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4

 湘北人 2012-09-07


案例编号161
       主治病名 疟疾
       歌诀 疟疾暴发有寒热,每日连发或间歇,大椎陶道循间使,提前半时用针揭。
       穴位介绍 大椎:在第一椎上。 陶道:在第一椎下。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疟疾:在未发以前半小时下针,约留针一小时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经曰:痎疟皆生于风。谓四时病,疟未有不因风寒外束,暑邪内伏者也。又曰: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此言此时病疟者也。又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谓夏伤于暑,其邪甚者节病暑,其邪微者则含于荣,复感秋气寒风,与卫幷居,则暑与风寒合邪,始成疟病也。其不节病伤寒者,亦以有暑邪预伏于荣中也。盖有风无暑,惟病风;有暑无风,惟病暑;必风暑合邪,始病疟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秦君,四十七岁,山东日照县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疟疾病,每晚九时开始发冷,继而转热,高烧发到四十度,人事不知,至明晨五时许,冷热全部解除,每夜如是,连发十三次,以致精神疲惫,倦怠无力。民国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求予诊治,在未发前半小时施针大椎、陶道、间使,经过一小时后起针,其病若失。
案例编号162
       主治病名 忽热忽冷
       歌诀 忽热忽冷类似疟,体态怯弱神气缺,合谷间使金针刺,热泻寒补病可瘥。
       穴位介绍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寒而热,热而寒,寒热相因不已,故名曰往来寒热,为少阳主证,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谓之疟,属杂病也。寒热而无作正之常,日三五发,谓之如疟。
       医疗案例
       【案例一】:传君,四十六岁,四川人,住台北市中华路,患病经医生检查名为虚怯症,忽冷忽热,颤动不止,四肢乱纵,两手捧心,惕惕然志忑怯弱,精神倦怠,形体萎靡,食欲不振,将近两月之久,民国五十六年八月十四日,由孔先生陪来求诊,经施针合谷、间使、用热泻寒补之法,旋节小睡,所患霍然而愈。
       【案例二】:陈君,年四十三岁,湖北人,住台北县新店镇稻子园,患忽热忽冷病,历经两年,于民国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求予诊治,先后诊治前穴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63
       主治病名 自汗
       歌诀 自汗原谓表阳虚,昼夜淋漓透罗襦,复溜合谷连阴郄,后溪百劳外关除。
       穴位介绍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与后之交信一筋之隔。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阴郗:在神门后五分。 后溪:在小指外侧,本节后,握拳取之。
       百劳:在大椎上二寸,旁开一寸。 外关:在阳池上两寸,与内关相对。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为阴虚,当分心处不固,心火伤阴矣。(汗随气泄又经谓阴胜则身寒汗出,若服汗剂,汗出不止,则为亡阳危侯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翟君,四十六岁,山东人,住台化市博爱路,患自汗病,身不动而汗自流,动则更甚,民国五十二年五月七日,请予诊治,取穴复溜,命谷、阴郄、后溪、百劳,施针而愈。
       【案例二】:周先生,七十一岁,山东人,住台北市敦化北路一段,患自汗病,不动自流,每至天明更甚,民国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求冶,施针前穴,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64
       主治病名 盗汗
       歌诀 盗汗阴虚内热陈,夜寐淋漓最损人,复溜外关迎膈俞,后溪阴郄然谷循。
       穴位介绍 复溜:在足内躁上二寸,与后之交信有一筋之隔。
       外关:在阳池上二寸,与内关相对。 脯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 阴郄:在神门后五分。
       然谷:在足内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主阴虚,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阴虚弱则生内热,而迫腋外泄,若兼咳嗽颧赤,潮热等症,则已入损门,甚为难治,汗出如珠不流者,此为绝病,不治之症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女士,二十九岁,安徽人,住台北县社仔,患盗汗病年余,以致身体疲惫不堪,颜面无色,民国五十二年三月五日,求予诊治,经针鬲俞、外关、复溜、后溪、阴郄、然谷,先后针治四次,汗止而愈。
       【案例二】:刘先生,六十四岁,江苏人,住台北市通化街,患盗汗病多日,于民国五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一次,而告痊愈。
案例编号165
       主治病名 手足出汗
       歌诀 手足出汗胃热盛,淫雨滂沱顺指流,经渠二间循少府,三里内关阳谷求。
       穴位介绍 经渠:在手拇指内侧,腕后五分。 二间:在食指本节前,横纹尖端,赤白肉际。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间。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 阳谷:在手小指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今热聚于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干,大便必鞭,若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四肢犹如阴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阳虚失运,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也,今虽便鞭,而手足汗出,非为越热者比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蔡君,二十九岁,台南人,在石油公司服务,两手出汗不止,日夜疲惫困盹,每属公文,执笔辄睡,勉力书写,不及三行,纸已尽湿,遍求中西医罔效,如此十年,甚为痛苦,经人介绍于民国五十八年四月九日来诊,经施针上穴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66
       主治病名 遍体瘙痒
       歌诀 遍体瘙痒痛悲惨,辗转乱抓不得眠,至阴屋翳配风市,偶针曲池疾便痊。
       穴位介绍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屋翳:在紫宫外旁开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风市:在膝上外廉两筋间,立正姿式,中指尽处取之。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诸痒为虚,火微则痒」。有周身痒,虽痒在皮肤,亦有发于脏腑者。起于外者易治,发于内者难疗。轻者不红不肿,重者难解难耐,所谓痛可忍,痒不可忍,有甚于痒癣之为患考。针灸对此症固可适应,然有可愈,亦有不可愈者。
       古人治疗经验 百病赋云:至阴屋翳,疗痒疾之疼多。
       考正穴法:曲池,治举体痛痒如虫啮。风市,治浑身搔痒难熬。
       医疗案例
       【案例一】:吕女士,四十四岁,广东人,任台北市通化街,患周身搔痒,使得坐卧不安,寝食弗宁,民国五十二年七月ㄧ日,来所诊治,即取至阴、屋翳、风市、曲池,先后施针三次而愈。
       【案例二】:刘君,四十九岁,山东胶县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徧体搔痒,心神烦躁,睡卧弗宁,时已三年之久,民国五十六年十月二十日,求予诊治,施针前穴,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67
       主治病名 风疹块
       歌诀 风疹块起似豆高,猝然瘙痒皮发烧,屋翳风门兼肺俞,曲池血海三阴交。
       穴位介绍 屋翳:在紫宫外开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风门:在第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拱手取。
       血海:在膝膑上二寸半,膝内侧白肉际。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风疹块症,此病初起,忽然搔痒入骨,发热口渴,徧体状如红云片片,与斑疹相同 但斑并无头粒,而疹有头粒,如虫咬之状,抓破见血,此病原属风热也。(见验方)
       【分析二】:风疹块,今称为皮肤病,徧身有赤色,或淡赤色之硬块隆起,发生搔痒或及灼热,其来也速,亦有用手抓之,红杠暴起,少顷即消,其痒稍解。
       医疗案例
       【案例一】:何君,五十五岁,山东莒县人,住台北市六张犁,患徧体风疹块病,自发此病至今,历十五年之久,每日夜峙发时止,发时疹块零零,皮现白色,形似梅花,渐变红色,继则结成一块,大如核桃高似豆,其痒难熬,皮肤抓烂,其痒难解,有时无,痛苦之状难言也。民国五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求予诊治,经施针屋翳、风门、肺俞、曲池、血海、三阴交,先后诊治数次而愈。
       【案例二】:曾君,四十一岁,四川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徧体风疹块,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求予诊治,施针上穴六次而愈。
案例编号168
       主治病名 骨痒
       歌诀 骨痒之疾最难熬,皮肤抓不忍焦,束骨湏连然谷刺,至阴屋翳疾渐消。
       穴位介绍 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然谷:在足内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屋翳:在紫宫外开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故骨痒之疾,属肾可知,出于贤主骨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太太,五十六岁,东北人,住台北市八德路,患骨痒病,自感骨痒,心情焦燥,徧体抓得皮破肉绽,共痒毫无所解,昼不得安坐,夜不得安枕,饮食减退,面黄肌瘦,苛痒之苦难熬,扶杖跮踱不停,民国五十四年三月六月,求予诊治,经施针束骨、然谷、至阴、屋翳,继续诊治四次而愈。
       【案例二】:姜女士,二十四岁,山东人,住台北县木栅乡。患骨痒病,自腰至足,时时发痒,坐立不安,睡卧弗宁,昼抓夜搔,难解难耐,民国五十四年八月十六日,经张太太介绍,前来就诊,依照上穴施针共先后治疗三次而愈。
案例编号169
       主治病名 骨热
       歌诀 骨热如烧身似瘫,徧体无力两腿酸,束骨然谷循大杼,膈胆膏盲俞穴安。
       穴位介绍 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然谷:在足内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大杼:在第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膈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胆俞:在第十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膏盲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真理不详,患者骨如火烧,徧体无力,两腿酸软,行动艰难,自感骨热难熬,心燥发热,头昏眼花,昼不得稳坐,夜不能安眠。
