。
       穴位介绍 阴交:在脐下一寸。 石关:在建里旁一寸五分。 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子宫:在中极旁开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任脉也。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若为三阴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漏经崩等病生焉。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或因胞寒胞热,不能摄精成孕,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胸中而不孕,皆当细审其因,按证调冶,自能有子也。子嗣者,普通之事,而不得者,则极其难也。或男女之际,调摄未得其方也,男子以保精为主,女子以调经为主,保精之道,莫如寡欲,少劳神,则精气足矣。或先天不足或精薄不凝,或射精不远,皆为不育之因,女子调经之道,先在养性,经云:妇女和平,则乐有子,和则气血不乖,平则阴阳不争。书云:和平之气,三旬ㄧ见,或如经事愆期,大抵先期而后至,此血虚也,若后期而先至,此血寒也,若经将行,而腹疼者,是气滞也,四肢无力,是为血气亏也,俾其气特旺,则经脉自调,女子经水不通,或淋漓稀少,或白带不断,欲其生子,极其难也。保精之道,责之在男子,调经之道,卖在女子。金鉴又注:聚精之道,惟在寡欲,交接女子,必乘其时,不可失之迟早。盖妇人一月经行ㄧ度之后,必有一日絪蕴之时,气蒸而热,如醉如痴,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乃天然之侯,是成胎生化之真机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沈君,河南人,住台中县中和乡,结婚多年,共夫人未曾生育,民国五十二年十月二日,请予诊治,经施针阴交、石关、四满、中极、子宫,先后针治六次,怀孕生一女,次年又产一男。
案例编号124
       主治病名 产后恶露
       歌诀 产后恶露不止流,淋沥不断痛忧愁,中极关元三阴交,期门血海中都求。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膝内侧白肉际。 中都:在足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陷中。
       期门: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半,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产后恶露,乃里儿污血,产时当随胎而下,若日久不断,时时淋漓者,或因冲任虚损而血不收摄,或因瘀行不尽,停留腹内,随化随行者。
       【分析二】:产后恶露不绝,大抵于生产时,劳伤经脉,或肝气不和,不能藏血,亦有脾气虚,不能统血者,亦有气血两虚,亦有瘀血停积,阻碍新血,不得归经者,原因不一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沈君,河南人,住台化县中和乡水源路,其夫人二十三岁,产后恶露,月余未止,面黄肌瘦,疲惫不堪,民国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诊治,取穴中极、关元、期门、血海、中都,先后治疗七次而愈。
案例编号125
       主治病名 恶露不下
       歌诀 恶露不下少腹疼,风冷气滞血瘀凝,须针中极合关元,石门重灸莫宽容。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石门:在脐下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恶露不下,恶露不下是何因,风冷气滞血瘀凝,若还不下因无血,面色黄自不胀疼。产后恶露不下,有因风冷相干,气滞血凝而不行者,必腹中胀痛,有因产时去血太多,无血不行者,面色必黄白,腹必不痛,以此辨之。此病新产后,因恶露不下,冷滞不行,以致败血停留,瘀于小腹,凝结成块,疼痛难忍,甚则汗冷气绝,确属危急之险症,倘不用重法治之,恐难挽救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民国三十五年冬,在家乡山东临沂时,有同村孙某,结婚年余,其妻生ㄧ子,产后三天,小腹结血,疼痛之极,有同村孙XX先生邀余前往诊治,时值雨雪交加,抵其处视患者气息微微欲断,其全家大起恐慌,吾想似比危急之际,祇好用重法治疗,始得挽救,乃于中极、关元、各下一针,再以鸡卵大之艾炷、灸石门穴,待烧至皮肤呈现黄油,仍继烧无停,俟患者于不省人事之中,突然将腿一屈并急将艾火除去,并用棉花、连同艾灰按住,藉取温度,以解小腹内之结血,至此瘀血下流,患者垂危之症,幸得痊愈矣。
案例编号126
       主治病名 蓐劳
       歌诀 蓐劳骨蒸潮热盛,脐腹胀痛头昏迷,屋翳百劳配三里,曲池合谷肺俞宜。
       穴位介绍 屋翳:在乳上三寸二分,平紫宫。 百劳:在大椎旁一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帘,两筋间。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陷中。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产后气血两虚,起居不慎,风寒外袭,瘀血内停,更或饮食厚味过伤,忧劳忿怒,及不足之中,挟有余之证,致生寒热往来,脐腹胀痛,懒进饮食,喜眠卧,起则头晕昏迷,骨蒸潮热,盗汗自汗,痰喘咳嗽,面色萎黄,肌肉削瘦,气力难支,名为蓐劳,医治甚难。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经诊治者,此病初起,产后二三日,全身发生疼痛,自感皮似火燎,疼甚时,衣难近身,身难移动,此症最为难治,此若失冶,惟恐后果不良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臧先生,山东人,住台北县板桥镇妇联一村,其儿媳年二十岁,生一男婴,产后三天,竟患蓐劳病,衣物不能近身,全身疼痛,皮似火烤,痛苦万分。民国四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农历十月十八日),适逢台风过境,大雨倾盆,臧君请余前往诊治,抵其处,视病情甚是险恶,当即施针屋翳、百劳、三里、曲池、合谷,次白复针前穴,先后诊疗两次而愈矣。
案例编号127
       主治病名 子宫痉挛
       歌诀 子宫痉挛少腹疼,突然如绞痛难容,中极关元合照海,涌泉阴交循阴陵。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两筋间。
       涌泉:在足掌中,屈足卷趾宛宛中。 阴交:在脐下一寸。
       阴陵: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旧称小腹冲痛,子宫内发生痉挛,初起有下腹膨胀、隐痛之前驱现象,骨盘内或突然发生痉挛性之剧痛,似有一球状物,向上腹逆升,甚则升至心窝部,引起呕吐,其痛如绞如刺,往往陷于人事不省,四肢厥冷,极形严重,有一日反复发作数次者。(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胡太太,四十岁,湖北人,住台北县内湖乡,民国四十年秋,患子宫痉挛月余之久,阵疼如绞,饮食少进,骨瘦如柴,极形严重,其同乡黄先生,请余前往诊治,经取穴中极,关元、阴陵、阴交等穴,先后诊治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28
