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民的背影:中国股市为何信心坍塌

 初入江湖922 2012-09-09

本报记者  汪敏华 唐蓓茗 陆绮雯 本报实习生  张腾扬

伴随上市公司交出10年来最差的半年报,A股8月又走出了一波下跌。 8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收报2047.52点,创下了A股市场最近41个月来的新低。当天,沪市352亿的成交额也是创出了2008年1664点以来日成交量的新低。对于一个寻求健康发展的市场来说,成交低迷似乎比下跌新低更可怕,因为,成交低迷的背后,是人气的涣散,信心的崩塌。

进入9月,股市终于在首个交易日迎来久违的反弹,而股民们还没来得及高兴,股指又调头急转直下,4日收盘,上证综指再创43个月来的收盘新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A股下跌已经不成为新闻,新低也是隔三差五就被刷新,倒是上涨堪称稀罕。于是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失灵了。 5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领跑世界,GDP增长年均9%以上,上证综指却累计下跌了60%以上,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始终垫底。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国GDP增长回落至7.8%,但这一速度仍高于欧美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国家。而在全球主要股指纷纷上扬的前8个月,A股依然“熊”冠全球。

给你一张过去的K线,看看那时我们的表情。有时会突然忘了,它套着我和你。

再鼓不起看盘的勇气,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虽然会经常想起账户还在那里。

因为抄底,总会轻易受伤,所以一切都是匍匐的模样。

因为斩仓,泪水在流淌,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因为理想,我们饱经沧桑,所以我们已有疲惫的模样,

因为相信,在那个地方,依然有阳光在那里飘荡,人来人往。

为《因为爱情》股市版创作歌词的一定是位老股民,他填的词里唱出了多少股民难以开口的辛酸。“熊途漫漫”,受伤最深的永远是散户。要么深套,要么割肉,还有其他选择吗?本周,记者采访了几位在股市浮沉的股民,记者也想知道,他们的眼中,能看到股市的未来吗?

两个钢,让妈戆戆的

虽然华女士涉足股市也不少年头了,但比起她母亲,也只能算是新股民,她与记者分享了她母亲这位老股民与股市的“缘起缘灭”——

上个月,我母亲在80岁生日之际,把股票全部割肉清仓,拿回多少钱?母亲死活不说,最后是父亲悄悄告诉我,不到5万元。呵,12年前,母亲可是投入了全部的积蓄15万元。

母亲股龄整整12年,说来不可思议,12年里,她只买了2个钢铁股。 2000年,母亲打算在我家附近买一套房养老,当时15万元就可以买一室一厅了。正紧锣密鼓看房时,她的一个老姐妹劝阻她:先买股票,据内部可靠消息,某某钢铁股要大涨到9元,到时你就可以买套二房一厅了。母亲霎时心动,将15万元积蓄一股脑儿投进股市。当时这个股票已经从3元多涨到6元,尚未涉足股市的我们劝她悠着点,可由于那个老姐妹平时股票做得很好,早就让母亲眼红不已,有这个发财机会当然唯恐落后。可怜母亲买股票那天,血压正高,人晕乎乎的,她不会电话交易,更不会网上交易,顶着大太阳跑到交易所满仓买进。回家打开电视机一看,有点傻,怎么变成5.5元了?还以为看错了,揉揉眼:还在往下跌。顿时血压再升,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透不过气来。当天,这个股票跌停。晚上,老姐妹打电话来:我问过了,是庄家打压,放心,明天就拉升了。明天,还是跌停。后天,依然跌停。短短一周,这个钢铁股重回3元股行列,母亲的15万元一下子腰斩,那段时间母亲一个星期里有大半时间因为血压高躺在床上。

同母亲一样六神无主的,还有她那个老姐妹。隔了一个多月,老姐妹又打来电话:你看某某钢铁股,穷涨了。这个股和先前那个钢铁股是同一个庄家,他要先做这个股,以后再做那个钢铁股。现在这个钢铁股要涨到24元呢。老姐妹还告诉母亲,她的一个老姐妹同庄家的好朋友认识,这个庄家的好朋友在一个证券交易所操盘,上次告诉她们消息迟了,所以赶在庄家出货时买进,为了弥补她们的损失,干脆这次他来帮她们操作。母亲这次小心了,翻资料,查业绩,发现这个钢铁股是从8元附近起涨的,已经涨到了14元左右。算算到24元还有10元的赚头,而且有庄家自己人操作,完全可以扭亏增盈。于是好一番忙碌,将那个钢铁股割肉,到原先的交易所销户,再到庄家好朋友所在的交易所开户,又买进第2个钢铁股,还应庄家好朋友要求,将股票交易卡交给他便于操作。此后一个多月里,这个钢铁股果然涨势凶狠,不久,庄家朋友告诉她们,不仅之前的亏损弥补了,还赚了2万元。依着母亲的意思,有点赚就行了,还是落袋为安吧。但庄家的朋友说还没赚够呢,急什么?