       医疗案例
       【案例一】:徐君,三十八岁,山东昌邑县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骨热病,八月有余,于民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求治,经施针束骨、然谷、膈俞、胆俞、大杼、膏盲,续医治五次,其病霍然痊愈矣。
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 贫、吐、充血部
案例编号170
       主治病名 贫血
       歌诀 贫血至极情可惧,虚弱无颜体力亏,山海邱陵并溪谷,五门八法流注推。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贫血症,红血球缺少之病,由饮食起居不良,休息不足而起,患者多面色苍白,肢体倦怠,妇人患此症尤多,亦名血虚。
       【分析二】:今称白血球过多,血液中白血球的正常数,值为每立方厘米七千个左右。如果异常的增加至数万或甚至数十万,就是「白血病」,又称为「白血球过多症」。白血球为骨髓及淋巴组织所制造,有时体内血液中的白血球并没有增加,但在骨髓或淋巴组织内的白血球却增加的特别快,这也称为「白血病」。翻者称为「骨髓性白血病」。后者称为「淋巴性白血病」。而白血液白血球过多者,则称之为「本态性白血病」。均可由骨髓的检验而得知。
       【分析三】:慢性骨髓性的「白血病」,发病慢,四肢感觉无力,倦怠、食欲不振等。持续一段时间过后,贫血现象明显,就是呼吸急促、悸动、上腹部胀大,并有部份硬块,齿龈出血及全身淋巴腺肿胀。
       【分析四】: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症状一开始就是淋巴腺肿,而外表皮肤正与青蛙类似。
       【分析五】: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则与慢性有显著的不同,立刻变成岩重的状态,感到寒冷而发高烧。早期即有贫血病,齿龈出血,咽喉肿并有溃疡。与「败血症」相似。
       【分析六】:白血病ㄧ向是医学界感到困恼的问题。根据美国纽约的「普鲁克哈文国家实验馆」的统计,每年约有一千万人口里患此症,数目虽然不多,但治愈者却很少,仅占有患者的百分之一左右,与心脏病及癌病同为构成人类生命的天威胁。(见民国五十年三月二日新生报刊载)。
       【分析七】:此病通称为「血癌」即西医所谓「白血球过多症」,患者常感头痛、眩晕、倦怠、心悸、气促、食少、皮肤松弛、苍白、脾脏肿大、胸部常隐隐胀痛、各部容易出血。患者之红血球,被过多之异常白血球所吞噬,而迅速减少,终至被吞噬净尽,虽大量输血,亦无济于事,仅可稍延其短暂时日之生命而已。此症病因不详,通常偏食者,似较易患此病,尤其不肯吃青菜或水果者。 医疗案例
       【案例一】:南韩侨生贾君,二十岁,河北入,住南韩大邱市,民国四十四年在台求学期间,突患白血球过多症,住医院治疗,经检查认定为「贫血不再生」,脉细微欲绝,面色苍白,周身皮肤犹如粉壁被烟熏之相,病势日渐加剧,每日仅靠输血以延残喘,终至宣称已无法挽救,经宫先生以及众位同学等之主张,为勉尽人事,再三强余试为诊治,乃于民国四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求予诊治,经运用子午流注,五门八法,统括俞募标本,原络交会,兼取山海邱陵沟池溪谷三部等穴,轮流施针,历时将近三月,针治四十余次,(其针法说明于后)对此垂危之绝症,幸获痊愈。贾君终得毕业于大学,早已返同侨居地矣。时隔数年,明牧师,为阐扬针灸学术,曾亲到医院,查出贾君之病历表,抄寄留美之女公子(在教会医院服务),嘱据实刊登该院之医学杂志,同信云:该院根据病历加以分析,谓此症即名「血癌」。认为以中国古典医学,能治愈此种绝症,真属奇迹。此症施治之经过,约分三期:开始之初期,患者血枯气微,不能移动,必须照常输血,并妥作安排送夹本所,法取通经接气,滋阴活血,随针效之进度,逐次递减输血数量,以至无须再输。继而患者迁出医院,寓本市泉州街,已能乘车自来就诊,复取周身主要穴道,作整体疏导运行之调治,针效有益显著。最后体力既复,行动自如,施针时异常敏感,惟上身皮肤普现深红色,而四肢厝色仍灰暗苍白,截然不同,乃用灵龟飞腾法,依八脉配八卦之次第,按日施针,兼用交正缪刺之法,使其气血畅通,而躯体四肢,完全恢复正常矣。 贾君每次诊治记录表如下所示: ■第1次:公孙(八法)、内关(八法)、大敦(肝经井穴)、阳谷(配穴)、通里(心络)。 ■ 第2次:临泣(八法)、外关(八法)、少府(荥火穴)、足临泣(配穴)、支正(小肠络)。 ■第3次:后溪(八法)、申脉(八法)、太白(配穴)、三里(配穴)、蠡沟(肝络)。 ■ 第4次: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经渠(配穴)、商阳(大肠经)、光明(胆络)。 ■第5次:丘墟(甲)、太冲(乙)、阴谷(配穴)、通谷(配穴)、大钟(肾络)。 ■第6次:腕骨(丙)、神门(丁)、支沟(配穴)、劳宫(配穴)、飞扬(膀胱络)。 ■第7次:冲阳(戊)、太白(己)、申脉(阳蹻)、外关(阳维)、公孙(脾络)。 ■第8次:合谷(庚)、太渊(辛)、照海(阴蹻)、内关(阴维)、丰隆(胃络)。 ■第9次:京骨(壬)、阳池(癸)、阴陵(二陵)、阳陵(二陵)、外关(三焦络)。 ■第10次:太溪(癸)、大陵(癸)、阴交(二穴)、阳交(二穴)、内关(心包络)。 ■第11次:公孙(干)、中脘(腑会)、中府(肺募)、涌泉(地)、经渠(肺经金穴)。 ■第12次:内关(艮)、章门(脏会)、巨阙(心募)、璇玑(人)、商阳(大肠井金穴)。 ■第13次:临泣(巽)、阳陵(筋会)、期门(肝募)、百会(天)、支沟(沟)。 ■第14次:外关(震)、绝骨(髓会)、章门(脾募)、大包(上)、风池(池)。 ■第15次:列缺(离)、膈俞(血会)、京门(肾募)、天枢(中)、后溪(溪)。 ■第16次:照海(坤)、大杼(骨会)、肺俞(配穴)、地机(下)、合谷(谷)。 ■第17次:后溪(兑)、太渊(脉会)、心俞(配穴)、足三里(四总穴)、承山(山)。 ■第18次:申脉(坎)、膻中(气会)、肝俞(配穴)、委中(四总穴)、照海(海)。 ■第19次:太冲(开四关)、合谷(开四关)、脾俞(配穴)、列缺(四总穴)、商丘(丘)。 ■第20次:通关(配穴)、血海(配穴)、肾俞(配穴)、合谷(四总穴)、阴陵(陵)。 ■第21次:太渊(配穴)、后溪(配穴)、丘墟(甲)、太冲(乙)、血海(配穴)。 ■第22次:曲池(配穴)、曲泉(肝经母穴)、腕骨(丙)、神门(丁)、气海(配穴)。 ■第23次:解溪(配穴)、公孙(八法)、冲阳(戊)、太白(己)、通关(配穴)。 ■第24次:大都(脾经子穴)、内关(八法)、合谷(庚)、太渊(辛)、曲池(配穴)。 ■第25次:少冲(心经井穴)、足临泣(八法)、京骨(壬)、阳池(壬)、足三里(配穴)。 ■痊愈停针。
       【案例二】:黄X琴小姐,二十岁,住台北县主重市,患白血病年余,遍求中西各大小医院,照片及各种详细检查,药物每日不断,年余并无结果,该女士得病在身,万分焦虑,向院方提出询问,所得到的答复更令人可怕,白血球多是绝症,该女士闻此无精打彩,只有等待绝望而已。后经滕先生介绍,求予诊治,经施针二十次而告痊愈。 黄X琴小姐白血球过多病轮流施针记录表(民国五十七年一月十日): ■ 第1次:少府(心经本穴荥火)、临泣(八法)、内关(阴维)、支正(心络)、外关(阳维)、公孙(冲脉)、神门(心经子穴) ■第2次:神门(丁)、腕骨(丙)、丘墟(胆经原穴)、太冲(肝经原穴)、内庭(胃经荥穴)、太白(脾经原穴)、足三里(胃经本穴)。 ■第3次:列缺(离)、照海(坤)、光明(胆络)、足三里(胃经本穴)、太冲(肝经原穴)、通里(心络)、少府(本)。 ■第4次:腕骨(丙)、神门(丁)、通里(心络)、内庭(胃经荥穴)、太白(脾经原穴)、丘墟(胆经原穴)、太冲(肝经原穴)。 ■第5次:阴郄(郄)、筑宾(郄)、养老(郄)、通里(心络)、公孙(脾络)、梁丘(郄)、内关(心包络)。 ■第6次:足临泣(八法)、太白(脾经原穴)、阳谷(小肠经本穴属火)、通里(心络)、少府(心经本穴荥火)、京骨(壬)、太溪(癸)。 ■第7次:丘墟(甲)、太冲(乙)、腕骨(丙)、神门(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渊(辛)。 ■第8次:丘墟(甲)、太冲(乙)、腕骨(丙)、神门(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渊(辛)。 ■ 第9次:大包(上部)、天枢(中部)、地机(下部)、公孙(干)、内关(艮)、后溪(兑)、申脉(坎)。 ■ 第10次:丘墟(甲)、太白(乙)、神门(丁)、京骨(壬)、冲阳(戊)、太溪(癸)、中脘(腑会)。 ■第11次:承山(山)、血海(海)、丘墟(丘)、阳陵(二陵)、蠡沟(沟)、太溪(溪)、阳谷(谷)。
案例编号171
       主治病名 气血上冲
       歌诀 气血上冲头昏晕,脑胀惟恐溢血侵,丘墟太冲循阳辅,内庭三里合谷针。
       穴位介绍 丘墟:在足外踝下从前陷中。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歧骨间。
       阳辅: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 内庭:在足次趾,中趾,合缝处。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合谷:在手大拇指、食指歧骨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气血上冲,头昏脑胀,耳红面赤,颈部渐热,此症俗称脑充血,亦称脑溢血,患者年龄,在五十岁以上之人较多,由于平素嗜酒,或肥胖之人,有时劳力过度,或气忿不平,与人争论,ㄧ时气恼,而引起气血上冲,重则猝然仆倒,人事不知,顺口流涎,大便失禁,小便自流,倘若失治,惟恐致成半身不遂,或不语等症矣。
       生理分析
       脑,头髓也,形椭圆,正中有沟,分为左右两半。其色灰白,充满头盖腔之全部者,为大脑,主知觉、运动。在大脑后下方,形如小球者,曰小脑,专主运动。在大脑之底,与大脑结合者,为中脑其下连脊髓者,为延髓。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孔君,五十二岁,南京人,住台北市中华路,民国五十三年秋,突患脑充血病,昏迷不省,人事不知,由友人送来本所求治,经施针丘墟、太冲、阳辅、内庭、三里、合谷等穴,继续诊冶而愈。
       【案例二】:侯太太,四十四岁。安徽人,住台北市中华路,民国五十三年夏,某夜十二时三十分,猝然仆倒乃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昏迷人事不知,其夫即来本所叩门,请余前往诊治,当即依前穴施针,继续诊疗二十次,其病痊愈,身体强壮如昔。
案例编号172
       主治病名 吐血
       歌诀 吐血连口邪热盛,腐臭内溃为不良,中脘尺泽足三里,膈肝心肺俞穴强。
       穴位介绍 中脘:在脐上四寸。 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帘,两筋间。 膈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伤寒吐血,皆因失汗失下火逆,以致邪热炽盛,沸腾经血故也。若血从口鼻耳目而出,小便难,此为强发少阴汗,名曰下厥上竭,为难治也。三阳热盛,血瘀胸满痛,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内溃,内溃者死。若吐血过多,面唇无红色,名曰血脱。 古人治疗经验
       杂病歌,吐血尺泽功无比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四十岁,山东临沂人,住台北市敦化路。民国四十年秋,突然吐血连口不停,以致昏迷不省,仍是不止,众同乡视其情形危急,推予诊治,当即施针中脘、尺泽、三里、膈俞、肝俞、肺俞,竟霍然而愈矣。
       【案例二】:何君,五十七岁,山东莒县人,住台北市七号水门外,患吐血症,每日数次,连吐数日之久,民国五十七年十月十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治疗六次,吐止而痊愈。
       【案例三】:王太太,四十八岁,山东平度人,住台化市信义路三段,民国五十三年农历五月初一日,深夜十二时许,突然吐血连口不止,其夫邀余前往诊治,经针上穴三次,即告痊愈。
案例编号173
       主治病名 疔疮
       歌诀 疔疮之发速而凶,徧体明暗均可生,先针督脉名身柱,后循其经子穴攻。
       穴位介绍 身柱:在第三椎下。 此后,细察疔疮位于何经?以该经之穴针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验方有云,疔毒之发最速,有朝发夕死,有三五日不死,至一月或半月而终死者,其毒最烈,或发寒热,或感麻木,或呕吐,或烦躁,或头晕眼花,或舌硬口干,或手足青黑,或胸腹胀闷,或精神沉困,或言语颠倒,此皆生疔疮之症状。其形或大或小、或长或圆,其色或白或黄、或红或紫,或有红丝,名色甚多。
