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苏州有个姑苏乡

 苏迷 2012-09-08

01.jpg


02.jpg


  “姑苏”一词,古老悠久,目前能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国语》。《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其中的《吴语》卷在记载吴国历史时,出现了“姑苏”一词:“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这里的“姑苏”,指的就是吴王夫差所建的宫苑“姑苏台”。有关“姑苏”一词,《国语·越语》也有提及。
  之后,“姑苏”一词成为了苏州的别称,同时也成为了苏州古代的行政区域地名。在距今整整100年之前,苏州就有一个名为“姑苏”的乡级行政区域地名,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建立而被撤销了。

  北宋设立姑苏乡

  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每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我国最早实行的是“九州”制和“十二州”制。《汉书·地理志》说,在原始社会的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画野分州”,每一万平方里为一州;尧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大禹治水后又分天下为九州。和九州、十二州同时并行的还有“畿服”之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县下再设乡、亭、里三级行政管理组织。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收降百越各部,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始置吴县。郡治、县治设于吴国故都(今苏州城址)。
  当时,作为首县的吴县下设的三级行政管理组织,是按照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建置的,即“以25户为里,10里为亭,10亭为乡”。到了隋代,则“以百户为里,5里为乡”。唐代基本沿袭隋制,“其时4家为邻,5邻为保,5保(百户)为里,5里为乡; 在城区,500户以上建坊;城郊则设村。”
  初唐时期,国泰民安,吴县增至55061户。鉴于此,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两县各辖30乡30坊。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长洲两县降至35195户。大中祥符四年(1011),又增至66139户。神宗熙宁(1068-1077)初,王安石创行保甲法,乡村民户以10家组成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又称乡都,即乡与都的并称)。元丰年间(1078-1085),县下均设都保、大保和保三级组织,吴、长洲县分别辖20乡都、19乡都,其中吴县所辖的乡里,出现了一个以“姑苏”命名的乡。据考,姑苏乡所辖区域就在现在的洞庭西山,一部分在西山,一部分跨鼋山、禹期、渡渚、叶余、西山、阴山、横山。

  吴地的重灾区

  苏州西承太湖上游来水,东经阳澄、淀泖湖群,渐泄入海。由于来水快、去水慢,上压下阻,腹部行洪,故水旱灾害频仍,其中水灾尤为明显。从三国吴大帝太元元年(251)到清宣统三年(1911)的1661年中,共发生较大水灾150次,较大旱灾49次。
  在这一次次的灾难中,吴地受灾最多且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身处”太湖中的乡村,姑苏乡就是其中的重灾区。如明万历八年(1580)闰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中,吴中地区大雨连绵,昼夜倾倒。六月复大雨,皆成汪洋,遍野行舟。姑苏乡境内部分村庄,就因太湖水涨而被淹没了。之后,因屡遭灾害,姑苏乡所辖的都、图、村由此逐年减少。
  据史书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姑苏乡(梅梁里)管4都。到了清雍正年间(1723-1735),缩为3都(第32、33、34都)55图。迨及道光初年,姑苏乡所辖3都剩下了37图。换句话说,100年里少了18图。宣统三年(1911),时属靖湖厅的姑苏乡(梅梁里)辖3都18图。《民国吴县志》卷二十一下“乡镇二”如是记载:“姑苏乡梅梁里在洞庭西山,管都三(三十二都,领图十。三十三都,领图四。《道光府志》作领图十五。今五图以下缺。三十四都,领图四。《道光府志》作领图十二。今无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七图、十一图、十二图。”
  姑苏乡(梅梁里)所辖的3都18图具体分布情况是:
  三十二都(跨鼋山、禹期、渡渚、叶余四山)一图:鼋山、石人浜、紫家坞(《同治府志》作湖);二图:蒋家巷、金村、狮子桥、倪家场(以上原有)、丁家场村(新补);三图:辛村湾、黄陀桥、禹期山;四图:前湾镇、后埠、叶山、华山(以上原有)、岭东湾(新补);五图:甪村镇、俞家弄、头陀桥汛;六图:前湾镇(此“镇”《同治府志》不载)、东渡渚、西渡渚、
  巨、中桥头、小桥头、鱼池上、头陀桥西(《同治府志》云,系西山汛管辖,桥东系江南鼋山汛管辖。以上原有)、沙家桥(新补);八图:南徐、天王门、石舍、中桥、庙前桥、朱史桥村、张板桥、吴舍(以上原有)、马村桥、胡家弄、溪口里、沈家场(以上新补);九图:胡家弄、沈家场、马村、杨家场、天王寺前(以上原有)、马神宫前、陈家坞(以上新补);十图:劳家桥、吴村头、藏阳巷、北庄上村(以上原有)、北庄下村、外鱼池村、沙田圩村(以上新补)。
  三十三都(跨西山、阴山、横山)一图:阴山、横山、陈思湾、张家湾;二图:东村、金宅;三图:植里、东湾、屠阳、周阳、南阳(以上原有)、仇巷村、黄家堡、张巷村、南湾里、港头村;四图:夏泾镇、大圣堂(以上新补)。
  三十四都(在西山)六图:后堡镇、马村南、焦山上、窑上、上横路(以上原有)、徐家场、朱家弄、吴家山坞、杨家里、下窑村、上横路西村(以上新补);八图:后堡东、中窑里、居山、田庵头、华亩里、中腰路(以上原有)、东头村(新补);九图:前堡、下亩里(“下”一作“华”)、双池头;十图:洞山下、前坟头、梅园里、张家巷(以上原有)、公庄、陈家巷、下亩里(跨八图、九图)、西头巷、前堡村(跨九图。以上新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