       主治病名 子宫出血
       歌诀 子宫出血有重轻,忽然大下谓之崩,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大敦合阳攻。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内侧白肉际。
       大敦:在足大址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及三毛中。 合阳:在委中下三寸。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轻骨后陷中。 关元:在脐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问阴阳别论:「阴虚肠搏谓之崩。」张石顽曰:崩之为患,或脾胃处损,不能摄血;或肝经有火,迫血妄行;或怒动肝火,热血沸腾;或脾经郁结,血不归经;凡此皆足造成血崩。此外复有悲哀过度,尤为血崩之大因。盖吾人平日暇逸,气和平而血安静,若猝遇不如意事,而起悲哀,则气机郁结,随乃起变化,以致血行之秩序凌乱,甚则血管破裂而成血崩之患。虽然血崩之原因固多,当崩不止,生命之虞,在指顾间,危险殊甚,若不亟为制止,而欲探本求源,未有不误事也,当以止血为第ㄧ要务。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女士,23岁,河南人,住台北县中和乡水源路,患子宫出血,月余不止,民国55年11月16日,求予诊治,施针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大敦、合阳,先后针灸三次,血止而愈。
案例编号129
       主治病名 阴中痛
       歌诀 阴中疼痛苦无休,多因郁热数频溲,阴交照海有奇效,中极阴陵疾可疗。
       穴位介绍 阴交:在脐下一寸。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两筋间。
       甲极:在脐下四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妇人阴中作痛,名小户嫁痛,痛极往往手足不仲舒,由郁热伤损肝脾,湿热下注所致使然也。
       【分析二】:本症,由淋毒而致者最多,其它有手淫,或异物插入,自感有压痛,此为本病之主征,或恶寒发热,小便频数,疼痛发烧,排出白液似脓,曰白带,甚则并发头昏,食欲减退,体力不支等。(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太太,二十九岁,福建人,住台北县汐止镇横科路。患阴户内疼痛,连结两大腿内部,拘紧抽筋,昼不得行动,夜不得安眠,小便刺痛,半年之久,面黄肌瘦,疲惫不堪,遍求医治,毫无转机。后经李先生介绍,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六日求予诊冶,当即施针阴交、照海、阴陵泉、中极,而疼立止并从此而愈。
案例编号130
       主治病名 阴痒
       歌诀 阴痒多属湿热侵,瘙痒难熬暗吟沉,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少府蠡沟循。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与无名指之骨缝间。
       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连处。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支体倦怠,小便淋漓。(中极主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
       【分析二】:阴痒,或因糖尿病,或子宫发热,带下过多,局部不洁,阴门初感灼热,次则瘙痒难堪,或局部湿疹,或局部糜烂,痒极时,甚至失眠,坐卧不宁,此种类似疾患颇多,有阴肿、阴疮、阴挺、下脱等。(见针灸学)
       古人治疗经验 金鉴注:中极主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
       医疗案例
       【案例一】:赵女士,四十一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三段,患阴中瘙痒症,暴躁心烦,走坐欠安,睡卧不宁,民国五十五乍八月二十三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中极、关元、少府、太冲、三阴交、曲泉、先后诊治,两次而愈,因属妇女隐疾,不便表名。
       【案例二】:孙女士,六十三岁,浙江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患阴中瘙痒症,寝食不安,坐卧弗宁,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七日,求予诊治,即取上穴,先后针治七次,而告痊愈。
案例编号131
       主治病名 阴痔
       歌诀 阴痔茄疾并无疼,坚硬坠胀心不宁,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照海百会灵。
       穴位介绍 中极:在挤下四寸。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连处。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两筋间。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百会:在头之正中,两耳尖直上取之。 关元:在脐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妇人阴中有物突出者,名曰阴痔,俗称茄子疾也。流黄水者易治,流白水者难治。」此病行动甚不方便,影响心理不安,终日湿潮淋沥,虽无很大痛苦,实最为烦人也。 古人治疗经验 肘后歌: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
       医疗案例
       【案例一】:民国三十六年春,在家乡,山东临沂县城里菱角汪堐,有王太太年约四十岁,患阴痔坠下月余,形似鸡卵,服药数剂无效,求予诊治,施针中极、太冲、照海、关元、百会、三阴交,继续治疗而告痊愈也。
案例编号132
       主治病名 热入血室
       歌诀 热入血室属伤寒,胸胁胀满讝语繁,曲池支沟透间使,期章二门合谷连。
       穴位介绍 曲池:在手肘外辅骨内侧,屈肘横纹头,拱胸取之。 支沟:在阳池后三寸。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期门:在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ㄧ寸半。
       章门:在季肋之端,脐上二寸,旁开六寸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伤寒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又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古人治疗经验