       古人治疗经验
       治法则一。倘辨别不清,以生黄豆,令病人嚼之,如无豆腥之味,即是疔疮。疔疮多生暗处,或疼或不疼,或痒或不痒,发时人多不觉,若不早冶,最易误事。有发寒热数日而后生者,有当时生者。初起如粟米大,或大小不一,如发寒热、及痒麻、呕吐等症,即于徧身留心寻认,凡须发眼耳口鼻,肩下两腋、手足甲缝、肛门阴户等处,更宜细看,一日须数次查看,有则急冶。若前心坎、后心窝,有红点者,即照羊毛疔方治之。如寻觅不见,取〈曾瓦〉中气垢少许,纳于口中,必有ㄧ处疼甚,即知疔毒所在,急宜刺出恶血,以见好血而止。刀鎌疔忌用刀针,余疔不忌。如毒甚者,急服菜子油、或真麻油一碗,免毒攻心。
       验方:ㄧ人口唇生疔七个,头肿如斗,心闷神昏,百乐不效,后有一人云,此名七星赶月,用蛔虫捣乱敷之,顷刻疮口出黄水,肿消神情,次日痊愈,如无蛔虫,以五谷虫一钱,瓦上焙干研粉,白矾三分,蟾酥三分,以烧酒溶化,调匀敷疔上,少刻疔亦破,流出毒水而愈。
       验方:凡口唇生疔,看大腿弯中,如有紫筋,用银针刺出血扣愈。有人不知疔在何处,但唇内痒极,须臾半面肿硬痛甚,见腿后有紫筋,刺之立效。疔疮出血不止,饮真麻油ㄧ大碗及止,或饮菜子油更妙。
       另附一验方,令患者平举一臂向侧方,使背部肩胛骨隆起,从肩胛骨下方,横量至近脊处五分许现有一或红或黑之小点,以毫针刺五分至七分深,以知痛为止,治一切疔毒,患左针右,患右取左,如小红黑点不见,用大蒜擦之则现,刺之立刻止痛,转危为安,屡试屡验。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六十二岁,山东福山县人,住台北市圆山新村,左足太溪穴、及解溪穴,各生一疔,肿大破烂开花,全足以至膝盖黑似炭。民国五十二年九月九日,适逢葛乐礼台风过境,风大雨急,王君自下午六时起,连赴三处大医院求治,均云须在膝盖上二寸处锯去,方保安全,否则生命有关,然王君宁愿牺牲生命,不作残废人,于是离院,是夜十时十分,叩门求治,斯时电线被风吹断,大雨不停,视王君病情严重,乃不忍拒而弗治,即施针、身柱、内庭,然谷、次日已能步行,足上肿消黑褪,先后针冶三次,共病复原而愈。
       【案例二】:贾女士,四十岁,山东日照县人,住台北县景美镇二十张路江陵新村,右手神门穴、及左足照海穴,各生一疔,心如针刺,疼痛难忍,牙关紧咬,二目呆痴,民国五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深夜十二时许,求予诊治,施针身柱、然谷、道里,先后针疗四次而愈。
       【案例三】:陈君,四十岁,安徽人,住台北市忠孝路三段四十九巷,民国五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晨六时许,左颧髎部,突感痒麻,约数分钟,忽然肿起,头昏眼花,言语困难,求予诊治,取穴身桂、小海、次日复针,共两次痊愈。
       【案例四】:洪君,十六岁,台湾人,住台湾省彰化县芳苑乡芳苑村,左地仓穴生ㄧ疔,名鎻ㄧ疔,痛痒牙紧又头昏眼花,民国五十六年八月十日,求予诊治,当即施针身柱、内庭、痛止而愈。
案例编号174
       主治病名 红丝疔
       歌诀 红丝疔毒速而疾,生于足者走至脐,生于手者丝至心,速将丝头用针提。
       古人治疗经验
       刀镰疔,疔形如韮菜,宽长一二寸,肉色紫黑者是,忌用针刺,用葱矾散服之,并用鸡溏粪敷之即效,迟则毒归心肺致命。(见验方)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红丝疔,此疔流走最快,生于足者,其红丝渐长至脐,生于手者,红丝渐长至心,生于唇面者,红丝渐长至喉间,则不可救矣。手足两处可用头发、离丝一二寸远,紧紧捆住,并将丝头刺破,或用灯火,或艾火在丝头烧之,丝即退散而愈,不散再烧,以散为度,其效如神。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君,四十二岁,松江人,住台北市郑州路,左足行间部生一红丝疔,足背红肿高大,一条红丝直达血海部,疼痛难忍,心躁不安,经罗先生介绍,于民国五十四年五月十八日,请予诊治,经施针身柱、太冲,在红丝头微出血,先后诊治两次而愈。
       【案例二】:民国三十四年农历九月初,余住南京洪武路,有蒋君四十余岁,山东临沂人,亦住该路,左足照海生一疔疮,有一条红线,直达箕门穴,徧体发烧,痛不可忍,经刘先生介绍,请予诊治,经施针身柱、然谷、并于红丝头刺出血,先后诊治三次而愈。
案例编号175
       主治病名 牙疔
       歌诀 牙疔脾胃火攻成,生在牙根似豆形,畏热怕凉唏唏痛,棱针点破即安宁。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外科,注:此证由胃经火毒,或太阳经湿热皆可致之,每生于两旁牙缝,肿起一粒,形如粟米,痛连腮项,若兼麻痒,破流血水,疼痛异常者,即黑疔也,属肾火毒,俱用银簪尖挑破,以见血为度,倘若失冶,毒反攻心令人烦躁昏惯者逆。
       古人治疗经验
       金鉴外科,注:此证用银簪尖挑破,以见血为度,倘若失冶,毒反攻心令人烦躁昏惯者逆。
       医疗案例
       【案例一】:范先生,六十岁,山东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牙根生疔,形如大豆,右腮肿起,只疼得坐立不安,于民国五十六年元月二十一日夜十二时许,至所叩门,即棱针点破,流出脓血而愈。
案例编号176
       主治病名 蚂煌疔
       歌诀 蚂煌疔毒微白疼,生在上腭似韮形,虽发寒热肉不肿,排刺患部自然平。
       古人治疗经验
       此疔生于上腭,形如韮叶,皮肉不肿,微现白色,初起发寒潮热,须于患部,用棱针排刺,放出恶血,其病自然平复。(见验方)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先生,六十六岁,定海人,住台湾省基隆而东明路,患上腭生ㄧ蚂惶疔,自感头面胸胀。上腭感有微痛,民国五十五年四月二十曰,求予诊治,即予上腭发自处,用棱针点刺,微出血而愈。
案例编号177
       主治病名 唇疔
       歌诀 唇疔原由唇边生,或麻或木并不疼,甚则寒热及呕吐,合谷身柱有奇功。
       穴位介绍 合谷:在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陷中。 身柱:在脊骨第三椎下陷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疔由唇边与鼻下,或口角旁,起一白泡,或红色,或白色,小如米粒,中央有一小黑点,奇痒难忍,殊不可抓破,甚者寒热呕吐,或麻木不疼,此是疔毒也,身柱属督脉,在脊骨第三椎下,主治疔毒,以锋针刺破放血三四滴,颇有奇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孙君:男六十四岁,山东临沂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三段,患唇疔病,上嘴唇生一疔,来势凶凶,发生不到一刻时,讲话艰难,嘴唇肿起,麻木不疼,心中难过,于民国六十年六月二日,求余诊治,当即施针合谷,身柱刺出毒血,渐渐全消而愈。
       【案例二】:吴X琪,女四岁,台湾人,住台北市长安西路一四五巷,患唇疔症,在上唇生一疔,民国六十一年元月十五日,求予诊治,经施针身柱,三间二次而愈。
案例编号178
       主治病名 蛇头疔
       歌诀 蛇头疔生无毛处,或在关节状如丁,先封身柱把疼止,再寻子穴及委中。
       穴位介绍 身柱:在督脉第三椎下。 委中:在膝腘窝正中取之。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疔。生于无毛之处,根深形小,生发甚速,初发寒热,呕吐神昏者有之,疔色有白黄红紫,亦有起时起红线者,名曰红丝疔,于红丝上端,以锋针刺破,放血二三滴即退,即以生黄豆嚼之,若豆腥味,即是疔无疑,饮生豆油四个月,能免疔毒攻心,并能驱毒外出。
       医疗案例
       【案例一】:于君,男,五十四岁,山东寰台人,住台北市安东街,在陷谷穴生一疔,发生约有四个小时,发寒潮热,疼痛难忍,战抖不艾,六十年十一月二十日,求予诊治,经施针、身柱、委中、内庭,先后计针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200
       主治病名 饮食不纳
       歌诀 饮食不纳口吐沫,二目直视步如梭,补土泻水助心火,金木相平定除屙。
       穴位介绍 补土:补脾与胃。 泻水:泻膀胱与肾。 助心:补心与小肠。
       古人治疗经验
       兰江赋:流住之中分造化,常将水火土金平,水素亏兮宜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
       医疗案例
       【案例一】:赵君,十岁,河南籍,住台湾省新竹市,口吐白沫不止,日夜游走不停,且不眠不休,百余日不思进食,如非确悉共详,余亦难信,先在新竹后至台北,经过几大医院检查,多认为脑神经错乱,连日奔走治疗,均属罔效,复经数十中医治疗,亦无转机。民国四十六年农历正月初七旺始由余诊治,详研其病因,先属中风,拖延失治,渐至脾土虚不能克水,故肾水泛滥也。药石既难以克制,乃运用子午流注,轮流施针,每日针二次:针到第十天,共针二十次,其病大见转机,欣然能进粥食,所针之穴,为解溪、大都、束骨、然谷、行间、丘墟、阳辅、小海、后溪。如此严重之怪病,停针之后,略事调养,即得恢复健康矣。
案例编号201
       主治病名 食物中毒
       歌诀 如人食物身中毒,吐泻昏迷腹不舒,筑宾两穴疾可解,上下中脘病即除。
       穴位介绍 筑宾:在足内踝上五寸,胫骨后约二寸取之。 上脘:在脐上五寸。
       下脘:在脐上二寸。 中脘:在脐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凡食不洁之物,或食有毒之物中毒者,或吐或泻,或吐泻交加,或腹内绞痛,或闷痛,重则头痛而昏迷不醒,甚则人事不知,极则徧体黑紫色,热气腾腾,均为中毒之征,宜从速急救。
       医疗案例
       【案例一】:高君,三十六岁,山东临沂县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民国四十四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结婚宴客,因食物不洁,中毒者五十余人,中毒轻者,感觉发热,腹内隐痛、头痛昏重不安,甚则或吐或泻,或吐泻交加者,有腹内绞痛者,有徧体红紫发烧者,种种不一,经施针筑宾、上脘、中脘、下脘,因及时诊治,均已痊愈。
案例编号202
       主治病名 肾脏结石
       歌诀 肾脏结石或膀胱,便尿刺痛最难当,中极关元气照海,神关兼灸病即康。
       穴位介绍 中极:在脐下四寸。 关元:在脐下三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 神阙:即肚脐。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难经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上有一也。此症有易治者亦有不易治者。
       【分析二】:肾脏结石,或称膀胱结砂,旧称石淋、砂淋,大可如鸡卵,同时往往合并肾石,因结石之大小,症侯各异,其主征则会阴部疼痛,尿意频数。或尿血,如劳动或运动,致疼痛更甚。在排尿时,尿道俄然歇止,其因体位之变换矣。(见针灸学)
       古人治疗经验
       肾脏结石排石验方:栀子仁钱,生白芍二钱,滑石四钱,当归二钱,茯苓二钱,甘草梢一钱,川红花五分,正琥珀一钱五,用布包煎服。
       医疗案例
       【案例一】:叶君,四十一岁,贵州人,住台化县关渡,患膀胱结石经罗先生介绍,于民国五十五年十二月三日来本所求冶,经施针中极、关元、气海、照海、神关用灸继续诊治而愈。
       【案例二】:王君,四十六岁,台湾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民国五十六年六月十六目突患肾结石病,由右肾连结小腹,刺痛难忍,三日夜未能安枕。经余施针上开各穴,次日又服中药,早晚空腹时,连服二剂(附药方)砂石随尿而出,形如大豆,其状似棱,坚硬如石,持来示余,可骇也。附肾脏结石排石验方:栀子仁钱,生白芍二钱,滑石四钱,当归二钱,茯苓二钱,甘草梢一钱,川红花五分,正琥珀一钱五,用布包煎服。
案例编号203
       主治病名 卒然作痛
       歌诀 卒然作痛名鬼箭,徧体流窜无定踪,该经俞原子穴取,或兼八脉交会攻。
       穴位介绍 俞原:甲出丘墟,以太冲。 子穴:十二经的子穴。
