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化学物质1
2012-09-09 | 阅:  转:  |  分享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发现

一、氮气的发现

氮气在大气中虽多于氧气,由于它的性质不活泼,所以人们在认识氧气之后才认识氮气的。不过它的发现却早于氧气。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Black,J.1728-1799)发现碳酸气之后不久,发现木炭在玻璃罩内燃烧后所生成的碳酸气,即使用苛性钾溶液吸收后仍然有较大量的空气剩下来。后来他的学生D·卢瑟福(Rutherford,D.1749-1819)继续用动物做实验,把老鼠放进封闭的玻璃罩里直至其死后,发现玻璃罩中空气体积减少1/10;若将剩余的气体再用苛性钾溶液吸收,则会继续减少1/11的体积。D·卢瑟福发现老鼠不能生存的空气里燃烧蜡烛,仍然可以见到微弱的烛光;待蜡烛熄灭后,往其中放入少量的磷,磷仍能燃烧一会,对除掉空气中的助燃气来说,效果是好的。把磷燃烧后剩余的气体进行研究,D·卢瑟福发现这气体不能维持生命,具有灭火性质,也不溶于苛性钾溶洲,因此命名为“浊气”或“毒气”。在同一年,普利斯特里作类似的燃烧实验,发现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同D·卢瑟福都是深信燃素学说的,因此他们把剩下来的气体叫做“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1772年化学家舍勒也从事这一研究。他用硫肝(硫酸与铁粉的混合物)吸收空气中的助燃气而取得了氮气。经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气体较空气轻;能灭火,颇似碳酸气,其效力没有碳酸气显著。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为之一的人。只要把空气中的助燃气吸收,就能制得较纯的氮气。“氮”这个名字,是后来拉瓦锡给它取的,意思是无益于生命。

二、稀有气体的发现

大约氮气发现的百年之后,英国化学家瑞利(Rayleigh,J.W.S.1842-1919),一方面从空气中除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得到氮气;另一方面从氮化物分解制得氮气。他把这两种来源不同的氮气进行比较,发现在正常状态下前者的密度是1.2572克/升,后者的密度是1.2508克/升,为什么空气中的氮气密度要大些呢?是不是其中还有较重的不活泼气体?英国化学家莱姆大塞(Ramsay,W.1852-1916)用燃烧的镁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以除去空气中的氮,结果剩下少量的稀有气体。经光谱检验,证明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叫做氩。后几年他用分级蒸馏法,从粗制的氩中分离出其它三种稀有气体──氖、氪、氙。1895年,莱姆塞用硫酸处理沥青油矿,产生一种气体,用光谱鉴定为氦。由于他先后发现氦、氖、氪、氩、氙,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氨气和发现与合成

1727年英国的牧师、化学家哈尔斯(Hales,S.1677-1761),用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中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1774年化学家普利斯德里重作这个实验,采用汞代替水来密闭曲颈瓶,制得了碱空气(氨)。他还研究了氨的性质,发现它易溶于水、可以燃烧,还发现在氨气中通以电火花时,其容积增加很多,而且分解为两种气体;一种是可燃的氢气;另一种是不能助燃的氮气。从而证实了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其后戴维等化学家继续研究,进一步证实了2容积的氨通过火花放电之后,分解为1容积的氮气和3容积的氢气。

19世纪以前,农业生产所需氮肥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副产物和动植物的废物,如粪便、种子饼、腐鱼、屠宰废料、腐烂动植物等。那时哨石的产量很有限,而且主动用于军工业生产。1809年,智利的沙漠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硝酸钠矿床,很快就开发利用。到1850年世界上硝盐的供应,主要是智利。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军工生产的需要,迫切要求建立规模巨大的探索性的研究。他们设想,能不能把空气中大量的氮气固定下来。于是开始设计以氮和氢为原料的合成生产氨的流程。

尤其是在1847年,德国发生了农业危机,首都柏林爆发了抢夺粮食的“土豆革命”,引起了政府重视生产粮食,因而开展了对土壤的研究。在土壤的肥料问题上,曾经流行一种腐殖质理论,认为作物是依赖土壤中的腐殖质为养料的。而腐殖质这种东西只能来源于腐败的动植物体,因此肥料的来源是有限的。当时德国的著名化学家李比希致力于研究植物所需要的碳和氢的来源问题。为此,他对稻草和其它许多干草的分析中发现,植物中含碳的量不是因土壤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他支持植物中的碳来自大气的观点。他在分析各种植物的汁液时,发现其中都含有氨,同时发现雨水中也有氨。大气中的氮很不活泼,也不能直接被植物所吸收,而氨却容易被植物吸收,因此他判断植物是通过吸收氨来获得含氮养料的。李比希的实验结论,第一,指出腐殖质理论的局限性,把植物氮的来源限制于腐殖质;第二,指出了腐殖质理论的表面性,只知道植物氮来源于腐殖质,而不知道氮是怎样被植物吸收的;第三,指明了开辟新的氮肥源的重要性。

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利是最先研究氢气和氮气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的反应。很可惜,由于他所用的氢气和氮气的混合物中混进了空气,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在没有查明发生事故的原因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这项实验。德国化学家能斯特(Nernst,W.1864-1941),对于研究具有重大工艺价值的气体反应有兴趣,民研究了氮、氢、氨的气体反应体系,但是由于他在计算时,用了一个错误的热力学据,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理论,因而认为研究这一反应没有什么前途,把研究停止了。