好景不长,没多久,这个股票开始一路下跌,母亲慌了神,催促老姐妹让庄家好朋友抛股票,反馈来的消息是庄家杀跌,要捞进更多筹码。但让母亲看不懂的是,此后这个股票连续几天跌停,无奈股票不在自己手中无法操作。打电话给老姐妹,庄家好友又不理睬。一直跌到9元多,电话来了:庄家资金链断了,只能出货了。你们的股票是抛是捂,自己决定吧。母亲打开资金账户,欲哭无泪,15万元已所剩无几。在一段时间的痛彻肝肠后,母亲做了一个决定:输时间不输金钱,这回坚决不割肉,比如这钱是给孙子存的。

从2000年至今,这个钢铁股始终是破铜烂铁一块,即使是在2007年大牛市,它也死样怪气,再没有回复最高股价。而母亲,经过这两个钢铁股惊心动魄的涨跌,再不敢轻易换股,一是不甘心损失那么多钱,二是担心换股又遭遇追涨杀跌。于是在大牛市里,别人数着赚了多少,她算还套牢多少。 2008年股市开始“跌跌不休”,母亲持有的这个钢铁股更难见英雄本色,母亲也渐渐变得“鸵鸟”起来,有关股市的电视一概不看,听到别人谈论股票就会胸闷气急。尽管我们不断劝慰,又增加给母亲的孝顺钱,但由于15万元积蓄大幅缩水,母亲的日常生活还是变得非常节俭。

股市12年,母亲错失了一套房。即便不买房,这15万元存银行,以每年3%的利率计算,如今也超过21万元了。今年,母亲终于对这15万元如数归来不再抱幻想,决定与股市永远告别。据父亲说,销户那天,母亲悠悠地说了句:股市就像老虎机,不是小老百姓玩得起的。

不懂技术,不谙内幕,听消息买卖,追涨杀跌,遭遇黑心庄家,碰到无良上市公司,像母亲这样的“小散”股市里有多少?不是这个钢,也会是那个钢,总可能当个戆戆的股东。醒悟之后,只能别了股市。

坚守,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叶先生则是另一类股民的典型代表——

每天下班吃完晚饭,叶先生都会在书房留下灯下苦读的背影,他的“功课”是研究股市。除了收集与股市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外,叶先生还会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自己当日在股市进出的情况,并为明天的操作制定具体的计划,已经写满的笔记本一册一册的,叠得很高。

第二天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叶先生便要去“挂篮头”——把这一天要买卖的股票,严格按照昨天研究后确定的价位挂进证券公司的电话委托系统,然后就专心投入本职工作了。等下了班,叶先生才会来看一看自己在股市上的战果,晚上则又是他的股市研究时段。

许多股市“小散”与叶先生有着几乎相同的作息习惯,即使在“跌跌不休”的今天,依然对股市不离不弃。他们为什么选择坚守?叶先生回答: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好的投资渠道太少,炒股还是目前我们最好的投资选择。

在如此惨淡的行情下炒股还会有收益?叶先生不愿意透露他的战绩,但是网上有股民“晒”出的交割单在证明弱市下仍不乏机会。比如某股民最近购买的成飞集成让他在短短几天里赚了16%;某股民更是从太工天成中获益40%。虽然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好的战术还是起了决定性作用。叶先生的战术第一个特点是跟着大资金走。借助证券网站和炒股软件传递出来的信息,叶先生已经能看出点大资金的流向。他认为,由于大势环境的变化以及股指期货出台后做空机制的形成,股市单边上扬的局面已难再现,但是股市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毕竟股票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已是举足轻重,管理者必会出手呵护;二则毕竟基金还有最低仓位限制,所以即使大势不妙,大资金也依然会蠢蠢欲动,在一年中总要制造出一点行情来。而“小散”跟着大资金走,多少就能分得一些“蛋糕屑”。

叶先生战术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部分资金分批参与,即使是行情最牛的那段日子也没有全仓投入。每次,叶先生都是500股地进出,这样做可以在股市下跌时通过高抛低吸抓些反弹把持股成本降低,防止出现大的亏损,同时还时常能赚点小钱。在牛市里,这样做虽然一时间看起来没有那些出手大的股民赚得多,但是拉长了时间看,工薪一族的叶先生却因每天都有小钱进账、积少成多,也实现了供儿子出国留学的愿望。