       八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鬼箭,按今俗谓身体之某部分,卒然作痛,曰,中鬼箭。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症,卒然发作疼痛,流走不定,倘若流窜至任何一经,或痛或胀,取其该经子穴或原穴针之,若走至骨节处,取俞穴针之,如窜至不属十二经之部位,或咽喉心胸脊骨等处,须用八脉交会针之,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皆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四十六岁,四川人,住台北市木栅区开元街,患遍体流走疼痛,窜主咽喉,食难吞咽,气息不通,窜至心胸,心跳不安,走至牙齿,嚼物困难,忽至腿、忽至肩、忽至胸、忽至背,刺痛难忍其如此之俑口,历经年余,名医求遍,并无好转,以致面黄肌瘦,疲惫不堪,民国五十九年九月五日来求予诊治,依前歌诀之法,先后施针六次,其痛如失矣。
       【案例二】:谷君,51岁,河南入,住台北市西园路,患徧体流走疼痛,忽至脊、忽至胸、咽喉、耳根、胁肋、缺盆、肚脐等处,痛苦难忍,民国六十年元月六日,来所请予诊治,即依上法施针,先后针治三次痊愈。
案例编号204
       主治病名 黄疸
       歌诀 黄疸病因不一般,阴黄阳黄分热寒,中脘后溪劳宫刺,腕骨至阳针便安。
       穴位介绍 中脘:在脐上四寸。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木节后陷中,握拳取之。
       劳宫:在手掌心,屈中指无名指之间取之。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至阳:在第七椎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黄疸一证,乃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然也,其侯徧身面目皆黄,甚则深黄,面如烟熏之状。其中又有阴阳之别,如面红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乃脾家湿热,此阳黄也,口不渴而色暗黄其身冷如冰者,乃脾肾寒湿,此阴黄也。阳黄一证,原因湿热而成。阴黄者,乃脾湿肾寒,两虚而成者此最为危侯。 医疗案例
       【案例二】:董先生:61岁,江苏海州人,住台北市爱国东路,患黄疸病,眼珠变黄,所著内衣,均成黄色。于民国五十五年秋,来所求治,经施针上穴,渐次而愈。
       【案例三】:沈小姐,5岁,河南人,住台北县永和镇水源路,患黄疸病,面黄、身黄、小便黄赤,于民国56年元月18日,邀余前往诊冶,经施针上穴,只1次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205
       主治病名 癫病
       歌诀 癫病如痴形似醉,精神恍惚衍默无言,通里神门循间使!十三鬼穴选针痊。
       穴位介绍 鬼宫:即人中,鼻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
       鬼信:即少商,在大指内侧第一节,去爪甲如韮叶。
       鬼垒:即隐白,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韮叶。
       鬼心:即大陵,在掌后骨下横纹两筋间陷中。 鬼路:即申脉,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
       鬼枕:即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鬼床:即颊车,在耳下稍前,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有空。
       鬼市:即承浆,在下唇之下宛宛中。 鬼堂:即上星,在鼻尖直上,人发际一寸。
       鬼窟:即劳宫,在掌心,屈中指与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
       鬼藏:即阴会,在两阴间,男子由阴囊横纹与肛门之间,女子由大阴唇后,与肛门之间。
       鬼腿:即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以手拱胸取之。
       鬼封:即海泉,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
       通里:在腕侧后二寸陷中。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两筋间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多曲用情太过,中怀悒欎,或所欲不遂,好贪不愿,或时势逼迫,或情场失恋,终则不能偿其所愿,中心欎偾,久则耗液灼津,古人谓五志之火内燔,阴分亏损,以致肝木生风而为癫疾。盖人身之滋养料缺乏,神经失共濡养,不能如常人灵动活泼,故如醉如痴,精神恍惚,行动举止,不能自主,故或喜或歌,或悲或泣,忘言忘动,古人谓之魂不守舍也。故治此症,先要畅共心志,解其所欲,然后如法施治,则事半而功倍也。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患者,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可在十三鬼穴中,选取适当者施针,无不应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段小姐,年廿七岁,河南开封人,住永和镇豫溪街,十年前,同其父母赴庙烧香,见神像受惊,精神失常,知觉全无,形似痴呆,生活失去常轨,时轻时重,最近加剧,形似木人,ㄧ语不发,身躯直挺,双目紧闭,紧咬牙关,舌向后缩,问不知答,饮食不进,月余之久,经赴西医院检查治疗,系精神分裂症,于民国六十年十二月廿六日,求予诊治,经详诊后,系久默癫症,施针通里,神门,间使,按孙真人十三鬼穴,选择适用之穴道,计针廿二次,精神渐苏,知觉恢复,已知饮食,嗣加调养,而渐痊愈也。
案例编号206
       主治病名 痫病
       歌诀 痫病始发痰上壅,昏仆瘛瘲直瞪睛,后溪鸠尾与长强,中脘神门丰隆攻。
       穴位介绍 后溪:在手小指本节后,屈指握拳取之。 鸠尾:在脐上七寸,歧骨下一寸。
       长强:在脊骶骨端下三分处取之。 中脘:在脐上四寸。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阴痫属阴,藏寒之病也,多因慢惊风之后痰入心包而得,发时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声音微小。阳痫属阳,府热之病也,多因急惊,去风下痰不净,久而致成此证其发时身热自汗,仰卧面赤,牙关噤急,或啼呌不已,口吐涎沫。惊痫,小儿小肝热盛,偶被惊邪所触,因而神气溃乱,遂成癎证,发时吐舌急呌,面色乍红乍白。痰痫者,因小儿平素痰盛,或偶因惊热,遂至成瘠,发时痰涎壅塞喉间,气促昏倒,口吐痰沫。食痫者,其病在脾,因小儿乳食过度,停结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遂致成痫,其初面黄腹满,吐利酸臭,后变时时发搐。风痫因汗出脱衣,腠理开张,风邪乘隙而入,发时目青面红,手如数物。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君,山东人,住台北市,其夫人24岁,患羊痫疯病,民国42年秋,求予诊治,经询其病之经过,据云,自患此病已历数年,遍访许多名医治疗,均末见效,甚至每日发过十三次之多,只跌得头破血流,徧体伤痕累累,李君身系军人,无力担负医疗费,给予免费治疗,施针后溪、鸠尾、中脘、神门等穴,约继续针治数十次,共病渐告痊愈。
       【案例二】:王X梅,女,14岁,四川人,住台北县中和乡景平路四十巷,自从患羊痫疯病,三天一发,五日1发,亦且有一日二、三次发,或三、四月一发,发则连续数次不等,继续缠绵数年之久,徧体鳞伤,虚弱不堪,于民国十月十二日,经滕先生介绍来本诊所求予诊治,经针前穴,先后计针廿五次而愈。
案例编号207
       主治病名 登高而歌
       歌诀 登高而歌笑无常,弃衣而走言语狂,人中隐白逢间使,神门大陵与少商。
       穴位介绍 人中:在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 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大陵:在手掌后。横纹中,两筋间取之。 少商:在手拇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难经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肌,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员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病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狂病属阳,癫病属阴。阳主动,阴主静。不肌邪在内也,倨傲不支也,僵仆不能立而倾倒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初君,三十二岁,河北人,住台北市安东街七十三巷,其夫人年三十岁,患狂病历经三月,经中西医治疗数次罔效,均束手无策,不分日夜,爬墙上屋,胡言乱语,三次服毒,两次跳河,均被救起使全家为共不宁,有魏先生亦住该巷内,视患者求各大名医无效,遂介绍,于民国四十四年十月二日来求予诊治,即择用十三鬼穴、人中、隐白、间使、后溪、大陵、少商等穴,针入后,问病者,何妖作怪,病者曰,我是一人,非妖也,距比以北,百公尺处,我有房屋,被人拆掉,时下无处安身,询请来由,即着人查看,查看之人回报,谓所云处,并无房屋被拆,祇有骨灰罐被人打碎,露出骨灰一堆,遂请众人,将骨灰整理好,埋于地下,买纸箔侥祭之后,将针起下,病者曰:我去也,精神渐渐复常,可见孙真人,十三鬼穴之妙矣。
案例编号208
       主治病名 悲喜哭笑
       歌诀 悲喜哭笑歌欲狂,精神恍惚语无常,通里神门大陵刺,间使阳溪复安康。
       穴位介绍 通里:在手掌后,腕后一寸陷中。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大陵:在手掌后,腕部横纹中,两筋间。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阳溪:在手腕,横纹上侧,两筋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初起,忽东忽西,游走不定,语无伦次,狂笑不休,或因用情太过,所欲未遂,或被人事刺激,致成喜怒无时,歌笑无常,秽洁不知,精神不定,睡卧不宁,心中似有抑郁未解,终日如醉如痴致心神不安。
       医疗案例
       【案例一】:高先生,六十二岁,江苏入,住台北市哈密街,患此怪病,或哭或喜,歌笑不常,游走不定,睡卧不宁,精神恍惚,不知饥饱,如醉如痴,经其至友张先生介绍,民国五十四年三月三日,请予诊治余当即施针通里、神门、间使、阳溪、先后针冶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209
       主治病名 舞蹈病
       歌诀 舞蹈病发战颠颠,二目失常言语艰,肩井尺泽并环跳,三里阳陵到承山。
       穴位介绍 肩井:在肩上,以三指按下,中指陷处是。 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环跳:在臀部,大转子骨后陷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阳陵: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本病原因不一,以风湿热为主,发作时感觉精神异状,全体不舒,身不能自主,四肢跳动不安使全身运动不协调,所谓不随意的,非共同的,孪缩运动,口角倾斜,容貌奇特,眼珠旋转不正常,言语涩滞,嚼咽不顺,手指腕运动呆笨,伸牵不利,步行蹒跚,或作动摇,如此病熊,每因感动而增剧,在睡眠中可能消失。
       医疗案例
       【案例一】:高先生,六十一岁,山东黄县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患此舞蹈病,坐不得安,卧不得宁,夜晚更甚,高君年高体弱,苦难忍受,民国五十五年六月三十日来所求冶,经施针肩井、尺泽、环跳、阳陵及三里、承山等穴,四次而愈。并亲笔敬撰孙公针灸歌颂一篇以作纪念。
案例编号210
       主治病名 神经衰弱
       歌诀 神经衰弱体力差,身感疲劳病多加,风池神门连百会,合谷身柱三里扎。
       穴位介绍 风池:在发际,脑空之下。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百会:在头之正中,两耳尖直上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与食指歧骨间。