虽然在合成氨的研究中化学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化工专家哈伯(Haber,F.1868-1934)和他的学生勒·罗塞格诺尔(LeRossignol,R.)仍然坚持系统的研究。起初他们想在常温下使氨和氢反应,但没有氨气产生。又在氮、氢混合气中通以电火花,只生成了极少量的氨气,而且耗电量很大。后来才把注意力集中在高压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高压是最有可能实现合成反应的。根据理论计算,表明让氢气和氮气在600℃和200个大气压下进行反应,大约可能生成8%的氨气。如果在高压下将反应进行循环加工,同时还要不断地分离出生成的氨气,势必需要很有效的催化剂。为了探索有效的催化剂,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锇和铀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如果在175-200个大气压和500-600℃的条件下使用催化剂,氮、氢反应能产生高于6%的氨。

哈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介绍给他的同行和巴更苯胺纯碱公司,并在他的实验室做了示范表演。尽管反应设备事先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可以实验开始不久,有一个密封处就受不住内部的压力,于是混合气体立即冲了出来,发出惊人的呼啸声。

他们立即把损坏的地方修好,又进行几小时的反应后,公司的经理和化工专家们亲眼看见清澈透明的液氨从分离器的旋塞里一滴滴地流出来。但是,实验开始时发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严重的警告,说明在设计这套装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避免不幸事故发生。哈伯的那套装置,在示范表演后的第二天发生了爆炸。整个设备倾刻之间变成一堆七歪八扭的烂铁。随后,刚刚安装好的盛着催化剂锇的圆柱装置也爆炸了。这时金属锇粉遇到空气又燃烧起来,结果,把积存备用的价值极贵的金属锇几乎全部变成了没有多用处的氧化锇。

尽管连续出了一些爆炸事故,但巴登公司的经理布隆克和专家们还是一致认为这种合成氨方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于是该公司不惜耗巨资,还投入强大的技术力量、并委任德国化学工程专家波施(Bosch,C.1874-1940)将哈伯研究的成果设计付诸生产。波施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主要作了两项工作。第一,从大量的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合成氨反应的最适合的催化剂。在这项研究中波施和他的同事做了两万多次实验,才肯定由铁和碱金属的化合组的体系是合成氨生产最有效、最实用的催化剂,用以代替哈伯所用的锇和铀。第二,是建造了能够高温和高压的合成氨装置。最初,他采用外部加热的合成塔,但是反应连续几小时后,钢中的碳与氨发生反应而变脆,合成塔很快地报废了。后来,他就将合成塔衬以低碳钢,使合成塔能够耐氢气的腐蚀。第三,解决了原料气氮和氢的提纯以及从未转化完全的气体中分离出氨等技术问题。经波施等化工专家的努力,终于设计成了能长期使用的操作的合成氨装置。1910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试验工厂,1913年建立了大工业规模的合成氨工厂。这个工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为德国提供当时其缺少的氮化合物,以生产炸药和肥料。

发现氟的悲壮历程

在化学元素史上,参加人数最多、危险最大、工作最难的研究课题,莫过于氟元素的发现。自1768年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Marggraf,A.S.1709-1782)发现氢氟酸以后,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Moissan,H.1852-1907)制得单质的氟,历时118年之久。在这当中不少化学家损害了健康,甚至献出了生命,可以说是一段极其悲壮的化学元素史。

1768年马格拉夫研究萤石,发现它与石膏和重晶石不同,判断它不是一种硫酸盐。1771年化学家舍勒用曲颈甑加热萤石和硫酸的混合物,发现玻璃瓶内壁腐剂。1810年法国物理学、化学家安培,根据氢氟酸的性质的研究指出,其中可能含有一种与氯相似的元素。化学家戴维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看法。1813年戴维用电解氟化物的方法制取单质氟,用金和铂做容器,都被腐蚀了。后来改用萤石做容器,腐蚀问题虽解决了,但也得不到氟,而他则因患病而停止了实验。接着乔治·诺克斯(Knox,G.)和托马斯·诺克斯(Knox,R.T.)两弟兄先用干燥的氯气处理干燥的氟化汞,然后把一片金箔放在玻璃接受瓶顶部。实验证明金变成了氟化金,可见反应产生了氟而未得到氟。在实验中,弟兄二人都严重中毒。继诺克斯弟兄之后,鲁耶特(Louyet,P.)对氟作了长期的研究,最后因中毒太深而献出了生命。法国化学家尼克雷(Nickles,J.)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法国的弗雷米(Fremy,E.1814-1894)是一位研究氟的化学家,曾电解无水的氟化钙、氟化钾和氟化银,虽然阴极能析出金属,阳级上也产生了少量的气体,但始终未能收集到。

同时英国化学家哥尔(Gore,D.G.1826-1908)也用电解法分解氟化氢,但在实验的时候发生爆炸,显然产生的少量氟与氢发生了反应。他以碳、金、钯、铂作电极,在电解时碳被粉碎,金、钯、铂被腐蚀。这么多化学家的努力,虽然都没有制得单质氟,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极为宝贵的,为后来制取氟创造了有利条件。

莫瓦桑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因家境贫穷,中学未毕业就当了药剂师的助手。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常去旁听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讲演。1872年他在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和工艺学院教授弗雷米的实验室学习化学,1874年到巴黎药学院的实验室工作,1877年获得理学士学位。1879年通过药剂师考试,任高等药学院实验室主任。1886年成为药物学院的毒物学教授。1891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2月20日在巴黎逝世。他在化学上的创造发明很多,现在主要介绍他在氟方面的研究。