       图翼:一妇人患伤寒热入血室,医者不识,许学士(许叔微,字可知,宋真州人)曰:小柴胡已迟,当刺期门,予不能针,请善针者针之,如言而愈。
       医疗案例
       【案例一】:胡太太,三十六岁,湖北人,住台北县内湖乡,患热入血室病,潮热恶寒,胸口胀闷,语无伦次,饮食大减,疲惫不堪,于民国四十一年秋,经黄先生介绍,邀余前往诊治,施钴阳溪、支沟、间使、期门,合谷、霍然告愈,愈后曾邀友好,设筵庆贺。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小儿部
案例编号133
       主治病名 小儿脐风
       歌诀 小儿初生中脐风,脐臌青筋向上冲,吮乳口松啼喘哑,速刺然谷有奇功。
       穴位介绍 然谷: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自何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之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如肚腹胀硬,大便不通者,风兼实也,黑白散主之。面青肢冷,二便不卖者,风兼虚也。理中汤主之。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兼痰也,辰砂殡蚕散主之。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主之。撮口唇青,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撮风散主之。若脐边青黑,口襟不开者,是为内抽不治。脐风见于一腊者,亦不治,一腊者七日也,儿生于七日,血脉未凝,病已屯脏,医之无益。
       古人治疗经验
       金鉴注:脐风以致水湿风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之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
       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如肚腹胀硬,大便不通者,风兼实也,黑白散主之。
       面青肢冷,二便不卖者,风兼虚也。理中汤主之。
       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兼痰也,辰砂殡蚕散主之。
       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龙胆汤主之。
       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主之。
       撮口唇青,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撮风散主之。
       医疗案例
       【案例一】:余之长孙,生于民国四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曰,出生八天,突发脐风,肚脐臌起,啼哭喘哑,痰声如锯,喉中吱吱,呜似水鸡,是夜十时许,余见共情形危险,即取然谷两穴,各刺一针,极其恶除之病,竟霍然而愈矣。
案例编号134
       主治病名 小儿中风
       歌诀 小儿中风四肢瘲,仰头直视不转睛,百会风池与身柱,尺泽金门合谷攻。
       穴位介绍 金门:在申脉之前寸许,骨下陷中。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取之。
       百会:在头之正中,两耳尖直上取之。 风池:在脑空之下,发际陷中。
       身柱:在第三椎下。 尺泽:在手肘约纹动脉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反张身仰头向后,引状两手若开弓,窜则目直常似怒,视则腼物不转睛。注:八侯谓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谓肘臂伸缩,搦谓十指开合,掣谓肩头相扑,颤谓手足动摇,反者身仰向后,引者手若开弓,窜则目直而似怒,视则睛露而不活。其搐以男左手女右手,男大指在外,女大指在内为顺,反是为逆,此候急惊慢惊同见之,虚实无所异焉,治者宜切记之。
       医疗案例
       【案例一】:丁小姐,八岁,浙江人,住台北县新店镇大坪林宝斗厝,患中风病,角弓反张,二目上视,牙关紧咬,徧体发烧,昏迷不醒,四肢抽筋,口吐涎沫,人事不知,于民国五十六年元月二日,适有徐老太太,六十岁,江苏人,请余前往诊治,并用生南星ㄧ个、全喝一个,共研成粉,再用其父母之口涎沫调和,敷患者顖门上,霍然而愈矣。
       【案例二】:锺小弟,九岁,湖北人,住台北县芦洲乡溪干村,患中风病,二目上视,牙关紧咬,反张仰卧,四肢抽摆不停,历经九天,徧求中西名医治疗,均属罔效,经沙发店陈先生介绍,于民国五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百会、风池、身柱、金门、尺泽、合谷等穴,继续针治亡一十余次,而告痊愈。
案例编号135
       主治病名 小儿惊风
       歌诀 小儿惊风多属热,搐搦上视痰盛作,神庭印堂连百会,金门行间腕骨瘥。
       穴位介绍 神庭:在鼻尖直上,入发际五分。 印堂:在两眉之中。
       百会:在头之正中,两耳尖直上取之。 金门:在申脉前寸许,骨下陷中。
       行间:在足大趾次趾合缝处取之。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聂久吾曰:急惊之侯,身热面赤,搐搦上视,牙关紧闭,口鼻气热,痰涎潮涌,忽然而发,发过容颜如故,有偶因惊吓而发者,有不因惊吓而发者,然多是身先有热,而后惊搐,未有身凉而发者也因此阳症也,盖生于痰,痰盛生惊生风,以除热而化其痰,则惊风自除也。当其搐搦大作时,但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风痰流入经络,或致手足拘挛也。又不可惊惶失措,辄用艾又火灸之,灯火烧之,此阳症,大不宜于火攻,曾见有以火攻而坏事者,戒之戒之。此症虽急,若从容整理,自可平安,不可听信时医,峻用攻击之类,以取速效,伤害不小。古谚云,急惊风慢医,此理言之切当,幼儿将要生痘,有发热二三日,全无痘点形影,而忽然惊搐状,与急惊风一样,医者不知,而误作急惊风施治,必致难救,遇有此症,宜留心辨别,以免误事。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x文,男,初生五个月,住台北市敦化路,突患惊风。反张头仰,身体直挺,二目上视,两手紧握,四肢拘挛,牙关紧咬,口吐白沫,民国五十四年十月九佃,求予诊治,旋即施针印堂、百会、行间、腕骨、神庭、金门等穴而愈矣。
       【案例二】:林君,三十余岁,浙江大陈岛入,住台北县永和镇新生路二四三巷,其子出生十二天,忽然中风四肢轴筋,两足缩至肛门,两小腿肚,形似鸭卵,坚硬如石,二臂抽缩,双手失灵,历串三日夜,嚎叫不停,叫经西医检查,中医查看,均云,因儿幼小,无法施治,均表束手。斯时全家惶恬恬不安,无所适从,幸有其同乡陈先生介绍,于氓国五十九年六月七日,请余轧往诊治,使抵期处,旋即取穴施针、承山、阳陵、合阳、尺泽、内关,病情减轻,啼声已止,次日其祖母抱来诊所,仍针扎穴,先后医疗五次,而完全复原,其病如失矣。
案例编号136
       主治病名 小儿暴喘
       歌诀 小儿暴喘胸高胀,鼻窍搧动胁作坑,针从鱼际后溪透,喘止气乎可保婴。