       身柱:在第三椎下。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多因于身心过劳,近称神经衰弱病,常因些微之精神感动,颜面呈潮红之状,常感头痛脑重而记忆不足,忘事有余,易患不眠,感情剧变,常抱恐惧,食欲不振,利尿频数,晨起身体甚感疲劳如步行疲劳更甚,常有腰酸头昏背重,耳鸣目黑,口干舌燥等。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君,44岁,辽宁人,住台北市北投镇阳明山水源地,患神经衰弱病,心跳四肢战抖,徧体无力,民国55年8月17日,求予诊治,经施针神门、百曾、合谷、身柱、风池、足三里,继续诊治而愈。
       【案例二】:柴君,37岁,江苏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三段,患神经衰弱病,徧体无力,精神恍惚,行动困难,民国54年11月25日,来所求治,施针上穴,渐渐而愈。
案例编号211
       主治病名 倦言嗜卧
       歌诀 倦言嗜卧呵欠频,疲惫昏迷似失神,通里大钟挎照海,太溪飞扬厉兑循。
       穴位介绍 通里:在手腕外侧,腕后一寸陷中。 大锺:在足后跟踵中,大骨上,两筋间。
       照海:在足内踝下四分。 太溪:在足内踝,后五分。
       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 厉兑:在足次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多寐症,四肢无力,倦怠不堪,呵欠频频,反复昏睡,如在醉乡,此症多由大劳大病之后,脾阳虚惫,精神不振,以致倦怠多寐,亦有不花此限者,或湿邪内恋,蒙蔽清阳,神志不清,以致昏迷好睡者。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40河南人,住台湾省台北市,患嗜卧症,甚至三句话未讲完,可以呼呼睡熟,经年累月,如在梦中,民国51经其同事陈先生介绍,前来诊治,经施针道里、大锺、照海、太溪、飞扬、厉兑,先后针冶三次而愈。
       【案例二】:张女士,45岁,四川峨眉人,住台北市临沂街六十巷,患失眼症年余,夜不得安眠,精神恍惚不定,民国61年元月21日,求予诊治,经针上穴六次,而告痊愈。
案例编号212
       主治病名 失眠
       歌诀 失眠多因思虑劳,反复难寐心意焦,内关神门循间使,太冲隐白三阴交。(另一版本为:失眠多因思虑劳,反复难寐心意焦,内关神门循间使,太冲隐白针效高。)
       穴位介绍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接处。
       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体骨后陷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内经所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他如邪念丛生,欲火上冲,杂念交感,致成心理之失眠者,则惟静养可能收功,针药所难及也。
       【分析二】:此症,辗转难寐,精神恍惚,四肢懈怠,心烦焦急,头旋眼花,少气不支,多由思虑太过,伤及心阴,神不守舍,或病后血虚火旺,心神不宁,乃成烦而不寐,然亦胃有积热,则心烦不寐者。
       医疗案例
       【案例一】:周君,42岁,河南人,住台北市南机场,患失眠病,已数年之久,精神恍惚,疲惫不堪,民国54年12月8日,求予诊治,施针内关、神门、间使、太冲,先后针治数次而愈。
       【案例二】:陈君,40岁,浙江人,住台北市松江路,患失眼病月余,心烦焦躁,精神恍惚,民国56年3月7日,求予诊治,经取上穴施针,三次而愈。
案例编号213
       主治病名 梦魇
       歌诀 梦魇不安心气虚,神魂颠倒难安舒,隐白厉兑大敦灸,神门间使针可驱。
       穴位介绍 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间使:在大陵上三寸。
       大敦:在足大趾外侧,去爪押角如韮叶及三毛。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
       厉兑:在足次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梦,睡眠中意识蒙拢之时,依身体内外种种刺激,而唤起意识,其时应于其人心境之状况,而与其所有之观念,互相联合,现快乐或悲伤,及惊惧种种幻象,谓之梦,梦由各种刺激,各种观念联合而成,故其内容,常不统一,而无系统。 古人治疗经验
       百病赋:梦魇不安,厉兑相偕于隐白。凡气窒心惧神乱,入梦成魇,皆因思索太过,以致睡中受魇,一合眼,神魂恍惚,不知所往。
       医疗案例
       【案例一】:吴君,五十二岁,山东泰安县人,患梦魇惊悸病年余,自感神魂颠倒每逢睡觉必有恶梦惊醒,日常疲倦,身体不舒,民国五十七年一月十四日来诊所诊治,经针上穴三次而愈。
       【案例二】:许君,二十六岁,台湾人,住台北市,现任军职,患梦多病,两眼一合,辄被恶梦惊醒,以致精神不安,缠绵半年之久,于民国五十六年十二月ㄧ日,求予诊治,经施针神门、间使。而隐白、厉兑及大敦三穴用灸。继续疗冶数次而告痊愈矣。
案例编号214
       主治病名 健忘
       歌诀 健忘多因忧虑愁,心肾不交病有由,天府涌泉膏盲应,神门心俞列缺求。
       穴位介绍 天府:在腋下三寸,肘宛上五寸,动脉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穴。
       涌泉:在足掌,屈中趾凹陷处。 膏肓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三寸。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下陷处。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列缺:在手腕内侧上一寸五分。用两手交叉,食指尽处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善忘前言曰健忘。……志伤神心胆弱,痰饮九气火相乘。注:健忘失志等病,皆因心虚胆弱,诸邪得以乘之,善忘前言。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善忘其前言。又心藏神,神明不充,则遇事遗忘也。健忘之症,大概由于心肾不交所致也。
       【分析二】:针灸大成曰,健忘失记,多由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故有此症。
       【分析三】:健忘,谓易于遗忘也。司空图诗:齿落伤情久,心惊健忘频。按今心理学上,谓为精神缺陷之一种病症。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君,二十九岁,湖北人,住台北市抚顺街,患健忘病多年,民国五十五年八月二日,经其同乡石先生之介绍,前来诊治,郎施针膏肓、涌泉、列缺、神门、心俞、天府,渐渐而愈。
       【案例二】:杜君,三十六岁,台湾人,住台北市上海路,患健忘病,忘得出奇,刚说过的话,再问即不知,念过第一字,接念第二,则第一字亦复忘记,于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其夫人偕同来所求诊,针上穴五次,记忆力亦由渐而复苏,其病如失矣。
案例编号215
       主治病名 行步如飞
       歌诀 行步如飞徧体轻,自感飘飖似在空,绝骨阳陵承山刺,厥阳针到有奇功。
       穴位介绍 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阳陵泉: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 厥扬:在足外踝上七寸,胫骨后兼(即是飞扬)。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真理不详,初起时,不痛不痒,心里明白,身不能自主,起身欲走,提腿就跑,跑不知停步且自感如在云端,摇摇不稳。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先生,八十岁,江苏邳县人。住台北市宁安街。患行走如飞病,起身站立不稳,自感如在空中且举步如飞,不能自主,民国五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求予诊治,经节施针绝骨、阳陵、承山、厥阳(即飞扬),先后诊治两次而愈。
       【案例二】:周先生,七十岁,山东临沂县人,住台北市敦化路一段。患行走如飞病,民国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诊疗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216
       主治病名 膝阳二关痛
       歌诀 膝阳二关痛似烧,行动困难苦心焦,外针阳辅并阳陵,内刺中都三阴交。
       穴位介绍 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 阳陵泉: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下处。
       中都:在足内踝上七寸,胫骨内面之陷中。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陷中。
       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此穴属足少阳胆经部位,倘然发生疼痛,须针阳辅、阳陵泉。实有奇效如神。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向里横开寸半之间陷中,此穴属足厥阴肝经部位,如发生疼痛,当刺中都及三阴交,确有奇效。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慎重:倘见有千奇百怪之病,须要细心,观查其所患部位,属何经或属何病症,须要小心用针,用针,不要荒疏,慎之,慎之。
       【经验二】:膝部怪症,余行医近三十年,于四十二年春,始第一次见比奇病。经详查先贤医学,均无记载。
       医疗案例
       【案例一】:沈君,28岁,台湾人,侨居日本东京都板桥区莲沼町,患阳关部疼痛,约有年余,行动困难于民国56年3月31日,同台湾求予诊治,施针阳辅、阳陵、先后医疗五次而愈。
       【案例二】:陈君,北平人,住台北县永和镇竹林路47巷,其母年六十余岁,患左腿膝关部疼,一月之久于民国56年8月6日,求予诊治,即施针中都、三阴交,先后针冶四次而愈。
       【案例三】:陈君,61岁,安徽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右腿阳关部痛,六年之久,民国56年9月23日,求予诊治,经施针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217
       主治病名 膝部筋骨疾
       歌诀 膝部突起筋骨疾,行动痛苦步难移,倘然取穴当慎重,妙用金针效最奇。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慎重:倘见有千奇百怪之病,须要细心,观查其所患部位,属何经或属何病症,须要小心用针,用针,不要荒疏,慎之,慎之。
       【经验二】:膝部怪症,余行医近三十年,于四十二年春,始第一次见比奇病。经详查先贤医学,均无记载。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40岁,广东人,住屏东县,左膝盖顶正中处忽生一鼓泡,形似麦粒,生在皮里,外面凸起,触之则疼痛难忍,中西医诊断,均感束手。适有台北市谢先生见其苦况,特偕同来所求治,经细心分析,在患者绝骨及胻骨之间,用手搯之,该鼓泡即收缩入内,松手则又出现,乃重搯之用针迎刺使针人后将针ㄧ转,该泡缩入,加力拔针带出白色筋状一条,长有尺余,自此霍然而愈。
       【案例二】:于君,38岁,山东安邱县人,住台北市基隆路,民国42年秋,右腿外膝眼内,生1硬骨块,形似大枣越长越大,且胀痛难忍,数度照片检查,均称骨瘤,须从膝上2寸处动手术锯去,否则不堪设想云。于君恐惧万状,张先生(山东费县人)介绍就诊于余。经在其膝眼角刺一针,直透委中穴,针下后发觉内里似有乱丝一缕缠针,将针捻动加力拔之,似有响声出于其中,次日又针仍如故,连续施针六次,其硬骨块竟消失矣。
案例编号218
       主治病名 腿游风