1872年莫瓦桑当上弗雷米教授的学生,开始在真正的化学实验室工作了。

弗雷米教授是当时研究氟化物的化学家,莫瓦桑在他的门下不仅学到了化学物质一般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学到了有关氟的化学知识和研究过程。他知道早在60年代安培和戴维就已证明,盐酸和氢酸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后一种化合物中含有氟,由于这种元素反应能力特别强,甚至和玻璃也能发生反应,以致人们无法分离出游离的氟。弗雷米反复做了多种实验,都没有找到一种与氟不起作用的东西。虽然他知道制单质氟这个课题难着了许多化学家,可是莫瓦桑对氟的研究却非常感兴趣,不但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反而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由于工作的变化,这项研究没有及时进行,所以在10年以后,才集中精力开展研究。

莫瓦桑先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查阅科学文献,研究了几乎全部有关氟及其化合物的著作。他认为已知的方法都不能把氟单独分离出来只有戴维设想的方法还没有试验过。戴维认为:磷和氢的亲合力极强,如果能制氟化磷,再使氟化磷和氧作用,则可能生成氧化磷和氟,由于当时还没有方法制得氟化磷,因而设想的实验没有实现。于是莫瓦桑用氟化铅与磷化铜反应,得到了气体的三氟化磷,然后把三氟化磷和氧的混合物通过电火花,虽然也发出了爆炸的反应,但并没有获得单质的氟,而是氟氧化磷。

莫瓦桑又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都没有达到目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实验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这正是实验失败症结所在。因为氟是非常活泼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活泼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即使在反应过程中它能够以游离的状态分离出来,它也会立刻和任何一种物质相化合。显然,反应应该在室温下进行,当然,能在冷却的条件下进行那就更好一些。看来电解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他想如果用某种液体的氟化物,例如用氟化砷来进行电解,那么怎样呢?这种想法显然是大有希望的。莫瓦桑开始制备剧毒的氟化砷了,随即遇到了新的困难,原来氟化砷是不导电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往氟化砷里加入少量的氟化钾。这种混合物的导电性能好,可是在反应开始几分钟后,阴极表面覆盖了一层电解析出的砷,于是电流中断了。莫瓦桑疲倦极了,十分艰难地支撑着。他关掉了联通电解装置的电源,随即倒在沙发椅上,心脏病剧烈发作,呼吸感到困难,面色发黄,眼睛周围出现了黑圈。莫瓦桑想到,这是砷在起作用,恐怕只好放弃这个方案了。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一次,曾因中毒而中断了四次实验。莫瓦桑的爱妻莱昂妮看到他漫无节制地给自己增加工作,而且又经常冒着中毒危险,对他的健康状况极为担心。0閻

可是莫瓦桑仍然继续进行实验,设计在低温下电解氟化氢。由于干燥的氟化氢不导电,于是往里面加入少量的氟化钾。他把这个混合物放在一支U形的铂管中,然后通电流。在阴极上很快就出现了氢气泡,但阳极上却没有分解出气体。电解持续近一小时,分解出来的都是氢气,连一点氟的影子也没有。莫瓦桑一边拆卸仪器,一边苦恼地思索着,也许氟根本就不能以游离状态存在。当他拨掉U形管阳极一端的塞子时,惊奇地发现塞子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可不是么,原子塞子被腐蚀了!氟到底还是分解出来了,不过和玻璃发生了反应。这一发现使莫瓦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想,如果把装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换成不能与氟发生反应的材料,那就可以制得单体的氟了。荧石不与氟起作用,用它来试试吧,于是把荧石制成试验用的器皿。莫瓦桑把盛有液体氢和氟化钾的混合物的U形铂管浸入制冷剂中,以铂铱合金作电极,用荧石制的螺旋帽盖紧管口,管外用氯化甲烷作冷冻剂,使温度控制在-23℃,进行电解。终于在1886年第一次制得单质氟。莫瓦桑的成就经过著名化学家的审查,认为是无可争论的。为了表彰他在制氟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法国科学院发给他一万法郎的拉·卡泽奖金。20年以后,又因他研究氟的制备和氟的化合物上的显著成就,而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重水