广采博收信息,但是做决策做判断时一定要坚持独立性,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叶先生的第三个战术要点。叶先生在医院工作,能接触到来自各阶层的病人,所以有时股市的所谓“内部消息”也能飘入耳中,但是对此,叶先生始终保持一份警惕,不盲目跟从,而是找出这家公司的报表资料仔细研读,只有做了足够的“功课”,叶先生才会决定是否出手。即使因为这种小心而错失了一只大牛股,叶先生也没有后悔。保持独立性,多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也正是被传为股市奇人的杨再天一再强调的,他甚至说,“炒股不需要思想的碰撞,最需要的是独立性。人们很容易被周围炒股的朋友给影响,这其实是不好的,尽量保持独立性,必要的时候宁愿不交朋友,因为这就是一个需要独立的行业。 ”

当下,股市“夜色”正浓,但是夜晚的后面就是光明的白天,谁说股市就没有希望了呢?夜色沉沉,正是挑灯学习的好时候。只要钻研、只要认真去感悟,股市坚守者们应该会从股市中得到好的回报。杨再天说:现在市场虽然门可罗雀,但是将来有一天又会有很多人飞蛾扑火,所以要始终在这个市场中,否则将来市场好,你也不会跟着起来。

象牙塔里也有股民

在大学象牙塔里,也有着不少学生股民,记者采访了这样一位——

沈强,山东人,复旦大学10级数学系学生,虽然是1992年出生的90后,但他的股龄已经有近两年了。据他自己所说,大一时开始炒股完全是因为“闲得慌”想找点事做,找不到合适的实习机会,觉得炒股也是一种社会经验的积累,就大胆去尝试了。炒股的资金来自父母的资助,“第一次给了3万,第二次给了7万,第三次10万。 ”看得出,沈强的家庭经济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他坦言,因为自己炒股没有什么经济压力,所以是凭着感觉走,股票涨到一定幅度就会卖出,因此,还赚到了一些钱。他认为,炒股看大势很重要,比如,他非常关注政策动向和社会热点,尤其是重大新闻,收购重组兼并等等。把握住了这些,平时不盯着盘面也不要紧。沈强也非常注意平衡学习和炒股的关系,他很明白“炒股只是游戏”,不会让“业余爱好”影响到学习。

除了赚到钱,炒股还让他在同学中多少有点与众不同,他的同学评价说,沈强平时很低调,很少与他人讨论炒股这件事,但不少同学是羡慕他的。据记者了解,沈强身边也有几个同学在炒股,但基本上都是亏的,因此,他们也不太愿意面对记者谈论这个话题。记者想听听他对当前市场走势的看法,他直言:“形势的话,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可以看空股市,但是绝对不看空中国经济。”他顿了顿说:“最近几天大盘可能就筑底了。 ”

股市,人心散了

7月28日,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股市,人心散了。

谁说不是呢?从销户数字来看,不少股民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执意告别,而那些仍坚守在股市里的散户则多少有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壮,更有甚者,连基金经理这样的明星职位,也不再让人留恋,不少基金公司流失了相当比例优秀的基金经理……

我们都在寻找中国股市低迷的症结所在。

是因为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好?在谢百三看来,中国股市最大的特点在于: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向上时,它不一定涨;而宏观经济向下时,它一定跌。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股市随着实体经济低迷而下跌。不过,对比之下让人看不懂的是,曾是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其股市状况却完全和国内是“冰火两重天”,即便美国经济复苏迟缓,但美国股市则 “生机盎然”,道琼斯指数如今的点位离历史高点14000多点只有咫尺之遥。

是因为股市改革滞后?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看来,今年以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后,对股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无论是股市的进口(价格形成机制),还是出口(退市制度),及股市运行阶段等都出台了不少新政,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无法令市场提振起信心。

那么,投资者为何会对股市如此失望?中国股市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易宪容强调,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股市源头上,就在于中国股市建立的宗旨。股市建立的宗旨不仅决定了国内股市的整个运作机制,也决定了股市的利益分配关系。从中国股市的情况来看,股市诞生和发展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国有企业脱困。先是国有中小企业圈钱脱困;然后,绝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纷纷进场;最后才是分给中小民营企业一点点残羹冷炙。由此,政府不仅对股市信用进行完全的担保,而且还主导了整个股市的分配运作,主导着股市的利益分配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股市政策不仅决定了哪家公司能够上市、上市的价格及融资额,也决定了公司上市的方式,从而使得股市行情的好坏、股票指数的高低也完全取决于政府的股市政策。股市的利益关系就在这样的市场语境下形成,这些东西一旦形成制度,一定会有严重的“路径依赖”,即整个股市文化、市场体制、运作方式都会朝这个方面发展,希望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改进,使股市走上健康之路是不容易的。