       歌诀 腿游风病遶腿生,赤肿如云焮热疼,荣卫风热相搏滞,宜砭出血立时轻。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腿游风,在两腿忽里忽外,或上或下不定,此症两腿里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发热疼痛,皆由荣卫风热相搏,结滞而成,凡遇此症,先施砭石,放出恶血即愈。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砭刺:古名用砭刺,今以棱针在患部刺血即解,或针二间,及尺泽均有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孙君男,卅五岁,山东临沂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三段,于民国五十五年七月二十日,患腿游风病已多日,求予诊治,即于患部刺出恶血,先后施治两次而愈。
       【案例二】:薛君,男,四十二岁,江苏江都人,住台北市敦化南路三十五巷,患腿游风病,右小腿肚肿发热,痛苦难忍,民国六十一年元月廿八日求予所治,经用棱针点刺,放出毒血五次即愈。
案例编号219
       主治病名 腿足红肿
       歌诀 腿足红肿痛无休,形如泥沼臭水沤,须从患部将毒放,乌血毒汁净可瘳。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腿足红肿,或因劳役过度,被污泥臭水浸洗,久而气血凝聚不散,变成此症,以致红肿疼痛,甚则腐烂破皮流水,臭不可近。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患部:或腿,或足,无一定之处,倘有瘀血,须于患部,用棱针,频频放出恶血,肿消色变,渐渐而愈。
       医疗案例
       【案例一】:张君,三十六岁,安徽人,住宜兰丝,左足红肿,黑紫腐烂,臭气难闻,黑至膝下,行动困难,热烧上冲,心中烦躁不安。民国四十四年夏来诊,每日在患处放出臭水乌血,凡二十余次,肿消黑褪而愈。
       【案例二】:夏女士,六十三岁,浙江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左足至膝下色黑如炭,疼痛年余,行动困难,民国五十六年七月七日,经张先生介绍来诊,当于患处用棱针放出乌血,仅数次痛止病除。
案例编号220
       主治病名 脚气
       歌诀 脚气病生有多般,干湿寒热肿痛酸,绝骨阴交连三里,更加风市配承山。
       穴位介绍 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阴交:在内踝上三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侧两筋间。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
       风市:在膝上外廉,两筋间,以手着腿,中指尽处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脚气乃内有湿热,外感风寒,相合为病,故往来寒热,状类伤寒,两脚腿疼痛肿,热如火者,是火盛也,不肿不热而痛者,是寒盛也。
       【分析二】:湿脚气浮肿先见于足部,软弱光亮,渐延两股,不便行走,甚则破皮流水,酸重难动。因寒而发者,面黑、恶寒、足冷如冰,是为寒湿脚气。湿郁化热者,面黄口渴,便闭溺赤,足如火烧,是为湿热脚气。若恶心呕吐,烦渴异常,气短喘息,胸闷心跳,或腹部冲脉跳动震手,则为脚气冲心之危侯倘若舌紫黑,或舌苔焦,其人昏沉不语,两鼻孔煽者则不治。脚气病,内经名厥,分痹厥、揍厥、厥心逆三种,顽麻肿痛为痹厥,即湿脚气也。纵缓不收为痿厥,即干脚气也。脚气冲胸为厥逆,即脚气攻心也。湿脚气原因,多由居低湿之地,湿邪袭入足胫,经络皮肉而致肿胀,或饮污秽之水,及腐败食物,化生湿热下注两足而得者,湿毒上攻,则成脚气冲心之症。干脚气,两脚干瘦,不肿而痛,或萎弱挛急,或日见枯细,步履惟艰,面色枯燥,舌多红、甚则亦能冲心,而心悸气促。本病多起于病后营养缺乏,或寒热足三阴受伤,津液为热所灼,以致枯细瘦弱,而为干脚气也。(见针灸学)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杨君,四十七岁,山东荣城人,住基隆市水产路,患湿脚气,右足小指,烂得光滑无肉,日夜嚎叫,疼痛难忍,经医院数度治疗,据云:非割去不可,否则烂无止境,甚则上冲心胸,后果堪虞也。经其友人介绍,于民国五十五年七月二日,来诊所求治,即予施针绝骨、风而、三阴交、三里、承山凡先后针治数次而愈。
       【案例二】:李君,六十岁,河南人,住台北市南阳街,两足生热脚气,红肿发烧,行动困难,于民国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来诊。经施针上穴五次,肿消而愈。
案例编号221
       主治病名 足跟疼痛
       歌诀 足跟疼痛站立难,行动不便苦心烦,只刺一穴名足踵,当时蠲疾自安然。(另一版本为:足跟疼痛站立难,行动不便苦心烦,只刺后踵女膝穴,当时蠲疾自安然。)
       穴位介绍 足踵:在足后跟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足跟乃督脉发源之地,足少阴肾经从此所过,若三阴虚热,则足跟疼痛。」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余曾经患者足跟底下疼,须刺后踵女膝穴,效力甚着。女膝穴是经外奇穴,在足后踵白肉际跟骨下,用寸五毫针,向前直刺,使鸡爪针法,三进三退,泻罢出针,共疼痛立止。
       医疗案例
       【案例一】:徐小姐,十七岁,台湾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五十六巷,患两足跟底疼,双足不能触地,站立极感困苦,于民国五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其母背负来诊,当针女膝穴而愈。
       【案例二】:彭君,六十一岁,河南人,住台北市仁爱路二段,患足跟底疼,历经两年之久,深感欲行不得之苦,民国五十六年四月十日来诊,施针女膝穴,其疼立止。
案例编号179
 主治病名 腹瘤
       歌诀 腹瘤满肚皆膨胀,烦呕隐痛两肋撑,期章二门穴可用,五门配合流注攻。
       穴位介绍
       期门: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
       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各开六寸,脾之募,难经曰,脏会章门。又曰,肘尖尽处是穴。
       商丘: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二间:在手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横纹尖端,赤白肉际取之。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小肠脉所行,为经火。
       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别于足太阴之郄,足少阴肾脉所溜,为荣火。
       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阳脉所注,为俞木。
       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足少畅所行,为经火。
       行间:在足大趾次趾,合缝后五分,足厥阴肝脉所溜,为荣火。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荣火。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发生,原理不详,其征状为肚腹膨胀,硬块累累,先于肝脏发起,渐漫延至满腹,大的似拳,小的如豆,痛苦万分,据古书记载,虽似有此症,亦似是而非,亦无识其名者,但亦无此病例,诚伪奇症,因别无适当病名可起,故姑称之为「腹瘤」。如有不适之处。敬盼同业先进赐予指正。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X珍女士,五十三岁,江苏人,住台北市吴兴街十八巷,于六年前,身感不适,左右两胁,日渐膨胀,各处延医求治,经各医师分析,似为瘤病,先于肝脏引起,其症状,大的似拳,小的如豆,连连累累不计其数,经各处中西医治疗,均属罔效,至今日渐加剧,肚腹之大,难以形容,肋骨撑的上翻成弯形,高约三指余,夜不成寐,饮食难进,食入即吐,每日呕吐数次不等,并多为黑血块,气不接续,呼吸困难,四肢消瘦,面色青黑,大小便阻塞不通,苦不堪言,痛不欲生,行动需人扶持,共发生原因不详,据台中某医院医生云,昔年日本,会发现此病ㄧ人,动手术中当时死亡,嗣后罕有此病,又据台北某大医院医师云,查古书记载,虽似有此症,但亦似是而非,而无识其名者,并无此病历云云、诚为奇绝之症,该女士,于民国六十一年五月五日,来本诊所求治,经取上穴施治后,是日即能进饮食,约五日后,即能睡眠,大小便亦渐畅通,而病症亦遂渐消退,痛苦日减,施针十余次以后,行动自如,宛如常人,施针三十次以后,腹中硬块,逐渐消失。
案例编号180
       主治病名 背痛
       歌诀 背痛难熬咳更甚,不在胁肋不在脊,先针阳陵合中渚,次循申脉后溪医。
       穴位介绍 阳陵:在膝下一寸,胻骨外廉陷中,足少阳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在液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
       申脉: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前后有筋,其穴居中。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背痛:疼点不在胁肋,也不在脊,在脊肋两者之间作痛,呼吸咳嗽都痛,倘遇阴雨,隐痛难忍,展转痛得更甚,多因扭转挫闪得者,或亦有无故作痛者,大概属气不流通。或经络受损所致。
       古人治疗经验 大成云:筋会阳陵泉。 肘后歌:肩背诸疾中渚下。
       胜玉歌:脾疼背痛中渚泻。 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
       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 八脉交会八穴歌:后溪督脉内皆颈,申脉阳蹈络亦通。
       医疗案例
       【案例一】:黄君,年二十七岁,台湾人,住宜兰县,冬山乡树林村,患背痛多日,疼点不在胁肋,不在脊,在脊肋两者之间疼,身不能转,咳不得高声,呼吸喘气都痛,于民国六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求予诊治,当即施针,阳陵,中渚,申脉,后溪,当时痛止而愈。
       【案例二】:陈女士,年五十三岁,江苏人,住台北市吴兴街一一八巷,背部右边疼,疼点在脊肋两者之间,只疼得气不能喘,身不能动,于民国六十一年五月廿三日,求予诊治,即取上穴,施针两次,而告痊愈。
案例编号181
       主治病名 肩前疼痛
       歌诀 肩前疼痛难举臂,病在云门天府间,先把太渊针泻动,后取尺泽实时安。
       穴位介绍 太渊:在寸口前横纹头,紧接经渠,动脉中。 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因筋骨二部份作痛或拘挛,或游行走痛而无定处。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盛者为行痹,血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都为经络受风,寒湿受各邪气之袭击,而发生疼痛拘急等症,而云门天府间作痛,此属气者多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孟君,男,四十七岁,山东人,住于士林外双溪,得此病多年,于六十年十二月七日来所求诊。余只针太渊一次,以泻法针之当时见效。计针两回全愈。
       【案例二】:郝君,男,六十岁,山东章邱县人。现住于北市金华街。得此症十多年,于六十年十二月六日来所求诊。余以上穴针之,计三次痊愈。

案例编号182
       主治病名 浑身痛
       歌诀 浑身疼痛分周众,周痹不动众痹移,须于患部用针驱,穴称天应阿是提。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患有定处,痛无歇止,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周痹或两手或两足,或只手足,或偏废不仁,不用而似中风,但不口眼喎身有疼痛也。痹在筋骨则受邪深,故痛久难己,痹在皮脉则受邪浅,故易治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五十九岁,辽宁人,住台北县新店镇七张路,患风湿痛病,头疼、腰疼、颈疼、手腕疼、脚腕疼、胃疼、痔疮疼、目疼生眵,民国五十八年十月十二日,请予诊治,经施针天应,约数次而疼痛全消。