重水与普通水看起来十分相像,是无臭无味的液体,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一样,不过某些物理性质却不相同。普通水的密度为1克/厘米3,而重水的密度为1.056克/厘米3;普通水的沸点为100℃,重水的沸点为101.42℃;普通水的冰点为0℃,重水的冰点为3.8℃。此外,普通水能够滋养生命,培育万物,而重水则不能使种子发芽。人和动物若是喝了重水,还会引起死亡。不过,重水的特殊价值体现在原子能技术应用中。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就需要重水来作为原子核裂变反应中的减速剂,作中子的减速剂,也可作为制重氢的材料,普通水中含量约为0.02%(质量分数)。重水和普通水一样,也是由氢和氧化合而成的液体化合物,不过,重水分子和普通水分子的氢原子有所不同。我们知道,氢有3种同位素。一种是氕,它只含有一个质子。它和一个氧原子化合可以生成普通的水分子。另一种是重氢——氘。它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和一个氧原子化合后可以生成重水分子。还有一种是超重氢——氚。它含有两个中子和一个质子。重水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生产。最初的方法是用电解法,因为重水无法电解,这样可以从普通水中把它分离出来。还有一种简单方法是利用重水沸点高于普通水通过反复蒸馏得到。后来又发展了一些其他较佳的方法。然而只有两种方法已证明具有商业意义:水——硫化氢交换法(GS法)和氨——氢交换法。GS法是基于在一系列塔内(通过顶部冷和底部热的方式操作)水和硫化氢之间氢与氘交换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水向塔底流动,而硫化氢气体从塔底向塔顶循环。使用一系列多孔塔板促进硫化氢气体和水之间的混合。在低温下氘向水中迁移,而在高温下氘向硫化氢中迁移。氘被浓缩了的硫化氢气体或水从第一级塔的热段和冷段的接合处排出,并且在下一级塔中重复这一过程。最后一级的产品(氘浓缩至高达30%的水)送入一个蒸镏单元以制备反应堆级的重水(即99.75%的氧化氘)。氨——氢交换法可以在催化剂存在下通过同液态氨的接触从合成气中提取氘。合成气被送进交换塔,而后送至氨转换器。在交换塔内气体从塔底向塔顶流动,而液氨从塔顶向塔底流动。氘从合成气的氢中洗涤下来并在液氨中浓集。液氨然后流入塔底部的氨裂化器,而气体流入塔顶部的氨转换器。在以后的各级中得到进一步浓缩,最后通过蒸馏生产出反应堆级重水。合成气进料可由氨厂提供,而这个氨厂也可以结合氨——氢交换法重水厂一起建造。氨——氢交换法也可以用普通水作为氘的供料源。利用GS法或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的工厂所用的许多关键设备项目是与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若干生产工序所用设备相同的。对于利用GS法的小厂来说尤其如此。然而,这种设备项目很少有“现货”供应。GS法和氨——氢交换法要求在高压下处理大量易燃、有腐蚀性和有毒的流体。因此,在制定使用这些方法的工厂和设备所用的设计和运行标准时,要求认真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规格,以保证在长期服务中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规模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经济性和需要。因而,大多数设备项目将按照用户的要求制造。最后,应该指出,对GS法和氨——氢交换法而言,那些单独地看并非专门设计或制造用于重水生产的设备项目可以组装成专门设计或制造用于生产重水的系统。氨——氢交换法所用的催化剂生产系统和在上述两方法中将重水最终加浓至反应堆级所用的水蒸馏系统就是此类系统的实例。专门设计或制造用于利用GS法或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的设备项目包括如下:6.1.水——硫化氢交换塔专门设计或制造用于利用GS法生产重水的、用优质碳钢(例如ASTMA516)制造的交换塔。该塔直径6米(20英尺)至9米(30英尺),能够在大于或等于2兆帕(300磅/平方英寸)压力下和6毫米或更大的腐蚀允量下运行。6.2.鼓风机和压缩机专门为利用GS法生产重水而设计或制造的用于循环硫化氢气体(即含H2S70%以上的气体)的单级、低压头(即0.2兆帕或30磅/平方英寸)离心式鼓风机或压缩机。这些鼓风机或压缩机的气体通过能力大于或等于56米3/秒(120000标准立方英尺/分),能在大于或等于1.8兆帕(260磅/平方英寸)的吸入压力下运行,并有对湿H2S介质的密封设计。6.3.氨——氢交换塔专门设计或制造用于利用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的氨——氢交换塔。该塔高度大于或等于35米(114.3英尺),直径1.5米(4.9英尺)至2.5米(8.2英尺),能够在大于15兆帕(2225磅/平方英寸)压力下运行。这些塔至少都有一个用法兰联结的轴向孔,其直径与交换塔筒体部分直径相等,通过此孔可装入或拆除塔内构件。6.4.塔内构件和多级泵专门为利用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而设计或制造的塔内构件和多级泵。塔内构件包括专门设计的促进气/液充分接触的多级接触装置。多级泵包括专门设计的用来将一个接触级内的液氨向其他级塔循环的水下泵。6.5.氨裂化器专门设计或制造的用于利用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的氨裂化器。该装置能在大于或等于3兆帕(450磅/平方英寸)的压力下运行。6.6.红外吸收分析器能在氘浓度等于或高于90%的情况下“在线”分析氢/氘比的红外吸收分析器。6.7.催化燃烧器专门设计或制造的用于利用氨——氢交换法生产重水时将浓缩氘气转化成重水的催化燃烧器。

未来石油提取新方法

面对日益临近的能源危机,各国科学家们非常重视研究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并且已经成功地从自然界的一些物质中提取出了石油。目前提取石油的新方法主要有:从树木中提取: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些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将碳氢化合物存在体内,形成类似石油的烷烃类物质。如巴西的苦配巴树的树液稍作加工,便可当作柴油使用。从花草中提取: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含有碳氢化合物的花草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的黄鼠草、澳洲的樱叶藤现已被用作提取石油。

从煤炭中提取:英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在北威尔士修建了一座煤炼油厂,提取一吨石油用煤二点五吨。从废液中提取: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发明了一种从废液中提取石油的方法。他们将一些工业废液经过发酵、硝化、热裂、过滤、净化等过程,提取出碳氢化合物,从而获得石油。从粪便中提取:加拿大安大略省兴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工厂,原料是粪便,产品却是柴油。其方法是用高温使粪便起泡变成气体,再把气体变为液体,从中提取柴油。

尼龙

尼龙又名锦纶,是聚酰胺纤维。第一个研制出尼龙的人是美国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卡罗瑟斯。早在1930年,他就预言:用煤、空气和水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一种结实的纤维。有一次,他和同事希尔在对由乙二醇和癸二酸制成的聚酯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里产生了一种很稠的浆料。当希尔试图从杯子里取出经过加热的物质时,发现它能被拉出很多长纤维状细丝,就像拉拔丝苹果一样,而且拉丝不会断。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纤维冷却之后,凝结变成有韧性、有光泽的固体,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高几倍。他们以前从未观察到类似现象。这种能拉成丝的东西使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制造合成纤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以后的四年时间里,卡罗瑟斯领导研究小组进行了数千次化学组合试验,得到了一种令人满意的高分子聚合物。1934年,卡罗瑟斯用皮下注射器制成的纺丝管头挤出了聚酰胺的一根丝,这就是尼龙66,是第一根有用的合成纤维。为了把尼龙变成产品,杜邦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耗费2700万美元和230名化学家、工程师数年的心血之后,世界上第一种尼龙制品——长统女袜于1940年问世。由于它与西方国家过去流行的袜子相比具有颜色浅淡、质地细薄、经久耐用、洗涤简单的优点,所以首批上市的400万双,4天内就销售一空,成为轰动世界的事件。尼龙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合成纤维,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绚丽多彩了。