谢百三则对当前某些股市政策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不满,比如,在大熊市中,国外市场一般会停发新股,而我们这里仍然频发新股,结果就是新股频频破发;再比如,新近颁布的ST股涨1%跌5%的政策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这些政策的出台有点随心所欲。他特别强调股市的管理者要为普通股民着想,“哪有不为90%中小散户着想,只为少数机构与上市公司着想的市场呢? ”在他看来,中国股市熊长牛短,中国股民挺可怜。最近有统计显示,20多年来,中国股市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4%,“就是存银行买债券也不止啊!”谢百三认为,这个数字非但不能说明股市是有钱赚的,反而恰恰说明了多年来中国股民贡献很大、收益很低。管理层应该正视这个事实,应千方百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相关管理层在监管股市、制定新规时应该情系股市、心系股民、呵护股民。要真正地拯救股市、振兴股市,管理层真的应该到广大投资者中听听民间的疾苦和建议。 ”

与此同时,谢百三也告诫股民,入市必须牢记四条军规:一是不进股市没有亏损风险,但可能会冒一辈子贫困的风险;二是要牢记巴菲特的话——投资第一规则就是不要输钱,第二规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规则;三是一生不能大亏,最好一次都没,永远做加法;四是要做到第二、三点,选股选时是重中之重。

易宪容也对中国股市如何走出当前困境给出建议:现在到了要进行重大制度改革的时候了。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如何通过公共决策的方式来决定改革的议题,并用同样的方式来完成改革的制度建立。而股市的制度改革,不只是股市本身的问题,还应涉及挤出房地产泡沫、建立新金融新体系等诸多问题。

股市“病”了

【病症】

全球25个主要指数中跌幅第一

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深证成指下跌7.94%,跌幅在全球25个主要指数中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跌幅均超过了6%。

8月流通市值蒸发近8400亿

截至8月末,两市共有80只个股破净,903只个股的市净率低于2.02倍。

上半年股民人均亏损3.5万元

过去一年,A股一级市场累计筹资金额超5000亿元,同期二级市场蒸发市值超过50000亿元。继2011年6000万股民人均亏损4万元之后,今年上半年,股民们又继续大幅亏损,人均达到约3.5万元,70%以上投资者今年亏损超过25%。

5万元以下账户超过60%

截至6月底,沪深两市保证金在100万元以上的账户仅60万户,不到1%。1亿元以上的账户为811户,减少28户。除了1万元以下的小散户比重由 5月的35.56%上升至37.21%外,其余资金级别的持仓账户比重悉数下跌。

上半年22.22万户股民销户

今年上半年,22.22万户股民心灰意冷,销户离场。当前,A股持仓账户数为5657.1万户,占比降至34.06%,是去年3月底以来的最低值。

“僵尸户”半年激增超600万户

一些股民虽然没有直接销户,但却长期空仓或者不买卖,据统计,这样的账户比例已超过60%。去年12月末,“最近一年未参与交易A股有效账户”为1433.35万户,到今年 6月这一数字增加至2080.74万户。与此同时,活跃账户也从4700万户跌落至3650万户。

【诊断】

大规模扩容

肆无忌惮地圈钱抽血,资金供求严重失衡,被认为是A股近年来严重弱于全球主要市场的一大内因。

数据显示,过去5年,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进行首发、增发,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过去3年,A股通过IPO共募集资金9252.17亿元,比同一时期美国市场高出56%,比西欧所有市场总额高出115%,为日本同期融资额的7.9倍。即使在市场如此疲软的2012年上半年,融资总额也达到775亿元。

另有数字表明,为股市造血的居民存款增速赶不上A股扩容的速度,股市的“吸金”力度远远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

大小非减持

股改后大小非绵绵不绝地减持套现也是股市“染病”的根源之一。股改前,流通市值仅8900亿,总市值2.8万亿元。非流通股大股东仅付出10送3的极小对价(2700亿元),就换来了最高时28万亿元市值的流通权。而经多年的送股分红,他们早已变成了零成本。今年以来,大股东减持依旧忙碌,减持总量已达28.12亿股,减持金额高达340.8亿元。

分红不到位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市场形不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分红机制。统计显示,A股上市公司在过去21年里共融资4.3万亿元,累计分红却只有1.8万亿元,但由于普通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到30%,因此他们实际获得的分红不到0.54万亿元。

流通市值增加过快

这也是股市扩容和股东减持的直接后果。目前的市场与6000点高位时相比,尽管总市值已下降近三成,但流通市值却增加了 1.6倍:由 6.10万亿元增长至16.23万亿元。如果以对等的流通市值作为指数基数,现在的上证综指已是在16000点以上。

发行审核不严

上市公司的业绩常常“变脸”。截至去年底,仅创业板上市融资就高达1959.13亿元,创业板疯狂膨胀,创造了500多位亿万富翁,但拿到巨资后,这些企业的表现令人失望,约有三成创业板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