案例编号183
       主治病名 肩胛痛
       歌诀 肩胛腿臂忽作痛,辗转不便动弗宁,申脉后溪循中渚,二间阳陵收效弘。
       穴位介绍 申脉:在足外踝下五分,两筋间。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握拳取之。
       中渚: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 二间:在食指本节前,横纹尖端。赤白肉际。
       阳陵: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发生于臂及肩痛,多因身心过劳,不避寒暑,夜宿湿地,或受风霜雨露之苦,或气血不流通者亦有老伤复发者,如遇阴雨,则疼更甚。
       医疗案例
       【案例一】:雷君,五十一岁,湖北人,住台北而松江路,患左肩疼痛不能举动,赴日本及美国治疗,往返半年余,仍未生效,民国四十二年六月,经于将军(山东人,住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一0五巷)项将军(山东人,住松江路均余之同乡)之介绍,针治十数次,取中渚、后溪、支沟、曲池、合谷、天应等穴,即告痊愈。雷君曾遍邀友好开筵志庆,并亲书「术精利溥」中堂中帧惠赠留念。
       【案例二】:卡君,二十六岁,菲律宾人,住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患肩臂疼痛,不得举动,于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日,来所诊治,照上法施针,共病立失。
案例编号184
       主治病名 脊痛
       歌诀 脊痛勿分上中下,坚靠十二俞穴边,认明该经泻其子,金针收效捻指间。
       穴位介绍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厥阴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胆俞:在第十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古人治疗经验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臀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岭,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岭,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脊强而厥,主脊膂强痛,背心热,大椎骨酸痛。(见大成)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脊骨痛,疼点在脊之正中央,上至大椎,下至骶骨,勿论何节,如发生疼痛,查系何经,再寻其子穴针之,当凑奇效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崔君,现年五十六岁,广东人,住台北市南京东路四段一三三巷五弄,患脊骨疼痛症,一年又九月,痛点在第十八椎,行动须人扶持,于民国六十一年二月十三白,来所求予诊治,经诊小海,五次,而告痊愈。
       【案例二】:江君,现年五十六岁,台湾人,住台北市樟州街九巷五弄,患脊骨疼痛,痛点在第九椎,年余,到处延医无效,经宋君介绍,于民国六十一年二月十六日(农历正月初二日)。经来所诊治,施针行间,阳辅,三次,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185
       主治病名 脊膂强痛
       歌诀 脊膂强痛病缠绵,举止不便辗转难,患部施针倘无效,昆仑须配阳陵泉。
       穴位介绍 昆仑: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阳陵: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生理分析
       脊。背脊也,脊骨为诸骨之干,以支全体者也,共二十四节,凡居高而当中者,皆谓之脊,如屋脊、山脊。
       生理学名词,一名椎骨,为构成脊柱之小骨,计二十四枚,各枚之近腹者一面,曰椎骨体,近背者ㄧ面有椎孔ㄧ及突起形三,各椎骨相迭,以椎孔合成一长管,其中满贮与脑连接之脊髓,此骨分三类,一曰颈骨(在颈部共七枚)、次曰胸椎(在胸部共十二枚)、又次曰腰椎(在腰部共五枚),较为粗大,若受风寒邪等之侵袭,或经气凝滞,则脊膂或两旁近脊处乃作疼痛,或受跌扑,或负重物伤损,恶血内留,则痛不可忍,倘遇阴雨则更甚,疼痛不能转侧者有之。
       医疗案例
       【案例一】:吴君,四十岁,湖南人,住台南市保安市场,脊髓骨及两旁疼痛三月余,民国五十六年九月十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昆仑、阳陵,其病若失。
       【案例二】:轩君,四十六岁,河南入,住桃园县中坜镇,患脊膂痛月余,身不能转,腰不能伸,民国五十六年十月十八日,适逢解拉台风来袭,冒风雨来所就诊,施针上穴两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编号186
       主治病名 胁肋疼
       歌诀 胁肋疼痛怒伤肝,或因挫闪不一般,支沟太冲章门效,肩井阳辅针便安。
       穴位介绍 支沟:在阳池上三寸。 太冲:在足大趾次趾之歧骨相接处。
       章门:在季肋之端,脐上二寸,旁开六寸。 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下,中指陷处是。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难经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少,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两心,肝木或从乎阳,或从乎阴者故云两心。金鉴注:胁痛,因气血瘀滞,干犯肝经,在左多属血,在右多属气痛。
       【分析二】:此症胁痛,多属于肝胆之病,有内伤外感之不同,内伤者如暴怒,悲哀气结,或痰积流注于胁,与血相结,皆能为痛。惟因于怒气,或怨哀而痛者,则痛而且膨,得嗳则解,其痛有时止。因痰积者或则痛无已时,或胁下高起作痛。此外更有跌仆,或被欧打被撞,内伤乎血,积于肝经,则腕下作痛但痛而不膨,按之则剧,绵绵无已时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三十二岁,江苏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患胁肋痛月余,身不得转动,咳则息气,痛苦之极于民国五十五年二月九日,求予诊治目经施针支沟、太冲、阳辅、章门,两次而愈。
       【案例二】:马君,七十四岁,安徽人,住台北市爱国东路。左胁下疼痛难忍,身体不能转侧,咳时其疼更甚旋琉童先生(江苏海州人)之推荐,民国五十六年二月二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先后仁疗三次而愈。
案例编号187
       主治病名 腰痛
       歌诀 腰痛肾虚风湿寒、起立转身举步难,法取肾俞透志室,金针收效捻指间。
       穴位介绍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腰痛肾虚风寒湿,痰饮气滞与血瘀,湿热闪挫凡九种,面忽红黑定难医。注:腰痛之证其因不同,有肾虚,有风、有寒、有湿、有痰饮、有气滞、有血瘀、有湿热、有闪挫。凡患腰痛极甚而面色忽红忽黑,是为心肾交争,难治之证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刘君,四十岁,山东莱阳人,住台北市建国南路,患肾寒腰痛,多日不能起床,民国五十年元月二日,求予诊治,即取肾俞,用卧针平刺透志室,其痛若失。
       【案例二】:陈君,四十二岁,江苏人,住台北市永春街,患腰痛病,腰部不能转侧,隐隐作痛,身体疲倦,民国五十六年一月十九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二次即愈。
案例编号188
       主治病名 尻骨至腰痛
       歌诀 尻骨至腰一片痛,风冷气滞血瘀凝,合谷二间针有效,再循承山昆仑行。
       穴位介绍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二间:在手食指本节前内侧焰中。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陷中。 昆仑: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足太阳令人腰痛,引项脊尻骨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钉刺其皮中,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厥阴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痛属肾病或人房过度,损其真气,肾脏虚弱,则腰部作痛,惟多腰支痿弱,隐隐作痛,身体疲倦,脚膝酸软,此外更有风湿,寒湿,湿热,闪气,瘀血,痰积等之不同,风湿者腰部重痛不能转侧,或痛无定处,牵引腿足,或兼寒热,多由感受风湿之邪而成之也,寒湿者共腰如冰,拘紧疼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或兼头痛身痛等症,多由感受阴寒雨湿之邪而成之也,湿热者腰部疼痛沉重,小便赤涩,或兼发热口渴等症,多由感受湿热之邪而成之也,闪气者,闪挫跌仆,劳动损伤,忽然腰部疼痛不可俯仰,瘀血者,日轻夜重,痛无定处,不能转侧,痰积者痛部重滞,一片作痛,或一片如冰,喜得热按,凡此种种,皆腰痛之原因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应女士,五十九岁,河北人,永和环河西路四巷,尻骨至腰一片疼痛,月余未愈,转身困难,民国六十一年二月六日,求予诊治,经施针合谷、三间、承山、昆仑,先后计针三次,共痛霍然而愈。
案例编号189
       主治病名 挫闪腰痛
       歌诀 挫闪腰痛难移步,或因扭转举重伤,先针外关足临泣,后刺肉里天应康。
       穴位介绍 外关:在阳池上三寸。 临泣: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
       肉里:在绝骨之后,太阳之外,靠近胻骨,(肉里是经外奇穴,在足太阳之外,绝骨之后取之)。
       天应:在疼痛之处。又名阿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腰痛原因众多,有闪气、瘀血、痰积、风湿,寒温等。闪气者,咳则息气,痛不可俯仰。瘀血者则曰轻夜重,痛有定处,不能转侧。痰积者,一片作痛,或一片如冰。风湿者,或痛无定处,重痛不能转动,牵引腿足,或兼寒热。寒湿者,其腰如冰,拘紧疼痛,得寒则增,得热则减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吴先生,四十四岁,安徽人,住台北市空南ㄧ村,腰疼闪伤,十余日未能转动,民国五十八年二月九日,求予诊治,施针外关,足临泣、天应、先后针治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90
       主治病名 尻骨痛
       歌诀 尻骨骶端忽作痛,行动不便坐不宁,昆仑两穴有奇效,运用金针疾自平。
       穴位介绍 昆仑: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
       生理分析 金鉴,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胶,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桩,若蹲垫壅肿,必连腰跨。(脊骨尽处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胡君,十八岁,山东人,住台北县三重市重阳路四段,尻骨疼起坐不便,举步艰难,三月之久,民国五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当即施针昆仑,痛止而愈。
       【案例二】:李女士,四十七岁,山东人,住台北市南京东路四段,因尻骨被撞,只疼得走坐不安,睡卧弗宁于民国五十八年九月三日,请予医冶,即针上穴ㄧ次而愈。
案例编号191
       主治病名 两腿痿软