物质俗名的来历

一、外文音译1、海波:硫代硫酸钠的俗称,是hypo的音译。2、苛性钠:氢氧化钠在英文中的名称是causticsoda,soad在英文中有一种意思,就是指含钠的化合物。3、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是formalin的音译。4、梯恩梯:炸药的名称之一,是TNT(trinitrotoluene)的音译。5、矾:习惯上的矾是指含结晶水的硫酸盐,是vitriol的音译。二、物质的发现或制取1、大理石:碳酸钙的俗称,因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2、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配制成的一种天蓝色、粘稠的悬浊液,1882年首先用于法国波尔多城(bordeaux)得名。3、沼气或天然气:甲烷的俗称之一,因池沼底部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及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均是甲烷而得名。4、电石气:乙炔的俗称,因它是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得到的气体。5、电石:碳化钙的俗称,因它是生石灰与碳在电炉加热的高温下(3000℃)反应而得到的固体。6、酒精:乙醇的俗称,在古代酒是人们的饮品之一,酒中含有大量的乙醇,后经蒸馏得到纯度较高的乙醇,因此称为酒精。7、醋酸:乙酸的俗称,因食醋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酸。8、石炭酸:苯酚的俗称,它是1834年在煤焦油(在古代人们称煤为石炭)中发现而得名。9、焦炭:煤高温干馏所得。10、重过磷酸钙:即磷酸二氢钙,它是相对于过磷酸钙[Ca(H2PO4)2+2CaSO4]而言,由磷酸钙与足量的磷酸反应制得。三、物质的组成或性质1、双氧水:过氧化氢水溶液的俗称,与水相比,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二个氧原子。2、物质的颜色:胆矾(或蓝矾)是CuSO4·5H2O的俗称,呈蓝色;绿矾是FeSO4·7H2O的俗称,呈绿色;明矾是KAlSO4·12H2O的俗称,皓矾是ZnSO4·7H2O的俗称,均呈无色;铜绿是碱式碳酸铜的俗称,呈绿色;石墨、炭黑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呈黑色。3、金刚石:碳的同素异形体之一,因其硬度大而得名。4、活性炭:与其它碳的同素异形体相比较,它较活泼,具有吸附某些物质的特性。5、石膏:石膏有两种,生石膏CaSO4·2H2O和熟石膏CaSO4·H2O,石膏与水混合搅拌会形成糊状的物质。6、漂白粉: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具有漂白的作用。7、苦味酸:三硝基苯酚的俗称,因其有苦味而得名。四、物质的用途1、食盐:氯化钠的俗称,是人们食用的无色晶体。2、石灰石:碳酸钙的俗称之一,它可用来烧制石灰而得名。3、电木:酚醛树脂的俗称,因其是电力工业上常用的绝缘材料而得名。有趣的是碳酸钠的俗名包括了以上的几种情况:1、苏打:是soad的音译。2、天然碱:最早使用的碳酸钠是天然的碳酸钠晶体,但纯度不高。3、纯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因其水解后呈碱性;二是指在工业上最初用路布兰法制得的碳酸钠纯度不高,而后用索尔维法(氨碱法)制取得到的碳酸钠纯度大大提高。4、洗涤碱:因其在工业上常用于洗涤油脂等。

最毒的物质

由国际野生动物组织列举的世界上10种最毒的动物是:澳大利亚水母,这可能是10种最毒动物中最毒的动物,30秒钟即可致人于死命。澳大利亚掘地蜘蛛,这种蜘蛛的钩牙能够咬穿皮鞋。身上带蓝色圆圆的澳大利亚小章鱼,其身长仅有18厘米。澳大利亚棕色蝰蛇,这种蛇一有人接近就立即予以攻击。热带海洋中的石鱼,其毒液保留的时间是最长的。热带海洋中的海蛇,这一家族共有51种,全部是毒蛇。被海蛇咬伤是特别危险的,因为直到出现死亡迹象以前,人们也难以发现是被海蛇咬伤的,幸运的是海蛇并不十分具有攻击性。眼睛王蛇和非洲毒蛇,同人们想象的相反,亚洲的眼镜王蛇和非洲毒蛇都不是世界上致人死命最多的蛇,它们都是在受到人们攻击的时候才咬人的。此外还有蝎子。???????世界上最毒的物质是钚。一片阿斯匹林大小的钚,足以毒死2亿人,5克的钚足以毒死人类。钚的毒性比砒霜大4.86亿倍,它的威力胜过核武器。?????钚是最毒的物质。钚,原子序数94,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元素名仿照铀、镎以冥王星命名。钚是继镎后第二个发现的超铀元素

名称中带“水”的物质

一、与氢的同位素或氧的价态有关的“水”。蒸馏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双氧水—H2O2

二、水溶液氨水—(含分子:NH3,H2O,NH3·H2O,含离子:NH4+,OH-,H+)氯水—(含分子:Cl2,H2O,HClO,含离子:H+,Cl-,ClO-,OH-)卤水—常指海水晒盐后的母液或粗盐潮解所得溶液,含NaCl、MgCl2、NaBr等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硬水—含有校多Ca2+,Mg2+的水软水—不含或只含少量Ca2+、Mg2+的水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水玻璃—Na2SiO3溶液

三、其它水银--Hg水晶--SiO2水泥—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铁水—一般指熔融的生铁,含Fe、C、Mn、Si、P等水煤气—CO、H2的混合气