       穴位介绍 鱼际:在手大拇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 后溪: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马脾风,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方最灵。注:马脾风俗得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煽动,陷下作坑,鼻窍握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燃金下之,倘得气开,共喘自止倘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分析二】:马脾风,病名,一岁至七岁之小儿常患之,初起轻咳,发热不安,越三五日,呼吸急促,咳声如雏呜犬叫,仁苦闷搔胸,砖身不息,逐渐衰弱。至将危时,反若安眠,而无苦痛。
       医疗案例
       【案例一】: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在家乡(山东临沂县),有邻村殷君之小儿,年方两岁许,突患暴喘病,胸高胀满,气喘迫促,牙关紧闭,二目上翻,两手紧握,仆跌之后,昏迷无知,即用毫针,从鱼际穴直透后溪,停针待气,约一小时许,渐渐喘止气平而愈。
案例编号137
       主治病名 小儿面黄
       歌诀 小儿面黄隐白癍,食多肌瘦腹胀坚,脐凸青筋常啼泣,棱针四缝莫教偏。
       穴位介绍 四缝: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小儿面黄:凡小儿面黄,或有隐约之自斑出现,此多因乳汁不足,食物杂乱,或口渴饮水,或贪食不饱,或食泥土杂物而得,肌瘦腹胀,脐凸青筋浮露,时常啼泣,大便有时溏泻,印堂有紫筋浮露者此是疳积也,最可凭证的,头发萎黄干焦,前顶心发,轻轻一提,随手脱落,此特征矣,用三棱针平挑四缝穴,挤出胶粘液体,此粘液可拉成丝状,达二三寸长,如是二三次,即可痊愈。(见验方)
       【分析二】:按小儿疳积症,名称颇多,古人有肝心脾肺肾五疳,及蛔虫疳、晡露疳之称,皆以其症状稍有差异,而殊共疳名也。
       古人治疗经验
       小儿疳积症,用三棱针平挑四缝穴,挤出胶粘液体,此粘液可拉成丝状,达二三寸长,如是二三次,即可痊愈。(见验方)
       医疗案例
       【案例一】:在家乡,山东临沂县,有本村李家之男童,约三岁余,喜食泥土,面黄肌瘦,腹胀脐凸,青筋浮露,时常啼哭,求予诊治,用棱针挑四缝穴,挤出自粘液,约过数日,再刺一次,先后共针三次,身体复原而愈矣。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中风部
案例编号138
       主治病名 中风不语
       歌诀 中风不语医治难,二目直视口流涎,痖门风府连百会,并加合谷共廉泉。
       穴位介绍 痖门:在项后督脉入发际五分。 风府:在项后督脉人发际一寸。
       百会:在头之正中央,以两耳尖直上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廉泉:在颔下,喉结上,歧骨处是。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风不语辨,或问不语,有心、脾、肾,三经之异,又风寒客于会厌,亦令不语,何以辨之,愚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头等症,盖心不受邢,受邪则殆,此败症矣。若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至若风寒客于会厌,不过喊风声哑之属,口能收、舌能转,枢机皆利,但不发音耳。(见医学心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林君,五十三岁,山东人,住台北市环河北街,患中风不语,二目紧缩直视,顺口流涎,经王先生邀余前往诊冶,于民国五十五年八月十六日,开始施针、哑门、百会、合谷、风府、廉泉,继续针治三次,而发音如常。
       【案例二】:姚君,六十五岁,河南人,住台北市越南新村,民国五十六年三月十六月,突患中风不语,牙关紧闭,二目紧缩、口向左扭,气不能出,经友人送来本所,视其病情危急,当即施针前穴而愈。
案例编号139
       主治病名 中毒不语
       歌诀 中毒不语非一端,音哑似呆苦难堪,舌横风府连百会,合谷廉泉筑宾添。
       穴位介绍 舌横: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即哑门)。 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
       百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正坐从两耳尖直上。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中央陷中。 筑宾:在内踝上五寸,胫骨后约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毒,凡因物质之化学的作用,使身体发生障碍者,谓之中毒,其物质谓之毒物,毒物之种类,或为食物,或为药品,种种不一,中毒大概可分腐蚀毒,神经毒、血液毒三种,腐蚀毒,多呕吐、泄泻,神经毒,多眩晕,谵语,及瞳孔异常,血液毒,多呼吸促迫,面色发青、头痛、眩晕、昏睡,失神等。惟有中毒不语无此病例。
       医疗案例
       【案例一】:罗x知,男,四十八岁,四川人,住新竹山崎,于七年前因患病服药中毒哑吧,至今八年之久,民国六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有友人池君介绍同来本诊所用针炙治疗,施针舌横、风府、百会、合容、廉泉、另加筑宾,先后医治三次,其病霍然言语正常讲话为昔,真奇迹也。
案例编号140
       主治病名 半身不遂
       歌诀 半身不遂真可骇,手足难举口眼呆,肩井曲池并环跳,三里阳陵用针揣。
       穴位介绍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取中指下陷中。 环跳:在臀部大转子骨后陷中是穴。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之。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阳陵: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风谓虚邪贼风从外而中,伤人四肢躯体,故名曰中风。痰火,谓痰火从内而发,病人心主之官,故名目痰火。体中风邪,轻则顽麻不仁,重则瘫痪不用。心病痰火,轻则舌强难语,重则痰壅神昏。此证或内或外,单病轻,兼病重,当细辨其中络、中经、中府、中藏、及中经络,兼中府藏,并细审其兼虚、兼实、兼寒、兼热、兼痰,与夫脱证闭证之浅深缓急而治之。(中风有卒然仆倒而人事不省,便尿自遗者有之,或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或左瘫右痪,若一边有病,则为半身不遂,病于左者名曰摊,病于右者名曰痪,实则半身不遂,不过分别左右之称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史老太太,七十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三张犁吴兴街五八三巷,民国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七日,忽然跌倒,右半身失去知觉,呼不知应,其子看急万分,请余前往诊治,始抵其处,视形情昏迷,人事不省,甚是严重,当即施针肩井、曲池、环跳、三里、阳陵等穴,继续针疗月余,而告痊愈,身体强健胜前。