       歌诀 两腿痿软难支撑,行动坐卧似衰翁,肩井三里风阴市,承山阳陵效可征。
       穴位介绍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下,中指下陷处即是。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帘两筋间。 风市:在膝上外廉,两筋间以手着腿,中指尽处。
       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免下三寸。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间。
       阳陵泉:在膝下外侧,尖骨前之陷凹处。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注:五痿、心肝脾肺肾之凄也。痿属燥病,故皆因肺热而生也。阳明者,五脏六肺之海,主润宗筋,阳明无病,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虽有肺热,不能成痿也。肺热叶焦,阳明虚弱,津液不化,筋骨失养,皮毛猝痿,发为痿躄不能行也。因而心氟热为脉痿,则胫节纵而不任地,肺兼心病也。因而肾气热为骨痿,则腰脊不能兴举,肺兼肾病也。因而肝气热为筋痿,则筋失所养,拘挛不伸,肺兼肝病也。因而脾气热为肉痿,则胃燥而渴,肌肉不仁,肺兼脾病也。 医疗案例
       【案例一】:裘君,浙江人,住台北市临沂街。其夫人三十七岁,抗战时期在重庆,患两腿痿软,不能站立,行动须入扶持,光复后,乘飞机来台湾;其病己历十余年,迭经中西医治疗,均已失望,后经杨先生介绍,民国四十五年秋,求予诊治,即施针肩井、风市、阴而、足三里、阳陵泉、承山等穴,轮流针治月余,全部复原矣。
       【案例二】:程先生,六十岁,山东文登人,侨居南韩汉城市,患两腿痿软无力,历经三年有余,起坐须人扶持,名医求遍,均属罔效,民国五十七年十月十九日,乘飞机来台湾,求予诊治,经施针上穴,数次而愈。
案例编号192
       主治病名 曲池骨端痛
       歌诀 曲池之端骨顶痛,伸屈不便物难提,二三间与手三里,任选一穴效最奇。
       穴位介绍 二间:在食指本节前,横纹尖端,赤白肉际。 三间:在食指木节后,内侧陷中。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
       古人治疗经验 大成云: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此病生花曲池边的骨棱尖上痛,患部施针,效力太小,须针二间三间,或手三里,均有奇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李君,四十四岁,江苏人,住台北县新店镇太平路,患曲池骨尖痛,伸亦痛,屈亦痛,杯箸皆不能举,于民国五十二年三月二日,来所就诊,经施针二间、三间、手三里而愈。
       【案例二】:赵君,四十二岁,河南人,住台北市和平东路二段,患曲池骨尖痛年余,百治无效,民国五十三年七月二日来诊所,经就上穴施针,旋即痊愈。
案例编号193
       主治病名 拇指疼痛难
       歌诀 拇指疼痛难执物,筋缩欠屈岂易伸,穴取尺泽与海口, 一用金针免灾侵。
       穴位介绍 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海口:在太渊阳溪之间,紧靠大指第一掌骨之后,大筋分叉中。(是经外奇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手大拇指,筋缩疼痛,多因筋骨受风寒,气血不流通,筋骨缺乏濡养,屈而不能伸,伸而不能屈,甚则屈伸须用手板,动则有响声。
       医疗案例
       【案例一】:包先生,年六十岁,湖北人,住花莲县,右手拇指疼痛多日,难以伸屈,伸屈靠用手板,动则带响声,苦不堪言,幸有友人刘女士,年四十五岁,湖南人,住台北市忠孝东路三段二四八巷十三弄,以长途电话介绍,于民国六十一年元月廿一日来所求治,即施针尺泽、海口,先后共计两次而愈。
案例编号194
       主治病名 青春痘
       歌诀 青春痘起似疮形,累累连连面改容,曲池合谷针有效,再加筑宾疾自平。
       穴位介绍 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横纹头,以手拱胸取之。
       合谷:在手拇指与食指歧骨间之陷中。 筑宾:在足内踝上五寸,胫骨后约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青春痘:肺经血热而生,发于面鼻,形似黍如粟,色赤肿痛,破出粉汁,此症多出现于男女青春发育期,乃由上焦火盛,传于孙络之血分。风邪相搏而发,有时会搔痒,抓破后并不溃澜,疤干而成斑痕,面容颇不雅观,但不传染他人,如不早治,遗憾终身矣。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男,年廿六,山东聊城人,住台北市八德路四段四五三巷。患青春痘,满脸疮疡累累,高似豆,故名青春痘。自发生此病,至今已九年之久,时轻时重,民国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经施针,合谷,曲池,筑宾六次而愈。
       【案例二】:彭X言小弟:年十六岁,浙江平阳人,住板桥镇文化路四十六巷,患青春痘,满脸形似疮,于六十一年二月七日来所求治,针上穴计七次痊愈。
案例编号195
       主治病名 登高坠跌
       歌诀 登高坠跌幸未残,神志昏迷身似瘫,然谷骨端寻紫脉,棱针出血灾厄蠲。
       穴位介绍 然谷:在足内踝躁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在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针灸大成卷十一注:「损伤,」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当刺足内踝下然骨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如见血立己。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医疗案例
       【案例一】:高君,东化人,住台北市南京东路一段六十一巷。其子,六岁,于民或四十三年十月九日晨六时许,蒙胧中,由双人床上层跌下,幸无伤损,却昏迷不省,肢体瘫软,心窝处仅微微有气,是日下午九时许,由同乡李先生(山东莱阳人,系高君之右邻)推荐,邀余前往诊治,抵其处,视病情甚危,不能按一般用针,乃就两足然谷上之骨端紫脉,以三棱针刺廿黑血,仍任其昏睡,次日晨六时,其病若失,翌日再询及时该童已去培英幼儿园上课矣。
案例编号196
       主治病名 手足十指痛
       歌诀 手足十指痛酸麻,举止不便行动差,按病循经应手取,针兼背俞效可夸。(另一版本为:手足十指患酸痛,举止不便行动差,按病循经应手取,针兼背俞效可夸。)
       生理分析
       手筋,生理学名词,上肢筋之一,主要者有二:一、拇指筋,二、小指筋,任拇指及小指之外转者,三、骨间筋,填充于掌骨之间隙,所以屈伸各指之指节者。
       足筋,下肢筋之一,主要者有二:一、足背筋,分伸拇筋、伸指筋等,为伸直足肚之用;二、足跖筋,分伸拇筋、屈趾筋等,为屈曲足跖之用。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手足在手足十指、或痛、或酸、或麻、勿论何指,发生此症,须向背部,寻该经俞穴针之。
       【经验二】:脏肺十二经:心、肝、脾、肺、肾、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诸俞穴,皆在背脊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倘手足有任何一指痛者,须按病循经,取其俞穴针之,确有奇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曾君,四十九岁,山东潍县人,住台化县北投镇文化路,患足十指冷痛,民国五十四年二月十七日,来所请治,详查所患之部位,循经审穴,并取背部俞穴,施针之后,确有显明之 功效,继续诊治三次,渐告而愈。
       【案例二】:沈君,五十七岁,安徽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右手次指痛,历经月余,缠绵不已,痛无歇止,寝食弗宁,于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二十日,来所就诊,视其次指,属大肠经,即于大肠俞穴施针后其痛霍然而止。
案例编号197
       主治病名 虎口掌骨痛
       歌诀 虎口掌骨忽作痛,屈指不便握拳难,尺泽太渊针有效,兼刺肺俞疾应痊。
       穴位介绍 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太渊:在手腕后横纹,寸口动脉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旁一寸五分。
       掌骨:一名地神,是经外奇穴,在手拇指与掌交界之横纹中央。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此症靠近大指里边,按之有一高骨似豆,倘若发生疼痛,屈指不便,握拳艰难,用别法施治无效,惟针尺泽,太渊,肺俞方可有效。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太太,年四十八岁,台湾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虎口掌骨痛,数日之久,民国六十一年二月五日,求予诊治,施针尺泽,太渊,肺俞三次而愈。
       【案例二】应女士,年五十九岁,河北人,住永和镇环河西路四巷得虎口掌骨痛二个多月,于六十一年二月四日来所求治,施针前穴计两次痊愈。
案例编号198
       主治病名 周身片片瘀血
       歌诀 周身片片瘀血癍,热毒盛时色更殷,先针涌泉后诸井,静脉刺血病离身。
       穴位介绍 涌泉:在足掌中,屈中趾凹陷处。 诸井:在手十指、去爪甲角,如韮叶。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鉴:痧白疹红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寒。
       【分析二】:瘀血斑:斑症多见于温毒,良由热盛,而成温热之邪,温毒伏于血液,血液不洁,得热而沸腾,藉肌表,以为透发之地,于是乎斑点出焉,色鲜红,有迹无形,多发于胸肢部,以为热盛之征,色紫者热毒甚也,若色黑则为热极,不治之症,古人谓斑黑胃烂者是也,冶斑之法,则惟清泄血热,为不二法门。(见针灸学)
       孙培荣临床经验
       【经验一】:余所经验,瘀血斑病,初起发大热,徧体疼痛,次于手心足心,失去知觉,捏之不疼,挠之不痒又似肿非肿,继则足不知着地,全身徧体,瘀血片片,大如铜钱,又如指肚,有迹无形,连连相接。
       医疗案例
       【案例一】:陈小姐,八岁,浙江定海人,住台北县中和乡永和镇大同里二一五巷四弄。突发大热,徧体疼痛又继之周身片片,瘀血斑点,连连相接,大如铜钱,呈现黑紫色,似胀非肿,身体直挺,昏迷不省,唤不知应,至为恶险,民国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深夜十二时许,前夹叩门求治,急施针涌泉、曲泽、委中、关冲、少冲等穴均刺出血,先后针治两次,此危极之重病,幸得挽救矣。
案例编号199
       主治病名 四肢懈惰
       歌诀 四肢懈惰倦怠疾,疲备无力行动迟,丰隆商丘连照海,复溜阳纲病自离。
       穴位介绍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照海:在足内踝下五分。
       商丘: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复溜:在足内踝上两寸,与后之交信一筋之隔。 阳纲:在第十椎下,去脊三寸。
       古人治疗经验 针灸大成:照海,主咽干、心不乐、四肢懈惰。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商丘穴主腹胀肠呜、脾虚,令人不乐,舌本强,怠惰嗜卧。
       医疗案例
       【案例一】:王君,四十五岁,河化人,住台化县永和镇安乐路,患懈惰病,历经两月余,中西医求偏,并无好转,民国五十七年六月十一曰,求予诊治,经施针照海、商丘、丰隆、复溜,阳纲,两次而愈。
       【案例二】:王君,四十二岁,山东海阳人,住台化市卧龙街,患懈惰病,四肢无力,二目难睁,倦怠嗜卧,饥不欲食,渴不欲饮,民国五十七年七片五日,求予诊治,施针上穴两次,而精神复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