十种“水”的辨析

1)“王水”是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之比近似1∶3)。它是比硝酸更强的氧化剂,能溶解不活泼金属金(Au)和铂(Pt)。王水性质不稳定,故须在使用前配制。(2)“硬水”是指含有较多Ca2+、Mg2+(可溶性硫酸盐、盐酸盐或碳酸氢盐形式存在)的水叫硬水。硬水分为暂时硬水(含碳酸氢钙、碳酸氢镁)和永久硬水(含硫酸钙、硫酸镁或氯化钙、氯化镁)

(3)“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Ca2+、Mg2+的水叫软水。水硬度的标准是以相当于每升水含10毫克CaO为1度或1°。硬度8°以上为硬水,30°以上为最硬水,8°以下为软水,自来水硬度在25°以下才适于饮用。

(5)“净化水”是指天然水或某种受污染的水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处理,除去其中的杂质后而达到适于饮用或生产科研需要的水,叫净化水。

[食用水净化]自来水厂通过沉降除泥沙,再加铝盐除去悬浮物杂质,然后用氯气消毒,达饮用水标准。

[硬水的软化]通过药剂法和离子交换法,将水中过多Ca2+、Mg2+除去的过程,叫硬水软化。

[纯净水]几乎不含杂质的水叫纯净水,可采取以下方法制取:

①蒸馏法,得到蒸馏水。

②离子交换法,得到去离子水。

③蒸馏水中加入KMnO4、Ba(OH)2后,进行再蒸馏,得到电导水。

(5)“重水”指由氘(21H或D)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其分子式为D2O,分子量为20。

普通水中,重水所占比例为每6900个H2O中有1个D2O。

重水作为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剂。

(6)“氯水”指氯气的水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是:Cl2+H2OHCl+HClO。氯水中共含有七种微粒:Cl2、H2O、HClO、H+、Cl-、ClO-及少量OH-。其中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具有强的漂白作用。HClO是不稳定的弱酸(比H2CO3还弱),见光发生分解:2HclO=2HCl+O2↑。

(7)“氨水”指氨气的水溶液,发生的反应是:NH3+H2O=NH3·H2O=NH4++OH-。氨水中含有六种微粒:NH3、H2O、NH3·H2O、NH4+、OH-及少量H+,其中NH3·H2O是不稳定的弱碱,易发生分解反应:NH3·H2O=NH3↑+H2O

(8)“双氧水”指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有很强的氧化性,如H2O2+2HCl=Cl2+2H2O。但遇见氧强化剂时,又表现还原性,如:5H2O2+2KMnO4+4H2SO4=2KHSO4+2MnSO4+8H2O+5O2↑;H2O2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所以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若在MnO2催化剂作用下,可迅速分解。2H2O2=2H2O+O2↑。

(9)“蒸馏水”指天然水经过蒸馏、冷凝等方法以除去其中杂质(杂质分子或阴、阳离子),而得到的纯水,蒸馏水为软水。

(10)“石灰水”指Ca(OH)2的水溶液。应密封保存,防止与空气中CO2反应变质:Ca(OH)2+CO2=CaCO3↓+H2O。石灰水也是检验CO2的常用试剂。

有机化学学习歌决

有机化学并不难,记准通式是关键。只含碳氢称为烃,结构成链或成环。

双键为烯叁键炔,单键相连便是烷。脂肪族的排成链,芳香族的带苯环。

异构共有分子式,通式通用同系间。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羟醛羧基连烃基,称为醇醛及羧酸。羰基醚键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

苯带羟基称苯酚,萘是双苯相并联。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酮醛,醛类氧化变羧酸。羧酸都比碳酸强,碳酸强于石炭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烃的卤代衍生物,卤素能被羟基换。

消去一个水分子,生成烯和氢卤酸。钾钠能换醇中氢,银镜反应可辩醛。

氢氧化铜多元醇,溶液混合呈绛蓝。醇加羧酸生成酯,酯类水解变醇酸。

苯酚遇溴沉淀白,淀粉遇碘色变蓝。氨基酸兼酸碱性,甲酸是酸又像醛。

聚合单体变链节,断裂派键相串联。千变万化多趣味,无限风光任登攀。

化学之最

最重的金属

从密度来看,蓝灰色的金属锇是金属中的冠军,锇的密度为22.48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铅的2倍,铁的3倍,锂的42倍。1立方米的锇就有22.48吨重。金属锇极脆,放在铁臼里捣,就会很容易地变成粉末,锇粉呈蓝黑色。金属锇在空气中十分稳定,熔点是2700摄氏度,它不溶于普通的酸,甚至在王水里也不会被腐蚀。可是,粉末状的锇,在常温下就会逐渐被氧化,并且生成四氧化锇。四氧化锇在48摄氏度时会熔化,到130摄氏度时就会沸腾。锇的蒸气有剧毒,会强烈地刺激人眼的粘膜,严重时会造成失明。锇在工业中可以用做催化剂。合成氨时,如果用锇做催化剂,就可以在不太高的温度下获得较高的转化率。如果在铂里掺进一点锇,就可做成又硬又锋利的手术刀。利用锇同一定量的铱可制成锇铱合金。铱金笔笔尖上那颗银白色的小圆点,就是锇铱合金。锇铱合金坚硬耐磨,铱金笔尖比普通的钢笔尖耐用,关键就在这个“小圆点”上。用锇铱合金还可以做钟表和重要仪器的轴承,十分耐磨,能使用多年而不会损坏。