       【案例二】:曹君,江苏人,住台北市中正路,其夫人四十九岁,患半身不遂月余,右半身毫无知觉,经殷先生介绍,于民国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请余前往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针疗月余而愈矣。
案例编号141
       主治病名 中风五脏
       歌诀 中风五脏把位移,缩嘴扭项苦难提,根结流注配八法,五门十变显针奇。
       穴位介绍
       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大包也,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也,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也,太阳根于至阴,结于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
       流注:井荣俞经合,井荣俞原经合也。 八法: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
       五门十变: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已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余行医多年,稀见此病,依目前情形看,缩嘴扭项,五脏移于胁下,或系受风邪侵袭,中于脏腑而传入经络所致,乃用针法疏散风邪,流通血液,致全身内脏始可复原。
       医疗案例
       【案例一】:石君,四十岁,河南人,住台北县新化投光明路,患中风病、缩嘴、难进饮食、扭项、面向后转其两目紧缩,视物不着,身体起立则扭转难支,终日卧床四肢缩成一堆,五脏移向右胁下,好似挟带大包里,言语万分困难,经中西医治疗,曾住院多次,反而加剧,益形严重,后经友人介绍,于民国五十二年五月二日,前来诊治,当时视其病情,系五脏中风,已甚严重,非用重法疏导化解,不克挽救危亡,乃用子午流注根结标本,灵龟八法,原络诸郄等施针,渐渐告愈,现仍在警界服务。
案例编号142
       主治病名 中风眼珠投鼻梁
       歌诀 中风眼珠投鼻梁,山根之下黑珠藏,只刺至阴然谷穴,运针诱导复其常。
       穴位介绍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然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经患此病者,眉头紧皱,口鼻紧缩,两眼黑珠,转入鼻梁内,丝毫不见,白眼球暴凸,腹若板硬其身体直挺,神识昏迷,呼吸迫促,询不知答。
       古人治疗经验 标幽赋云: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杨注:依据灵枢根结篇,详列十二经之根结,足太阳膀胱经,根于至阴,结于月也,探究根结之理,依标本之法刺之,则疾无不愈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于君,山东沂水县人,住台北市松江路三十八巷,其夫人年三十岁,突然两眼黑珠不见,完全转入鼻梁山根之下,而白眼珠暴凸,身体直挺,口不能言,已呈昏迷状态。时在民国四十八年十月间,于君急忙送来求治,当即针取至阴、然谷、针过第一次,黑眼珠显露一半,次日复针,即告痊愈矣。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厥部
案例编号143
       主治病名 厥症
       歌诀 厥症较多各种形,忽然晕仆便不醒,姜塩盖脐熏百壮,气海丹田百会灵。
       穴位介绍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丹田:在脐下二寸(即石门)。
       百会:在头之正中,两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厥症有二:四逆谓之厥,忽然晕仆,不省人事,亦谓之厥。故张介宾曰,厥症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卒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后世不知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以脚气为厥,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限,盖彼自辨伤寒之寒热耳,非内经之所谓厥也。张氏之言,盖亦分厥为四逆,晕厥二种,四逆之厥,有寒厥、热厥、晕厥之症,则有痰厥,食厥,气厥等之不同也。(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詹女士,四十二岁,江苏人,住合北市温州街,于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八日晨六时许,卒然仆倒,人事不省,气息微微,昏迷不知,家人观状,极其看急,随送来本所就诊,当时视其病情危急,即施针百会、丹田、气海、丰隆,置针约两小时许,精神复原而愈。
案例编号144
       主治病名 卒厥
       歌诀 卒厥病发危而急,昏迷无知气如丝,人中隐白连百会,中极涌泉金门刺。
       穴位介绍 人中:在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 隐白: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百会:在头之正中,以两耳尖直上取之。 中极:在脐下四寸。
       涌泉:在足掌心中趾后屈趾陷中。 金门:在申脉前寸许,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风:病名,亦名卒厥,中医谓其病因为中风,故名。西医谓因脑出血而起,亦间有由于肠胃出血、心包出血者,其症,人事不省,呼吸微弱,半身之感觉消失,而终至于死,轻症,于一昼夜内,可望回复,但多留半身不遂(即偏枯)之症。
       【分析二】:素问六节藏象论:凝于足者为厥,是气逆也,凌上也,倒行不顺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共病厥。
       【分析三】:卒倒,谓卒然眩晕而倒也,由脑贫血,或脑出血而起,若颜面苍白,必为脑贫血,颜面潮红,必为脑充血症。
       医疗案例
       【案例一】:邱君,二十岁,台湾人,住台中市中正路三七六巷,民国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时许,在台北市承德路,正在工作时,突然仆倒,口眼紧闭,人事不省,全身失去知觉,余之表侄姜先生,为患者之姑丈,适睹其状,惶恐万分,请予诊治,于是日下午九时,开始针治,迨至四十八小时后,患者苏醒,渐有知觉,然语无伦次,又继续针疗,先后共施针三次,始告痊愈。 所取各穴、时间如后。 元月二十三日,人中、百会、神门、间使。 元月二十四日,复针前穴,另加隐白、金门。 元月二十五日,复针前穴,另加中极、涌泉。
