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我读李老的《脉学心悟》

 淄水渔夫 2012-09-08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2010-07-28)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用相兼法判脉: 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 濡——对。

我读李老的《脉学心悟》

(2010年7月28日)

快乐生活

李老师关于脉诊有详细的论述和独到的体会。

关于脉诊的重要意义

李老认为,望闻问切,只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顺序的排列,不是重要性的排列。若论重要性,切诊当居第一。在李老几十年的实践体会中,切诊在诊病中的份量要占到50%--90%。在一个完整的中医诊断中,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些危重、复杂病人,对于症状特别多令人无从下手或症状特别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脉诊就更起重要作用了。

关于脉的从舍

有句话说得好,“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脉无假的观点。凡脉都是真的脉。要的是医生要会识脉,关键是医生对于脉的认识和分析了。看似与证不一的脉,不仅不假,恰恰反映出疾病的本质。要学会从“假”的脉分析出科学道理,从而发现“真”的原因所在。

脉以虚实为纲

抓纲是关键。脉要以虚实为纲的。抓住问题的关键一切都好分析了。临床所见,一派阳证,虽浮取表现为洪数的阳脉,沉取不鼓,反感无力,便不是阳证,而是阴证、虚证了;反之,阴证见沉迟细涩等脉,按之鼓甚有力,便是阳证、实证。无论什么脉象,都要从虚实的角度去分析。

脉的形成原理

李老师还从更加细微的角度,对脉的形成作了深入分析。“脉的形成,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李老师说,“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悟透脉学中气血的道理,便可一理贯通,触类旁通,”熟练应对千万种脉象。气对脉象的影响可从气的三种情况思考——气盛、气郁和气虚,血的变化也可从三方面思考——血盛、血瘀和血虚。气与血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在以后的脉诊体会中,我要从气血的角度进行分析了。

关于脏腑分布

我非常认同李老师的脉诊脏腑分布的观点。李老师的脏腑分部是:寸候上焦病变,包括心、肺、心包、头、颈、胸;关候中焦病变,包括脾、胃、肝、胆、上腹;尺候下焦病变,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及下腹、腰、膝、足等。具体到每一个病人,病变在何脏何腑,要结合该脏腑及其经络所表现的症状,综合分析判断。

关于脉症关系

一脉可因多种因素形成,一种致病因素、一种病机又可出现多种症状。单纯以脉定症是不可取的。脉诊的运用,必须在望、闻、问诊的基础上进行。

关于脉的删减

李时珍《濒湖脉学》将脉定为27种,《脉经》定为24种,张景岳提出了16种,李老师认为,“就后世遵从的《濒湖脉学》中的27部脉而言,可删濡、伏、牢、革、长、短。”共22种,“仅提出可商榷的意见。”具体处理是:濡改称软,伏(比沉脉更深些罢了)、牢(即沉实脉)、革(形象和意义和芤脉相同)、长(同实脉、弦大有力脉)、短(无力而短同微、弱脉,有力而短同涩脉)都可删去。

脉诊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西药对脉有影响,诊脉时当考虑患者是否用了西药;主张以指肚诊脉;双脉以稍粗大者为凭,这个我还未遇到。

脉象要素分解

脉象,是由脉位(浮中沉三候)、脉体(长短宽窄)、脉力(有力无力总以沉取为准)、脉率(徐疾)、脉律(整齐与歇止)、脉幅(脉之起落振幅的大小)、脉形(弦紧滑代之殊)七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纲

脉的变化←—七要素的变化←—气血的变化←—邪扰和正虚

这些都是李老师五十年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无数临床的真心体会,是宝贵的中医财富。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对自己来说,理论再多终是纸上谈兵,还是要有较多的临床体会才行。好好地体会李老师的脉学理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