最轻的金属

说起金属中最轻的金属,那当然是锂啦。锂的比重只有0.534,约为水的一半,就连铝都要比它重4倍,用普通的小刀就能轻易地把它切成几块。锂不像普通金属那样用来制造各种物体,在它被发现的许多年中很少派上用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在工业生产中急需锡,却缺少锡的矿物原料。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代用品,锂这时才崭露头角,但同时也开始大显身手。现代技术需要的光学材料,不仅要能通过可见光,还要能透过紫外线、X射线,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的电阻率和低的介质损耗。锂质玻璃就具有这种宝贵的光学性能,因此电视机的荧光屏用的是锂玻璃。普通的望远镜很难捕捉遥远星体的辐射光,因此在天文观测中很少使用。而用氟化锂晶体制成的透镜,装在天文望远镜上,由于氟化锂对紫外线有最高的透明度,天文学家用它可以洞察到隐蔽在银河系最深外的奥秘。锂还是制造高能电池的重要原料。1977年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硬币形的锂电池,直径23毫米,厚2.5毫米,还不到5分硬币那么大,很适合微型、薄型化的电子仪器使用。这种锂电池用于耗电量低的液晶显示的桌式电子计算机,可以连续使用5~10年而不必更换。用锂电池来开动汽车,费用低,不会污染大气。碱性蓄电池组的电解溶液是氢氧化钠,如果在里面加入几克氢氧化锂后,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增加两倍,蓄电池适用温度的范围也扩大了。当温度降低到零下20摄氏度时,电解液不会凝固;当温度升高到40度时,也不会放电。日本曾用锂制造的一个电极,装在电解槽里,比原来用锌电极的电解槽提高能力5~6倍。锂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如硬脂酸锂、软脂酸锂等,在环境温度变化时,性能可保持不变,是理想的润滑剂。这类润滑剂在汽车的易磨零件上加一次,就可永久使用。即使在南极大陆零下60摄氏度的冰原上,锂润滑剂照样能让汽车纵横驰骋,不会结冻。锂是理想的火箭燃料。火箭需要很大的功率来克服地球引力,才能飞向外层空间。煤油曾经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使用液氧做氧化剂的燃料,它的发热量为2300千卡/千克。现在,铍和锂被科学家认为是用做火箭燃料的最佳金属。锂金属燃料燃烧后释放出来的热量达10270千卡/千克。在原子能工业中,锂也大显身手。科学家们发现,同位素锂—6的原子核很容易用中子来分裂。锂—6每吸收一个中子,锂的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时而蜕变成两种新的原子:氦和氚。在很高的温度下,氚原子和氘化合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热核能。当中子轰击由同位素锂—6和氘合成的化合物氘化锂时,产生强烈的热核反应。因此,氚化锂已经成为核反应堆中的理想的核燃料,它比铀要便宜。锂反应堆不会形成放射性裂变产物,核反应过程也较容易控制。

最难熔的金属

在各类金属中,钨是最难以熔化、最不容易挥发的金属,所以称为“高熔点金属”,它的熔点高达3380度,沸点是5927度。钨的拉丁文意思是“狼嘴里的白沫”,钨怎么会同食肉动物联系在一起呢?原来,在很早以前,人们用矿石炼锡时发现,每当矿石中含有一种褐色的重石时,锡产量就会急剧下降。原来这种重石就像狼吞食羊一样的会吞食锡。因此,钨就被叫做“狼嘴里的白沫”。钨在地壳中约占十万分之一。自然界中有黑色钨锰铁矿(又叫黑钨矿)和黄灰色的钨酸钙矿(又叫白钨矿),我国钨矿储量占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南岭,是世界上钨矿最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江西南部,被称为“金属乡”。江西大余和湖南柿竹园有世界最大的钨矿。早在18世纪,人类就发现了钨,但是直到1850年才由维勒制得纯净的金属钨。不过从此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除用于灯丝外,还用做高性能切削工具。1864年,英国人马谢特第一次在钢中添加5%的钨,炼成一种能保持高硬度不变的合金钢。用这种钢来做刀具,可使金属的切削速度从原来每分钟5米,增加到每分钟7.5米。由于不断研制出含钨量不同的高速钢,使切削速度逐步提高。经过40多年,钨钢刀把金属切削速度增加到每分钟35米,使切削能力提高了6倍。1907年,一种以钨、铬和钴为基础的合金——“斯特利”硬质合金的研制成功,更为达到更高的切削速度创造了条件。现代的超硬质合金,是由碳化钨和一些其他元素的碳化物,用烧结方法生产的。它是把难熔金属(钨、钽、钛、钼等)的碳化物的硬质颗粒,跟一种或几种铁族元素(钴、镍或铁)的粉末混合后压制成型,再经烧结制成。硬质合金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合金。现在广泛使用的硬质合金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以钴做粘结剂的碳化钨基合金;第二类是以工具钢做粘结剂的碳化钛基合金。用硬质合金来做刀具,它的硬度即使在1000度的高温下也不会降低。因此,可以进行高速切削加工,切削速度每分钟达到2000米以上,比普通碳素钢刀具高出100多倍,比钨钢刀具也高15倍。用它制成的模具,可以冲压300多万次,比普通合金钢模具耐用60倍。