案例编号145
       主治病名 痰厥
       歌诀 痰厥殭仆吐沫涎。神昏肢冷噤口箝,中脘丰隆合谷针,间使三里百会痊。
       穴位介绍 中脘:在脐上四寸。 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合谷:在手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间使:在大陵上三守。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百会:在头之正中,以两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痰厥,多由积痰:本病发作,殭仆卒倒,神昏肢冷,目闭不语,口吐涎沫,人事不省,多由其人素有浊痰,然痰多亦不致成昏厥,可能由痰多之人,体不坚实,易招外界之邪,如六淫之侵,七情暴发,而引动其固有之痰浊,故有昏仆卒倒之危像。痰厥一症,主因在痰,或有其它感触,亦为其诱因也。(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胡君,五十岁,江苏人,住台北市安东街七十三巷,患痰厥病,跌倒昏迷,不省人事,神昏肢冷且口噤不言,于民国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经其友人,邀余前往诊治,至其家,视患者昏迷不省,口吐涎沫,情况急迫,刻不容缓,实时施针中脘、丰隆、合谷、三里、百会,间使等穴,渐而恢复健康。
 案例编号146
       主治病名 霍乱
       歌诀 霍乱风寒暑饮成,卒然吐泻腹心疼,天枢内关上中脘,曲泽刺血病得宁。(另一版本为:霍乱多由食不洁,腹痛吐泻或转筋,天枢内关上中脘,曲泽刺血病离身。)
       穴位介绍 天枢:在脐旁二寸。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脐上五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卒然挥霍变乱,心腹大痛,吐泻交作也,其能吐能泻者,谓之湿霍乱,夫暑饮虽盛,若已经吐泻,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吐。欲泻不能泻者,谓之干霍乱,盖寒盛则凝,既不吐泻,则邪无去路,故多不救也。湿霍乱者,乃暑饮寒邪也,其证吐泻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饮,胸脯膨闷,干霍乱者,乃寒暑凝结,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俗名绞肠痧病也,如烦渴大饮者为热,若厥逆不渴者属寒也。
       【分析二】:霍乱,病名,传染极烈,以其病情挥霍撩乱,故曰霍乱,见伤寒论注。患者初觉呕吐、腹痛、肠呜而泻,故俗亦谓之绞肠痧,又四肢厥冷,手指之螺绞凹陷,故俗又称瘪螺痧,多由夏秋饮食不洁而起,共病菌侵入血管,繁殖甚速,致血液不能循环则死,其甚者仅数小时,即已不救。
       古人治疗经验
       胜玉歌: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又霍乱中脘可入深。马丹阳,承山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医疗案例
       【案例一】:马君,四十四岁,河南人,住台北市绍兴南街,民国五十四年八月十二日,突患霍乱病,上吐下泻,腹内绞痛,两腿转筋,由人扶持,驱车前来就诊,下车仍大吐特吐,臭秽难近,情形甚急危,即施针曲泽刺血,承山等穴,吐止痛消而愈。
       【案例二】:罗君,三十五岁,浙江人,住台北县士林镇兰雅里,患霍乱病,满腹绞痛,大吐不止,民国五十六年八月十一日,请予诊治,依用上法施针而愈。
案例编号147
       主治病名 铁痧胀
       歌诀 铁痧胀病头面黑,手足十指黑如墨,曲泽静脉兼诸井,委中放血效可测。
       穴位介绍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诸井:在手十指去爪甲角如韮叶。
       委中:在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症发起,满腹胀痛难忍,渐至头面手足十指皆黑如锅煤色,此因血凝也,若不急治,恐难挽救危亡。服药不济急,不若施针立即见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韩君,六十二岁,山东大店人,住台北县木栅乡,患铁痧胀病,四肢僵硬,一无所动,大小便不知,头面均呈黑色、民国五十三年二月四日,共子邀余前往,抵其处,视病情严重,旋即施针,手足十指、委中,均出血,当时即见好转,以后未来复诊。
       【案例二】:陈女士,三十岁,山东平度人,住台北市建国南路二一五巷。患铁痧胀病,颜面青黑,四肢如冰而满腹阴痛,呼吸迫促,干哕欲吐不得,浑身战抖,偏体发麻,言语困难,病情险恶,于民国五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夜晚十时许经人送来,求予诊治,当即施针曲泽等穴,用棱针放出恶血,旋即而愈。
案例编号148
       主治病名 铜痧胀
       歌诀 铜痧胀病周身黄,目瞪口呆肢体僵,委中曲泽十宣刺,血滴如墨实时昌。
       穴位介绍 委中:在膝腘窝中。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十冲:在手十指尖端,去爪甲如韮叶。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病发现,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皆因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乎外也。凡遇此病,急于委中静脉,十冲,刺出恶血即安。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君,五十五岁,山东人,住台北市通化街。患铜痧胀病,满腹胀痛似绞肠,寒热不均,面身黄色,民国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求予诊治,经施针委中、曲泽、十冲,均出血而愈。
案例编号149
       主治病名 阴痧胀
       歌诀 阴痧胀病危而惶,腹内搅痛四肢凉,中脘曲泽委中刺,但能出血可转康。
       穴位介绍 中腕:在脐上四寸。 委中:在膝腘窝之正中。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病发起,腹痛难忍,手足如冰,或因食不洁、及生冷之物、或感受时疫不正之气,以致骤然发生此症,先于曲泽、委中,放出恶血,即可转危为安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黄君,三十八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信义路,满腹及小腹急疼难忍,浑身战抖,四肢冰凉,民国五十二年五月三十日,求予诊治,即于曲泽、委中,均刺血而愈。
       【案例二】:周先生,七十二岁。山东临沂人,住台化市敦化北路一段,民国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患阴瘀症,面色发青,四肢冰冷,心内嘈杂难忍,欲吐不得,欲泻不能,往返入厕,所下少许,其病时渐剧,求予诊治,取穴依上法治疗,旋即而愈。
案例编号150
       主治病名 阳痧胀
       歌诀 阳痧胀病四肢热,腹痛郁气不通彻,静脉刺血有奇效,上中二脘针便瘥。
       穴位介绍 静脉:在委中曲泽均有静脉流通。 上脘:在脐上五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病初起,满腹疼痛,手足发热,或因郁气不通而成也。经诊治患此病者很多,患者腹内闷痛,不吐不泻,急于曲泽刺血,上脘、中脘施针,均可收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君,四十岁,北平人,患阳痧胀病,满腹闷痛,四肢发热,腹似火烧,不吐不泻,民国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求予诊治,当时视其病情迫急,施针、曲泽、委中,放出恶血而愈。
案例编号151
       主治病名 乌痧胀
       歌诀 乌痧胀病面黑红,呕吐翻胃并腹疼,上中二脘针有效,曲泽委中刺血宁。
       穴位介绍 上脘:在脐上五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委中:在膝腘窝之正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症初起,徧体胀痛,面色黑红,腹痛坚硬,身现红色,继而翻肾呕吐,甚则吐泻交加,凡遇此病者,应针上脘、中脘,并用棱针就曲泽、委中、出血即安。
       医疗案例
       【案例一】:黄君,二十岁,台湾人,住台湾省嘉义县民雄乡复兴村,患乌痧胀病,徧体胀痛,面色红紫,腹痛坚硬,吐泻交加,四小时未止,民国五十三年七月四日,求予诊治,即施针、上中脘、曲泽、委中均刺血而愈。
案例编号152
       主治病名 白痧胀
       歌诀 白痧胀病急又迫,周身之血化为水,委中静脉将血放,清血变红病始已。
       穴位介绍 委中:在膝腘窝之正中。
       医疗案例
       【案例一】:此为少见之奇症,原因不明,民国二十八年在家乡山东临沂县,有同村段君二十三岁,某日早四时许,突然腹痛如绞,徧体颤抖,汗毛直竖,惶急险恶,请求诊治,斯时视其皮似白纸,颜面无色,盖所患为白痧病,急以三棱针刺委中静脉。放出者尽是清水,清水流至一杯许,始见红血液,即停止外流,幸得挽救矣。
案例编号153
       主治病名 瘪螺痧
       歌诀 瘪螺痧病指甲翻,胸闷吐泻心不安,天枢内关上中脘,静脉十宣棱针穿。
       穴位介绍 天枢:在脐旁二寸。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脐上五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去爪甲角如韮叶。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医病名解释】:霍乱:病名,霍乱,霍乱在中国古代又叫『瘪螺痧』,这是在形容患者在极度脱水的情况下,十指螺纹皆扁而命名。霍乱是一种猝然发作的急性细菌性肠病,是由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引起,症状为无痛性大量水泻,双腿抽筋、大量和持续的呕吐、及快速脱水、酸中毒和循环衰竭。严重未治疗的患者可在数小时内死亡,致死率可超过百分之五十,但如加以适当治疗,则可降至百分之一以下。自十九世纪以来,霍乱曾造成多次世界大流行,其流行范围之广和造成的感染死亡人数之多,实使人大为恐慌。霍乱译名为「虎列拉」,又谓「绞肠痧」、「瘪螺痧」、「吊脚痧」等。通常分为「真性霍乱」与「假性霍乱」两大类。而真性霍乱,又谓之「寒性霍乱」、「湿霍乱」,假性霍乱又谓之「热性霍乱」、「干霍乱」。症状为上吐下泻,两层发青,泻出殆如淘米,所淘之白色「米泔」,瑞金土语谓之「米汁」。此为霍乱最大之特征。他如腹痛或不痛,体温下降,脉细声嘎,螺纹骤瘪,四肢厥冷,两目深陷,肌肉顿消,亦能显而易见之病象。一昼夜间,连泻数十次,水干即死。死时其神不昏,辞书谓之神昏而死者,谬也。以上所述,医家谓之「真性霍乱」。若乃胸腹闷胀,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是之谓「干性霍乱」,中医称为痧胀。霍乱春冬皆有,夏秋特甚,都市人口集中,传染最易,尤不可不严防而速治也。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症乃霍乱病之俗称,因失水肤枯,指甲螺瘪而有此名也。发作时,胸闷吐泻,心中搅乱不安,十指爪甲,齐向上翻,神识昏迷,四肢冰冷。凡遇此病,急用棱针刺十宣出血,指甲之翻,实时停止又再于曲泽,委中出血,即得挽救,严重失水,势近虚脱者,应以艾炷加灸、神阙、关元,可救危亡也。患此病者,常见不鲜。
       医疗案例
       【案例一】:民国三十五年夏,在家乡(山东临沂),有邻村王先生,四十余岁,患瘪螺痧病,十指爪甲上翻觉胸闷腹痛,吐泻交加,四肢冰冷,神识昏迷,由共本族,请余前往诊治,始抵其处,视病情危急,即用棱针、静脉、十宣,均出血,神情痛止而愈,惟十指爪甲上翻,时过好久,方复原矣。
案例编号154
       主治病名 噤口痧
       歌诀 噤口痧病默无言,欲言无音气阻痰,腿弯三针血如注,更将曲泽合谷砭。
       穴位介绍 腿弯:在膝后腘窝中,是指委中而言。 曲泽:在肘内廉陷中,大筋内侧横纹中。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噤口痧症,噤口痧,初发默默不语,言亦无音,此乃痧气壅塞,盛痰上升,阻碍气管,咽喉闭塞所致也。(见验方)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女士,三十七岁,山西人,住台北县士林镇兰雅里,患噤口痧症,腹胀如鼓,默默不言,两日夜未食,经陈先生介绍,民国五十三年五月十九日,请予诊治,当即施针,委中、曲泽、合谷等穴,旋即而愈。
       【案例二】:杨女士,三十八岁,四川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民国五十六年十日月五日上午十时许,患噤口痧病,先感徧体发麻,继则牙关紧咬,二目急瞪,气息不通,身躯直挺,四肢如冰,人事不知,其子请余前往诊治,至其处,视病情已至危亟,当即施针,合谷等穴,旋即而愈。
案例编号155
       主治病名 绞肠痧
       歌诀 绞肠痧病肠如翻,腹内绞痛似锥剜,建里天枢与天应,静脉刺血疾自安。
       穴位介绍 建里:在脐上三寸。 天枢:在脐旁二寸。
       天应:在疼痛之处下针,即是天应穴也。 静脉:在曲泽,委中,均有静脉可见。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即俗称干霍乱,与近称之盲肠炎相类似,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内绞疼,肚肠如翻,如锥如刺,四肢厥冷,若不急治,恐胀满至极,而死不治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四十岁,江苏徐州人,住台北市长安东路,于民国五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突患绞肠痧病觉腹内绞疼,如锥如刺,肚肠如翻,疼痛剧烈,是日早三时许,来人叩门急邀前往诊治,余至其处,视病情急迫,颜面发青,四肢冰冷,问不知应,极其严重,当即施针、建里、天枢、天应,再就曲泽刺血,其病立愈矣。