高中的有毒物质有那些

刺激性毒物中毒,如:氨、氯、光气、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氟化氢、甲醛、氯丁二烯等。窒息性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丙烯腈等。麻醉性毒作用,主要指一些脂溶性物质,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对神经细胞产生麻醉作用。高铁血红蛋白症,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增多,使细胞缺氧,如:苯胺、硝基化合物等。神经毒性,能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中毒,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溴甲烷,三氯氧磷,磷化氢等。腐蚀性,为有强酸强碱性质的化学物质引起皮肤灼伤,或在灼伤中毒物被机体吸收引起中毒。气态化学有毒品:沸点较低,释放后呈气雾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氯、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砷化氢、光气、氯乙烯、二氧化氮等。液态化学有毒品:释放后呈液滴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氯化苦、敌敌畏、苯、氯丙烯、丙酮、乙醚等。固态化学有毒品:释放后呈固体或粉末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氰化钾、三氧化二砷、敌百虫、重铬酸钾、氯化汞等。苯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化学品,人短期内吸入大量的苯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与酒精中毒相似。慢性苯中毒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引起白血病。苯中毒需要治疗的时间很长,往往花费大笔医疗费还难以治愈。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后是否会出现中毒症状及出现症状的轻重程度要依农药的种类及进入体内农药的量来定。并不是所有农药污染的食品都引起中毒,如果污染较轻,人吃入的量较小时可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一般性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可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肌颤、心慌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等表现,可引起死亡。中毒的表现也依赖于毒物的种类,残留农药引起中毒的主要品种有:甲胺磷、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拌磷、氧化乐果、呋喃丹等。

什么是沉淀

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沉淀反应。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是沉淀还是溶解。溶度积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这一关系,借加入同离子使沉淀溶解度降低,使残留在溶液中的被测组分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沉淀可分为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两大类型。硫酸钡是典型的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晶形沉淀内部排列较规则,结构紧密,颗粒较大,易于沉降和过滤;非晶形沉淀颗粒很小,没有明显的晶格,排列杂乱,结构疏松,体积庞大,易吸附杂质,难以过滤,也难以洗干净。实验证明,沉淀类型和颗粒大小,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沉淀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须根据不同的沉淀类型选择不同的沉淀条件,以获得合乎要求的沉淀。对晶形沉淀,要在热的稀溶液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稀沉淀剂进行沉淀。沉淀以后,将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使其“陈化”,以使不完整的晶粒转化变得较完整,小晶粒转化为大晶粒。而对非晶形沉淀,则在热的浓溶液中进行沉淀,同时加入大量电解质以加速沉淀微粒凝聚,防止形成胶体溶液。沉淀完毕,立即过滤,不必陈化。

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检出反应是沉淀反应。在定量分析中,它是重量法和沉淀滴定法的基础。沉淀反应也是常用的分离方法,既可将欲测组分分离出来,也可将其它共存的干扰组分沉淀除去。

放射现象

1896年的一天,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偶然发现,一些密封完好的底片模糊了。他决定要找出其中原因。经过研究终于发现,是他自己身上携带的放射性铀造成的,他因此而发现了放射现象,即原子自然衰变的现象。

糖精

1879年,一名叫法尔贝里的化学学生在研究一种跟甲苯有关的煤焦油物质时,随意地尝了尝,竟然发现有甜味,结果发明了十分著名的糖精。另外有两种糖精或代糖都是被偶然发现的:1937年,美国伊利诺大学一名学生点燃一根香烟而尝到甜味,结果发现了一种叫"环已基氨基磺酸酯"的物质;1965年,科学家在研究抗溃疡物质时,发现了一种NutraSweet的代糖。

硬铝

1906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姆打算观察热处理对一种含铜3.5%,镁0.5%的铝合金的影响。但处理后的合金并不如所希望的那样硬化。他把合金随手扔在了一边。但几天后他怀疑自己的试验,于是决定重做一遍。结果他吃惊地发现几天前处理过的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已经大大增强。他因此而发现时效硬化现象,并制得硬铝。

无烟炸药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出去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靠近火炉时,只听得"扑"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他仔细回忆了经过,顿时万分高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了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富勒烯

1985年,科学家克罗托、斯麦利等人在研究太空深处的碳元素时,发现有一种碳分子由60个碳原子组成。它的对称性极高,而且它比其他碳分子更强也更稳定。其分子模型与那个已在绿茵场滚动了多年,由12块黑色五边形与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竟然毫无二致。因此当斯麦利等人打电话给美国数学会主席告知这一信息时,这位主席竟惊讶地说:"你们发现的是一个足球啊!"克罗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第一篇关于C60论文时,索性就用一张安放在得克萨斯草坪上的足球照片作为C60的分子模型。这种碳分子被称为布基球,又叫富勒烯,是继石墨、金刚石之后发现的纯碳的第三种独立形态。按理说,人们早就该发现C60了。它在蜡烛烟黑中,在烟囱灰里就有;鉴定其结构所用的质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几乎任何一所大学或综合性研究所都有。可以说,几乎每一所大学或研究所的化学家都具备发现C60的条件,然而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化学家都与它失之交臂。克罗托、斯麦利等因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X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在研究通过低压气体放电而产生阴极射线的效应时偶然发现:置于放电管外面的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表面会发荧光,而当时已经把气体放电的可见光和紫外线都屏蔽掉了。于是他推断有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从管中穿出并在屏幕上产生荧光。他将这种新奇的强射线命名为X射线,即表示是性质未知的射线。经过研究,伦琴确定了X射线的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X射线能够不同程度地射透各种完全不透光的物质。正是这种性质,使得X射线成为医疗诊断上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伦琴为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马虎天文学家发现新小行星

马虎大意是自然科学家的大忌,因为它常常导致错误的结果,但是,美国的天文学家阿姆布尔基可要感谢他的一次失误,因为他由此偶然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阿姆布尔基在7月2日使用计算机控制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空时,将坐标调错,望远镜焦点没有对准他的预定目标。但是,这一疏忽竟使他发现一个直径3公里大小的小行星,目前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已被小行星中心命名为2000NM。…这颗小行星目前距地球的距离为2200万公里,目前,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跟踪它,以便得到有关它的进一步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与地球碰撞。

献花(0)
+1
(本文系偶尔透透气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