       【案例二】:刘君,六十岁,辽宁人,住台北县新店镇七张路,于民国五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晨,突患绞肠痧觉在脐左下方,肚肠如绞,胀痛难忍,四肢发凉,面色青黄,呼母抱肚,进入本所,请予诊治,当施针天应,并刺曲泽放血,约半小时,昏昏入睡,醒后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156
       主治病名 羊毛痧
       歌诀 羊毛痧病腹如填,腹似板硬呼吸难,胸前背后寻红点,挑断痧筋病绝缘。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把胸前背后之红点,用棱针挑破即可。即是痧筋。
       【经验二】:此病初起腹胀,连背心腰瞎如芒刺,腹似板硬,如物填满,查看前后心窝,倘有红点显现,此为痧筋之处,急用棱针挑断即安。
       医疗案例
       【案例一】:柳君。五十三岁,山东平度入,住台北市八德路,民国五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即农历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晨五时许,突感徧体发僵,腹痛难忍,肚如板硬,呼吸困难,请予诊治,视其病情系属羊毛痧,即于前胸后背,寻觅红点显现处,是汗毛孔胀大,发现红色便是,用针挑刺,挤出恶血,其病霍然如失。
案例编号157
       主治病名 伤寒病
       歌诀 伤寒病发汗惟艰,昏迷不分昼夜天,期门通里循腕骨,复溜合谷得汗安。
       穴位介绍 期门:在乳旁一寸半,又直下一寸半。又不容旁一寸五分。
       通里:在手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与后之交信一筋之隔。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难经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分析二】: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分析三】:寒热之病,侯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医疗案例
       【案例一】:殷君,四十五岁,山东临沂入,住江苏新浦市铁道旁,民国三十四年秋,患伤寒病,徧体红紫,呼吸追促,目球红赤,神识昏迷,人事不知,身热如火,病势危极,依前法施针,汗出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158
       主治病名 伤风
       歌诀 伤风鼻塞憎寒临,咳嗽流涕头昏沉,曲池合谷连肺俞,三间百劳大椎循。
       穴位介绍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问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三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百劳:在大椎上二寸,外开一寸。
       大椎:在项后转头不动之脊骨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伤风者,风邪伤卫也。卫主皮毛,内合于肺,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也。
       【分析二】:此病俗称感冒,鼻息不通,咳嗽流涕,可以传染他人,又曰,流行性感冒。此病之传染,不拘年龄、壮者与老弱,皆易受染,本病之初起,每甚骤突,病入一至三日内,即微有寒热,头眼腰背四肢皆痛,同时喷嚏频作,咳嗽声哑,痰不易吐,鼻涕不止,或有恶心呕吐,头痛脑重,徧体无力,关节痛等。
       医疗案例
       【案例一】:于君,四十九岁,山东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患感冒病,徧体高烧,关节疼痛,头脑昏沉,喷嚏连声,涕泪直流,民国五十六年八月十六日,求予诊治,即施针、曲池、合谷、肺俞、大椎、百劳、针疗两次而愈。
       【案例二】:曹君,浙江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感冒病,热似火烤,饮食不思,民国五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晚请余前往诊治,经针上穴两欠而愈。
案例编号159
       主治病名 瘟疫
       歌诀 瘟疫闷烦热忽寒,头晕咽痛面赤颜,神门大椎兼诸井,曲池内关合谷连。
       穴位介绍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大椎:在项后转头不动之椎骨上。
       诸井:在手十指侧端,去爪甲再如韮叶。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瘟病之传变,与伤寒无异,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伤寒。有冬伤于寒而末即病者其寒邪藏甲肌肤之内,伏于荣卫之间,至春复感春风,发为瘟病。至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逐户阖门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应暖热而反寒,秋冬应寒凉而反热,此为四时不正之气,名曰时气相感为病,亦与伤寒同其治也。其间或发斑、发痧、发疹,要当详明其证。
       医疗案例
       【案例一】:林君,二十三岁,台湾人,住台北县新店镇七张路,患发热头晕,心烦呕吐,颜面红赤,咽喉疼痛,经赵先生介绍,民国五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求予诊治,施针大椎,神门、尺泽、内关、合谷、幵各井穴放血而愈。
案例编号160
       主治病名 上热下寒
       歌诀 上热下寒苦难堪,风吹火烤一身担,先针四关莫迟误,后刺曲池三里安。
       穴位介绍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连处。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病真理不详,经此患者,自腰以上,热似火烤,尤如笼蒸,腰以下似冰水洗浴;又如雪地当风其上身风吹扇煽,仍不解热,下体看重棉,总不知暖。上身热用透天凉泻之,下体寒用烧山火补之,确有奇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谭君,四十岁,湖南湘乡人,住台北市三张犁嘉兴街,数年前从汽车上跌下来,经医院检查,发现脑部受震荡,肺部伤气,以致形成上热下寒之症,上身热似火烤,风吹扇煽,总不解热;下体如雪地当风,夏日仍着棉裤而不知暖。面黄肌瘦,头晕目眩,行动则需入扶持。痛苦之状,无法形容也。经住医院数次,及遍求各大名医,服药注射,均属罔效,好转丝毫皆无,万分痛苦在身,延迟十一年之久,于民国五十一年古历五月端阳节,适逢劳军义诊期间,前来本所就诊。经询共病之来由,当即施针曲池、合谷,此两穴用透天凉,太冲、足三里,用烧山火,先后诊治数次,其病如失也。愈后迁居台北县平溪乡菁桐村二坑路,以至民国五十六年六月十七日,谭君复来本所面谢。并亲笔录述其致病之原因,患病数年中,所受之痛苦,及遍求各大名医之经过,留作医案,藉供参考云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